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39689
本书以著名西方哲学家、美学家朗西埃的政治美学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朗西埃跨学科治学的研究路径,共分五个部分,内容涉及朗西埃学术思想渊源、政治美学的内涵、艺术的政治、电影的政治、文学的政治等领域,另附有绪论与结语。从作者的研究看,均能从一个个具体的视角切入,深入挖掘,从而使朗西埃独特的政治美学思想具备一定的清晰性和可读性。朗西埃的大部分著作已经在国内翻译出版,但有关他的研究还寥若晨星。所以本研究的出版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其学术思想、美学思想、艺术思想与文学思想。
本书以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的政治美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对朗西埃的艺术体制观、电影批评、文学思想做了梳理。作者回溯了朗西埃学术性情的发生背景,分析了朗西埃写作所根植的思想语境,梳理了其思想运动的轨迹,并从理论空间的维度对朗西埃的思想进行了内在的关联分析,指出其思想的内核部分就是“感性分配”这一超越了主客体二元论的理论话语,同时对之做了较为全面的阐释。
绪论/1
第一节 朗西埃政治美学思想研究的意义/5
第二节 如何研究朗西埃/16
第一章 知识与权力的再批判——朗西埃学术思想渊源/20
第一节 法国知识分子的“介入”传统与朗西埃/21
第二节 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中的“黑脚”后裔/24
第三节 从优秀学生到“弑师逆徒”——对阿尔都塞“课程”的批判/28
第四节 追随师者的背影——对福柯“知识与权力”批判的深化/42
第五节 摘下“哲人王”的桂冠——对柏拉图“知识权力”初始话语的批判/58
第二章 政治的回归与美学的凸显——朗西埃政治美学的内涵/66
第一节 何谓政治与政治的回归/67
第二节 感性的分配——美学的凸显/81
第三节 三种政治类型与三种艺术体制/111
第三章 艺术的政治/134
第一节 观众的政治/134
第二节 批判艺术的政治/141
第三节 图像的政治/157
第四章 电影的政治/174
第一节 朗西埃的电影理论产生的历史语境/174
第二节 寓言的终结与电影政治的出场/179
第三节 电影政治的语言——以戈达尔为例/186
第五章 文学的政治/193
第一节 文学的谱系/193
第二节 文学的政治之一——文学性/199
第三节 文学的政治之二——哑言/206
第四节 文学的政治之三——民主与平等/215
结语/221
参考文献/228
后记/254
绪论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1940—)是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左翼思想家,曾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主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荣誉教授。在二十世纪法国思想家的群像序列中,他的身影和法国二十世纪的思想巨人们重叠在一起。在这醒目的肖像群中有柏格森、萨特、梅洛庞蒂、列维纳斯、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拉康、福柯、德勒兹、利奥塔、鲍德里亚、德里达、布迪厄、利科等。朗西埃是阿尔都塞的学生,同时是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在巴黎第八大学的同事,与这些师友和同事相比,朗西埃的学术思想被世界聆听相对比较晚。作为法国思想的“嫡系”真传,朗西埃与阿兰·巴迪欧、吕克·南希、巴里巴尔构成法国思想的当代回响,他们的理论著述成为当代世界左翼思想的重要资源,与拉克劳、齐泽克、阿甘本等组成当代左派思想家的“矩阵”。
本书以朗西埃独特的政治美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并对朗西埃的艺术、电影、文学思想做一梳理。正如朗西埃的同学兼论友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所认为的: 朗西埃的著作不属于任何一个特殊的学术共同体,其思想的运动贯穿于“历史学与哲学,哲学与政治学,文献与虚构之间”。巴迪欧此处所指不仅仅是朗西埃研究领域的前后变化,也说出一个事实: 对于朗西埃来说,不存在历史、哲学、政治、美学之间的现代学科区分。正是跨学科的思考使得他不会囿于某一学科的常规定论,而是以全新的视角改造着和推进着学科的发展。朗西埃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是一段越界之旅,他本人非常反对学科之间的分割,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哲学研究就是一种拆解和破除分类的工作。如果我们轻率地把朗西埃称为“政治理论家”或“美学理论家”,肯定会被他拒绝。2009年《视差》杂志发表了研究他的一系列文章,他也写了一篇独特的回应文章,文章中既不介绍自己的观点,也不阐释自己的核心原理和概念,甚至拒绝评论家称他的著作为“理论”,他的文章标题也极具迷惑性——《关于朗西埃方法的几个评论》,他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论述说,“他从来没有试图生产政治的、美学的、文学的、电影的理论以及其他任何理论,他认为市场上已经有太多的这种理论,他不想破坏或是添加任何理论”,他最后还宣称自己没有“理论”任何事物。这一表述包含的意义是深刻的,此种态度或者言说表明朗西埃对于“理论”话语可能转化为“权力”话语的担忧和警惕,他并不希望研究他的“理论思想”沦为一种纯粹的“知识权力”的生产。但是,现代学科的话语体制要求我们必须把对于朗西埃思想的研究置于一个现代学科的语境中,并且是以理论的方式来解读他,这似乎是个悖论,使我们的研究之路增加了难度。
