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37356
1. 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关注哲学思想开展的历史语境,也关注经典命题的论证细节,既能让零基础的初学者轻松上手,又不损失经典哲学论题的深刻性;
2. 作者知名: 作者吴天岳为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对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哲学均有深入研究,专业知识扎实,学术造诣深厚;
3. 左图右史,消除文化陌生感:300余幅插图中,不少来自罕见的中世纪抄本,帮助读者真切地感受哲学开展的语境,构造一个具体可感的古代思想世界;
4. 提供了从入门到进阶的阅读指南:文末“阅读材料”帮助初学者自学相关核心内容,“进一步阅读指南”为进阶读者筛选经典和前沿的研究专著。
《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以吴天岳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西方哲学课程为基础,分十五讲展示了从前苏格拉底到中世纪盛期2000年间西方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上册八讲,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开端至普罗提诺的哲学史发展线索;下册七讲,梳理了从奥古斯丁至近代哲学之前的中世纪哲学传统。
《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在呈现西方近代以前哲学发展内在理路的同时,每讲精选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核心论题,通过细致的概念分析、论证重构和批判性评论为读者提供了从入门到精通的学术路径。每讲在正文之后还提供了反映最新研究进展的阅读参考书,引领读者步入哲学经典殿堂。《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附有300余幅精美插图,不少出自难得一见的中世纪抄本,左图右史,帮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的历史氛围,进入哲学思想开展的历史语境。
不同于常见的概览性哲学史著作,《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真正做到了史论并重,既突出历史线索,又充分展示哲学论证的理论魅力。在这趟哲学史旅程中,读者定能发现哲学反思进入当下生活的可能性。
目录
(上)
前 言 / I
第一讲 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论运动与存在 / 001
一、哲学史方法论反思 / 003
1.哲学史的讲法:“数人头”与论题至上 / 003
2.哲学立场引导的哲学史观 / 004
二、哲学的起源 / 006
1.“哲学家”一词的起源与哲学的发明 / 008
2.伊奥尼亚学派 / 011
3. 毕达哥拉斯及其追随者 / 015
三、赫拉克利特论逻格斯与运动 / 017
1.逻格斯悖论 / 019
2.万物皆流? / 023
3.对立面的统一 / 026
4.宇宙论:火、战争与必然性 / 027
四、巴门尼德论是与思 / 030
1.长诗《论自然》 / 031
2.本体论的发明:关于“是”的哲学反思 / 035
3.是与思 / 040
阅读材料 / 044
进一步阅读指南 / 045
第二讲 智者与苏格拉底 / 049
一、智者运动 / 051
1.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 / 055
2.高尔吉亚的《论非是者》与《海伦颂》 / 062
3.习俗与自然之争 / 066
二、苏格拉底的实践哲学 / 069
1.苏格拉底其人 / 069
2.苏格拉底的诘难法(elenchos) / 077
3.苏格拉底的道德心理学 / 080
阅读材料 / 089
进一步阅读指南 / 089
第三讲 柏拉图论灵魂及其美德 / 093
