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54542
1.明代散文大家张岱的小品文代表作之一。文学价值高。文笔传神,简洁有致,语言优美,可称为游记的典范,写作的宝典。作者用为精炼的笔墨点出西湖各处景观的精华所在,寄托个人情思和兴亡之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湖心亭看雪》也在本书正文后的附文中。
2.可称为游览西湖的人文地图册。有史料价值。作者对西湖各路名胜古迹大写特写,无一遗漏。如雷峰塔、苏公堤、灵隐寺,关王庙、钱王祠、三生石等等。在个人的描述与感慨之外,作者还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料,不管是祠堂陵墓还是道观佛寺,作者都颇为详尽地介绍其创建及兴废经过,包括时间、主事者、缘由等,都如实记录,可以说是一个个景致的简史。既有纵向的史实的梳理,又有横向的空间的叙述。全书合在一起,就是一部西湖变迁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 历代名家西湖诗文精选集。 每个景点,除作者的正文外,还附有历代名人的相关诗文,这些诗文多出自唐宋元名家之手,如白居易、苏东坡等,也有不少出自张岱本人。这些作品对作者的叙述是一种补充,丰富了各文的内涵,为全书增色不少。因此该书也可以视作一部历代名家西湖诗文精选集。
《西湖梦寻》为明代张岱所著,是一部兼具文学与史学价值的小品集。以西湖及周边七十一处景致为核心,通过对其历代兴废的书写,抒发兴亡之感、故国之思,写得极为精致考究,代表着晚明小品文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目录
一个人的西湖,一个人的风景(代前言)
自序
卷一
西湖总记
明圣二湖
西湖北路
玉莲亭
昭庆寺
哇哇宕
大佛头
保俶塔
玛瑙寺
智果寺
六贤祠
西泠桥
岳王坟
紫云洞
卷二
西湖西路
玉泉寺
集庆寺
飞来峰
冷泉亭
灵隐寺
北高峰
韬光庵
岣嵝山房
青莲山房
呼猿洞
三生石
上天竺
卷三
西湖中路
秦 楼
片石居
十锦塘
孤 山
关王庙
苏小小墓
陆宣公祠
六一泉
葛 岭
苏公堤
湖心亭
放生池
醉白楼
小青佛舍
卷四
西湖南路
柳州亭
灵芝寺
钱王祠
净慈寺
小蓬莱
雷峰塔
包衙庄
南高峰
烟霞石屋
高丽寺
法相寺
于 坟
风篁岭
龙 井
一片云
九溪十八涧
卷五
西湖外景
西 溪
虎跑泉
凤凰山
宋大内
梵天寺
胜果寺
五云山
云 栖
六和塔
镇海楼
伍公祠
城隍庙
火德庙
芙蓉石
云居庵
施公庙
三茅观
紫阳庵
附录
金堡序
祁豸佳序
王雨谦序
李长祥序
查继佐序
张礼凡例
《四库全书总目•西湖梦寻》
《陶庵梦忆》自序
自为墓志铭
张岱小传
一个人的西湖,一个人的风景(代前言)
康熙十年七月十六即1671年8月20日这一天,张岱为自己的新书《西湖梦寻》写了一篇自序,从“因作《梦寻》七十二则”这句话来看,书稿应该是已经完成了。
也就是说,这部书的写作时间当在本年或更早一两年。如果将时光倒流三十年,此刻,张岱或许正在花红柳绿的苏堤漫步,或许正在景色清雅的西溪探幽,或许正在岣嵝山房苦读,或许正在龙井闲坐品茗……这样的场景曾经是他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但如今已成 为遥不可及的奢望,只有在梦中,他才可以重温旧日的美好时光,慰藉自己那颗已经凉透的心灵。
康熙十年这个年份是打开《西湖梦寻》的一把钥匙。这一年张岱76 岁,已经过了古来稀的年纪。那个被他念念不忘的大明王朝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黑洞中二十八年,不管他如何不情愿,新的王朝也已经换了一个新的皇帝。天地玄黄,时光荏苒,一切都已经不可改变。 仅仅是标志这篇自序的写作年份,都让张岱感到尴尬。康熙这个年号不可能出现在他的文字里,崇祯这个字样早已定格在二十多年前成为历史符号,他也只能署上“岁辛亥七月既望”这样一个模糊了朝代的时间标记。此前他在《古今义烈传自序》的所署时间则是“龙飞崇祯戊辰鞠月”。
对于一位风烛残年、心灰意冷的老人来说,为何还要编写这本书? 此前的感慨和思考不是已经在《陶庵梦忆》中说完了吗? 了解这一点,也就读懂了《西湖梦寻》。
