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的100种可能(上)

教育的100种可能(上)

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全新作品,一个温馨的教育童话,一部爱的教育传奇!

作者:李镇西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2月 

ISBN: 9787540789060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32.99

类别: 社会科学 新书热卖榜, 教育 SKU:6425227df0f224279a8c2708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789060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李镇西老师全新力作!

36个故事演绎了教育的各种可能,体现了李镇西班主任工作的炉火纯青、思想教育的出神入化、对教书育人的深度思考,以及对自己教育失误的反省和修正。

李老师和他的学生编织了教育的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孩子,因为他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内容简介

本套书记录了李镇西老师的36个学生的成长故事。他们的多数在当年是普通生甚至“问题生”,但李老师认为每个孩子的花期不一样,他呵护、尊重、引导孩子们,体现了爱心教育、民主教育、平民教育的温度和光彩。

如今,当年的孩子已长大成人,成为医生、教师、足球教练、摇滚歌手、火锅店老板、公交车司机、打工仔、大学教授、科研工作者、飞行员、空姐、作曲家、企业家、校长……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里绽放光彩,让李老师为之感动和骄傲。他们以亲身经历阐述了当前基础教育的功过得失,并庆幸在自己成长的关键时段有李老师陪伴,很多同学有“如果没有你,我会怎么样”的感慨。

36个故事演绎了教育的各种可能,体现了李镇西班主任工作的炉火纯青、思想教育的出神入化、对教书育人的深度思考,以及对自己教育失误的反省和修正。他警醒自己,提醒同行:善待孩子,耐心陪伴他成长,相信他的未来有100种可能!

本套书适合教师、家长、学生阅读。

作者简介

李镇西,1982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6月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先后任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成都市武侯区新教育办公室主任。现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系“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另有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多项职务。

他长期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他先后在全国各地做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语文教学示范公开课100多堂,著有70多部作品。他的书成为十多年来教育类的畅销书。很多省市的学校、教育局把他的作品作为培训教材,教师人手一册。其赛课、论文、著作曾获各种大奖,本人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全国中学语文学术领军人物”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待遇。他在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中青年十杰教师”。

目  录

001/序言:教育的100种或1000种可能(杨东平)

005/自序:精心加工每一份“草稿”

005/你的教鞭,你的冷眼,你的讥笑

005/教育的本质是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006/善良正直、勤奋向上——我做到了

007/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008/“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骄傲”

009/让学生自己谈谈教育

010/关键是处理好“尊重与引领”的关系

012/教育任务的首位是培养人

 

001/王红川:“给自己的人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001/坐在前排的小不点儿

003/思考的建立从质疑开始

005/植入心中的精神——善良与正直

006/从“不舍弃‘差生’”到“不舍弃他人”

008/ “李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

009/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以信任和鼓励为主

012/好老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

014/昔日的顽童已长大

 

016/伍建:是未来班的童话,也是爱的传奇

016/ “伍——建——你——好”

019/伍建加油

022/学习李老师,做优秀教师

023/一生的承诺

027/ “没有未来班,就没有我的今天”

 

031/荣建:叛逆的青春自由地成长

031/童声荣建

033/小小男子汉

034/善良正直,有胆有识

036/中学生活是萌芽版的“理想国”

039/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041/李老师让我自由地成长

 

044/陈峥:中美教育架桥梁,抗击疫情“打全场”

044/只教了一个学期的女孩

047/来自大洋彼岸的电话

048/从未忘却的记忆

050/教育的幸福是彼此珍藏

052/不断超越自己

055/ “几个月的教育却让我终身受益”

057/为促进文化交流而努力

058/抗疫“打全场”的健将

 

061/张春银:乡村教育的默默守望者

061/乐于助人的班级体育健将

062/李老师的教育,未来班的影响

065/身心安顿即圆满

068/平凡的教师,优秀的教育者

073/李嘉文:从顽童到博士

073/开场就打架、还没“长醒”的顽童

074/孩子对老师的胸襟很开阔

076/还没长大的孩子转学告别了我

079/憋着一口气发奋努力

081/孩子有无限可能,教师要静等花开

083/像李老师那样宽容、细心,理解孩子

 

086/刘春华:驾驶“生命公交”从容前行

086/ “中等生现象”

088/ “李老师始终要求我们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088/坚守良知,“近墨而不黑”

