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9129231
※ 植物艺术家 乡野生活实践者 美学品牌“一朵”主理人茹萍作品首度结集。
“做人好拘束,不如做植物;生活太严肃,不如做植物。” 央美毕业的她,不走寻常路,而是回归山野,向植物学习简单生活。在山里生活,并不意味着“避世”“隐居”,她将植物与艺术相结合,创立了个人品牌“一朵”,成为MUJI、旧物仓、Page One等生活方式品牌与艺术展争相合作的对象。
※ 1创作笔记 2生活随想 3超植物摄影,以温柔的方式,凝结植物不同生命周期的姿态。
14件植物艺术作品,详细拆解创作思路与灵感来源。
13篇暖心文字,呈现品牌创建之路与山居生活点滴。
超过200幅作品摄影,刻录下植物在不同生命周期所蕴含的各种可能。
※ 由曾获“中国*美图书奖”的著名设计师熊琼操刀装帧,独创封面和底部三联合设计。
三本尺寸分别为145*210、170*240、185*260书册,独创封面与底部三联合设计;锁线装订,可180度平摊;全彩印刷,真实还原“一朵”作品的视觉美感。
※ 旧物仓、堆糖、九口山、《花视觉》、《花艺》MOOK诚意推荐。
闽南小岛,有铁皮房立于山野间。那是植物艺术品牌“一朵”创始人茹萍与家人的创作场所兼居住空间。采集植物,干燥处理,再将这些素材融于摄影、绘画、手作,是茹萍的工作日常。茹萍将对植物的喜爱视作“天生的自然而然,并没有特别渴望却深知不可或缺”,甚至想象自己是某种生长缓慢的树。因此,面对以何种媒介传递艺术理念的选择时,她的答案是“不如做植物”。
全书共分为三册。*册为手作册,将“一朵”植物艺术作品的创作思路与操作步骤详细拆解;第二册为随笔集,还原“一朵”品牌的创立过程与一砖一瓦亲手建造工作室的经历,真诚袒露“一朵”的艺术理念;第三册为植物影像集,收录200余植物主题的摄影作品,刻录下植物的各种生命姿态。
1手作册
绿色篇
植蕨
这可能是养眼的装饰画了
咖色篇
时间带不走的,都是本质的
干燥植物之自然风干法
植物绘画:零基础一小时可以完成的植物画
黄色篇
一根玉米的逆袭
一根玉米做成的荷花
玉米堆里盛开的蔷薇
玉米花篮子
灰色篇
银叶菊
银菊叶蔷薇胸针
森林盒子篇
麋鹿
鲸鱼
乐
花时间•四季
2随笔册
绿 •自在
没有真正虚度的时光
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植物与艺术的初尝试
咖•成熟
谢谢你是我的母亲
不断试错的人生
努力成长为合格的亲人
黄•温暖
我爱他曾被爱过
去做自己,爱的人就会来找你
来自自己的安全感
以植物的名义爱自己
灰•淡然
好生活不一定要有钱
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何成为乡野生活家
3 作品册
绿色篇 咖色篇 黄色篇 灰色篇
……
茹萍用她的实践完成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设计案例—— 为一片叶子,造一座房子。设计其实是个理性的工作,将一时的心血来潮细化成可以实施的任务,把各种资源激活并合理分配。
我佩服茹萍夫妇的是:他们有着极强的规划和执行力。事先全面的冷静思考,不冒进,也不迟疑。把所有元素打散、铺开,以植物为线索,打破原有秩序,重新建立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通盘考虑,基于各种实际情况规划每一个可以执行的步骤。于是他们可以巧妙地化解各种资源限制,以*的成本,实现了无数人难以实现的梦想,亲手营造出一个充满植物、充满巧思、充满理想的空间,令人向往。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经过这场营造实践,茹萍深切地体会到:如此不可思议的计划能够*终实现,沟通在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
——杨军 九口山创始人
这是像植物一般生长出来的书本与生活,所以有种自然的气息。很幸运,这一路看见一朵从一枚种子,被茹萍耕种成了一个生活者的花园,在乡野间播种的勇气,终有收获,有梦想的微光,也有生活的温暖。这个植物艺术家,其实也是一个劳作者,写作者与创作者!所以可以说,这不就是一本种出来的书吗?
