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075795
编辑推荐
1. 本书为90岁以上高龄老兵口述实录,是抗战史**手宝贵资料。见证历史的老兵不断逝去,此资料确属难得。
2. 作者不畏艰辛,历时3年寻访各地抗战老兵,广东省精神文明办赠予“关爱老兵存大义,广寻立篇慰乡情”并授予作者“广东好人”荣誉称号。大爱无言,感人至深。
3. 本书的抗战史内容得自口述,又由诗人作家之手写出,因此特别鲜活感人,是一本生动好读细节丰富的抗战史普及图书。
2. 作者不畏艰辛,历时3年寻访各地抗战老兵,广东省精神文明办赠予“关爱老兵存大义,广寻立篇慰乡情”并授予作者“广东好人”荣誉称号。大爱无言,感人至深。
3. 本书的抗战史内容得自口述,又由诗人作家之手写出,因此特别鲜活感人,是一本生动好读细节丰富的抗战史普及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20位潮汕籍抗战老兵的口述实录。他们中,有历经8年全程抗战的老兵;有二次入缅甸作战、九死一生的远征军老兵;有在潮汕战场上与日军恶战几昼夜、劫后余生的老兵;还有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粤北会战、桂柳会战、衡阳保卫战、许昌保卫战等等的老兵。这些老兵的回忆,再现了那一段残酷的血与火交融的烽烟岁月,还原了真实的抗战史。一位位老兵的经历,就是一部民国抗战史的缩影。在阅读稿件过程中,老兵们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他们经历苦难,而没有被打倒,却是用苦难滋养出一颗悲悯之心,令人肃然起敬。
这些老兵是历史的在场者,他们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抗战史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有血有肉的。加上相关老兵图片和实物图片丰富,能较好地引领读者走进真实的战场。老兵们大都年事已高,平均年龄92岁。本书实质上是在抢救抗战史料。对了解抗战和研究抗战者具有极其宝贵的参考价值。
这些老兵是历史的在场者,他们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抗战史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有血有肉的。加上相关老兵图片和实物图片丰富,能较好地引领读者走进真实的战场。老兵们大都年事已高,平均年龄92岁。本书实质上是在抢救抗战史料。对了解抗战和研究抗战者具有极其宝贵的参考价值。
目 录
序:激发心底善性,才是*好的纪念 / 1
谢茂强
远去的路 /1
杨汉威
民族之心不可忘 / 9
林乔佐
缅甸远征 一生之痛 / 16
潘章雄
满怀壮志赴国难 / 26
黄俞鸣
77年回乡梦 / 34
陈俊光
上了战场我只想赢 / 47
张泽
大脊岭防线上死里逃生 / 57
施宗羡
洋铁岭,我毕生难忘之战 / 71
许益和
桑浦山上与日军对视年余 / 80
黄明
时代被我赶上了就得打 / 87
邹友占
书生掷笔只为河山泪 / 94
许宏忠
揭阳沦陷我响应号召去参军 / 102
许宏声
我见证日军在广州投降 / 108
罗春晖
只抱着抗日救国之心当兵 / 113
李腾汉
搏命远征喋血滇西 / 122
张访朋
福将张访朋的抗日传奇 / 141
方鼎文
一门二代海陆空三军齐备 / 161
吴明隆
坎坷少年也爱国 / 168
谢爱有
那时的兵好惨 / 179
徐秀专
一辈子渴望回归组织 / 185
后记 / 191
谢茂强
远去的路 /1
杨汉威
民族之心不可忘 / 9
林乔佐
缅甸远征 一生之痛 / 16
潘章雄
满怀壮志赴国难 / 26
黄俞鸣
77年回乡梦 / 34
陈俊光
上了战场我只想赢 / 47
张泽
大脊岭防线上死里逃生 / 57
施宗羡
洋铁岭,我毕生难忘之战 / 71
许益和
桑浦山上与日军对视年余 / 80
黄明
时代被我赶上了就得打 / 87
邹友占
书生掷笔只为河山泪 / 94
许宏忠
揭阳沦陷我响应号召去参军 / 102
许宏声
我见证日军在广州投降 / 108
罗春晖
只抱着抗日救国之心当兵 / 113
李腾汉
搏命远征喋血滇西 / 122
张访朋
福将张访朋的抗日传奇 / 141
方鼎文
一门二代海陆空三军齐备 / 161
吴明隆
坎坷少年也爱国 / 168
谢爱有
那时的兵好惨 / 179
徐秀专
一辈子渴望回归组织 / 185
后记 / 191
前 言
激发心底善性,才是*好的纪念
钟永宁