一、柏拉图:生平与著作 / 094
1.柏拉图与他的时代 / 094
2.柏拉图的著作 / 102
3.如何以哲学的方式阅读柏拉图对话录 / 104
二、柏拉图的灵魂解剖 / 110
1.古希腊的灵魂概念 / 110
2.柏拉图论灵魂不朽 / 112
3.柏拉图论灵魂三分 / 119
三、柏拉图论美德 / 126
1. 四枢德的流俗理解 / 126
2. 柏拉图论四枢德 / 128
3.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论美德统一性 / 130
阅读材料 / 133
进一步阅读指南 / 133
第四讲 柏拉图的形式理论及其问题 / 137
一、柏拉图的知识论 / 138
1. 《美诺篇》中的知识 / 140
2.《泰阿泰德篇》中的知识 / 145
二、从知识论到形而上学:形式存在论证 / 148
1.知识门类论证 / 149
2.多外之一论证 / 151
3. 知识对象论证 / 154
三、形式理论的三个隐喻 / 161
1.太阳喻 / 161
2.线段喻 / 163
3. 洞穴喻 / 164
四、形式的特征及其问题 / 166
1.形式理论的原则 / 166
2. 形式理论的六个问题 / 170
阅读材料 / 173
进一步阅读指南 / 173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论原因与实体 / 177
一、亚里士多德:生平与著作 / 177
1. 亚里士多德其人 / 177
2.亚里士多德的知识概念 / 184
3.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 190
二、《范畴篇》中的实体理论 / 194
1. 四范畴说 / 194
2.十范畴说 / 197
3.实体范畴 / 198
三、亚里士多德论运动的本原与原因 / 201
1.运动的本原 / 201
2.四因说 / 204
3. 目的因 / 206
四、《形而上学》中的实体理论 / 208
1. 《形而上学》的主题 / 209
2. “是”的同名异义与实体 / 210
3. 实体的四个主要含义与质形论 / 214
阅读材料 / 220
进一步阅读指南 / 220
第六讲 亚里士多德论美德与行动 / 223
一、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学的本性 / 226
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概念 / 229
1.作为终极目的的最高善 / 229
2.人之善与功能论证 / 231
3. 幸福与沉思活动 / 235
三、亚里士多德论美德 / 239
1. 伦理美德的定义 / 240
2. 伦理美德的基本特征 / 242
3. 理智美德 / 244
四、亚里士多德论行动主体性 / 247
1. 不自愿性的外力条件 / 249
2. 不自愿性的无知条件 / 251
3. 伦理品质与责任 / 253
五、亚里士多德论不自制 / 256
1. 戴维森论不自制 / 257
2. 亚里士多德论不自制的可理解性 / 258
阅读材料 / 263
进一步阅读指南 / 263
第七讲 希腊化哲学中的自然与伦理 / 267
一、希腊化时期哲学概要:历史背景与学派兴起 / 268
1.历史背景 / 268
2. 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学派 / 271
二、伊壁鸠鲁派论自然、灵魂与快乐 / 274
1. 伊壁鸠鲁的原子论 / 276
2. 伊壁鸠鲁的灵魂论 / 279
3. 伊壁鸠鲁派心理学的伦理意涵 / 281
三、斯多亚派论自然、普纽玛与美德 / 287
1. 斯多亚派理论要旨 / 289
2. 斯多亚派的逻辑学和本体论 / 291
3. 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与普纽玛学说 / 294
4. 斯多亚派的灵魂论与美德学说 / 296
四、作为生活方式的怀疑论 / 305
1. 学园派与皮浪主义 / 306
2. 皮浪主义的基本原则 / 308
阅读材料 / 311
进一步阅读指南 / 311
第八讲 普罗提诺论万物本原与人类自由 / 315
一、新柏拉图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 316
