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3127628
◎ 奉行原始平等主义的狩猎采集群体如何一步步发展成结构庞杂、层级丰厚的大型人类社会?
◎“地位竞争”如何塑造社会的文化形态,又怎样改变人类的生物学特性?
◎全球生育率下降对社会进化模式有哪些影响?
◎ 等级、文化、价值阶梯断裂之后,人类社会将何去何从?
◎ 从进化学的角度,追溯社会结构的发展脉络,考察人类的“自我驯化”。
◎ 本书以严密的逻辑、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对庞大知识体系的操控能力,为我们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供了一种新颖而又广阔的视角。
◎ 作者辉格是一位对人类社会抱有好奇、持续思考的思想者,开有独立博客“海德沙龙”(headsalon.org),其所著《沐猿而冠》获2015年《新周刊》年度新锐图书。
阶层是支撑复杂社会的一个重要结构元素。本书围绕等级阶梯的构造、壮大、嵌套、封闭、开放等,梳理了奉行原始平等主义的狩猎采集群体如何一步步发展成结构庞杂、层级丰厚的大型人类社会;对当今全球生育率下降导致的社会进化模式的转变,以及等级、文化、价值阶梯的断裂,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另一方面,等级社会催生了围绕地位竞争的一系列手段、策略、组织和文化元素,由此为人类进化构造了一个全新舞台。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如何展开,出现了哪些新策略?驱动人类行为的动力机制与以往有何不同,带来了怎样的进化后果,创造了哪些新元素和新结构?在此过程中,人类自身的生物与文化特性经历了何种改变?作者以严密的逻辑、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对庞大知识体系的掌控能力,为我们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供了一种新颖而又广阔的视角。
I 分化
1 平等的松动
原始平等主义 3
合作狩猎 7
战争领袖 10
财 产 15
宗 族 18
几点概述 22
2 权贵的上升
土豪与渣男 24
追逐声望 29
继承性的诞生 39
3 阶层的分化
生计之分异 44
贵族的事业 49
祭司的角色 55
平民的机会 61
专业的兴起 63
沦落的途径 65
4 鸿沟的加深
地位的神化 71
种姓的隔离 75
身份的标识 80
文化的分异 84
5 阶梯的构造
封建金字塔 90
帝国之伞 96
官僚叠床 100
士族的兴衰 103
种姓阶序 108
神圣阶梯 113
II 交互
6 屏障种种
生 态 119
语 言 127
职 业 129
人造藩篱 132
7 扩张与征服
拓 殖 140
劫掠与扫荡 146
精英替换 148
秩序扩展 153
8 压力与动荡
边疆的消失 156
压力的释放 161
贵族制的韧性 164
集权的脆弱 167
动荡的代价 171
9 流动与迁徙
产业的扩散 176
劳力的丰缺 180
经商民族 185
模式的变迁 191
精英的抽吸 195
10 隔离与类聚
乡村与城镇 200
城市化 205
郊区化 211
大分拣 217
III 选择
11 全新的牧场
作为资本的社会地位 228
投资的远期化 231
选择的机制 235
进化的潜力 242
策略的差异 245
模式的分化 249
12 蒙择的禀赋
温良与恭顺 253
耐心和远见 259
智力 266
13 价值的阶梯
有偏的传播 277
声望与地位 280
价值的体系化 282
追求卓越 285
阶梯的集成 289
岔路与盲端 293
文化帝国主义 298
14 等级的开放
枢纽的松解 302
事业的纵深 305
舞台的拓宽 308
电梯的提速 318
“老钱”的贬值 323
15 维多利亚秩序
现代社会的创生 328
奇特的帝国 340
全球化 343
尴尬的效仿者 348
IV 转向
16 人口转型
少生的理由 356
中产焦虑 364
瀑布的枯竭 370
可能的未来 373
17 福利社会
不安的良心 378
济贫院 383
无尽的苦难 387
进步时代 391
福利国家 397
伟大社会 401
18 道德弃儿
慈祥的“奶妈” 409
且勿评判 412
都怪他们 416
丧壳的寄居蟹 418
19 断裂的阶梯
锋芒向内 429
叛逆英雄 434
精英气泡 435
歧路滋蔓 441
20 美丽新世界
文明的退潮 445
平克式乐观主义 448
本笃选项 450
退行的挡板 453
从历史中学习? 457
文化再适应 458
社群还是个人? 462
孤独的星球 464
参考书目 468
美丽新世界(节选)
过去几万年中逐渐涌现的等级结构,构造了一个进化的全新舞台,在其中,地位竞争成为一种新型选择压力,它既塑造着社会的文化形态,也改变着我们的生物学特性。过去几千年间,这一进程随定居农业的发展而急剧加速,最终,文明之花从中盛开。
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是严酷无情的,可是正因此,它创造了复杂精妙、美丽多彩的生命世界,其中也包括我们体验和赞赏这些美丽的能力;人类社会的地位竞争曾经同样严酷无情,可是也正因此,它塑造了我们追逐声望和追求卓越的本能,以及鼓励这些追求的文化结构。
和生存竞争一样,地位竞争中既有对抗,也有合作,哪一种更多,取决于具体的博弈条件——选择劫掠或勒索,还是选择分工与交易,哪个胜算更大?有些社会很幸运,走上了一条让分工与交易变得越来越合算的制度发展之路,将地位竞争的努力引向了创造与建设的方向;在一个自由市场中,越来越多(虽然从来不是全部)出人头地、飞黄腾达者,他们因为创造了对他人有价值的东西而成功。
