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19924
本书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立意高远,意义重大。“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总书记站在历史高度,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多次围绕劳动、中国梦、劳动者、劳模精神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的新境界。对劳模精神的研究是深入宣传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平实细腻,通俗入心。“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位劳模的口述,既折射出时代变迁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也反映出家庭、单位、时代等多种变量综合作用的途径及结果。通过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口述访谈方法,可以获取那些无法在事迹材料中得到的资料,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细致、深入、准确地了解劳模的成长历程,有利于让读者感受到劳模作为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和情感世界,进而让劳模变得更加可亲可爱可敬,让劳模精神不再遥远、更有感染力。本书采用口述体的叙述方式,重点展现劳模在荣誉背后崎岖的心路历程,展现其真实的自我,让劳模的形象更接地气,更具现实意义。
三、主题鲜明,范式创新。“劳模是*美的劳动者。”口述史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调查工作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本书进行了主题人物研究的新尝试,在本书编撰过程中,从特定主题的当事人或相关人那里了解和收集口述资料,以其为依据进行二次书写。由于口述史料的直接性,使这些主题的研究,更易接近真实,从而减少研究者的主观性。而且口述史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大大简化了资料收集工作,为劳动模范和劳模精神的本土化研究和个人口述史书写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赵旭东评价此书说:“劳模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中新精英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能够通过细致深入的实地研究,描述他们的行为特征,解释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价值,并为这个群体的未来发展给出一种恰如其分的且有着时代特征的表达,这对于当下工人群体的研究者而言,仍旧是一个带有极大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这本书的出版,将能真正带动这一领域有一个大踏步的拓展。”
本书精选了17位全国劳模的故事萃集成册。这17位劳模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或五一劳动奖章,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各种表彰奖励。全书采用口述体记述,由先进人物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个人的成长经历,有亲情、爱情、友情,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委屈,乃至逆境中的辛酸,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在大众中成长起来的先进人物的形象。
目 录
记忆劳模的新传统——《中国劳模口述史(第一辑)》序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旭东)
北疆“兵工车王”的精彩人生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防务事业部车工郑贵有的故事
17本工作日志摞起来的“检车状元”
——昆明铁路局昆明北车辆段昆东运用车间检车员陈向华的故事
绽放的花儿最美丽
——河南商丘市汇丰棉业有限公司纺织工高美丽的故事
探索机械生命的快乐工程师
——福建漳州招商局码头维修工黄景图的故事
生命线上的担当:雪域汉子的粮食情怀
——西藏那曲地区班戈县粮食公司先进工作者拉加次仁的故事
草原上最美丽、最坚强的太阳花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祥瑞生态养殖园负责人李菊兰的故事
在逆境中做“非遗”文化的守望者
——广东阳江风筝传承人梁治昂的故事
主井塔上的“崇信好人”
——徐州矿物集团平凉新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主提
操作工梁艳花的故事
一百万公里平安驾驶成就的极致人生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第四汽车分公司
驾驶员王海军的故事
用汗水和执着焊出别样人生:从“80后”农民工到首席技师
——重庆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焊工王玉俊的故事
从职场“菜鸟”到机场电网守护神
——吉林机场集团动力能源公司电力保障部主管信振寰的故事
为绿水青山守护永不褪色的军魂
——山东潍坊市环卫处污水处理工张经尧的故事
用“隐形的翅膀”守护蓝天
——上海东航集团股份公司机组放行人员张连镖的故事
美丽的旅途有我不寂寞
——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金牌导游员赵艳芳的故事
“一带一路”铁路线上的快乐使者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客运段列车长赵侦峰的故事
把现代生态农业梦放飞在三晋大地上
——山西太原市晋源区街道东关村养殖人郑翠生的故事
亚洲第一富铁矿上的“钢铁战士”
——海南矿业公司轮钻机组机长郑文峰的故事
附录 书面访谈提纲
后 记
记忆劳模的新传统
——《中国劳模口述史(第一辑)》序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旭东
最近,李珂博士拿来他刚刚编著好的《中国劳模口述史(第一辑)》一书请我作序,我也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发表一下我对劳模群体研究的一点人类学的看法。李珂本人是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作,平常有很多机会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之前,他曾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有关乡村带头人的博士论文,所用的方法也是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而我之前也曾经跟他闲聊到,要密切关注对中国工人群体的研究,特别是对工人群体中有引领性和带动性的人群的研究。
实际上,在我看来,“劳模”乃是一种新文化传统的创造,它是对劳动价值的一种荣耀性的认可。在一个由资本完全支配的社会中,劳动就是一种人和金钱之间的交换,无所谓作为劳动突出者的那些劳模的存在与否。但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重新创造出了荣誉性的劳模的价值,使之成为对所有劳动者具有引导性的价值预设,在这个意义上,劳模生活史不仅实实在在地存在,而且还会成为一种新的故事讲述类型。
劳动因此不再是资本盘剥下的一种剩余价值最为赤裸的体现,作为整体的工人群体也不再是异化劳动的典型性的代表。在一个时代所塑造起来的“比学赶帮超”的新文化价值氛围的影响之下,其中的出类拔萃者、其中的佼佼者,成为所有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此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营造出了一种新的公共意识空间,即所谓的工厂的空间。这种公共性特别体现在彼此平等的地位认同的公共性上。人们在一段时间里所强调的“以工厂为家”成为一种风气,而原来私有的“家”的观念得到了一种在新语境下的全新的拓展。在此种单位公共性的文化氛围之中,劳动者去掉了曾经影响他们生活的种种阶层意识,大家在观念上变得更为平等并会追求这种平等、享受这种平等,所有人都为一种“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所引领,每个人都试图去认同的也是此种价值观而非其他。此时,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谋生工具,而是借此能获得一种社会认可的新文化资本。
借助一种劳动的观念,人们彼此形成一种共同体意识。这是一种新传统的营造,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为真实的表现。可以想见,在每一个劳模的身上,实际上都凝缩着这种新传统的影子,他们不是以纯粹个体的发明家、财富的独自占有者、资本的暴发户以及某某专利的实际拥有者而著称于世,他们不过就是最为普通工人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会因为自己的一技之长,因为技术上的某一次发明改进,或者仅仅是因为兢兢业业的辛苦努力而获得其应有的社会认可,这同时也是社会对他们的贡献的一种确认,由此而获得一种“劳模”的称号,形成引导社会前行的动力来源。显然,纯粹为自己的人,容易形成行动上的低欲望者,而为他人的人,则会表现出一种强劲的在行动上的驱动力。在这一点上,劳模显然是为他人的人,显然是一种通过服务并贡献他人而成就自己的人。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分享、共享理念的具体体现。而这个新传统的保持和维护,才可谓是真正实现一种社会价值取向而非个体价值取向的价值观的核心。
劳模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中新精英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能够通过细致深入的实地研究,描述他们的行为特征,解释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价值,并为这个群体的未来发展给出一种恰如其分的且有着时代特征的表达,这对于当下工人群体的研究者而言,仍旧是一个带有极大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希望李珂博士编著的这本书的出版,能够真正带动这一领域有一个新的拓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