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9516066
【研究“一战”坦克战的珍贵文献】
《注意,坦克!》并非单纯介绍坦克技术史的*业书籍,而是结合1914—1918年西线的历次战事,探讨现代军事发展的可能性。其中包含了大量划时代且在后面的历史中得到验证的新奇想法。古德里安文笔卓然,因而本书的阅读过程并不枯燥,我们可以跟随古德里安有预见性的想法轻松观察到现代军事的演变痕迹。
【“二战”德军装甲兵的作战经验】
“二战”中,坦克作为主要进攻武器,大放异彩,堪称“陆战之王”。在技术发展带来更好的装备之前,坦克会一直是陆战进攻的主要武器,而本书中经过实战检验并在实战中修正过的经验、原则,就会仍有启发意义。
【*业译者根据德文原著翻译】
两书都以德文原著为底本,进行了重新翻译和精加工,更忠实地还原了作者的思想。
《注意,坦克!》是古德里安的代表作之一,其德文原著出版于1937年。“装甲怪杰”古德里安将其对机械化战争长达15年的研究心得融入此书,本书具备的启发性、革命性震惊世界,并迅速成为*销多年的传世经典。
《注意,坦克!》根据1937年版德文原著直译。本书先介绍了一战期间的武器和战术,阐述了这次大战是如何演变为阵地战的,进而深刻地分析、探讨了盟军的坦克战术问题,并提出了机动作战、大规模协同作战、闪击战术等战略战术思想的合理推论。
古德里安意识到坦克部队不能单纯靠自己作战。为了有效地战斗,它需要其他武器的支持和帮助。这就是德国“闪击战”“坦克战”理论的起源。其后德国正是通过这样的策略横扫二战欧洲战场。
本书是德军装甲兵缔造者古德里安的代表作。书中介绍了1935年至1945年间德军装甲兵战术在分队指挥领域内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德军装甲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经验,阐述了坦克行动的一般原则、特定条件下的坦克作战、坦克与其他兵种的协同,配合图示讲解了十个坦克战例,概述了1945年以来英国、美国、法国等国装甲兵的发展,以及与坦克协同作战的诸兵种在未来需要改进的方面。
《注意,坦克!》
引 言
导 言
*一章 1914年,阵地战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章 1915年,不恰当的战争手段
第三章 坦克的产生
第四章 新兵种的诞生
第五章 凡尔赛和约
第六章 战后海外的发展
第七章 德国摩托化作战部队
第八章 装甲部队的生活
第九章 装甲部队的作战方式及与其他兵种的协同
第十章 当前的战争
结论
参考文献
《坦克,前进!》
*一章 坦克行动的一般原则
一、坦克的性质及任务
二、装甲部队的编制和指挥
三、坦克的队形与运动
四、下达命令的原则和报告事项
五、无线电台
六、坦克射击
七、地形和天气的影响
八、后勤保障
九、侦察和警戒
十、行军
十一、进攻和追击
十二、防御和退却
十三、坦克战
十四、坦克的敌人
第二章 特定条件下的作战
一、泥泞和冬季条件下的作战
二、沙漠中的坦克战
三、居民点战斗和森林战
四、夜战和雾天作战
五、桥头堡争夺战
六、越过障碍物
七、包围圈作战
八、作为步兵时的行动
九、清剿游击队的斗争
十、欺骗、欺诈和诡计
第三章 与其他兵种的协同
一、各兵种的音乐会
二、与步兵和装甲掷弹兵的协同
三、与炮兵和火箭炮兵的协同
四、与工兵的协同
五、与航空兵和高射炮兵的协同
六、装甲战斗群
第四章 战例
一、先头部队的包抄进攻
二、对居民点的进攻
三、通过障碍物
四、构筑桥头堡
五、清除侧翼威胁的行动
六、歼灭一支突破防线、兵力优势极大的装甲部队
七、夜间突围
八、在防御中担任预备队的装甲营
九、坦克战示例
十、坦克与装甲掷弹兵协同进攻
第五章 坦克的今天和明天
一、1945年以来国外装甲兵的发展
二、新德军装甲兵
三、展望
附录
重要的战术符号
基本战术概念
缩略语
德军装甲部队编制
战前装甲兵条令的指导原则
部队的战场训练和指挥
作战日志原文摘录
德国国防军装甲车辆技术数据一览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武器噪音的世界里。各国都在扩充军备,不能或不愿依靠自身力量武装起来的国家将走向灭亡。那些受到大自然眷顾的国家多么幸运:其边界被宜人的自然条件强有力地保护着,高大而难以通行的山脉或广阔的海洋完全或者至少部分抵御了敌方的入侵。相比之下,另一些国家的存在本身就十分危险:生存空间本就狭小,却有大部分边界敞露在外,边界旁的邻居性格冲动且武器精良,相当于长期处在威胁之中。一些大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殖民地可供其支配,在战争与和平时期可基本保持经济独立。另一些生存能力不弱、人口数量往往更多的国家却只有十分薄弱的资源底子,很少或根本没有殖民地,他们因此而始终处于经济困境之中,无法承受一场持久的战争。