1. 新柏拉图主义之前的柏拉图派 / 316
2. 异教新柏拉图主义传统 / 319
3. 普罗提诺:生平及著作 / 323
二、普罗提诺哲学的两条进路 / 327
1.万物之等级 / 327
2. 自下而上的进路 / 329
3. 自上而下的进路:流溢说 / 331
三、普罗提诺的三本体与自然世界 / 335
1. 太一 / 335
2. 理智 / 339
3. 灵魂 / 342
4. 自然世界 / 348
四、普罗提诺论神意与恶的起源 / 351
1. 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神正论问题 / 351
2. 普罗提诺论神意与自由 / 353
阅读材料 / 358
进一步阅读指南 / 359
(下)
第九讲 奥古斯丁与波埃修论个体自由 / 361
一、什么是中世纪哲学? / 363
1. 中世纪哲学的历史和地理边界 / 363
2. 中世纪哲学的历史演进 / 366
3. 中世纪哲学的实践与写作方式 / 368
二、奥古斯丁:神学语境中的哲学 / 373
1. “非洲哲学家”奥古斯丁 / 373
2. 奥古斯丁的神学概念 / 376
3. 奥古斯丁的哲学概念:自我作为哲学问题 / 377
4. 奥古斯丁的内省概念与怀疑论 / 383
三、奥古斯丁论恶的起源 / 384
1. 摩尼教的二元论解释 / 385
2. 奥古斯丁论恶与虚无 / 387
3. 奥古斯丁论道德恶的起源 / 391
4. 奥古斯丁论意愿与自我 / 393
四、波埃修论神圣预知与人之自由 / 396
1. 波埃修生平与著作 / 396
2. 《哲学的安慰》中的神圣预知难题 / 399
3. 神学决定论的挑战 / 401
4. 波埃修对神学决定论的回应 / 403
阅读材料 / 406
进一步阅读指南 / 406
第十讲 伊斯兰世界的中世纪哲学:以灵魂和理智为核心 / 411
一、伊斯兰世界的哲学与翻译运动 / 412
1. 伊斯兰世界的三个知识门类 / 412
2. 翻译运动 / 415
二、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中的灵魂与理智 / 418
1. 作为实体性形式的灵魂 / 418
2. 亚里士多德的认知理论 / 420
3. 理智的暧昧地位 / 422
三、法拉比的理智论 / 426
1. 法拉比:生平与著作 / 426
2. 法拉比宇宙论中的理智 / 428
3. 法拉比论灵魂及其能力 / 430
4. 法拉比论理智认识活动 / 431
四、阿维森纳的灵魂学说与形而上学 / 434
1. 阿维森纳:生平与著作 / 434
2. “悬浮者”思想实验与灵魂的非物质性 / 436
3. 阿维森纳论内感知和理智认知 / 442
4. 阿维森纳论事物性(thingness)与存在 / 447
五、阿维洛伊论质料理智 / 453
1. 阿维洛伊:生平与著作 / 453
2. 阿维洛伊《〈论灵魂〉中篇评注》中的理智论 / 454
3. 阿维洛伊《〈论灵魂〉长篇评注》中的单一理智论 / 457
阅读材料 / 460
进一步阅读指南 / 461
第十一讲 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论证与阿伯拉尔的共相理论 / 465
一、1200年前的中世纪拉丁哲学 / 465
二、安瑟尔谟与本体论论证 / 470
1. “信仰寻求理解”的两种误读 / 472
2. 《宣讲》第二章中的上帝存在证明 / 475
3. 阿奎那对本体论论证的批评 / 481
4. 莱布尼茨对本体论论证的修正 / 483
5. 康德对本体论论证的批评 / 485
6. 普兰丁格的本体论论证 / 488
三、阿伯拉尔与中世纪共相问题 / 492
1. 中世纪共相问题的出现 / 492
2. 波埃修的共相实在论 / 497
3. 阿伯拉尔反驳共相实在论 / 501
4. 阿伯拉尔的共相语义学进路 / 506
阅读材料 / 511
进一步阅读指南 / 511
第十二讲 阿奎那的五路与抽象理论 / 515
一、经院哲学盛期的思想史语境 / 516
1. 宗教背景 / 516
2. 拉丁世界的翻译运动 / 518
3.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 520
二、阿奎那:生平与著作 / 525
1. 阿奎那与他的时代 / 525
2. 如何阅读《神学大全》 / 528
三、阿奎那论神学的性质与上帝存在证明 / 532
