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39084
1.帮助我们深度思考、看清底层逻辑的思维工具
2.埃隆·马斯克、查理·芒格推崇的思维模式……真正的高手,都是框架思维者
3.和高手一样,实现“人生开挂”
4.说话做事有逻辑、成体系,直击事物的本质
5.版权热销12个国家和地区,大数据之父舍恩伯格重磅新作
6.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微软中国CTO韦青、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安人心智董事长阳志平、畅销书《好好学习》作者成甲、Deepmind联合创始人穆斯塔法·苏莱曼、Salesforce创始人马克·贝尼奥夫、职业扑克赛世界冠军安妮·杜克、知名公司Box创始人亚伦·列维、《福布斯》《经济学人》等学者、企业家、投资人、重磅媒体联袂推荐
高手做事,都有自己的框架。
框架帮助我们正确地定义问题,设计策略,从而直击事物的本质。
面对熟悉的场景,框架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做出反应,而不必惊慌失措。面对不熟悉的新情况,框架能够从旧有的知识中整合出新方法,以更高明的方式解决问题。
建构和应用框架,是独属于我们的特殊能力,是我们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世界的强大工具。
第1章 框架思维
通过框架进行思考和决策,可以有效地定义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我们的思考依赖框架
看见另一种可能
有节制地想象
我们遭遇的挑战
内在决定外在
第 2 章 建构框架
成为架构者,学会选取并应用不同的框架,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绘制世界
不当的框架建构及其不幸
预见未知
学会在框架内行事
形成对于事物的独特判断
选择正确的框架
超越机器的独特能力
我们无往不在框架之中
第 3 章 框架底层要素之一:因果律
将因果推理转化为框架,成为可供反复利用的模板,减轻认知负担,节约决策时间。
以因果与抽象来思考
结合认知与文化
可解释性至关重要
学习、能动性和控制
批判与怀疑
因果意识及其应用
第 4 章 框架底层要素之二:反事实思维
以目标为导向,透过现状做出各种预想,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想象另一种现实
使用“假扮游戏”
应用心理预演
从抽象到假设性思维
解决新问题
第 5 章 框架底层要素之三:约束
只有加上规则和限制等约束条件,才能有效释放创造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施加约束
可变性原则
小变化原则
一致性原则
简化和模拟
赋能,而非缚能
一切都需要有所约束
第 6 章 重构框架
有时候我们需要转变框架或建构新的框架,从而带来新的思路和一系列新的选项。
勇于建构新的框架
框架库,重新调整,重新创建
做新框架掌控者
开辟新的认知路径
克服四点障碍
重构之重构
第 7 章 学习添加新的框架
以开放、探究的思维,实现个人和组织层面的框架多样性。
跳脱思维舒适圈
拓宽框架种类
打造多样性团队
建立傻瓜也有妙用的特殊机制
挖掘多样性的潜力
第 8 章 多元框架并存
实现社会的多元化,才能保障个体和组织的多样性。
单一真理框架
单一性与多样性
拒绝思维的一元化
让不同的框架百花齐放
越多元,越有自信
第 9 章 打造自己的认知框架
人人都可以建构框架,关键是训练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对新事物持开放态度。
创新思维,敢于与众不同
通过建构塑造自我
避免框架的僵化
增强思维敏捷性
建构和运用框架指南
注释
致谢
框架的建构通常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但是,那些经常能做出明智决策或需要做出高风险决策的人,会意识到框架建构的必要性以及自身应具备的框架重构能力。这会影响到他们眼中看到的选项以及随后采取的行动。
当一位风险投资者审慎考虑某项投资时,当军官在军事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时,或者当一名工程师试图解决某个技术难题时,他们都必须建构框架。再比如,我们需要决定是在这个地点或那个地点建一个风电场,还是干脆建一个太阳能发电厂?我们收集到的信息只是决策过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通盘考虑,也就是如何来建构框架。
当然,框架的建构不仅针对高风险领域,它也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每天都要面临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的头脑具备框架意识。如何才能与我的伴侣相处得更好?如何给老板留下好印象?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生活调节得更健康?怎样让自己变得更富有?要找到此类问题的答案,建构框架同样重要。框架会强化我们的想法,影响我们的感知和思维方式。通过增强框架意识,通过学会选择和应用合适的框架,我们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让世界变得更好。换言之,我们可以将框架建构从人类认知特征转化为一种实用的工具,从而促成更好的决策。
