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814569
上篇 谢家玉树
章 江南世家 ………………………… 2
第二章 谢氏家集 ………………………… 11
第三章 芝兰玉树 ………………………… 18
第四章 朗月清风 ………………………… 32
第五章 永嘉时光 ………………………… 59
下篇 瑶林玉树
第六章 海上翩翩 ………………………… 70
第七章 菡萏香销 ………………………… 133
第八章 悼亡素蕖 ………………………… 139
第九章 重游金陵 ………………………… 155
第十章 投身艺海 ………………………… 161
第十一章 玉树凋零 ………………………… 186
第十二章 悼感词人 ………………………… 189
第十三章 玉岑遗稿 ………………………… 210
第十四章 生命涵义 ………………………… 222
谢觐虞年谱 谢建红
………………………………………… 272
参考文献
………………………………………… 286
附 录
玉岑遗稿 …………………………… 291
玉岑遗稿·补辑 …………………… 333
玉岑词人悼感录 …………………… 414
谢玉岑相关资料 …………………… 440
跋 文 谢贤群
………………………………………… 526
后 记 谢建红
………………………………………… 529
序 沈国凡
建红先生的长篇传记《玉树临风·谢玉岑传》经过两年的辛勤耕耘,终于有了沉甸甸的收获。他邀我为这本书作序,令我诚惶诚恐。建红先生有其先祖遗风,锲而不舍,作为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朋友,又是本书的读者,盛情难却。
漫步常州,天王堂弄仍可见昔日谢氏望族的深深庭院,青砖黛瓦镌刻着风雨沧桑,枯藤老树仍弥漫着书卷气息,谢玉岑便是从这里走出的一代才人。谢玉岑又名谢觐虞,祖父谢祖芳,祖母钱蕙荪,伯父谢仁卿,父亲谢仁湛经学古文底子深厚,皆工诗善文,均有诗集传世,因是世家,藏书丰沛。九岁那年,他锋芒初显,挥笔写下了一首诗《南下次金陵》。
暖风晓月,陌上春草,新柳正抽出鹅黄嫩叶。谢玉岑舞勺之年从师江南名士、常州晚清进士钱名山学习经史典籍。“上帝”给了他赋诗吟词的灵性,让导师惊喜不已,认为此后生必成大器,并将长女钱素蕖许配之。
成年后的谢玉岑曾在温州中学和上海商学院等院校以执教为生,教书育人之余,深究中国古典诗词,与挚友张大千、郑午昌等九人结成“九社”,定期聚会,作词吟韵,绘画赋诗,同时切磋书画印章技艺。谢玉岑工辞赋,善书画,书法尤以篆、隶为工,所书钟鼎金文,论者以为“可胜缶翁”。其绘画,善用书法笔意写简笔山水、松梅竹菊,原是兴到为之。张大千认为“外行画,海内当推玉岑”。谢玉岑还与贺天健、郑曼青等人组成“蜜蜂画社”,又加入“寒之友”、“秋英会”诸会,其学问、书画为当时同道所称颂,名噪一时,即所谓“海内名公大夫,无不知江东有谢玉岑矣。”谢玉岑集诗、词、书、画为一身,才华出众,名震艺坛,传世的作品集有《白菡萏香室诗词》《孤鸾词》等,如此多才多艺,在这当时的中国文学艺术界实为凤毛麟角。
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坛,新诗和古典诗词交相辉映,异彩纷呈,谢玉岑的词便是这万花丛中艳丽的一朵。他的词名大于书名,书名大于画名。他的诗词继承了古代婉约派诗人的传统,又随着时代和个人经历赋予新的内涵,与江南风光旖旎的山水揉合在一起,寄情抒怀,缠绵隽秀,动情感人,得同行推崇,青年喜爱,是那个时代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
谢玉岑与其妻钱素蕖“才子佳人”式缠绵凄切的恋情,也为当时的文人墨客所赞叹:别来几日,园林又见,春光如此。海样离愁,也被花枝勾起。花间况有如弓月,可似那人眉子。只多愁多病,料应不似,那般憔悴。算流光弹指,争都难记,竹马青梅情味。安得春风,吹转十年年纪。分明翠墨银钩手,换了寒灯盐米。待几时有愿,凌云赋就,吐闺中气。
我读到此处,仿佛见到明媚的春光下,素蕖夫人云鬓横陈,碎步从青瓦镂窗老屋的走廊上缓缓走来。“故黛落鬟,一梦云屏,几禁回首?”“珍重旧家,只有枝禽,许他厮守。”用如此精美缠绵的词句来书写夫妻之情,特别是在柴米油盐的琐事中丈夫对妻子付出的赞誉、爱恋和歉意,民国时代的词人中,除谢玉岑之外能有几人!