1. 神学如何可能 / 532
2. “五路”的共同结构 / 535
3. 第二路与动力因 / 538
四、中世纪知识论:神圣光照说与抽象理论 / 545
1. 奥古斯丁论神圣理念与神圣光照 / 546
2. 经院哲学的样式理论 / 550
3. 阿奎那论理智认知 / 552
4. 阿奎那反驳光照说 / 558
阅读材料 / 561
进一步阅读指南 / 561
第十三讲 阿奎那论良知与自然法 / 565
一、阿奎那论良心与良知 / 569
1. 阿奎那论灵魂的不同官能 / 569
2. 中世纪伦理传统中的良心与良知 / 572
3. 阿奎那论良心、良知与实践三段论 / 576
4. 阿奎那论错误良知的束缚力 / 581
二、阿奎那论法与自然法 / 588
1. 自然法与自然权利:自然法的古今之分? / 588
2. 经院哲学盛期自然法思想的来源 / 590
3. 阿奎那论法的本质和分类 / 592
4. 阿奎那论自然法的实质 / 599
5. 阿奎那论法与自然本性 / 605
阅读材料 / 610
进一步阅读指南 / 610
第十四讲 司各托论个体性与偶然性 / 611
一、“70禁令”与“77禁令” / 615
1. 唐皮耶的“70禁令” / 615
2. “77禁令”与根特的亨利 / 618
3. 1277:中世纪哲学的转折点? / 622
二、司各托论共相与个体化 / 626
1. 司各托论区分 / 627
2. 司各托的共相实在论 / 631
3. 司各托论此性(Haecceitas) / 635
三、司各托论伦理、偶然性与意愿 / 639
1. 司各托论自然法 / 639
2. 司各托论偶然性与神圣意愿 / 642
3. 司各托论人的意愿的偶然性 / 645
4. 司各托论可能性与偶然性 / 650
5. 司各托论人的意愿的两种倾向 / 653
阅读材料 / 656
进一步阅读指南 / 656
第十五讲 奥康的唯名论与布里丹的灵魂学说 / 657
一、奥康的剃刀与他的唯名论 / 661
1. 奥康:生平与著作 / 661
2. 奥康的剃刀 / 663
3. 奥康反共相实在论 / 665
4. 奥康的唯名论语义学 / 671
5. 奥康的范畴化约 / 685
二、布里丹的驴子与他的哲学心理学 / 687
1. 布里丹:生平与著作 / 687
2. 布里丹的驴子与理智主义行动哲学 / 689
3. 布里丹论人的实体性形式的统一性 / 692
4. 布里丹论作为知识基体的灵魂 / 697
阅读材料 / 700
进一步阅读指南 / 700
重要概念对译表 / 704
后 记 / 709
前言
本书写给所有对哲学及其历史有严肃兴趣的读者。它邀请愿意同伟大哲学家一起思考的读者返回哲思发生的历史现场,一起穿越从哲学发端到经院哲学成熟近两千年的历史,一起面对艰深复杂但又与所有理性思考者的困惑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大至宇宙的本原,小至个体的决定。这不是一次朝圣之旅,而是一次致敬之旅。流行乐手常常用翻唱的方式向他们的偶像致敬,但最动人的翻唱从来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忠于原曲精神的创造性表达。同样,向哲学家致敬的最佳方式就是接受他们的对话邀请,用他们情有独钟的反思批判性地考察他们自己的思考和论证,而不是鹦鹉学舌般地售卖现成的结论或所谓金句。当然,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摧毁,而是为了更好地重建,为了真正同情地理解古人的洞见所包含的历史穿透力,而不是廉价地顶礼膜拜和自我感动。这注定是一次艰辛的旅程,它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但要求对于理性思考本身的真正热爱。
要真正从一次思想的旅程中获益,光有说走就走的一腔热忱当然不够。在奔赴古人的思想盛宴之前,首先需要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充分的了解,尤其是在遥远而陌生的异国他乡。更重要的是,简单地报菜名或罗列菜品的原料显然只会辜负美食,不深入烹调的细节,只能入宝山而空回。
要了解异乡风情,图像无疑是最直接和最有冲击力的方式。本书为此精心挑选300幅插图(含少量图表),尽可能选择近代以前的视觉图像,尤其是与相关哲学思考同期的艺术作品,或展示历史语境,或将抽象的哲思具象化,希望不仅能缓解漫长旅程中的疲惫,而且能以左图右史的方式消除跨文化之旅的陌生感,构造一个具体可感的古代思想世界。每幅插图均附简单说明,方便读者将它们看作一部相对独立的古代中世纪哲学图像史。