089/同车即为缘分,做好服务是本分

091/善良仁爱的刘师傅

094/有人会因一趟出门而有幸福感

 

097/周慧:从乡村走向世界

097/开学就“骑在人民头上”的学生

100/带着译著从德国回来的文学博士

101/高中生活的影响

 

112/潘芳奕:“长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112/活泼调皮的野小子画风

115/小荷才露尖尖角

116/诗意氤氲芳华馨

120/“被李老师的文学情怀点燃诗情”

122/商界精英,诗心晶莹

124/米兰婉转,芳华盈盈嫣然

129/感谢遇见,我“长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132/彭艳阳:以母亲的眼光回望教育

132/春天里出生的阳光女孩

134/ “我们全班同学都很敬佩彭艳阳同学”

135/ “我读六年书还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好班长”

137/ “我建议您应该注意处世的方法”

139/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141/在中学时代建立正面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44/走向国际化的教育和文化

146/“妈妈给我机会让我自己学习成长”

 

150/任安妮:她那让我无法回避的眼睛

150/又迟到了!“在外面站一会儿”

151/“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153/任安妮病了

154/最后的毕业照

156/永远的14岁

157/无法回避的教育之痛

 

161/宋映容:传递师爱的接力棒

161/三代师生情,一样教育心

165/妙笔生花的文学少女

169/教育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171/ “我有了责任感”

175/ “我体会到了李老师当年的幸福”

 

177/李崇洪:“我代表中国!”

177/ “洪哥”人气高

178/一班的学习生活罗曼史

180/“我们幸福了三年,受用却是一生”

181/ 母亲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184/是“国门卫士”,也是“文明使者”

189/是你让我幸福快乐

 

192/赵刚:互为师生三十年

192/令我大发雷霆的“顽童”,也是富有

创造力的少年

196/被唤起的自信、刚强、乐观与豁达

197/ “真诚是我长期为人做事的原则”

198/以童心换取童心

200/其实我的教育伤痕累累

 

203/何静红:普通的灵魂,同样闪亮

203/善良有爱的好班长

205/ “李老师开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先河”

207/ 三年与三十年

208/最后一课

212/愿你在天堂一切安好

 

214/汪敏:学生的爱比什么都重要

214/腼腆害羞的领唱人

215/ 教学相长

218/ “汪老师总是引导我们自己思考分析”

220/ “朴素最美,幸福至上”

224/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226/发掘一个卓越的自己

227/再见汪敏和她的学生们

 

232/吴文静:“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32/与我女儿同过生日的女孩

233/学生说“我们都想成为她”

235/教育,就是爱的传递

237/ “李老师影响着我的一生”

242/ “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努力实现‘人’与‘爱’的传承”

 

244/张劲松:永无止境地证明自己

244/ 不在我班上的我的学生

245/ “编外弟子”无意中也在促进我的精神成长

251/ “得到你的点拨,自己的思想就会有进步”

255/ “我已经把你对我的影响编成了一个教学案例”

257/成为“最受欢迎的MBA老师”

259/把教育当作我的事业

263/以一生的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

 

274/代跋: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

283/后记:你和我一起创作

媒体评论

李镇西的意义,在于他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用童心、爱心、用心这“三心”,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也书写了自己生命的传奇。他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他的教室,与我们的何其相似?他的学校,与我们的何等相仿?他的孩子,与我们的孩子多么相同?为什么他能够做到,我们做不到?韩愈有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虽然李镇西曾经做过我的学生,但是我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老师和弟兄。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也是我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我去年参加了李镇西在成都玉林中学举行的“最后一课”,见到了带着妻子和孩子前来的那位公交车司机。当年的学生都已长大成人,真的是春风化雨,桃李芬芳,是一种教育的福报。用印度智者克里希那穆提的说法,好的教育达到的是一种“心灵的绽放”。教育的无限可能性,无论100种还是1000种,指向的是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宽广、人生和人性的圆满与完善。这不是每一个怀抱理想的教师都应当追求的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杨东平

 

学生的话——

* 在三十多年前那个照相机和录放机都是奢侈品的年代,李老师用一己之力为我们提供了“精英”教育。(彭艳阳)

* 成绩决定不了你们的命运,但是努力一定能决定你们的命运,但是你在那个“点”努力很重要。(胡小鸥)

