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5263583
本书是为纪念我国著名哲学家孙伯鍨先生逝世二十周年而组织撰写的专题研究文集,由国内学界的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撰写而成。本书通过对孙伯鍨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卢卡奇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领域内的学术思想及理论贡献的梳理与探讨,旨在深化对孙伯鍨等我国老一辈哲学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做出的创新性贡献的认识,并以此来激励当下学界的中青年学者以更加鲜明的理论创新意识,投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伟大事业之中。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003 侯惠勤 兼有学者和革命者品格与学术研究
——纪念孙伯鍨先生逝世20周年
024 何怀远 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传
——孙伯鍨先生的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
045 唐正东 资本不是简单的关系而是生动的过程
——孙伯鍨先生对资本特性的解读及其学术意义
059 仰海峰 逻辑·方法·开放性
——孙伯鍨先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069 李成旺 “深层历史解读方法”与马克思哲学生成逻辑的彰显
——孙伯鍨哲学探索的当代贡献
092 刘力永 坚持运用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104 周嘉昕 再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过程性特质
——纪念孙伯鍨先生
119 孙乐强 学术传统的奠基与方法论的开新
二、 卢卡奇哲学思想研究
139 吴晓明 重温孙伯鍨先生的卢卡奇研究
——纪念孙伯鍨先生逝世20周年
155 陈学明 研究卢卡奇的一座丰碑
——评孙伯鍨先生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研究
176 张一兵 物化与异化: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察
——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研究
197 李庆钧 论孙伯鍨先生对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思想的深度解读
216 张 亮 赵 立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先生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231 蓝 江 从物化批判到无产阶级意识
——重读孙伯鍨先生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研究
257 王南湜 “双重逻辑”说所开启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之路
281 谭培文 弘扬孙伯鍨先生对哲学时代化的探索精神
301 吕世荣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轴”
——孙伯鍨先生学术思想研究
314 刘怀玉 在拓深哲学基础问题过程中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问题
347 陈 智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
——孙伯鍨学术研究的目标追求
360 徐 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思考
——纪念孙伯鍨先生逝世20周年
378 陈胜云 从实践出发就是从实际出发
——纪念孙伯鍨先生
390 陈培永 体系还是方法,教条还是指南?
——基于孙伯鍨先生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问题的探讨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405 周毅之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哲学使命
——孙伯鍨先生的方法论思考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的启示
424 张传平 孙伯鍨先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观及其启示
435 郝清杰 走进马克思与引领新时代
450 王 巍 略论孙伯鍨先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基础的研究
前 言
孙伯鍨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0年6月14日,孙伯鍨出生在江苏泰兴的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1950年,孙伯鍨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他从苏北泰兴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后服从组织派遣参加华东团校第五期学习,结业后留在华东团工委机关工作。1954年,孙伯鍨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师,1959年改任哲学系辩证唯物主义教研室教师。1975年,孙伯鍨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
粉碎“四人帮”后,孙伯鍨全身心地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之中,进入了其学术研究的黄金期。他是国内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他除了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主持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外,还受邀到安徽大学哲学系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并分别在1982年、1986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2卷(与金隆德等人合作)。1985年,他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一书,重点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进行的理论探索及哲学革命历程。此书是当时国内学界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专著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孙伯鍨作为编委会的主编,主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3卷本)的出版工作,为国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的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91年,孙伯鍨(与庄福龄合作)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2卷在北京出版社出版,为进一步推动国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2001年,他主编(与张一兵合作)的《走进马克思》一书,因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所作出的系统性、原创性的研究与阐释,对国内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哲学原理的研究再一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孙伯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始终与对国外理论界各种哲学思潮的批判联系在一起。他在1987年出版了《西方最新哲学流派20讲》(与张一兵合作),系统地阐释与评价了西方学界较为流行的各种学术观点。1992年,他出版了《西方“马克思学”》(与曹幼华等合作),对国外学界所谓的“马克思学”的观点与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梳理与剖析。1999年,他出版了学术专著《卢卡奇与马克思》,此书作为卢卡奇哲学思想研究的代表作,在学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孙伯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还与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理论探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88年,他(与童星、严强合作)出版了《在反思和探索中前进》一书,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现实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作出了深刻的解读和分析。1995年,他主编的《现实与哲学——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一书,因其从哲学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术基础进行的深入解读,而在国内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纪念孙伯鍨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我们特约请国内学界的专家学者就孙伯鍨的哲学思想展开研讨,研讨的内容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卢卡奇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四个专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学术努力,一方面能很好地传承学术前辈的理论传统,另一方面又能推动我们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