真正的美食家未必是大厨,但一定深谙烹饪之道,尤其是关键性的细节。要深入古人哲思的细节,传统教材的写法没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本书正文部分不追求面面俱到地展示近代以前的哲学成就,而是尝试通过精心选择的论题,在概论式教材止步之处,通过细致的命题分析和论证重构来展示缜密的哲学思考。本书虽然面向没有哲学知识背景的初学者,但不避讳晦涩难解的哲学难题。不敢说做到了深入浅出,但力求每一个概念清清白白,每一步推导即使有错也错得清清楚楚,尤其期待激发同行者自我探索的热情,因此在不少章节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会比解决的要多。
任何游记或旅行指南都有一叶障目的危险,再好的导游也难免沉溺于自我表演。为更好地帮助读者全面而深入地欣赏近代以前的哲学风景,每讲之后附有书目。其中,“阅读材料”部分提供最低限度的必读文本,包含原始文献和综述,建议在正文前阅读。一是期望读者能直接面对真正的历史文本,而不是单纯依赖本书的转述;二是希望相关概论式教材章节能有提纲挈领之效,以免读者迷失在正文的细节赏析中。“进一步阅读指南”部分则为两部分读者服务,一是期待对所讲哲学家或哲学论题有进一步了解的初学者,尤其是希望能进一步独立探索的读者,为他们提供适合入门的词条和导论性著作;二是立志以哲学为业尤其是以近代以前的哲学史研究为业的读者,为他们提供经过筛选的经典著作和最新专著。此外,本书呈现的学界主流主张,也非常依赖这些论述。为了行文流畅,正文中只做了最低限度的注释,挂一漏万,这些书目可作为补充。本书最后附有概念对译表,提供核心概念的原文和英译文,方便读者查对和重新规划自己的旅程。
行囊已备,借用苏格拉底在《理想国》结尾时的祝福:“就这样,不论在此世此岸还是在那我们已经说过的千年的旅程中,我们顺利前行。”(10.621d2-3)
二、哲学的起源
按照传统的说法,哲学诞生于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因为这一天米利都人泰勒斯预言的日食发生了(图1.5)。米利都在爱琴海东岸,今天的土耳其境内,当时是希腊人的一块殖民地,一个独立的城邦。这一天被看作哲学的生日,更多是因为泰勒斯本人。他被称作第一个哲学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因为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谈论自然的“原因和本原”的方式。这种谈论方式被广泛接受,传播到希腊文明的其他地区:不仅包括米利都附近的厄弗所、希腊本土的雅典,还有其他希腊城邦的殖民地,例如今天意大利境内的埃利亚和西西里岛。哲学就此在希腊语世界扎根。
一个几乎和哲学本身同样古老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希腊?希腊人有他们自己的说法:例如哲学起源于闲暇,摆脱了体力劳动和日常所需的希腊闲人才有精力专注于哲学的研究;又如哲学起源于惊异或好奇,古希腊先贤对自然界规律现象的强烈好奇心,推动着他们去探询它们的本原。今天的历史学家更多会考虑古希腊文明的外在特征,来解释哲学为什么会在此地发生:他们往往会提到希腊发达的航海业,强调希腊作为海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也有人也会突出政治方面的因素,例如特殊的城邦制度,尤其是民主制度;当然,还有人会提到希腊人特殊的多神教信仰等。毫无疑问,哲学作为人们在历史中的实践,当然会受到这些历史因素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如果哲学的本性是由这些历史中的或然性因素决定的,那么,它就很难成长为一个被有理性的思考者普遍接受的知识学科。
在谈到哲学起源时,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地考虑哲学的内部特征,根据历史文献来考察究竟是哪些人在当时被称为哲学家?古希腊人是如何理解一个哲学家的工作的?古希腊哲学家的工作有什么特点能把它和其他思想和实践的方式区别开来?