历史发展的模式,加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缺乏远见,对那些无法容忍长期敌对行动及伴随而来的经济困顿的国家来说,已经具备危机产生的条件。由于不堪忍受此类困境,他们被迫考虑应该使用哪些手段让一场武装冲突迅速走向可承受的结局。我们清楚地记得,世界大战和停战后长期且残酷的封锁给同盟国带了的饥荒。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已然无法分析这个问题。
撇开政治领导和军事指挥层面的其他错误不谈,我们必须认识到,1914年我军的攻击力还不足以迅速实现和平。这意味着,我们在武器、装备和组织上无法用物质优势抵消敌方的数量优势。我们当时相信自己占据了道德优势,这种信念可能是正确的,但仅凭这一优势不足以赢得战争。就未来而言,可取的建议是,一个国家的道德与思想状况对国家利益而言至关重要,但也必须充分重视物质状况。当一个国家不得不在多条战线上同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作斗争时,它决不能忽视任何有可能改善自身处境的事物。
这一切似乎都不言自明。单从军事著作中的众多言论就能看出:人们常常认为,凭借1914年或至多1918年时已有的武器,我们就能打一场新的战争。当局许多人认为,承认战争快结束时出现的新武器具有充当旧武器的辅助武器的价值,就已经是具有前瞻性了。这些人虽然与新武器联系紧密,却牺牲了它们最优秀的特性。他们无法摆脱阵地战的影响,认为阵地战是未来的战争形式,而且也没有产生迅速对一切做出决定的意愿。这一派的代表尤其不乐意见到大规模运用发动机所展现的前景。“是安逸性(虽然谈不上是惰性本身)要求抵触一切划时代的革新,而这些革新需要在精神、肉体和意志方面做出新的努力。”因此,有人干脆否认摩托化和机械化武器是划时代的新事物。有些人日子过得轻松、惬意,就自鸣得意地站在了防御的立场上,轻蔑地评论:这些武器“无与伦比的”(einmalige)成功机会已经在1918年来了又去。但情况实际上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只有一点是肯定的:用这种新机器代替畜力会引发一场世界上最伟大的技术和经济变革。而且我相信,我们才刚刚处于这一发展的开端,而不是其巅峰。”
划时代的经济变革必然会引起一场相应的军事变革。重要的是,军事发展要跟上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只有当人们从内心,而不仅仅是表面上拥护这种发展时,上述情况才有可能实现。为了实现内心的拥护,进而能够真正支持发展,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世界大战中武器的作用,即我们在1914年投入战场的,还有在1918年(不幸的是大多数都属于敌方)与之打交道的那些武器和兵种的作用。有必要简述《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军备限制期间各国武器的发展情况,并尝试从我们最终的研究结果中,总结出适用于我们未来发展的结论。
介绍坦克的武器技术发展史不是本书的任务。这需要专家撰写的专业且全面的著作。因此,本书只会在对理解战争进程看似有必要时才会论及这一新武器的技术发展。本书创作的目的其实是从使用坦克的军人的立场出发,描绘该武器的发展历程。因此,本书的内容主要探讨战术和战术胜利所得到的预期作战效益。战术上的教训是基于1914—1918年西线的各次战事,这是因为战斗力最强的对手都在西线交锋,战争的主要决策也在这里做出,我们的劲敌和我们自己都在这里投入了最强大、最新式的武器。我们必须在未来重点关注这些在战争中首次出现的兵器,它们也应该得到最细致的研究。
不幸的是,这些新武器的原始资料在可靠性和全面性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为客观评价增加了难度。这些武器问世已经20年了,现在正是官方对其表现进行评估的好时机。在那之前,我们也只能采用在困难条件下展开的、本身有缺陷的非官方研究作为替代了。
鼓励我们的新老军人反思、研究,然后采取有目的的行动,是本书的目的。 此外,本书也有助于有志于参军的青年了解坦克这一新式武器,让他们掌握我们时代的技术成就,令其服务于祖国。