今年为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是一代人的年轮。硝烟虽然早已散尽,社会久已承平,但日本这场侵略战争的阴霾,并未随着时光从中国人心中散去。站在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口,举行系列纪念活动,无疑深得国人之心。
但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如果只是大面积补偿了国民心理,那将大大减损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纪念国际反法西斯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大规模活动,于国际社会而言,*重要的不是武力的炫耀和震慑,而是如何构筑新型国际关系和秩序,铲除法西斯生存的土壤和强国发动以强凌弱战争的根源。于中国而言,是如何让国民了解这段历史真相,不忘历史之痛,珍重和平;同时,让人们缅怀抗日先烈和英雄,表达对舍身卫国者的崇敬和感念,并以此集聚民心,振奋民族精神。
70多年前,当空前的民族灾难发生,国人正常的生活被打破,有血气的中华儿女,把他们*好的年华和*珍贵的生命抛洒在民族救亡的战场。有的不幸牺牲,有的死里逃生,正是他们的流血、牺牲和不愿当亡国奴的坚韧意志,让侵略者灭亡中国的图谋不能得逞。现在,我们这些自在享受和平时光的人们,应该深深地怀念、祭奠和回报他们。
逝去70年的抗日战争,受过基本教育的国人,都不陌生。从抗战结束至今,多少专业研究者书写了抗战的历史,多少文艺作品致力展示抗战的场面。但这些就是真实的抗战史和真实的抗战情境吗?
已有的历史文献并不能完全还原这场战争,战争遗迹和亲历者的追忆,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复原。幸存的抗战老兵,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他们曾经处于这场历史风暴的中心,他们的口述记录,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可以使干枯、粗糙的历史鲜活和丰赡起来,引领我们走近历史的现场。
许小鸣的《我和我的抗战——潮汕抗战老兵口述实录》,集合了20个潮汕籍抗战老兵的战斗记忆和历史感怀,对我们了解这场战争和抗日战士,颇有助益。
书中所叙述的这些老兵,从我国东南隅的潮汕平原走向抗日的战场,有的参加当地的战斗,更多的是随着部队转战大江南北甚至远征国外。
他们刻骨铭心的战斗记忆,使我们了解到众多战役的细节。如老兵杨汉威对参与的长沙会战,李腾汉对参与的滇缅同古、腾冲、大松山、尖山等战役,张泽对参与的揭阳大脊岭激战,等等,讲得非常的详细、具体。
我们虽然知道,日本侵略者踏入中国领土后,为实现其快速灭亡中国的计划,凭借其优势兵力和凶残暴戾,对中国抵抗者进行疯狂的进攻杀戮,但书中老兵们叙说的战斗经历所显示的战争残酷性,仍令人震惊不已。
杨汉威讲述他参加长沙会战,有这样一段:
炮弹掉下来,“隆”的一声,阵地上的士兵往上飞,落下来在地上就成为碎片,好吓人啊!许多新兵没有经验,俯伏不当,都被震死了。我有一位老兵护着,才活下来。许多新兵从阵地上撤下来都不吃不喝,两眼发呆,几天后死掉了。
老兵施宗羡讲述了他参与的洋铁岭战斗经历:
一直到晚上八点多,我军伤亡十分惨重,我们在阵地上屯驻的500多名战友,死的死,伤的伤,我的耳朵就是这时候被炸聋的;牺牲的战士们有的头被炸没了,有的手脚被炸断了……*惨的是断手脚的,还没有死,但没有人能够去抢救他们,敌人的步兵要冲上来,我们要抵抗,*后,他们血流干了死去。他们的血渗进了土地一尺多深,染红了泥土。阵地上的掩土被日军飞机炸平了,我们这些活着的,*后只得把尸体叠起来作为掩护,继续与日军对战。阵地上的指挥室被炸成平地,营长被炸死,许多连长、排长也都牺牲,就在这种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我在战斗中还是个班长,一个口头授命就被急提升为营长,开始指挥作战。
这是战争亲历者展示的战场情境。面对现在某些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的“神剧”情节,邹友占,这位投笔从戎的抗战老兵,看后痛心疾首。他说某电视剧中,中国军队打得日军狼狈不堪的情节,是自欺欺人,贻害子孙。他在网上开了微博讲述他亲历的抗日战争,为的是以正视听。
我一直对走上抗日战场的士兵们的动因,怀着极大的好奇。他们究竟是自发的,还是被迫的?被迫的,是政治所迫、社会所迫,还是个人生活所迫?
