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107738
- 先驱巨作
本书作者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他吸收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对后世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经典***
本书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思想***总结之作,深入探讨了人性与命运的关系问题,全球畅销100多年,帮助无数迷茫的人看清自己,理解他人,掌握命运。
- 教育秘籍
本书既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帮我们在社会中立足的一杆拐杖,通过对人类行为和性格的探索,解密个体发展与群体的关系,呈现人性主宰下的社会交往原则,也为青少年踏入社会做好有力的思想准备。
- 全新解读
本书是完整全译本,对原书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解读,百分百还原阿德勒思想精华,同时对全文进行反复通顺,力求简单易懂。
- 典藏套装
精选阿德勒享誉世界的经典名作,组成阿德勒心理学全集:《自卑与超越》 《人性心理学》 《心理学与生活》 《儿童教育心理学》。全新设计,精美包装,用纸精良,是阅读和收藏的佳作。
《人性心理学》是阿德勒在创建个体心理学派之后出版的*本著作,汇集了他对个体心理学解读的核心思想。书中通过对人类行为和性格奥秘的探索,解读个体的多种心理现象,阐明个体发展与群体的关系,以及童年对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影响,帮助我们了解人性主宰下的社会交往原则,学会识别和调整自身的认知误区,融入社会生活。阅读本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部分 人类行为
章 灵魂/3
生命的定义与前提/3
心理功能/4
人生的目的/5
第二章 人的社会属性/11
真理/11
群体生活的必要性/12
安全与适应/14
社会意识/16
第三章 儿童与社会/17
婴儿的处境/17
困难的影响/20
人是社会动物/25
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世界/27
宇宙的构造/27
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的要素/29
A.知觉/29
B.记忆/30
C.想象/31
幻想/38
梦:一般意义上的梦/40
共情与认同/41
催眠与暗示/42
第五章 自卑与认可/49
童年境遇/49
弥补自卑,渴望认同,实现超越/51
生命与宇宙/59
第六章 生活准备/69
游戏/69
注意与分心/71
过失与遗忘/74
无意识/75
梦/84
智力/92
第七章 性别/95
性别与劳动分工/95
男性的主导地位/97
女性的自卑/103
拒绝女性身份/107
两性之间的对立关系/117
变革/119
第八章 家庭星座/121
第二部分 性格的奥秘
章 概述/133
性格的本质/133
社会意识对性格的影响/137
性格发展的方向/140
传统心理学的观点/147
气质与内分泌/148
总结/155
第二章 攻击型性格/157
虚荣与野心/157
嫉妒/182
妒忌/184
贪婪/187
厌恶/188
第三章 非攻击型性格/193
孤僻/193
焦虑/195
胆怯/199
适应不良的粗俗本性/207
第四章 性格的其他表现/211
幽默/211
思维过程和表达方式/212
学生气/213
学究气/213
卑微/215
傲慢/217
心境/218
运气/219
宗教崇拜/221
第五章 情绪/223
分离型情绪/224
A.愤怒/224
B.悲伤/227
C.情绪滥用/228
D.厌恶/229
E.焦虑/230
连接型情绪/232
A.快乐/232
B.同情/233
C.谦虚/233
附录
关于教育/235
结论/239
为自己树立一个可以努力追寻的人生目标
阿德勒毕生致力于让普通人能用个体心理学的观点解读行为、理解人性。所谓人性,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去概括它,但人人都觉得自己很了解人性,能够轻易看透人心,尽管这个社会一直缺失对人性的教育。其实,某些天生共情能力特别强的人确实更容易辨别人性,他们会运用自己的同理心与他人感同身受,能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还有一类人可以真正理解人性,那就是忏悔的罪人。他们要么是从某种精神问题中解脱出来,要么是从自己的病症问题中得到启发。总之,他们一定是经历了一番“寒彻骨”,终摆脱了生活的苦难,从人生的泥潭中挣脱出来,因而能从这种痛苦经历中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善与恶。
人类虽然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也与群体密不可分,但我们从一出生就不断感受到分离,我们会与父母分离、与同伴分离、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分离。特别是在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我们的内心也更加孤独,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人,也有可能成为熟悉的陌生人。我们感叹无人能理解自己,正如我们无法理解别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程度决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我们的命运也是由自己的内心决定的。如果我们总是对这个世界有很多误解,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可能导致人的性格偏差或者行为不良。这种误解可能不会立刻产生不好的后果,但一定会伺机搅动我们的生活,而且误解的危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加剧。因此,理解并解决人性问题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理解人性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生活融洽的前提。当我们更好地理解彼此时,就能更好地与对方产生共情,也能在与人相处时保持亲密的关系。
要理解人性、研究人性,一定绕不开“童年”这个话题。目前心理学界公认的观点是,决定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童年期。也就是说,个体童年期的经历和成年之后的行为表现有一致性与整体性,即使成年后外在的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某些心理过程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也因时而变,但个体的内在行为动力和终想要达到的目标并没有改变。比如,一个在亲密关系中有疏离感的成人,总是与别人保持距离,极力回避各种亲密接触,并且性格多疑、不信任任何人。追溯至童年时期我们会发现,他的父母因为工作比较繁忙而无暇兼顾事业与家庭,导致他们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常常无法及时回应他的需要和情绪,而年幼的孩子又无法对这种经历做出理性的判断,那么他只会本能且自卑地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不被关注的,以至于形成稳定的回避型依恋心理,即使父母在未来制造和孩子亲密相处的机会来弥补孩子童年的缺失,也很难改变孩子的生活风格和行为模式。这个成人的各种疏离表现正是对童年经历的映射,这种强迫性重复恰恰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很难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理解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和人性特征,仅仅探究成年后的这一部分经历意义不大,一个人在童年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了解人性,不了解童年经历,仅仅做表面功夫,即使外在的行为表现确实发生了改变,内在的行为模式也依然没有发生变化。每个人自童年起都有或清晰或模糊的行为目的和生活目标,因此,我们未来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人性心理学》这本书能够纠正我们很多关于人性的错误观念,从而学会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当我们有自我觉知和自我批判能力时,我们就有能力和意识赋予过去的经历以新的价值和视角,并对人生产生一种新的理解,而且还会觉察出外在行为和性格背后的动力,这一切都将使我们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
吴清波
厦门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好心晴读书会创始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