我们的大脑运用框架来抓住纷繁复杂的事物中重要的部分,同时过滤掉其他次要的方面。否则,面对杂乱无章的世界,我们将无所适从。通过对各类事物建构框架,世界变得井然有序,在行动上也更加有的放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框架使原本云山雾罩的现实世界变得简洁明了。不过,框架不是世界的简化版,它们只是帮助我们将关注点聚焦在主要的部分。
框架还可以帮助我们从单一的经验中成长,学会归纳总结出可应用于其他情形(包括尚未发生的情况)的规律性的东西。它们使我们能够对那些未曾观察到甚或不可观察的事物有所了解,能够对数据一片空白的事物展开想象。也就是说,框架能够让我们看见未有之事物。我们可以设问“如果……,那又怎样?”,并预测不同的决策会带来 怎样不同的结果。可以说,正是这种展望和预想虚拟空间的能力,成 就了个体的荣耀和社会进步。
多少年以来,人类一直仰望天空,期待飞翔。现在我们做到了,但不是像鸟那样。如果没有 1903 年时莱特兄弟的创举,就算现在我们拥有再多的数据、再强大的处理能力,那又怎样?我们需要一种思 维模式:一个框架。同样,人类也一直梦想能在不打开胸腔的前提下, 对人体内部一窥究竟。今天我们也做到了,只不过是借助 X 射线等技术,而非使用肉眼。为了达成所愿,在 1895 年,我们同样需要一种新的理念——一个框架,即懂得如何使用电磁辐射(即伦琴射线)。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某些东西,恰恰是人在改变了对它们的初构想后获得的——这似乎有点可笑。电话初是被用于远程听音乐的:人们会拨入电话来听一场音乐会。留声机刚开始的作用是传递信 息:公司总裁可能会把录入唱片的语音备忘录发送给总部以外的经理。只有当这些设备的作用发生翻转之后,技术才开始走俏。20 世纪初,托马斯·爱迪生就认为,电影终将取代上课的教室。如今,百年之后, 在 Zoom 一跃成为新型课堂之际,这一构想才得以实现。
建构框架的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被广为接受。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曾清楚地表明结果的不同表征会如何影响决策,他们将此称为“框架效应”,并把它描述为人类推理的缺陷。尽管我们使用的是同一个词,但此处的含义有所不同:建构框架不是如何定位事物,而是在做出决定之前有意识地利用思维模式来导出选择的一种行为。尽管错误的框架必然导致决策失误,但是建构框架是有意义的,可以增强我们的能力。框架使我们得以了解并重新改造世界。缺少了框架,我们就不再是我们自己,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一个物种。
把框架重构看作一种范式转换,看作对某一领域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性改变,这也许很吸引人。1962年,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曾指出,范式转换能推动科学进步。但是,这么说并不确切。每一次的范式转换都相当于一次框架重构。比如,当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托勒密的地心说的时候,这就是一次框架的重构。反过来说,并非每一次框架重构都是范式转换——此时,框架重构的发生非常频繁。有时候,框架重构可以改变社会对世界的认识,但更多的时候,它只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微不足道却实实在在的改变。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凡是成功的框架重构都会促成明智的决策。
和框架打交道似乎既复杂又不易,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不过,人类在这方面特别擅长。千百年来,我们一直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生活和工作,只不过有时候并未意识到而已。
框架不仅仅意味着某个人的独特视角,它们还代表我们所使用的认知模板。不过,这个视角的概念倒是个不错的比喻。在意大利建筑师菲利普·布鲁内莱斯基于 1420 年前后用几何透视法绘制建筑工程图纸之前,艺术家们笔下的世界是平的,他们根据物体的重要性,在 画布上相应的位置画下不同的物体。受到布鲁内莱斯基的启发,艺术 家们学会了画出纵深感,把他们的所见如实反映在画面之上。对照前 后不同的画风,这样的改变使我们明白转换新的框架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都是架构者。我们预测未来,从平凡之事到宏大景象,无所不包。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断开启头脑里面的时空旅行。有些人穿梭自如,另一些人则相对笨拙,但我们都可以努力做得更好。事实上,我们也必须如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