朗西埃的写作根植于他成长于其中的思想语境以及不断需要直面的时代处境,其思想运动的轨迹有内在的逻辑连贯性,从历史到哲学,从哲学到政治学,从政治学到文学,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则集中开拓出关于美学政治、艺术批判、电影等方面的理论话语。这种游移包含着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他自认为他所关注的一直是美学,但是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他把美学的观点从工人研究转移到教育哲学、政治和艺术的思考中。毫无疑问,这就要求研究者充分考虑此种变化,既梳理朗西埃本人的学术性情形成的历史语境,也兼顾时代变迁带来的新问题和他给出的新回应。
雅克·朗西埃的政治美学在当代重新唤起了美学学科诞生时的宏大梦想,即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朗西埃通过对美学概念之感性学内涵的再思考,重新厘定了政治的含义,为当代的政治回归潮流开辟了新的理论构想。本书以他的政治美学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他对政治和美学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再概念化,分析了他对于政治学和美学学科所进行的越界连接。通过上述阐述,笔者得以说明这种创造性的理论建构何以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并由此可以改写我们对于政治和美学的传统认识。本书认为,朗西埃重新发掘了政治和美学两者之间的内在同一性,并指出这种同一性既是美学的原初本义,也是当代政治的需要。在对其政治美学论述的基础上,本书侧重梳理了他对于艺术政治、电影政治、文学政治的思考。
本书论述采用总分式的结构,重在梳理和介绍,使得晦涩高深的朗氏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基点具有相对清晰的可见性。
绪论部分介绍朗西埃政治美学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指出它对于当代政治研究以及促进美学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朗西埃的思考也能够为文化研究提供可加以挪用的新视域和新策略。此部分最后还介绍了国内外朗西埃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借鉴布迪厄的“习性”概念,本书第一章回溯了朗西埃学术性情的发生,包括朗西埃美学政治观形成的历史语境和理论谱系。朗西埃的思想发展与法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社会运动有密切的关联,其学术思考的动因之一就是对于法国“五月风暴”的反思,这使得他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品格。正是“五月风暴”的洗礼,同时受惠于法国知识分子介入社会事务的传统,朗西埃才深刻反思了阿尔都塞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并借鉴汲取了福柯的思想资源尤其是其方法论,对知识和权力展开新的批判思考,批评了肇始于柏拉图直至阿尔都塞和布迪厄的哲人王传统。
朗西埃的政治和美学概念具有其独特的内涵,本书第二章分析了两者内在的同一性基于“感性的分配”这一极具独创性的概念之上。本书认为,在朗西埃看来,美学具有两重含义,即广义上的政治含义和狭义上的美学体制含义。广义上的美学以感性的分配为出发点,要求美学以其许诺的自由与解放在社会实践中挑战既有的统治秩序,从而通过改写感觉秩序的手段而不断趋近于平等目标。而狭义的美学概念,则透过平等观主导的艺术实践以及美学体制的诞生而得以阐明。本书从朗西埃政治美学理论的整体性出发,归纳出三种政治与三种艺术体制的对应关系。这种关联话语形成了朗西埃的批评范式,并且灵活生动地呈现在其文学批评、艺术批评的文本中。而对这一理论范式的研究,在既有的朗西埃研究中没有得到深入的阐释。
本书第三章以朗西埃艺术的政治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艺术活动中“解放的观众”的概念、艺术类型中“批判艺术”的发展及其当代形态,描述了“批判艺术”在今天的困境,以及其政治维度的诉求与落空。笔者认为,朗西埃高度重视图像的政治潜能,他非常关心在当下图像时代来临的呼声中,如何运用图像句子和图像内在的歧义与现实的感性配置相关联,生产出图像的政治。
本书第四章以电影的政治为主题,梳理了朗西埃的电影理论对于德勒兹电影理论的反拨,使得传统的以巴赞为代表的电影理论在当下的电影研究中得以部分回归。而朗西埃在电影批判中所使用的理论方法,展示了电影的美学体制与再现体制之间的对抗与并存的关系。笔者以朗西埃对戈达尔电影的批评为例,梳理了朗西埃对电影语言理论的创造性使用。
对于文学的思考和感受是朗西埃思想生产的重要来源,本书第五章首先集中讨论了朗西埃对文学的论述,文学被他视为一种体现着平等和民主的新的写作形式,是十九世纪以来形成的书写的美学体制,区别于古典主义时代的亚里士多德的再现诗学体制。其次,该章阐释了文学性的概念在朗西埃政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即朗西埃的政治概念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具有文学性的政治,以此区别于一般政治哲学和社会学话语中的政治概念。最后,该章展开阐释了朗西埃对于文学语言作为“哑言”的书写的三种形式。
本书总结部分试图将朗西埃的理论置于当前西方左派的理论发展困境中,把握朗西埃理论的独特性,展示他激进的理论面相下包含着宝贵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品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