* 我们幸福了三年,受用却是一生!(李崇洪)

* 如果没有碰到您,现在的我将又将如何呢?很难想象。(陈铮)

* 如果没有在初中遇到李老师,我将会被这些错误的观念所影响。(戢实)

* 李老师给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学会去独立思考。(苏畅)

* 如果没有你中学六年的教育,我不可能从徐家扁小学那个野丫头成长起来。(潘芳奕)

在线试读

自序:精心加工每一份“草稿”

你的教鞭,你的冷眼,你的讥笑

去年,我去一所学校给老师们讲课时,得知某遍布全球的著名火锅品牌创始人当年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但该创始人至今怨恨这所学校,因为他当年在这个小学读书时成绩不好,表现调皮,觉得受到过老师不公平的对待。这样一来,该校就不好公开宣传他们“培养”了一位著名企业家的“荣耀”。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几乎所有师范生都熟知陶行知这句话。但不少老师都只将它当作教育名言在文章里引用,而没有意识到,未来的瓦特、牛顿和爱迪生,的确就产生于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孩子中。

无论你现在是表扬,还是批评,或是如陶行知所说的“冷眼”和“讥笑”你面前站着的这个孩子,你能知道10年、20年或30年以后,他有多少种可能吗?

有100种可能!

本书中的每一位主人公都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这一点。

教育的本质是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本书写作的灵感,产生于去年去乌克兰拜访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的途中。当时我、杨东平、程红兵等一行人在慕尼黑机场转机,在机场咖啡店闲聊时,我给大家说起我许多学生的故事,很有感慨:“不少孩子当年的学习与表现,和几十年后的人生往往没有我们想象或期待的那种必然联系。”杨东平老师便说:“你不是写过一本《教育的100种语言》吗?你还可以写一本《教育的100种可能》啊!”我当即说:“好,我一定写。我要用我学生的故事告诉老师和家长们,教育有100种可能。”

教育的100种可能,是源于孩子的100种可能。在这里,孩子的100种可能,指的是他的100种教育者现在无法预测的未来。

当然,这里的“100种可能”不是确数,而是一个象征的说法,意为“无数种可能”。因此,所谓“教育的100种可能”,其实就是“教育的无数种可能”。

既然是“无数种可能”,就远远不只是成为著名火锅品牌创始人的可能,也不只是成为瓦特、牛顿和爱迪生的可能,而更多的是成为善良、正直、勤劳、智慧的普通劳动者的可能。

换句话说,我们尊重眼前的这个孩子,不是因为他“很可能”将来成为杰出人物,而是因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他都是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着丰富内心和独立思想的“人”。

我的朋友、上海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海林说过:“可能性即人生的意义,即人的成长。成长本身即教育的意义。教育就是一批专门的人陪伴未成年人安全地度过他的未成年岁月,直至成年!”

只有我们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孩子,教育才会回归起点,回归纯粹,回归到人的本质。

善良正直、勤奋向上——我做到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话的意思是,教育的成效往往要在几十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但在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大背景下,许多教育者往往“等不及”,他们更希望能够立刻“吹糠见米”。

2011年11月13日,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播出了关于我和我学生的故事。节目中,我的学生王露霖应崔永元的请求,唱了我们的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蓝天高,雁飞来,青青松树排成排。我们携手又并肩,唱着歌儿向未来……”这是30年前,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特意为我的未来班谱的班歌。我的历届学生都唱这首歌。

节目播出后,我的博客上出现了这样一段留言——

我是李镇西老师1984届未来班的一员,昨日含泪看完了《小崔说事》,未来班的班歌还在传唱,未来班的精神还在发扬。这是老师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记得毕业时有同学问李老师:“你这样培养出来的我们能不能适应社会?”现在我以我的经历现身回答:能,我是适应社会的,而且如同老师所希望的那样——正直、勤奋、向上。我做到了。

我读了这段留言,泪水立刻蓄满了眼眶,因为“正直”“勤奋”正是未来班当年的班训。我想到了当年不少人的担心和他们对我的“提醒”。后来我知道了这段留言的作者叫李志英,是我教的第一个班的一位女生。李志英当时在班上就正直善良,后来教过中专,现在在广州从事财务工作。去年12月,我去广州讲学,把她请到现场听我的报告,我在报告中讲了她的故事,也展示了她当年写的班歌歌词的手稿。我提到了当年有人对我善良教育的担心,我自豪地说:“现在,我的学生已经长大,他们以自己的人生阅历证明了善良的生命力是不可战胜的!”

