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2251856
- 来自日本蕞大的专业商学院——顾彼思商学院的MBA课程
-
·· 汇集33个蕞具商务实用性的核心思考工具,易上手,在商务场景中具有高实践性
· 使用案例教学法,注重对理论的实践,兼具逻辑性和创造性思维 - 帮你轻松:训练逆向思维,工作学习条理清晰
构建思考框架,解决问题得心应手
培养感知能力,企划提案创意不断
激发思维活力,在磋商中快速应变
现如今是一个需要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时代,如果我们停下了提升思维能力的步伐,就很难在职场中创造出更多价值。只有通过思考不断开拓创新,才能让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书是来自日本知名商学院——顾彼思商学院的批判性思维入门书。书中筛选出33个商务实用性的核心思考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分为构建思考框架、提高思考效率、寻找有效启示和获取灵感4大部分,每个部分都兼具逻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本书不仅涉及MBA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咨询公司实际使用的案例分析方法,还为读者介绍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善于思考的聪明人实际使用过的工具,其实用性毋庸置疑。
广大读者可以利用书中的工具,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让自己的思想先人一步,实力胜人一筹。
善用思考工具,实力胜人一筹
当今社会,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如破竹,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给人的价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我们如果只停留在对现有信息的储备上,在未来的社会中是无法创造出价值的。可以说,只有通过思考,在为各种现象和数据赋予相应价值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我们才能让自己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也许是因为这种危机意识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提高思维能力来强化自己。随着这种需求的产生,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介绍思考方法的书,各类培训机构也相继推出了很多相关讲座。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及讲座往往偏重理论的传授,将各种思考方法严格地归纳为系统性理论。不可否认,作为教科书,这种编写方法最准确且实事求是。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深奥的理论让人有些望而生畏。这一现象在创造性思维的教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考虑到以上问题,本书将讲解的重点从系统性理论转移到对理论的实践上,力求通过各种实例为商务人士提供有效参考。为此,我对自己接触过的大量思考工具进行了严格筛选,将其中最具商务实用性的33个核心工具进行了重新整理并汇总在本书之中。
这33个工具,既包括左脑(逻辑性)思维,又涵盖右脑(创造性)思维。本书不仅涉及MBA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咨询公司实际使用的案例分析方法,还为读者介绍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善于思考的聪明人实际使用过的工具,其实用性毋庸置疑。
将事物可视化会对理解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本书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与我以往撰写的商务类图书不同,本书使用了丰富的插图。希望大家可以通过回忆插图中描绘的场景,对其论述内容形成深刻的印象。
包括分析模型(思维的框架)在内,了解一些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思考工具或经过前人提炼的思考技巧,可以有效地武装我们的大脑。在利用本书进行学习时,大家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就将书中涉及的所有工具都掌握得十分熟练。只要这些工具能够在大家的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我撰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也就是说,在工作中遇到类似情况或类似问题时,只要大家能够回忆起书中提到的某个思考工具,并由此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本书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本书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构建思考框架的6个工具、提高思考效率的9个工具、寻找有效启示的15个工具及获取灵感的3个工具。每个部分都会涉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内容。
前两个部分包含了不少我以往的著作中提到过的内容,相信对思考方法有所了解的读者阅读起来应该会感到比较轻松。当然,这里说的“轻松”也是相对的。如果是从来没有读过此类书籍的读者,阅读起来还是会感到有些许难度的。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实践中积极运用书中介绍的这些思考工具,我们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加强。同时,积极实践还可以有效提升我们在各个商务场景中的工作效率。
相比之下,后两个部分的难度就会略有增加,即使是读过大量此类书籍的读者,也会在这里遇到很多新的概念。不过,这里的工具一经掌握,我们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飞跃式的提升。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用心领会其中的精髓并大胆将其运用于实践。
为了方便理解,本书会对每个工具进行讲解,并在每章的开头配上一张插图或漫画。同时在每章的最后,我还为大家总结了“本章思考工具的最佳使用时机”和“让你能够胜人一筹的3点诀窍”,希望有助于大家进行实践。
[目录]
前 言 善用思考工具,实力胜人一筹
第一部分 构建思考框架的6个工具
第1章 正确拆分问题,找到问题核心
第2章 套用分析框架,防止思维漏洞
第3章 分析因果关系,准确制订方案
第4章 通过对比,得出有效结果
第5章 利用可视化工具,激发思维活力
第6章 将数据转换成图表,更直观有效
第二部分 提高思考效率的9个工具
第7章 运用具体形象思维,提前预估影响范围
第8章 搜索网络信息,快速全面把握问题
第9章 运用N =3,迅速建立假说提高效率
第10章 概率分析,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第11章 有意识地反驳,判断决策合理性
第12章 怀疑常识,实现颠覆性的创新
第13章 零基思考,不断优化构想
第14章 改变思路,挖掘潜在机会
第15章 巧用类比,增强说服力
第三部分 寻找有效启示的15个工具
第16章 将复杂现象简单化,揭示事物本质
第17章 利用模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18章 极端假设,揭示问题本质与客观规律
第19章 从不规则现象展开思考,便于发现新领域
第20章 从常理出发提出疑问,摒弃企业的“错误常识”
第21章 从故事情节思考,增加提案的合理性
第22章 换位思考,构建双赢关系
第23章 转换视角,发掘新的价值观
第24章 利用函数分析问题,作出更正确的预测
第25章 从目标出发,优化办事顺序
第26章 从梦想出发,找到重点课题
第27章 深度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第28章 从违和感中找灵感,发现隐藏的真相
第29章 添加思维辅助线,接近问题本质
第30章 进行思想实验,增加论据的说服力
第四部分 获取灵感的3个工具
第31章 借助笔记,将灵感落实
第32章 投入与产出相结合,超越自我极限
第33章 倾听“内心声音”,提升感知能力
后 记 有效武装大脑,让你越来越聪明