从这本书中能找到一些答案。谢茂强是在听老师说东北三省被日本侵略,大批无辜百姓被杀,幸存者无处栖身,四处流浪,萌生投军杀敌的念头。他刚刚小学毕业就离开了家乡,带着一袋番薯徒步到了梅县,投奔那时在梅县训练的抗日部队。潘章雄1935年投考广东军事政治学校(后并入黄埔军校第四分校),是以学生军身份参加武汉会战。黄俞鸣,其父临终前嘱咐他参军打鬼子,刚满16岁就带着父亲的遗愿投军抗日。黄明,听说日本侵略中国,北边的战火烧得厉害,南京城破,被杀死了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国家挨凑,心里不太痛快,就萌发了投军杀敌的念头”,投奔了一支地方武装自卫队——白水挺进队。
还有的是被政府拉丁当兵,或为了生存报名参军的。老兵许宏声回忆说:“当兵是我**的出路,其实在当时也是许多穷人共同的出路”,可知日本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扰害和破坏之深,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中华民族蒙受了空前的劫难。
不管是激于义愤,还是迫于生计,他们作为父母亲的孩子、兄弟的手足,甚至是儿女的父母,以血肉之躯走上了随时都有被剥夺生命的战场。他们在一起战斗,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不再是一个个有不同诉求的个体,而是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群体。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过战争,没有上过战场,无法体念抗日战士的情怀和信念。这些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抗战老兵的话,应该说透露了他们的心声——
“后来许多人总问我,放着好好的老师不当,当兵干什么?不当兵就不会有后来的受苦。但做人要讲良心,我只讲良心,民族之心,民族若亡,家国何存?”(老兵杨汉威)
“军人只有战死,没有偷生,坚决与阵地共存亡。”(老兵黄俞鸣)
“每个人都到了极限,我自己感到绝望,但也许是因为绝望,所以反而变得轻松,既然死已经成为定局,那就死得再壮烈一些吧!”(老兵张泽讲到一次鏖战)
“很多人都会因此问我:悔不悔。我都会这样说:回首一生,老实讲有时心里会有些堵,因为我若不投笔从戎打鬼子,此生何至于此?可我当年是赴国难啊,赴的是大义,为家国博命去抗击异族侵略,应时而生,又怎么会后悔?”(老兵邹友占)
书中20位抗战老兵都是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找到的,这些志愿者怀着对抗日战士的崇敬和感恩之心,以各种行动救助和抚慰他们。
老兵谢茂强生病时,志愿者几次送他住院治疗,去世后,志愿者为其捐赠墓地,料理后事。黄俞鸣,在玉林定居,志愿者帮助他实现回揭阳老家的夙愿。施宗羡一直想祭拜战友,志愿者从网帖得知后,辗转将他从阳江乡下接到潮州古巷洋铁岭战场,祭拜他日思夜想的战友。老兵徐秀专,193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地下交通员,1944年与组织失去联系,志愿者帮老人修理房子,捐资解决生活困难,并到处为她寻找证明其当时组织关系的同志……
本书作者许小鸣既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她以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审视生活,审视社会;更以善良天性和女性的温婉,救助和抚慰抗战老兵,成为这些老兵的知心朋友。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老人们,被她的真情善意所打动,乐于向她倾吐那些尘封往事。是彼此的信念和信赖,共同完成了这部历史信息丰富、文字质朴感人的著作——一部融汇了老兵对国家之爱、战友之爱,志愿者对老兵之爱的优秀纪实作品。
抗战老兵都年事已高,大都处在人生落幕之时,从他们口中抢救抗战史料已十分迫切。书中有几位老兵,作者在采访时还精神矍铄,在几个月之后就过世了,未能看到记录他们一生*引以自豪经历的书籍,为此,我们深感惋惜和愧疚。但愿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读到本书,能慰藉他们的在天之灵。
2015年5月31日于广州
(钟永宁,花城出版社总编辑)
钟永宁