——goodone旧物仓创办人 杨函憬
茹萍的新书《不如做植物》里的每种植物都独具个性、各有姿态,放佛是在告诉我们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实真的不难,做自己就好。书里每张图片都淡雅、舒缓、清新、怡人、特别的温暖人心,这是自然手作的力量。这种简单宁静的美,真的可以治愈心灵。一本不可错过的书,你值得拥有它。
——《花视觉》系列丛书主编JOJO
植物,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存在,它们不言不语,静悄悄地生长,然后寂静地凋落……
茹萍,90后植物艺术家,她和植物的相遇,帮我们打开认识植物和世界的另一扇窗——静夜,月光洒进来,我们听到“一叶成林,在心底发芽”的悸动,看到了丛林中“花仙子”的优雅梦幻,感受到“带不走的才是*本质的”光阴流转;“羚羊”和“斑马”在嬉戏,众多的“小确幸”闪烁着莹润的光……在茹萍的手中,心有多少种跳动,植物就能构成多少幅画面。
爱植物,就将自己真心融于植物之中,她和她的“黑土”先生和“土豆”宝贝,冲破我等红尘中凡夫俗子“身不由己”之束缚,远离喧闹尘嚣隐于乡村森林,将平凡日常,过成了别人眼中的童话和诗。
《不如做植物》,桃源不在世外,就藏在你我平凡的生活中。
——中国林业出版社图书编辑、《花艺目客》主编 印芳
即使是在美术学院这种标榜个性的校园中,茹茹萍也是属于那种很有想法、敢想敢干并肯下力气勇敢追寻的学生。她毕业之后,没有在拥挤的大城市长久驻足,没有挤进朝九晚五的稠密人流,而是追随自己的本心,回到了乡村,寻找自己内心所向往的生活,并去开创属于她自己的生活美学。
她和她的先生黑土,喜欢随性朴素的生命理想,追求自然安适的田园生活,这种人生的态度令人赞赏。不过,他们并非孤芳自赏、遗世独立,而是愿意积极的通过设计和现代传播手段,把他们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在自然中所发现的美和大家分享。他们不从众,却也不离众,所以他们既回归自我,又能够热情的拥抱可感、可居、可爱的生活。
他所热爱的事情,就是他们在追求、在做的事情,这适合他们,于是自然而然的发生,自然而然的开花结果。行所当行,止所当止。至于这本小书,无非是一个美妙的小结。可如同书页中那满目的绿色所提示的那样,我总是对他们的追求抱有更多、更鲜活的期待。
希望他们的生活,以他们的方式,更加自然、更加丰富也更加幸福。人生不过如此,无论你是什么选择,积极一点,总不会错。让我们珍惜拥有,且行且歌。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周博
《不如做植物》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生命哲学。茹萍很早就热衷于用“永生花”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可贵的是,这些年她在流水落花中找到植物固有的色彩。永生花者,本色曰永,不息曰生,哪天我们真的觉悟要做一株植物,应该是找到了自己的本色,并保有不息的姿态。很显然,茹萍做到了。
——高登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副所长
“一朵”工作室所在的龟山岛,确切说是个沙洲,尤其适宜种植甜竹,一年收两次,春笋和冬笋。沙质土壤种出来的竹笋嫩脆且甜,几乎远近闻名。
竹子作为世界上长的草,一直以来将树的高度作为自己成长的目标。若有竹笋未来得及采摘,没几天就噌噌长成竹子杆儿了。所以阿公们会定时来收竹笋,新笋很脆,锄头左右两下,就挖了一个大腿粗的竹笋出来。阿公挖了竹笋后总会顺便送两个给我们,煲汤很鲜很甜。
我是一直觉得有点奇怪的,看着这片竹子春去冬来一两年了,明明有“果实”让人收成,为什么就不曾见到花?村里很多人说,一直都没见过竹子开花呢。但有个年纪特别大、几乎看不到牙齿的老婆婆笑了,用当地方言含含糊糊说了一段话。黑土告诉我大意:竹子几十年才开一次花,而且据说一开花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的。后来查了一些书籍,才知道竹子作为世界上长的禾本植物,几乎五六十年才开一次花,开完就成片死亡。可能是郁郁葱葱的竹子一夜之间全枯萎了,而古人总是把超出自己经验范畴的非人祸事件归为天灾,才有竹子开花寓意不祥的说法吧。
一样从不见开花的,还有蕨类。竹子比树都高,竹底下阴凉处,除了竹笋,大多是成片的蕨类植物。蕨类是孢子植物,依靠孢子繁殖,的确不开花不结果。执着如蕨,一生就专注于把叶子长好。也许只有见过蕨类,才会明白原来不是所有的叶子都是为了衬托花,原来有的叶子天生就是主角。南方雨水充沛,亚热带的暖冬,蕨类仍然会发芽,厨房窗户边的树干上有一藤状蕨类总是动不动探头进来。我勾了勾,让它往另一个方向长。无意间发现这藤状植物身上同时长有四种不同的叶子,着实让人感到新奇。此后我便留心观察这个意外来客。亲眼目睹它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从一棵小苗爬到两米高的树上。然而使我惊叹的不是它的生长速度,而是它从初的嫩芽到开始裂叶,再到后长成,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几乎“面目全非”的变化。
几乎是从生命的起始到结束,它都同时上演着“生老病死”。在同一株海金沙蕨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金沙蕨初芽的样子,也能看到新芽的叶子开始裂变,进而成长为一片成熟的蕨类叶子,后一阵风来,我还看到了成熟叶子背后排列整齐的孢子,等待随风飘往更广袤的天地间,开始新的生命旅程。
一片叶子可以感知一个世界,那说的就是蕨类吧。作为现存古老的陆生植物,我想它一定知道这个星球的许多故事,才让叶子长得就像一幅画,藏有远古以来的自然痕迹。蕨类多半会有复叶,左右时而对称时而参差,仔细端详,我总会恍惚这不是一片叶子,这简直是一片树林。“一叶成林”形容得真是恰到好处。而又多么幸运,蕨类是一种绝佳的植物标本材料,所以我得以把这些远古精灵一片片搬回家,只要给植物们一个干净的相框,你就会发现它们压根不逊色于任何一副名画。
干燥后的标本看起来会变得轻盈些,透过灯光,叶脉和细胞壁组织仍然清晰可见,我总觉得叶脉是记录了植物一生的图谱,就像年轮记录了树的春去秋来,叶脉也牢记着叶的生来落去。夜里逆着灯光,细看叶脉,干燥后的植物叶脉会更为清晰。我总是惊叹于这小小世界里的设计精美如迷宫般的纹样。都说阅读越多,越觉得自己知识浅薄,我是看得叶脉越多,越怀疑完美的纹样设计师可能就是植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