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64068
中医是一门具体的学问,也是人栖居于世间的一种方式;其中有对“病”的解决,但更是对“常” 的持守。本书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法国人,以简单的英文交流而写成的书。这是一场古代传统中医理念和现代思维方式的对话,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医的精华要义,并力求释繁就简。本书中讨论的所有内容,都源自传统中医典籍,历代医家也多有著述阐发。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希望学习中医的现代人,能够回到本源。回到《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温病条辨》等宝贵经典,从扁鹊、张仲景、孙思邈、张元素、李东垣、薛己、吴鞠通、叶天士等前贤大师所传承记录的医学宝库中吸取传统医学的灵髓。从《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移精变气论》《宝命全形论》《九针十二原》等宝贵篇章,学习、体证古人关于虚己、凝神、定志、应时、顺化、得机等传统摄生、炼形、平气、调神之窍要。
本书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法国人,以简单的英文交流而写成的书。这是一场古代传统中医理念和现代思维方式的对话,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医的精华要义,并力求释繁就简。现代的中医临证过于关注不和谐的病象模式,并专注于努力纠正这些不和谐的现象。然而,传统中医并不只是汲汲于“局部”的不和谐,他们更关注整体,因为“局部”揭示着“整体”,他们直观地把握“整体”。只有深入学习古代经典,才能够运用传统中医的基本原则来实践,而不至于在学习繁复又看似矛盾的后世各家学说时陷入迷惑。这样才能根据病患的体质、神质和邪正斗争反应情况,以药物的气味升降为基础,来配伍合适有效的方剂,而非根据课本上笼统的方剂功用来机械用药。对于有所领悟的医者而言,一切都只是开始。
第一部分1
理论
第一章 人体四个层次、真气、气机及病机3
第二章 诊断步骤13
第一步:资源评估14
第二步:三焦气机18
第三步:神与阴阳平衡31
第四步:八纲与病机34
第三章 再论病机42
第四章 诊断方法51
总结60
第二部分63
本草治疗
第一章 本草历史与经典著作65
第二章 本草的性能:气与味79
第三章 中药的分类88
下焦层次90
中焦层次97
上焦层次105
第四章 方剂的分类113
下焦层115
阴虚阳盛115
阴-精虚损118
阴-气虚损121
阳气虚126
阴阳两虚128
中焦层133
补益中焦134
泻中焦:气分与血分144
上焦层159
纯开上焦之表159
开中上焦之表(表之深层)162
阳气精血不足体质之开表法168
三焦水道171
直接开水道171
开上焦以通利水道172
开中焦以通利水道173
开下焦以通利水道173
临床案例174
总结184
第三部分195
针刺、艾灸、火罐和按摩
第一章 针刺在传统中医中的位置197
第二章 《黄帝内经》关于针刺的重要原则200
第三章 针刺的临床实践206
诊断与针刺前的准备:心法207
进针与针刺操作:手法209
针刺策略和穴位功效:刺法和穴法217
临床案例226
慢性疼痛案例:风湿性多肌痛227
急性疼痛案例:头痛228
急性疼痛案例:腰痛229
慢性疼痛案例:肩周炎230
急性疼痛案例:脚踝扭伤230
现代针刺技术231
第四章 艾灸234
第五章 火罐238
第六章 按摩与内功按摩241
第四部分249
静坐与气功
结论261
附录一:《神农本草经》药物枚举267
附录二:《黄帝内经·灵枢》选读281
附录三:《伤寒论》选读293
术语汇编338
参考书目342
英文版 致谢345
英文版
序我在2002年11月认识了李辛。那时我在北京刚刚住了6个月,一切都是新鲜的。作为一个有西方医学和传统中医学背景的医生,我受邀在北京国际协会(Beijing International Society)举办的侨民社区活动中介绍中医。作为交流会之后的延续,我想给听众们安排一次机会,来参观北京一家中医诊所。很偶然,我遇到了李辛,他带领我们参观了平心堂中医诊所,这是他出诊的地方。虽然那时他非常年轻(32岁),但我意识到他对中医有非常深入而独特的理解,并且,他有特别发达的敏锐直觉。经历过一系列在北京不同医院学习的失望后,我知道这正是我要找寻的人。他友好地邀请我,在他出诊时可以坐在旁边。这让我非常激动。但随后,我发现由于自己有限的中文理解,极大地影响了随诊的深入体验,我决定先去学习中文。随后的一年,我们见过几次面,分享彼此对中医的认识。