章 江南世家
谢家长物惟青山
——金松岑
“世家”一词出自《孟子》①,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而文化世族(亦称“士族”)则来源于六朝,以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江南为重。唐人刘禹锡有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南独特的社会生态和人文环境造就了这些文化世家,而文化世家作为基层社会单元,又构成了江南社会生态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他们的存在形态,无疑成了区域社会举足轻重的力量和引人注目的地标。江南文化世族以王、谢家族为代表,历史性地在江南土地上铸成了一次文化能量的集中释放,其出现带来了千年江南文化的持续繁荣。
了解中国人文历史的人,大抵对于烟雨江南的人文气氛都不会陌生。而曾有“江左名区,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的常州,乃是葱郁江南水乡间的一颗洁净的美玉。自季札在春秋开郡,为常州奠定“诗礼安邦”的基础后,南朝的“诗人皇帝”梁武帝萧衍,以及他才艺双全的昭明太子萧统,开创了常州后来兴旺的文气。至唐朝,李栖筠再次为常州的文化传承作出了继往开来的贡献。进入北宋,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初形成于常州这块土地。所以,南宋大诗人陆游曾盛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到明清两代,常州人文的鼎盛已俨然成长为当年学界的一种气候了。明朝时顾宪成、钱一本、薛敷教等在赫赫有名的东林书院开课讲学,议论朝政,组成东林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时使常州府地成为全国的舆论中心,一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联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流传至今。进入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主张“经世致用”的常州学子更是卓然自成一家。青史留名的“今文经学”,由常州学派的宗师庄存与传至刘逢禄、庄述祖诸位,至于龚自珍、魏源,以及后来的钱名山等辈继传者,则对于晚清及后世的政治、文化、道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难怪刘逢禄弟子龚自珍曾感叹道:“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江南一带,文风称盛的当推苏州和常州。常州二百年来有三个才人:黄仲则、吕绪承、谢玉岑。所奇者,此三人才相若、遇相若、早死相若,其可传者亦相若。当时即有人提议:“他日倘得跻承平之世,当于吾乡云溪①或菱溪②之上,辟地数弓,筑屋数楹,祀此三君者,榜之曰‘常州三才人祠’,更以是编刊木而藏焉。”
古诗有云:“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随着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乌衣巷谢家那种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气象已成为历史的烟云,随风散去,再也无法复制了。走出乌衣巷的谢家子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像蒲公英一样在空中飘荡了一阵之后,又落在泥土里,在新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其中有一朵飘到当今称之为常州的地方,落地生根,繁衍成长,成为“毗陵谢氏”,有着蒸蒸日上的气象。时越千余年,流风未歇,至今仍能从谢家子弟的精神世界中展现出来。
常州历史上涌现出诸多大族、旧姓、盛门、世家,这些盛门世家家学渊源,诗礼传家,世代风雅,名人辈出。可以说这种守先绪,承后学,传递家族文化传统的强烈责任感,才是常州的这些书香门第、笔耕世家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常州谢氏家族推源可至上古,黄帝时十个古国,个为谢国,子孙以国为姓,乃成谢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