1.“哲学家”一词的起源与哲学的发明
据说最早自称为哲学家的是毕达哥拉斯(约前570—前490年)(图1.6):
在被弗琉斯(Phlious)的僭主莱昂(Leon)问到他是谁时,〔毕达哥拉斯〕说:“一个哲学家(philosophos)。”他将人生比作集会,来参加集会的,有的是为了竞赛,有的是为了生意,但最好的是为了观看,人生也是如此,有的人天生奴性,追逐名和利,而哲学家则追寻真理。
在毕达哥拉斯看来,哲学家选择了最好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追求的既不是世俗的荣誉,也不是物质的利益,而是真理或真相。希腊的哲人从一开始,就把他们的哲学活动和对真理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哲学家们首先是真理的观看者和追寻者。
我们都知道哲学或“philosophia”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指“爱智慧”。 这里所说的“智慧”或“Sophia”含义非常广泛,它可以泛指一切和人、神有关的知识,也可以指一种卓越的生活态度,一种实践的智慧。重要的是,“爱智慧”和“智慧”有着本质的区别:智慧是一种现成的、已经实现的、不变的洞察,不管是理论上的顿悟,还是实践中的洞见都是如此;爱智慧则是对于这样一种心智状态的追求,它始终是有待实现的,总要通过研究和论证,来确保爱智者不断接近真理和智慧本身。在下一讲中,我们会进一步介绍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于爱智者和智者的区别。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通过爱智慧这样一种独特的求知方式,哲学作品同希腊早期乃至其他文明传统中的智慧文学(Wisdom literature)区别开来。智慧文学是源自古代近东的一种文体,由智者和圣人关于自然、人生和神祇的训导构成。希伯来语《圣经》中收录了不少智慧文学的杰作,如《箴言篇》《训道篇》《智慧篇》等,而希腊人也借助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神谱》等著作传承他们对人生和宇宙的洞察。但是哲学与它们有本质的不同:哲学的精神不在于训导知识、传承智慧,而在于探索和反思。
亚里士多德在回顾之前的希腊哲学时,给了早期哲学家们一个特别的称号“physikoi”,“研究自然的人”。这个词源自希腊语“physis”,在早期哲学家那里,它既可以指自然界整体,也可以指自然界中事物的生成变化,同时还可以指可见的自然现象背后的自然本性。对于自然界以及它所包含的自然物的变化进行深层解释,探究其本原,这就是哲学先驱们的首要工作。早期的哲学家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探究自然(peri physeos historia),尤其是其中的变化和原因。但是,不应忽视的是,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也尝试对世界的产生和变化做出系统的解释,例如我们熟悉的各种创世传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怎么将哲学有关自然的谈论和其他话语体系区别开来?它的答案也同样经典:哲学话语提供的是logos,而宗教和神话产出的则是mythos。
我们要注意,这两个希腊词并不像它们衍生出的现代词汇那样截然对立:一个是逻辑缜密的理性论述,另一个则是荒诞不羁的神话。在古希腊语中,它们都可以指一种话语、一个说法或者一段故事。不仅我们今天会读到巴门尼德要讲一个mythos,柏拉图的《理想国》也会混用“mythos”和“logos”。由此可见,单纯的词源学考察,并不足以揭示用“logos”所概括的哲学的特性。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地考察早期自然哲学家们的工作,深入考察哲学作为一种独特话语体系的基本特质,以及它是如何诞生的。
首先要提到的是英国学者劳埃德谈到希腊科学起源时一个著名的说法:“自然的发现。”他强调希腊人区分自然和超自然:尽管他们不否认神的存在,但并不认为神会以违背自然法则的方式干预自然。希腊人更愿意强调自然界受其内在本原支配,包含着可以查明的因果法则。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早期哲学家称为“自然主义者”。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一切并非偶然的结果,也不是混沌一片,而是包含内在的秩序。希腊人创造了“kosmos”一词既指宇宙整体,也指它内部的秩序,并且坚信这一秩序对我们来说是可以认知的。
