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2609596
★ 首都师范大学学者张敏杰,历时数年写成,心血之作。
★ 从文字来历到物种辨析,掰开揉碎,深挖细节,通俗易懂。
★ 参考经典译注版本,博引古今百家评说,汇集历代研究成果。
★ 捕捉浩瀚史书中《山海经》的蛛丝马迹,生动呈现《山海经》深远影响。
★ 生僻字贴心注音。
★ 一次性读透《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作者不详。全书涵盖上古天文、地理、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宗教等方面的诸多内容,被称为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上古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分为《山经篇》和《海经篇》两册,不仅包含《山海经》完整原文,更有详细的译注和深入解读。从文字来历到物种辨析,掰开揉碎,深挖细节,通俗易懂。作者查阅海量古籍文献,捕捉浩瀚史书中《山海经》的蛛丝马迹,生动呈现《山海经》对后世深远、广泛的影响。解析主要参考了郭璞、袁珂等知名学者的译注版本,补充以古今百家评论解说,汇集历代研究成果,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山海经》。
上册·山经篇
卷 一 南山经
卷 二 西山经
卷 三 北山经
卷 四 东山经
卷 五 中山经
下册·海经篇
卷六 海外南经
卷七 海外西经
卷八 海外北经
卷九 海外东经
卷十 海内南经
卷十一 海内西经
卷十二 海内北经
卷十三 海内东经
卷十四 大荒东经
卷十五 大荒南经
卷十六 大荒西经
卷十七 大荒北经
卷十八 海内经
序言(节选)
老槐树、驴头虫及其他
——《山海经》的打开方式
一
《山海经》很古老。按传统说法,书出于虞夏之际,作者可上推至大禹和他的臣属——伯益(或作伯翳),大禹主治水,伯益主记山川物产、八方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所记,上接洪荒远古;所载,多为圣贤遗事,视域宽广,无远弗届,笔触可至海外、山表乃至神界,无怪乎“世之览《山海经》者,皆以其闳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莫不疑焉”(郭璞《注山海经叙》)。这部古老的奇书怪书,有着强劲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津津乐道书中的神话传说,好奇书里的奇珍异物、大小怪兽;学者们对那时的河水经流、山系方向、山与山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图腾崇拜的分布等等,同样念兹在兹。
今天学界普遍认为,此书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世代累积、转相附益的产物,作者不详,大约在战国前后成书,西汉时又有增删;说是“经”,究其本源,又并非儒家经典之“经,而有经历、经过之意,即以山、海为框架,是先民对经行的世界所做的较为详细、完整的记录,其中不少当是方士、巫师的贡献;书一度附有图,经文、图画并行,后来图画散佚失传。
全书共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卷帙可称繁重。《山经》,书中称《五藏山经》。藏,谓内,“五藏”意谓五篇所记山川皆在内地。海,凡地大物博者,皆可称之为海。按《尔雅》之见,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海内,意味着较近;海外,则较远。大荒,是说极远之地,故而《荒经》可视为《海经》的一部分,是对《海经》的补充。由此,一般把全书分成两大块,一是在华夏范围内的“山”,一是不在华夏范围内的“海”。整体而言,《山经》以叙述山川物产为主,有神话、怪物、祭祀等夹杂其间,内容较平实雅正;《海经》部分的形式为地志,内容则以“语怪”性质的神话传说为主,地理学价值逊于历史文化价值。
《山海经》,顾其名,思其义,看似在讲古地理知识,其实既为“史地之权舆”,又乃“神话之渊府”。史地和神话,似一车之两轮,在“山”“海”间行进时又有偏重。现有字数三万一千有余,其中《山经》占三分之二,内容庞杂瑰玮,文风自成一格,“叙述高简,词义淳质,名号倬诡”,且岁历绵暧,加之简册错乱、传抄讹误,如此种种,书中不少地方会让我们如堕五里雾中。
按道理讲,再苍老的山川动植,都该很实在,能稽考,可徵实;再年轻的神灵精怪,都会恍惚玄乎,不可捉摸,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山海经》将其熔于一炉,古风习习,既有讲述历史地理的“实”,又有谈说神怪异物的“虚”,虚虚实实,交光互影,一切都浸染在诡异的原始宗教巫术氛围中。
一句话,要把自远古走来的《山海经》读懂,读明白,并非易事。
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汉代史家早早地说过,言九州山川,对《禹本纪》《山海经》是“余不敢言之也”。之所以“不敢”,那是因为在张骞出使大夏后,人们探寻黄河源头,并没有看到《禹本纪》《山海经》记载的“神乎其神”的昆仑。后来的史学家们给这本书贴“标签”安排“位置”时,见仁见智,亦颇费周折。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山海经》列在“数术略”下“形法”类之首。所谓“形法”,大而论之讲九州的地形、地势、地貌,并通过外在的“形”去推求背后的“法”,把握其中的规律,趋吉避凶。自《隋书·经籍志》始,《山海经》大都被列入史部地理类,但到清代修纂《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则把它从史部地理类移出,放到子部的“小说家”中。因为他们看到《山海经》叙述山与水,多参杂神怪,非但道里山川难以考据,且付诸认知常识,可谓“百不一真”。这更符合“小说家”的意旨——采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记录四方风俗,于是核实定名,认为《山海经》实乃“小说之最古者”。
进一步而言,读好《山海经》这本书,我们还要承受类似于“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的烦恼和拧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