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49724
1.欢迎加入流浪地球世界
官方授权完整呈现“流浪地球世界观”和“流浪地球编年史”。
集结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等机构的20余位科学顾问,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角度铺陈宏大的流浪地球世界,欢迎更多的读者朋友加入,共同点亮科学幻想。
2.披露众多创制细节:从入门到“入门”
深入剧组探秘幕后故事、披露诸多电影之外的专属档案、收录一手设定资料,包含分镜头画稿、平面设计手稿、珍贵剧照等。揭秘各种高科技场景和道具诞生始末:MOSS、太空电梯、月球发动机、门框机器人、机械狗笨笨、休眠舱、潜水服、工程外骨骼……
3.他们是真的想教会我们拍电影
深度访谈电影主演主创和幕后团队,为读者提供了一条走入重视效科幻电影幕后的“访客路线”,全方位记录《流浪地球2》创制全流程:如何写剧本?怎样拍电影?……主创齐上阵,手挽手痛谈“犯错”心得。
4.挑剔的他超爱(怎么可能,他永远不会满意!)
郭帆导演工作室监制全书设计:封面采用印银工艺,内文特种纸印刷,空脊特装,可180度平摊阅读。
《流浪地球2》官方授权电影制作全记录,披露创制细节和十万字完整世界观。一览中国科幻电影制作流程,看中国力量如何成就中国想象。
本书提供了《流浪地球2》从剧本创作到建组筹备、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全流程概览。以深度访谈展现主创主演及幕后团队的心路历程,挖掘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披露大量剧照、分镜头画稿、平面设计图、幕后花絮,全景展现中国科幻电影人再次冒险的试炼之路。
欢迎加入流浪地球世界!
寄语 刘慈欣/傅若清/吴京
编者序 因为山就在那里
第一幕 再次冒险
无知无畏再出发
世界观:十万字之求索
剧本:视觉化升级
第二幕 跨越极限
美术:没想到是从零开始
摄影:多往河里扔些石头
演员:每个人都是主人公
导演组:超额迭代
第三幕 试炼之路
剪辑:前所未有的危险
视效:从未有过的挑战
声音:无声,不是没声
工业化:一直在路上
欢迎加入流浪地球世界
电影《流浪地球》世界观
电影《流浪地球》编年史
结语
主创名单
刘慈欣:
在这本手记里,我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创制仍需要面对技术、人才、经验、流程、标准等方面的积累不足所带来的诸多困难。年轻的电影人在科幻电影的创作和制作上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冒险,前进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要面对未知,在想象力的世界里跋涉,既创造历史,也创造未来。
傅若清(中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影股份董事长、总经理):
这本小书记录了这支创作队伍的四年漫漫征途,时有困顿迷茫,时有艰辛探索,更多是排除万难、矢志必成的风雨兼程。这次征程也是对电影工艺与工业化制作的一次深入探索,包括如何以科学思维构建科幻世界观。
吴京:
在翻阅这本手记的时候,我看到了剧组每个部门在《流浪地球2》创制过程中的痛苦和挣扎,但同时也了解到他们的成长。如果说通过《流浪地球》,他们完成了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化;那么在这一部电影中,他们完成了从懵懂向成熟的跨越。这让我对流浪地球世界的未来充满期待。
第一幕 再次冒险
“我们只有尽可能做到我们能做的一切,才能无限接近大刘对科幻片的要求:好的科幻片是纪录片,可以描绘出未来的历史。”——导演郭帆
对所有人来说,《流浪地球2》的诞生似乎都是必然的,但这种必然对郭帆导演来说,是需要在内心确认的——为何要再次出发呢,还能做什么新的挑战呢?即便第一部《流浪地球》的成功为《流浪地球2》的再出发创造了不言而喻的客观基础,但心中有山才是真正攀爬的动力所在。
就在《流浪地球》上映两个月以后,《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上映了——郭帆从创作和制作上看到了和他们之间的差距。这是一种最直观的“刺激”:在最终的大决战里,那么宏大的场景之中,仍能看到细节;甚至可以说,在电影的任何一个场景里,甚至是一帧画面的一个角落里,我们都能看到“复联宇宙”积累了十余年制作经验和创意资产之后,理应呈现的丰富细节。这背后所包含的必然是巨大的工作量,是对创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极致挖掘。对于好莱坞的科幻制作来说,这好像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他们似乎游刃有余、毫不费力。
但对于我们的科幻电影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是一个高度,是一种让人跃跃欲试的“刺激”。
于是——纤毫毕现地呈现一个具有真实感和丰富性的“流浪地球世界”,成为《流浪地球2》再出发的一个愿景,一个野心——也一度是很多主创的噩梦。这张剧照展示的是《流浪地球 2》数千个镜头当中的一个,也是《流浪地球2》为此交出的答卷,每个部门都为它付出了海量的努力。
如果说第一部《流浪地球》是在挑战国产重视效电影的完成度,这次再出发,这群主创在第一时间确定下来的挑战目标,是完成电影细节的“多样性”。
郭帆延续了做第一部《流浪地球》时的要求:每个细节上多做千万分之一,全部汇集起来时最终效果能提升百分之一;想在《流浪地球2》里完成这个要求,让观众们看上去“比一好一点”,需要的是愈加饱和式的创作和制作。
两部电影历程中更相似的——是半途中面临的至暗时刻。这一次甚至更为严峻,那是所有人质疑自己的时刻:饱和式的创作、更为丰富的细节,面对一部电影在时长、信息量上的基本原则,是否真的能带来更好的效果?是否真的能给观众提供更好的体验?是否有性价比更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样做,真的对吗?
在一个个不眠之夜,没有人能够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成千上万来自每个部门的演职人员能够做的只有延续手中的工作——因为细节当中依然充满细节,背后都意味着流程和工序。即便有一些在郭帆今天看来可能都是可以省略的。但从零起步的探索、挑战,从来都是去往未知之地、经历荆棘密布的弯路,才知道那条便捷的直线在哪里。这个团队所有人摸索的经验、尝试的方法、流下的眼泪同样是开创性的,成为未来的铠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