市场在过去数百年间所造就的开放等级系统,引发了如洪水般的社会流动,让无数原本会被埋没于下层的才俊大显身手,挥洒其创造力,而且其中许多并不热衷于地位竞争,因为创造过程及其成果本身已提供了足够激励,在地位竞争这一原初动力为创造活动搭起了所需的心理和文化结构之后,即便没有它的直接推动,创造热情也不会消逝。
文明的退潮
然而,正当文明以不可阻挡之势喷薄绽放时,驱动它的基础引擎却开始慢慢失去动力。虽然它凭着惯性和余热仍在释放着耀眼光芒,仍在不断涌现出激动人心的创造,登上一个又一个成就巅峰,可是当我们近探细察孕育这些果实的文化条件时,却不难看出,其中许多正在显露颓势。
曾经是现代文明孳蕃故苑的欧洲,已日渐丧失创造力,自“二战”结束以来涌现的文明成就中,来自欧洲的越来越少了;盎格鲁世界本身依然活力充沛,但它引领和改变世界其余部分的作用已远不如前,它已不再年复一年地将大批雄心勃勃的青年才俊送往世界各地,相反,如今它更像一部巨型抽水机,将各国才俊吸入其繁华都市和学术中心。这种内向收缩同样发生在发达社会内部,中上层仍然在吸纳下层中的优秀者,但向下流动的瀑布已经枯竭,精英躲进舒适气泡,不再理会下层(虽然他们仍假装在关心)。
据查尔斯·穆瑞的量化分析,人类在文学和艺术上的创造力于19世纪中期达到巅峰,此后便走上了下坡路(音乐的下坡还要来得更早),尽管自那时以来社会富裕程度已成倍提高,有条件参与创作的群体和文艺作品的消费市场,都扩大了几个数量级,可是产生传世杰作和天才巨匠的频率却降低了;巨匠减少的趋势也存在于科学界,只是科学成果的可积累性和科学工作的集体合作性质,让它在缺少巨匠的情况下仍可在前人基础上凭借从业群体的巨大规模而维持高速发展。
这些下滑趋势并不出人意料,因为有助于个人取得成就的各种个体特质——智力、好奇心、勤奋、争强好胜心,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负面选择,简单说,成就越高者,生孩子越少。文化环境同样在向不利于成就的方向转变,特别是阴柔化,在阴柔文化中,人们更关注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情绪状态的舒适,照顾好每个人的情绪、确保当下的快乐与幸福,是高于一切的诉求,进取开拓、追逐成就则是次要甚至不受鼓励的,因为那总是与野心、好强、竞争、拼搏、对抗联系在一起,并且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危险、痛苦、受伤、焦虑、挫折和沮丧;“奶妈”社会只是文化阴柔化的一种表现。
文化的阴柔化和内缩倾向,都源自社会上层地位竞争强度的减弱,而后者又起因于生育率下降。试想,假如每代上层子弟都不得不努力拓展新领地——无论是地理上的还是事业空间上的——才有望避免地位大幅跌落,他们就必须鼓起勇气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关注气泡之外的广阔世界,因而其文化不可能是阴柔内缩的。对比一下20世纪两个世代的文化气质,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组因果关系。
当代内缩文化的许多特征最早出现于美国所谓“迷失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这代人在“一战”后开始成年,所以刚好躲过了战争,又赶上了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比他们大几岁或十几岁的兄长们大批死于战场,上层的比例尤其高,结果,当他们进入就业市场时,发现竞争环境极为宽松,往往年纪轻轻就能坐上前辈奋斗十几年才可能挣到的好位子。例如生于1909年的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20出头就担任了一份大报的资深编辑,这在早先几乎不可能,据他回忆,这并非因为他表现多出色,而是当时他身边根本见不到30多岁的人,他们都躺在墓地里了。
当这一代人在20世纪20年代步入青壮年期时,带来了一种叛逆、享乐、放纵和玩世不恭的文化,史称“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爵士乐和蓝调大为风靡,常用于为慵懒或迷醉的舞蹈助兴,女性裙子迅速变短,衣服变得松垮,严肃积极的维多利亚遗风备受评论家嘲讽,传统性伦理与性角色也开始遭受冲击,在许多方面与40多年后的那场运动颇为神似(一个显著差异是当时还没有后来那种“奶妈”式溺爱)。
这个年代随大萧条降临戛然而止,随后成长起来的是“最伟大的一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他们在青少年期承受了大萧条的艰辛磨难,接着又在“二战”中越洋跨海,经受战火考验,这些经历使得他们的文化气质与上一代形成了鲜明对照,道德上保守严谨,工作上勤勉上进,珍视传统婚姻与家庭,热心社区事务;与这些相伴随的,是大幅反弹的生育率。或许得益于海外作战经历,以及民用航空让世界变得更小,这一代也异乎寻常地关注外部世界,这是帮助美国在战后建立霸权并最终打赢冷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像大萧条这样的极端经济困境,会让人们切身体会到地位竞争的严酷,而全面战争则会从心理上强化他们对资源竞争强度的感知,这些将激发他们进入战斗状态,准备好迎接痛苦和磨难,挥洒汗水与鲜血,一旦切换到这种斯巴达模式,社会的阴柔气将被一扫而空。在人类历史上,此等高强度竞争始终是主导个体行为和文化模式的基础背景条件,而如今,至少在人们的感知和预期中,这似乎成了一种非常状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