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621105
- 中国艺术研究的百科全书式人物
奥斯伍尔德·喜龙仁是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相当于艺术史界的诺贝尔奖),并被称为“二战后西方研究中国绘画的集大成者”。 作为一位西方学者,喜仁龙几乎成为中国艺术研究的百科全书式人物。
- 中国古代艺术史通论
喜龙仁一生著述极丰,其代表作就有《中国早期艺术史》(1929—1930)。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通论,著录了海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私人收藏家等珍藏的史前时代以来各个门类的文物精品逾600件,还收录了我国各地名胜古迹照片数百幅,为当时尚未被勘测的中国艺术之汪洋制作了一份航海图。
- 实地考察的结果
喜仁龙先后四次(1919、1921、1928、1935)访问中国,对中国建筑、雕塑、文物进行调查和拍摄,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中国早期艺术史》所依据的是喜龙仁第一次、第二次中国之行,此外还综合了欧美收藏机构及私人的藏品。
- 珍贵的影像资料
喜龙仁的研究往往建立在对实物的观察、拍摄和研究的基础之上,《中国早期艺术史》就有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上册第一卷含插图15张,附图288张;第二卷插图13张,附图286张。下册第三卷含附图232张;第四卷插图22张,附图219张。其中许多图版,乃所录文物古迹的唯一遗像,今天已无法取代。
- 精装,封面讲究
护封精装,封面书名采用毛笔类字体、起凸工艺,橙黄色的底色上印上书内插画,使得封面更显古朴淡雅。
- 专家作序
浙江大学考古与艺术学院缪哲教授作序推荐,详述喜龙仁与中国艺术之渊源。
- 与同类书相比
本书尽量直译,尽可能还原作者本来的意思和风格。本书的修图精细,不删原图的底色,最大限度保留当时摄影图片的真实情况。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通论。全书共上下两册,上册分为“史前至秦朝艺术”和“汉至南北朝艺术”两部分,著录了海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私人收藏家等珍藏的史前时代以来各个门类的文物精品逾600件,其中很多今已下落不明,其影像资料仅见于本书;下册分为“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两部分,除著录海内外公私所藏被盗流散出境的佛道造像、陵墓世俗雕刻外,还收录了我国各地名胜古迹照片数百幅,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遗迹保存与变化的实况。
本书为西方汉学界系统研究中国早期艺术史的发轫之作。书中大量文物珍品的介绍、著录来源和传承记录均很明晰,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艺术,以及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中国古代艺术品认知系统有重要价值。
上册
第一卷 史前至秦朝艺术
第一章 史前时代003
第二章 殷朝013
装饰主题018
第三章 周朝021
历史记录——陵墓022
陶器和青铜器026
青铜器的发展036
青铜装饰039
青铜器的技术与材料041
青铜器的铜绿043
玉044
第四章 楚国和秦国时期049
楚国和秦国的青铜器051
秦国的镜子053
秦国的带钩054
附图061
第二卷 汉至南北朝艺术
第一章 汉代艺术的历史背景173
第二章 汉代墓葬
第三章 青铜器、漆器与织帛189
带 钩190
中亚地区对汉代艺术的影响193
博山炉与油灯201
漆 器206
织 帛207
雕刻铜器与彩绘铜器209
第四章 陶瓷215
第五章 玉器223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229
附图243
下册
第三卷 雕塑艺术
第一章 秦汉雕塑367
第二章 六朝时期的明器和陶塑379
第三章 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385
第四章 北齐和隋代的佛教雕塑395
第五章 唐代佛教雕塑403
第六章 隋唐两朝的动物雕塑和陶俑411
第七章 唐代以后的中国雕塑417
附图425
第四卷 建筑艺术
引言557
第一章 城墙559
第二章 大型祭祀的祭坛: 台基、坡道、台阶563
第三章 木建筑:主要类型及特征569
屋 顶573
多层楼阁、塔楼576
牌楼、栏杆、门579
第四章 黏土、砖石建筑585
砖 塔591
石塔及其他石建筑595
桥 梁597
第五章 中国建筑的演变601
附图613
尝试编撰一部完整中国艺术史的时机尚未成熟。虽然我们所掌握的中国艺术史文献资料包罗万象,不胜枚举,似乎已令我们眼花缭乱,但毫无疑问,依然有不计其数的其他资料埋藏于中国广袤的大地之下,深埋于人迹罕至的偏僻角落里。中国饱经战乱,且地方政府疏于保护,所以这些资料都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被彻底损毁。真不知学者及古文物爱好者将来还能否去研究这些资料。因此,我们未曾奢望以一锤定音的方式去研究这一主题,目前仅尝试着把各种重要资料汇集在一起,这些资料既有我们在远东考察时搜集到的,也有对欧洲及美洲藏品所作的研究成果。我们在选择资料时秉持严谨苛刻的态度,使用的大多都是我们亲自拍摄、最为熟稔的资料。
本书的编撰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时间顺序原则,一个是资料顺序原则。我们一直在尝试寻找一种折中办法,最终一致商定:研究中国的装饰艺术(青铜、陶瓷、清漆),须在数卷内容之间交叉叠错地进行探讨,而雕塑、建筑、绘画艺术,则可以分门别类,各开一卷予以阐述。毋庸置疑,作为艺术史学家,我们更应致力于阐述每种艺术风格的演变,并揭示出对中国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或宗教事件。
如果没有众多收藏家及博物馆馆长的鼎力支持,就不可能完成对这样一系列新资料的介绍。由于大量藏品并没有印版,他们甚至允许我们拍照,为我们研究其藏品提供了各种方便。对此,我们深表感谢。由于我们在每一个图版上都标注了公共机构藏品或私人藏品的名称,所以在此便不再单独列出他们的姓名。
考古学及研究中国艺术的专家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同他们面对面交流也让我们获益匪浅,让我们更有信心去完成这项研究。其中斯德哥尔摩大学安特生教授和东京帝国大学关野贞教授对我们的帮助最大,安特生教授审阅了本书远古时代艺术史的章节,而关野贞教授与我在日本会面时,交给我许多关于中国和日本建筑史的珍贵资料。
本书分数个阶段编撰而成。最后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本书编撰最重要的阶段,是与朋友让·布奥先生合作完成的。由于我启程赴远东,所以他承担起了本书的印刷监督工作。
本书共发行了两个语种的版本:英语版本和法语版本。本书的出版,热拉尔·万·维斯特先生功不可没。在友好合作的过程中,他处处用心,考虑事情面面俱到,克服了重重固有障碍,才使得本书得以面世。
喜龙仁 巴黎
1928 年12 月11 日
从今天的视角说,他(喜龙仁)毕生的贡献,乃是推动了我国“古物”被分类为“历史”,被分类为“艺术”,而非“非历史(ahistorical)的民族学材料”。这确立了我国艺术在西方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缪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