多年以来,我的一批批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告诉我:善良正直、勤奋向上——我做到了!培养了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你能说不是教育的成功吗?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如果说,孩子的“100种可能”是指他未来独一无二的人生道路和幸福,那么,教育的“100种可能”,就是指教育者根据不同个性的孩子而采用不同的课程与教法,对孩子的“因材施教”也有100种可能,即无数种可能。

“因材施教”喊了两千多年了,可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把所有学生都往“应试教育”一条路上赶,通过了的是成功者,被淘汰的是失败者。几十年后再看,当年“应试教育”给不同学生贴上的“学霸”或“学渣”的标签已经在人生的风浪中斑驳不堪、模糊不清。进清华、北大未必与成功相关,读职高、技校未必与幸福无缘。

请看本书中我同时教的两个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后来成了“中国机长”的飞行员吴镝,与初一便因为学习跟不上而转学去踢球、如今成了四川省足协教练的张凌,你能说谁比谁更“成功”吗?在人生的天平上,他俩是等值的。

我没有因此否认考大学的重要性,毫无疑问,能够考上大学无疑为后来的人生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没考上大学会使后来的人生之路更加绕一些。但从长远看,如果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越能够因人而异甚至“私人定制”,那么单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异就会越小,乃至消失。

我再次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

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在某种好的东西中来认识自己——善于支持人的这种高尚的志向是多么重要啊!教育者往往在那么长久而痛苦地寻找的那种自我教育的强大推动力,不是就在这里吗?应当在心理学讨论会上提出这个问题:人的表现问题。……怎样才能做到,使人尽量地努力在好的方面表现自己呢?我深信,一个人想在某个好的方面表现自己的愿望越深刻、越诚挚,他在内心对自我纪律的要求就越高,他对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就越加不肯妥协。

是的,“使一个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这就是真正的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骄傲”

已故著名小学特级教师霍懋征有一句话朴实而感人:“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骄傲!”我理解,这句话意味着:教师爱孩子,爱的是这个孩子本身,而不是爱他几年后可能有的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高考状元的“荣耀”,或几十年后院士、部长等“头衔”和“光环”。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未来,更多的人成为普通劳动者,这依然是教师的骄傲。

我当然为我学生中赫赫有名的精英人才骄傲,但同时也为默默无闻的平凡百姓自豪。我认为,这才是教师应有的“骄傲观”。尤其是在当今十分功利也十分势利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千万不要把教育的目标仅仅锁定在培养“高端人才”,而应该把培养数以千万计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公民作为我们的神圣使命。

很遗憾,我们现在的教育很多时候还是培养“人上人”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相当多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励志名言”。然而,近百年前,陶行知就已经把这句话批得体无完肤了。他说——

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把自己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

在《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中,先生明确地说——

有人误会以为我们要在这里造就一些人出来升官发财,跨在他人之上,这是不对的。我们的孩子们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

如果我们能够摒弃“人上人”的教育成功观,而将所有能够“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的学生都视为教育的成果,那么我们的教育才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轨。

让学生自己谈谈教育

本书写了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所带的第一个班,到退休前教的最后一个班的36个学生的人生轨迹。他们中有教师、医生、空姐、飞行员、艺术家、科研工作者、公交车司机、火锅店老板、银行职员、足球教练、摇滚歌手……我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能够让包括家长在内的所有教育者真正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属于他个性的成长和成功。

无论是《爱心与教育》,还是《心灵写诗》,在已经出版的几十本书中,我写过许多让读者感动的学生故事。但是这本书中的学生故事和以往不一样,同样也有师生情感,也有教育技巧,但我试图超越师生情感和教育技巧,而深入学生的内心,展示他们的精神成长。不仅如此,我还写了他们离开我后10多年、20多年、30多年的人生经历,以展示他们的人生与当年教育的关系。

我在写每一个学生的时候,除了要看我当年教这个孩子时留下的相关记录——孩子的作文、作业,我的工作笔记、教育随笔和教育日记等,还要求这个学生写写他现在对教育的理解,包括自己教育孩子的感受。因此,我当年的“教育”、学生回忆中的“教育”、他们现在理解的“教育”、他们对子女的“教育”……这几种“教育”的重叠与交织,特别是学生谈教育,包括对我当年教育的解剖,我自认为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