李辛告诉我,他在1988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第二年担任了“黄帝内经”课程的课代表,但那时他还未能理解中医学,因此感到灰心。随后,他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去学习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对人体的清晰阐释令他十分着迷,但是,他渐渐发现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在某些领域的治疗思路几乎是空白,于是他又重新回到中医的学习。1991年,他遇到了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老师——任林先生。任先生那时40多岁,精通太极、佛道、经络和中医方药。在任先生在学校暂居一周的期间,李辛把自己的住处借给他,自己则去同学那里合住。在短暂的相处中,李辛看到任先生每晚都会静坐,他看起来那么年轻、有精神,清晰而稳定,这些都给李辛留下深刻的印象。临别前,任先生请李辛随他到学校图书馆。当时图书馆的入口处有一尊张仲景先生(《伤寒杂病论》著者)的塑像,任先生要求李辛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先后向张仲景先生的塑像和他本人鞠躬。接着,他告诉李辛:“中医非常简单,面对病人,你只需要问自己,他是寒,还是热?是虚,还是实?”任先生又指出:“方剂的秘诀在于,一张药方中起关键作用的只有3~5味药。如果方中有太多味药,可能是开方医生思路还不够清晰,也可能是为了迷惑其他医生。”他用“逍遥散”做示例分析,并说:“你要暂时忘掉所学的课本知识,体会每个病人的寒热虚实及方药的方向与作用。”那天以后,李辛再没遇见过任先生。但任先生的短短数语已足以点燃他对中医的热情和信心,并指给他一个学习中医的全新方向。从此,他每天都在图书馆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及历代各家诸如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张元素、张景岳、薛己等古代大家的书籍。他读的第一本古医书是元代李东垣的《脾胃论》。学习古籍是艰难的,不仅因为古文艰涩,更因为古人善用取象比类来表达思想。好比欣赏艺术家的作品,你必须体会艺术家当时的感受,而非只看艺术作品外在的风格或表达的方式,理解古医书最关键就是读出古文背后的含义。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了方剂的基本法则——“补泻在味,随时换气”,即补和泻的功效来自药物的“味”,选用“寒”或“热”药,取决于当下的病机。这意味着在治疗时,明白药物的“气味”以达到补泻的目的,非常重要,这在《黄帝内经》中有同样的阐述。李辛于1993年毕业。因为希望和父母一起生活,他回到了父母的所在地,并且成为当地卫生学校的中医教师。那时他开始静坐和学习太极拳,体会如何安神虚意,通调经脉。1995年,李辛回到北京,先后在北京的一所卫生学校和一家中医药发展中心任职,负责教授中医课程和举办讲座。1997年,他进入天津中医药大学攻读心身医学硕士专业,同年进入当时北京第一所中外合资中医机构——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主办的北京炎黄国医馆。北京炎黄国医馆内有30多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名老中医,提供传统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当时李辛作为《健康会讯》主编和健康管理中心负责人,负责培训年轻的治疗师,帮助他们提高针灸、按摩和静坐技能。那段日子,李辛有机会与不同领域的名老中医交流学习,获益良多,拓展了他对中医的实践和理解。在北京炎黄国医馆,李辛遇到了宋祚民先生。他是李辛最重要的一位老师。宋老先生从京城名医孔伯华先生,是一位儿科和内科专家,当时已年过七旬。李辛在跟从宋老先生随诊期间,学会了使用性味轻清流通的药物来补益精气和调理气机的方法,这是“温病学派”的长处。2002年,我和李辛相遇时,他正应诊于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平心堂中医诊所。一年后,当我跟他随诊学习时,我看到他的诊断那么清晰,完全不同于我自己过去的经验和理解,即使面对各种疑难病证,他的治疗也能快速取效。慢慢地,我意识到把李辛对于中医的理解和实践保留下来是非常重要的。在其后的一段日子,我开始把体会到的东西记录下来。我深信用简明清晰的方式表达传统中医精义之所在,对正在探索传统中医的现代人士来说实为重要。于是,2004年9月,关于本书的构想成形了。克劳迪那·梅赫(Claudine Mérer)2006年12月法文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