其次,早期哲学家在对自然的探究中,发明或创造性地诠释了一些传统词汇,使它们得以成为严格的哲学术语,尝试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给出内在的、系统的解释。例如我们已经提到的“physis”和“kosmos”,再如“aitia”,我们今天通常把它翻译成“原因”,但它可以更宽泛地指“合乎理性的解释”“理由”等。我们后面在有关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解释中会进一步探讨这个术语的哲学内涵。这些术语成为早期哲学家的重要理论工具,帮助他们对自然界的深层变化给出界定清晰的描述和解释。
再次,早期哲学家的解释,往往遵循经济的原则,尽可能诉诸少数几个本原来解释杂多的现象。神话也会对自然现象给出解释,但总是不断引入新的神祇或传说来解释一个新现象的发生,而不是坚守少数几个普遍适用的法则。例如泰勒斯强调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则会提到气,恩培多克勒等人则提到水、火、土、气四个基本元素等。
最后,早期哲学家对于传统的解释,或者说现成的说法,总是抱持批判性的态度。它旗帜鲜明地表明,希腊哲学不是在传承什么知识和智慧,而是在尝试用理性的方法去探讨能够得到辩护的说法。早期哲学家也因此很少是独断论者,而总是强调通过合理的推理来达到结论。
上述四种特征,其实都浓缩在希腊语“logos”这个概念的丰富内涵中。
其中四个含义尤其值得关注:(a)我们的语词、言辞或其中包含的说法或解释;(b)能够给出一种合理的说法的能力,引申为一般的理性能力;(c)推理过程,也就是我们运用理性能力来给出一个说法的过程;(d)支配事物变化的原则,它可以成为我们理性认识和谈论的对象。为了保持这个概念的多义性,我们将它音译为“逻格斯”。在它的众多含义中,“合理的说法”是核心,它将我们的语言、心灵和世界勾连起来,而这一三重关联将成为我们理解西方哲学传统的重要线索。
2.伊奥尼亚学派
在进入本讲的主角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之前,我们非常简单地介绍一下刚才已经谈到的泰勒斯和他所属的伊奥尼亚学派,以及毕达哥拉斯和他的追随者们的工作。
米利都人泰勒斯(约前620—前546年)的生平我们知之不多,人们往往会提起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写到的一个小故事,说泰勒斯太过专注于研究星空和天体,以至于不小心掉进了坑里,他身旁的色雷斯少女嘲笑他太专注于云上的事情,以至于看不见脚下的大地(图1.7)。这个故事自然有不同的讲法:一方面,它提醒哲学家们在关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反思的同时,也要留心眼前的世界和它所面临的具体的、实践的问题;另一方面,它也展示出,哲学这种特殊的思考方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此不同,以至于很难被普通民众理解。
至于泰勒斯的哲学主张,非常遗憾,只有两个残篇可以确切无疑地归在他的名下。一个残篇断言:“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archē)是希腊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它既指事物在时间上的开端,也指支配一个事物运动变化的法则,或对于运动变化的解释。泰勒斯认为水可以解释这一切。这是一个不明觉厉,但显然唯物论色彩浓郁的自然主义主张。
但另一个残篇的气质则大为不同:“万物充满了神。”这里的“神”,至少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灵魂。所以他似乎又有一种万物有灵论的主张,认为所有的事物都被灵魂或生命的原则所支配。
泰勒斯原本的解释究竟如何,我们并不清楚。甚至离他并不久远的亚里士多德也只能猜测,泰勒斯之所以把水看作万物的本原,是因为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而热本身就是从湿气里产生的,热所从中产生的东西被看作万物的来源。此外,万物的种子也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至于作为本原的水和他所说的神或灵魂之间的关联,就更不可知了。亚里士多德说泰勒斯将灵魂看作运动的本原,因为他在观察到磁力吸附现象时断言磁石拥有灵魂。但我们并不清楚灵魂作为运动的本原究竟是一个独立的本原,还是水的另一种形态?西塞罗等后世作家持第一种主张,声称这里的灵魂指的是整个宇宙的心智,它从水中塑造万物。这听起来尽管不太可信,但至少解释了水为何能演化为万事万物不同的形态。