第3章 分析因果关系,准确制订方案
预测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所谓因果关系,就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下面就举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的例子:某人除了喝啤酒之外,每天还会吃含有大量嘌呤的食物,导致尿酸升高了,最终患上了痛风。很明显,酒和高嘌呤食物会导致血液中尿酸的升高。所以,这个人要想治好痛风,就应该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取量。
准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关系,可以在制订相应对策和方案时发挥重要作用。准确把握因果关系,既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又能够让我们预测出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从开篇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导致体重增加的原因多种多样。这时,如果我们能够分析出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可以更快地找到有效措施并加以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透彻地分析因果关系是一件做起来十分困难的事情。在自然科学领域,通常可以通过实验等方法,将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因此,自然科学中的因果关系分析起来会相对简单一些。但是,即使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仍然存在着很多未解之谜,商业活动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实际工作中,比开篇插图更加复杂的案例比比皆是,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也有技巧可循。因此,熟练掌握技巧就成为分析因果关系的关键所在。
观察相关关系
分析因果关系的第一步是确认事物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是客观事物间存在的一种非确定的相互依存关系。比如,除去一些个人差异,学习外语的时间和外语的读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学习时间越长,读写能力就越强。这是一个很好理解的常识。在分析出了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之后,如果找到了一个能被大多数人认同的结论,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找到了一个正确的结论。准确把握客观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武器。
同样,如果在添加某一条件后出现了某一不同结果,这也属于一种相关关系。比如,如果一个人在A 地打喷嚏,而在B地不打喷嚏,那么,打喷嚏的原因就很可能存在于A地的某个特殊事物上。这时,A 地办公室装修时使用的材料及摆放在该办公室内的观叶植物就成为我们的考察对象。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将有可能导致打喷嚏的所有物品逐个搬走,一一进行排除。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准确地找到打喷嚏的真正原因了。
但是,某一结果的出现往往是多个原因所导致的。比如,上班族的薪金水平并非只取决于个人的业务能力,还会受行业的整体薪金水平、个人努力程度、获得成功的意愿,以及领导和周围同事的表现所影响。我们需要将这些潜在原因逐一罗列出来,分别考察它们各自产生的影响。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要通过试验等方法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
提防伪相关
相关关系是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全部条件。换言之,看似存在相关关系的两个事物之间,并非一定蕴含着“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学钢琴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是一个著名的案例。不可否认,弹钢琴可以活动手指,使孩子的大脑得到有效刺激。“大脑获得了良好的刺激”的确可以成为学习好的一个因素,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其中也存在着伪相关的可能。一般来说,能让孩子学钢琴的家庭大多经济比较宽裕,而经济宽裕的家庭往往会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得更多,因此,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有可能会更好。抑或可以这样解释:有自制力或是能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的孩子适合学钢琴,同时,这种自制力也在学习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果后面这两种假设才是真正的相关关系,那么这两方面不具备条件而执意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其实未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再举一个例子。就冲绳县来说,以前在该地出生的人 (2021年年满50岁及以上的大部分人群)未接种过卡介苗。按照相关关系理论,这部分人的重症率应该比其他地区的人高,但实际数据没有显示出这种倾向。就像这样,如果我们能从某一理论所述的原因出发,用不同案例验证是否实际出现了相应的结果,就等于找到了一个具有可比性的关键点。所以,检查是否存在伪相关时,找到这种具有可比性的关键点并对其进行验证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
寻找良性循环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商业活动中,用简单的因果关系就能解释清楚的案例并不多。在很多情况下,其中蕴含的因果关系种类繁多且错综复杂。而在众多因果关系中,良性循环起到了引领商业活动走向成功的重要作用。
在众多企业中,苹果公司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成功实例。其旗下手机产品iPhone循环模式可以简单归纳为:用户数量增加→App供应商增加→(由于便捷性提高了)用户数量进一步增加→(由于用户数量增加)App供应商进一步增加。同理,各类网络社交平台的用户量之 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提升,也是因为其便捷性提高,不断地吸引新用户,比如可以与很多人交流,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等。
这种良性循环一经开始,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进行下去。所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使商业活动更早地走到这种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相反,恶性循环也会频频发生。比如,在体育产业中就存在着这样的恶性循环:实力较弱的球队→球队粉丝减少→球队收入下降→球员领不到薪水→球员选择离队→球队实力不断下降。同样,企业一旦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就很难从中摆脱出来。就这个案例而言,扭转局势的关键就在于要早发现、早处理。
诸如此类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往往会交织在一起,并存在于一个高度复杂的因果关系结构中。我们并非专业学者,因此也没有必要制作一张十分完整的因果关系图。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分析某一因果关系时,先有意识地检查它是否存在上述循环结构。可以说,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再通过一些简单的验证,往往就能获得巨大的回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