读《西湖梦寻》,一定要和《陶庵梦忆》放在一起读。这两部书是姊妹篇,有不少相似之处:从创作动机看,都是为了抒发兴亡之感、故国之思;从写法上看,都是以梦点题,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内心的沧桑和悲凉;从文体上看,两书都是小品文,是晚明小品文的绝唱,也是集大成之作。 既然有着如此多的相似,已经有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的价值何在?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两书之间的差别,那就是“陶庵”与“西湖”之别。“陶庵”是作者的别号,“西湖”是杭州的名胜,前者是属于个人的,后者则是属于公共的。明白这个区别也就知道了这两部书的差别所在。大明王朝灰飞烟灭之后,张岱一番折腾,复国无望,转而从战场走向 案头,想以自己的笔墨为天下也为自己保存一段历史,而呈现的方式有 两种:一种是以写史的方式郑重撰写,成果是《石匮书》《石匮书后集》; 另一种则是以文学的笔法感性书写,成果是《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前两种是一个王朝的档案,后两种则是一个人的记忆。两者以各自不同 的方式写出作者心中的感慨和思考。从后世的反响来看,《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更受欢迎,如今已成为文学经典。 就呈现方式而言,《西湖梦寻》介于《陶庵梦忆》与《石匮书》之间, 也可以说是兼具两者之长,有着自己独到的特点和价值。
《西湖梦寻》全书七十二则,除则总写西湖外,一共写了七十一处西湖及周边的名胜。古往今来,西湖的名胜有十景、十八景、二十景、 二十四景、三十景之说,众说不一,主观性很强。张岱则别出心裁,列出 自己心中的西湖七十一景。 这些景致对张岱来说,都不陌生,是他多年西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这些景致的了解也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而是进行过深入的考察,既明白其源流,也知道其特点,可以说是张岱一一用心阅读过的景致。应该说,这是属于张岱的风景,属于张岱的西湖。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以说,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西湖,《西湖梦寻》所写的西湖就是张岱的西湖,这是属于他一个人的风景。张岱的才情和见识在这部书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西湖梦寻》并不仅仅属于张岱一个人,它可以说是一部小型的西湖志书。在个人的描述与感慨之外,作者还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料,不管是祠堂陵墓还是道观佛寺,尽管篇幅有限,作者还是颇为详尽地介绍其创建及兴废经过,包括时间、主事者、缘由等,都如实记录,可以说是一个个景致的简史。既有纵向的史实的梳理,又有横向的空间的叙述,全书合在一起,就是一部西湖的变迁史。
既然要书写一座城市,为何不是作者的家乡绍兴,也不是与杭州同样古老的文化名城比如南京、西安、洛阳? 可以说,这既是一种情感的选择,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说情感的选择是因为张岱一生都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他的许多人生印迹和记忆都在这里。他对西湖的熟悉程度并不亚于越中的山水。从其祖父开始,就在西湖置业。他从小跟随长辈在此生活,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对他来说,这座城市并非客居之地,而是自己的家园。他也多次到过南京、苏州、扬州等地,但都没有这样熟悉,感情也没有这样深。
说理性的选择是因为很少有一处风景像西湖这样,在并不算大的空间里集中了如此多绝美的景致,能得到文人墨客如此多的眷顾,有着如此丰厚的文化积累。西湖集自然与人文风景于一身,成为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荟萃之地。通过对这一代表性风景的书写,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变迁,抒发自己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可以说,西湖不仅培养了作者,也选择了作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