不可否认,本书中的学生对我当年给他们的教育都是充满真诚感激的,但他们也没有简单赞美,而是对当年“李老师的教育”有着理性的思考。比如现在是美国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付锐,他在写给我的信中,一方面肯定我当年的教育对少年的他是怎样的一种征服——

李老师那么真诚而富有激情,自然而然地展示出他渊博的知识和热情。在这个氛围下,很容易把自己融入班级大家庭中。班会课真的是一种享受,因为李老师总是会用很生动和热情的语言,把一个理念讲得通俗易懂。在一个强有力而且又特别会调动集体情绪的老师领导下,所有的同学都成了信徒。我们坚信李老师的理念,也愿意去感受并且实践。

但同时,他又以今天的目光审视李老师昨天的课堂——

不管是在语文课,还是班会课,每个同学都沉浸在李老师的内心世界里。所有的同学都有一个相同的诉求——希望能学习并且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开始没有任何批判性地吸收所有的观点。现在来看,如果老师一直处在向学生播撒自己的观点的状态,不管这些观点深刻与否,正确与否,都有可能让学生的思想变懒惰,失去客观判断和批判的能力。当思维变懒惰的时候,学生就不想动脑筋了,就失去了主动发现问题的动力。

应该说,付锐是深刻的。

 

关键是处理好“尊重与引领”的关系

其实,几十年来,我也一直在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批判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我很多时候还是有意识地以民主、平等、自由、尊重的情怀对待我的语文课、班会课以及每一次和孩子的通信与谈心,但由于固有观念的惯性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往往情不自禁就走向民主教育的反面。“教育使命”无限膨胀,“个人魅力”无限增强,而渐渐妨碍了学生的心灵自由,乃至剥夺了他们的思想权利。

那么,如何在教育中处理好“尊重与引领”的关系?具体地说,如何做到既不因尊重学生而丧失教育的使命,不因引领成长而走向思想专制?做到这些既标志着我们教育思想的高度,也体现着我们教育智慧的丰富与教育技巧的娴熟。直到退休,我的教育依然充满遗憾。这个课题,留给以后的教育者继续在实践中去探索吧!

本书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骄傲,但我不得不再次声明,他们主要不是我“培养”的,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当成我的“教育成果”。

我越来越认为,决定一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因素以重要程度排序,第一是家庭,第二是个人,第三是学校。“家庭”指的是父母的素养(与文凭没有必然联系)和对子女的影响,包括家庭氛围的熏陶;“个人”,是指本人的天赋与勤奋;“学校”指的是教师的指点、集体的激励和校园文化的感染。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学校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我没有否认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重要程度远不是我们想象和宣传的那么大。

所以,无论我的学生考上清华大学也好,成了眼科专家也好,当了足球教练也好……首先都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他们父母教育和孩子本身努力的结果。他们在我身边时,我只是给他们一些尊重、一些引领,可能强化了他们本来就有的善良,可能打开了他们原本相对比较狭隘的视野……总之,我可能没有太妨碍他们天性的自由发展,于是他们便成长起来了。

所以,教育真正要做的,与其说是尽量“塑造”学生,不如说是尽量不要妨碍学生自由发展。依从个性,给他自由,学生的成长会超出教育者的想象。

 

教育任务的首位是培养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复杂性,有时也是悲剧性,就在于:虽然“草稿”里蕴藏着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人的各种素质——卓越的才能、禀赋、倾向性、天才——但是负责对这一“草稿”进行加工,以便使其变得更为美好的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用自己那双笨拙而又漫不经心的手把草图中美好的东西弄得丑陋不堪。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千万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教育的责任、智慧与人道主义情怀的体现,就是教育者(含教师和家长)对每一个孩子的“草稿”进行精心地加工,使之既拥有完整的人格,又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成功与幸福。

最后,我想用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教育同行提出的忠告,作为这篇自序的结束——

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2020年4月10日

抢先评论了 “教育的100种可能(上)”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阅读更多
缺货

民主主义与教育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EUR €20.99
阅读更多
缺货

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

EUR €27.99
加入购物车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

EUR €33.99
加入购物车

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

EUR €34.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