【选自《注意,坦克!》】
前言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年6月17日生于维斯瓦河畔库尔姆的一个猎兵军官家庭。在6年的军校生涯后,他于1907年成为候补军官,加入了汉诺威的第10猎兵营。几年后,与戈斯拉尔一位医生的女儿结了婚,育有二子,也都投身军旅。
家庭传统和普鲁士军人传统影响了古德里安的生活和观念。对他来说,这些传统意味着义务、服从、责任感和事业心。他认为,士兵必须完成上级要求他完成的一切,而上级在遇到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涉及手下士兵健康和福利的事情时,必须真诚地维护士兵的利益。他也一直在遵照这一立场行动。1941年圣诞节,正是由于极力维护手下的装甲集团军的利益,他被解除了集团军司令一职。当时他的集团军被要求在东欧的严寒中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个人天赋和初任军职时在戈斯拉尔猎兵营所受的教育,使古德里安获得了指挥装甲兵所必备的一切素质。其中首要的素质便是:不屈不挠的意志,出其不意、迅猛杀敌的果断,以及对各类地形作战可行性的敏锐领悟力。此外,他作为总参谋部军官受到了全面而扎实的训练,他的秉性也使他深思熟虑后下定的决心能够迅速付诸实现。
1922年,古德里安被任命为国防部运输部队总监。自此开始,他就凭借一个德军总参谋部军官的缜密态度,深入研究了有关摩托化部队的技术和战术使用的所有问题。他很快认识到,随着坦克速度的日益提高与发动机功率的不断加大,步兵的进攻速度也显著加快,从而产生了新的任务和目标。古德里安在研究外国的经验,特别是与他观点接近的英国军事作家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的观点以后,在讲话和著作中反复指出,发动机统治陆、海、空的新时代将会开始,它的潜能将不断增长。
当时只有7个营的德军汽车兵,欣然接受了古德里安的摩托化作战理论,借助以汽车底盘制作的坦克模型和英军装甲兵条例进行训练,积累了初期的经验。柏林的汽车兵特别教导部还开设了战术和技术课程,专门负责对军官进行理论教育。真正开始创建新兵种,始于1931年,古德里安被任命为运输部队总监部参谋长。此后,汽车兵被改编为作战部队并重整装备。
1933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军队的摩托化得到了极大的推动。一些骑兵团也开始被改编成摩托化步兵部队。除了运输部队总监部之外,还建立了一个具有总部职能的兵种中央部门——“机动车作战部队司令部”,由古德里安担任该部参谋长。
1935年夏天,德军正式编成3个装甲师,统归“装甲兵司令部”指挥。古德里安担任第2装甲师师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训练该师。
“二战”开始后,古德里安麾下的装甲兵取得了多次震惊世界的胜利,验证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闪电战”和古德里安的名字一起载入史册。
古德里安在1941年年底被停职后,1943年3月才得到起用,出任装甲兵总监。1945年3月初,古德里安作为一个令人不舒服的劝诫者再次被暂时停职。此后,他对战争最后几个月的事态没有任何影响。德军投降后,他成了美军的俘虏。
1948年获释后,古德里安带着极大的兴趣关注着战后的政治和军事事件,特别是对前敌国装甲兵的进一步发展,并与西方著名的坦克专家交换意见。
1954年5月14日,古德里安逝世。
从最初的探索性试验和模型坦克演习到建立一个新的兵种,从至关重要的设计第一批坦克到批量生产,从训练小分队到指挥大兵团,古德里安为装甲兵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本书是这位德军装甲兵缔造者的遗作。书中介绍了:1935至1945年间德军装甲兵战术在分队指挥领域内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德军装甲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经验,还阐述了古德里安在著作和讲话中、在各种场合中一再表达的思想与理论。
本书依据1957年德文版翻译而成。书中引用的德文词汇为原文所有。
【选自《坦克,前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