今年为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是一代人的年轮。硝烟虽然早已散尽,社会久已承平,但日本这场侵略战争的阴霾,并未随着时光从中国人心中散去。站在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口,举行系列纪念活动,无疑深得国人之心。
但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如果只是大面积补偿了国民心理,那将大大减损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纪念国际反法西斯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大规模活动,于国际社会而言,*重要的不是武力的炫耀和震慑,而是如何构筑新型国际关系和秩序,铲除法西斯生存的土壤和强国发动以强凌弱战争的根源。于中国而言,是如何让国民了解这段历史真相,不忘历史之痛,珍重和平;同时,让人们缅怀抗日先烈和英雄,表达对舍身卫国者的崇敬和感念,并以此集聚民心,振奋民族精神。
70多年前,当空前的民族灾难发生,国人正常的生活被打破,有血气的中华儿女,把他们*好的年华和*珍贵的生命抛洒在民族救亡的战场。有的不幸牺牲,有的死里逃生,正是他们的流血、牺牲和不愿当亡国奴的坚韧意志,让侵略者灭亡中国的图谋不能得逞。现在,我们这些自在享受和平时光的人们,应该深深地怀念、祭奠和回报他们。
逝去70年的抗日战争,受过基本教育的国人,都不陌生。从抗战结束至今,多少专业研究者书写了抗战的历史,多少文艺作品致力展示抗战的场面。但这些就是真实的抗战史和真实的抗战情境吗?
已有的历史文献并不能完全还原这场战争,战争遗迹和亲历者的追忆,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复原。幸存的抗战老兵,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他们曾经处于这场历史风暴的中心,他们的口述记录,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可以使干枯、粗糙的历史鲜活和丰赡起来,引领我们走近历史的现场。
许小鸣的《我和我的抗战——潮汕抗战老兵口述实录》,集合了20个潮汕籍抗战老兵的战斗记忆和历史感怀,对我们了解这场战争和抗日战士,颇有助益。
书中所叙述的这些老兵,从我国东南隅的潮汕平原走向抗日的战场,有的参加当地的战斗,更多的是随着部队转战大江南北甚至远征国外。
他们刻骨铭心的战斗记忆,使我们了解到众多战役的细节。如老兵杨汉威对参与的长沙会战,李腾汉对参与的滇缅同古、腾冲、大松山、尖山等战役,张泽对参与的揭阳大脊岭激战,等等,讲得非常的详细、具体。
我们虽然知道,日本侵略者踏入中国领土后,为实现其快速灭亡中国的计划,凭借其优势兵力和凶残暴戾,对中国抵抗者进行疯狂的进攻杀戮,但书中老兵们叙说的战斗经历所显示的战争残酷性,仍令人震惊不已。
杨汉威讲述他参加长沙会战,有这样一段:
炮弹掉下来,“隆”的一声,阵地上的士兵往上飞,落下来在地上就成为碎片,好吓人啊!许多新兵没有经验,俯伏不当,都被震死了。我有一位老兵护着,才活下来。许多新兵从阵地上撤下来都不吃不喝,两眼发呆,几天后死掉了。
老兵施宗羡讲述了他参与的洋铁岭战斗经历:
一直到晚上八点多,我军伤亡十分惨重,我们在阵地上屯驻的500多名战友,死的死,伤的伤,我的耳朵就是这时候被炸聋的;牺牲的战士们有的头被炸没了,有的手脚被炸断了……*惨的是断手脚的,还没有死,但没有人能够去抢救他们,敌人的步兵要冲上来,我们要抵抗,*后,他们血流干了死去。他们的血渗进了土地一尺多深,染红了泥土。阵地上的掩土被日军飞机炸平了,我们这些活着的,*后只得把尸体叠起来作为掩护,继续与日军对战。阵地上的指挥室被炸成平地,营长被炸死,许多连长、排长也都牺牲,就在这种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我在战斗中还是个班长,一个口头授命就被急提升为营长,开始指挥作战。
这是战争亲历者展示的战场情境。面对现在某些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的“神剧”情节,邹友占,这位投笔从戎的抗战老兵,看后痛心疾首。他说某电视剧中,中国军队打得日军狼狈不堪的情节,是自欺欺人,贻害子孙。他在网上开了微博讲述他亲历的抗日战争,为的是以正视听。
我一直对走上抗日战场的士兵们的动因,怀着极大的好奇。他们究竟是自发的,还是被迫的?被迫的,是政治所迫、社会所迫,还是个人生活所迫?