因为泰勒斯留下的残篇实在太少,现代学界更愿意把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0—前546年)看作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缔造者。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体——“论自然(Peri physeos)”,它成为早期哲学写作的范式。
阿那克西曼德又被称作“宇宙生成论(cosmogony)与宇宙论之父”(图1.8)。在《论自然》中,他尝试对世界的深层变化给出一个自然主义的甚至是机械论的解释。例如,他认为我们不需要什么东西来支撑大地,大地就在整个宇宙的中央,它到其他所有事物都是等距的,所以没有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推动大地朝向一个特殊的方向
运动。
和泰勒斯不同,阿那克西曼德并没有把水或某种特殊的物质元素(例如阿那克西美尼的气)作为世界的本原,因为他认为这些物质元素由于自身的物理特性,就必然是确定的和有限的。而这样的元素难以解释自然界纷繁杂多,而且往往与之相对立的现象。例如用水来解释火就非常困难。
在阿那克西曼德看来,我们应该换一个方向来思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永久持存的,在时间上没有限定,否则的话就没有办法解释在本原尚不存在的时间中出现的自然现象;与此同时,本原在空间上也应该没有限定,否则就没法包容万物;同时,本原也不应该有特定的性质,而是在整个时空中持存不变的事物。阿那克西曼德将它称之为“apeiron”,中文通常译为“不定”,但它也有“无限”“没有边界”等含义,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理解自然界中的边界、事物的确定性质以及万物的生成变化。
但是,“不定”作为对世界的解释,它是有缺陷的。按照流行的解释,它没有特定的性质。然而,我们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恰恰是因为有特定的性质约束着它们的变化。阿那克西曼德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要解释自然中的变化,尤其是包含着对立面的变化,除了“不定”这一消极本原之外,还需要引入更为积极的法则:
存在者从中生成之来源,也是其毁灭时的归宿,这根据的是必然性(chreōn),因为按照时间的安排,它们要为自己的不义彼此付出代价和补偿。
这常常被称作“补偿原则”,它被用来解释自然界的具体运作:这个世界受到一些彼此对立的基本实体或性质的支配,例如水和火、冷和热、干和湿。如果这些对立面中有一方在某段时间占了支配地位,另一方在其他时间段中就需要得到补偿。例如夏天时热居于支配地位,到了冬季,就需要冷来占据支配地位作为补偿。
这是一个今天看起来非常幼稚和粗糙的自然法则。但需要强调的是,它首先并不是一个通过观察自然归纳得出的后天原则,而是哲学家在反思可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时,引入的一个约束自然变化的先天法则。因为阿那克西曼德明确地强调了这一切是出于“必然性”,而不是某种经验法则。此外,这个法则不仅仅描述自然事实,而且确定了世界的规范性秩序。通过“不义”“代价”“补偿”这些带有强烈价值色彩的词汇,阿那克西曼德表明:只有当自然受到这种补偿原则支配时,它才是一个好的、有序的、正义的世界。
通过引入“补偿原则”,阿那克西曼德试图利用某种先天的、具有必然约束力的法则来解释世界,这是早期哲学家一个了不起的尝试。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自然哲学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的工作有了分别。我们稍后会回到早期哲学家所强调的“必然性”这一概念再做进一步解释。
可以附带一提的是,阿那克西曼德也常被看作进化生物学之父,因为他提到了物种之间的演化。在他的宇宙生存论的模型中,物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从水生到陆生演化。当然,这能不能理解成进化论的先驱,属于科学史而不是哲学史的领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