从这本书中能找到一些答案。谢茂强是在听老师说东北三省被日本侵略,大批无辜百姓被杀,幸存者无处栖身,四处流浪,萌生投军杀敌的念头。他刚刚小学毕业就离开了家乡,带着一袋番薯徒步到了梅县,投奔那时在梅县训练的抗日部队。潘章雄1935年投考广东军事政治学校(后并入黄埔军校第四分校),是以学生军身份参加武汉会战。黄俞鸣,其父临终前嘱咐他参军打鬼子,刚满16岁就带着父亲的遗愿投军抗日。黄明,听说日本侵略中国,北边的战火烧得厉害,南京城破,被杀死了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国家挨凑,心里不太痛快,就萌发了投军杀敌的念头”,投奔了一支地方武装自卫队——白水挺进队。
还有的是被政府拉丁当兵,或为了生存报名参军的。老兵许宏声回忆说:“当兵是我**的出路,其实在当时也是许多穷人共同的出路”,可知日本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扰害和破坏之深,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中华民族蒙受了空前的劫难。
不管是激于义愤,还是迫于生计,他们作为父母亲的孩子、兄弟的手足,甚至是儿女的父母,以血肉之躯走上了随时都有被剥夺生命的战场。他们在一起战斗,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不再是一个个有不同诉求的个体,而是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群体。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过战争,没有上过战场,无法体念抗日战士的情怀和信念。这些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抗战老兵的话,应该说透露了他们的心声——
“后来许多人总问我,放着好好的老师不当,当兵干什么?不当兵就不会有后来的受苦。但做人要讲良心,我只讲良心,民族之心,民族若亡,家国何存?”(老兵杨汉威)
“军人只有战死,没有偷生,坚决与阵地共存亡。”(老兵黄俞鸣)
“每个人都到了极限,我自己感到绝望,但也许是因为绝望,所以反而变得轻松,既然死已经成为定局,那就死得再壮烈一些吧!”(老兵张泽讲到一次鏖战)
“很多人都会因此问我:悔不悔。我都会这样说:回首一生,老实讲有时心里会有些堵,因为我若不投笔从戎打鬼子,此生何至于此?可我当年是赴国难啊,赴的是大义,为家国博命去抗击异族侵略,应时而生,又怎么会后悔?”(老兵邹友占)
书中20位抗战老兵都是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找到的,这些志愿者怀着对抗日战士的崇敬和感恩之心,以各种行动救助和抚慰他们。
老兵谢茂强生病时,志愿者几次送他住院治疗,去世后,志愿者为其捐赠墓地,料理后事。黄俞鸣,在玉林定居,志愿者帮助他实现回揭阳老家的夙愿。施宗羡一直想祭拜战友,志愿者从网帖得知后,辗转将他从阳江乡下接到潮州古巷洋铁岭战场,祭拜他日思夜想的战友。老兵徐秀专,193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地下交通员,1944年与组织失去联系,志愿者帮老人修理房子,捐资解决生活困难,并到处为她寻找证明其当时组织关系的同志……
本书作者许小鸣既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她以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审视生活,审视社会;更以善良天性和女性的温婉,救助和抚慰抗战老兵,成为这些老兵的知心朋友。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老人们,被她的真情善意所打动,乐于向她倾吐那些尘封往事。是彼此的信念和信赖,共同完成了这部历史信息丰富、文字质朴感人的著作——一部融汇了老兵对国家之爱、战友之爱,志愿者对老兵之爱的优秀纪实作品。
抗战老兵都年事已高,大都处在人生落幕之时,从他们口中抢救抗战史料已十分迫切。书中有几位老兵,作者在采访时还精神矍铄,在几个月之后就过世了,未能看到记录他们一生*引以自豪经历的书籍,为此,我们深感惋惜和愧疚。但愿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读到本书,能慰藉他们的在天之灵。
2015年5月31日于广州
(钟永宁,花城出版社总编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