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39374
1. 斯坦福大学2014年以来备受欢迎的课程,掀起全球人生设计浪潮
2. 阐释设计思维的理念与方法,帮助读者设计如艺术品一般的美好人生。
3. 实用的心态 工具,包括设计思维的5种基本心态:保持好奇,不断尝试,重新定义问题,专注、深度合作;“美好时光日志”“奥德赛计划“等方法。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实验室的创始人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不仅是硅谷著名的创新者,同时也是知名的人生设计师——他们开设的人生设计课是斯坦福大学近几年备受欢迎的课程。
博内特教授和伊万斯教授认为,人生并不存在的解,人生也不可能被完美规划。正如设计师不会一味“思考”未来而是主动去创造未来一样,你需要利用设计思维模式,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集中精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大胆尝试,这样才有可能改变命运。
在人生设计的过程中,你需要:
√ 保持好奇。激发你的探索欲,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 不断尝试。将目标付诸行动,不断尝试,切忌空想。
√ 重新定义问题。重新审视目前的状况,转换思维模式。
√ 保持专注。学会放手,专注于过程。
√ 深度合作。与他人合作,适度求助。
本书并不是让我们对未来进行虚构或幻想,而是让我们跳出惯性思维,勇于改变,进行快速试错,确立新的人生目标。这门课在大学生和专业人士的实验中成效斐然,并且帮助很多人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不管你是16岁还是60岁,人生设计课都能帮你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重启你的人生。
目 录
推荐序 你的人生是工业品,还是艺术品? VII 引 言 如何设计你的人生 XVII
第 1 章 分析测评你目前的生活
辨识无法解决的“重力问题”007 重力问题 010
人生设计评估 015
“健康 / 工作 / 娱乐 / 爱”仪表盘 017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029
第 2 章 创建人生的指南针
反思你的工作观 040
反思你的人生观 042
不要偏离正确的航线 044
第 3 章 寻路
找到你的路 052
拥有更多心流体验 054
关注你的能量水平 056
享受工作的乐趣 058
记录“美好时光日志”061
AEIOU 法的妙用 067
回顾你的高峰体验 070
第 4 章 摆脱困境
打开思路,拒绝自我设限 080
制作你的思维导图 084
辨识无法自行消失的“锚问题”089 根据美好时光日志绘制思维导图 100
第 5 章 制订你的“奥德赛计划”
畅想人生的多种可能性 110
奥德赛计划详解 117
玛莎的奥德赛计划 120
分享你的人生计划 125
第 6 章 原型设计
学会提问 134
进行原型对话——人生设计采访 139
原型体验 143
人生设计头脑风暴 144
第 7 章 成功求职的秘密
读懂职位描述之外的含义 160
找工作的首要原则是“适合”166 尽早放弃“超级工作”169
蒙人的“幽灵”招聘 171
知名公司里的“假阳性”和“伪阴性”172 让工作更完美 174
第 8 章 好工作是设计出来的
发挥人际网的作用 183
你寻找的是工作机会,而不是工作 187
第 9 章 主动选择幸福
选择四步骤 195
避免过度思虑,学会放手 214
第 10 章 你可以对失败免疫
不要以结果评判人生成败 222
成长到死 227
失败重构练习 232
第 11 章 创建团队
确定你的团队成员 245
团队角色和规则 249
寻找人生导师 250
积极组织社群活动 255
结语 你一定能设计出美好的人生 261
致谢 279
你的人生是工业品,还是艺术品?
相传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出去和同行闲聊。
“我们有一流的商学院老师。”哈佛大学笑了。
“我们培养了很多世界企业 500 强的 CEO。”西点军校笑了。 “我们很有钱。”哥伦比亚大学笑了。
斯坦福的教授索性丢出个“顺子”——“我们有 D. School、设计思维和硅谷!”
其他人说:“今天就散了吧,大家都忙呢。”
D. School 和设计思维是什么?
2004 年,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教授戴维·凯利(David Kelley)创办了 D. School(斯坦福大学哈索普莱特纳设计学 院),并在 D. School 教授关于设计方法论的课程,他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创新设计与咨询公司 IDEO 的创始人。这个学院面向斯坦福大学所有的研究生开放,很快就成为受欢迎的学院。
D. School 位于硅谷,对面就是商学院,其设计思维从一开始就和硅谷的商业、教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创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此前曾横扫国内的“互联网思维”也从中借鉴了许多内容。
人生设计课的创始人也不是什么职业规划师,而是两名跨界的设计师——苹果公司前员工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 斯,比尔曾经为早期的苹果笔记本电脑设计出耐用的铰链(即屏幕与键盘连接的转轴),戴夫则研发了苹果电脑的款鼠标。经常受邀为硅谷的创意天才们讲解设计理念的他们,却发现自己的理念只能帮助人们做出有创意的产品,却无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于是二人决定,把设计思维运用到自己的人生中来。
“人生设计”就是把设计思维运用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一种方式,课程的目标是“如何运用设计思维,发现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快公司》曾报道,这是“斯坦福火的一门课”。这本《人生设计课》正是撷取了课堂上的精华内容。
人生设计课对于很多人生难题的解答思路与以往全然不同,又因为设计思维在商业上的有效性已经被验证,所以这些思路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绝非泛泛而谈。
“设计思维”并不是指设计师思维,它更像是一套开源方法论——设计思维不相信“灵感一闪”的创新,而是认为创新是一种推导的过程——“We Frame Creativity”(我们建构创造力)。
我来举三个例子,让我们看看设计思维和传统的规划思维有什么不同。
不要坚持初心,而是重新定义问题
拿我自己来说,很小的时候,我的初心就是当一名物理学家。你看,我有很多理由:
· 我的父母都是工程师,从小我就想当个“大科学家”;
· 我喜欢读爱因斯坦的传记,甚至组织过一次班会,给全班同学解释相对论;
· 我的物理成绩很好,曾经在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得不错的名次;
· 我的物理老师很喜欢我,我也喜欢这个老师。
种种理由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我应该成为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努力做研究后获得诺贝尔奖的那种;退而求其次,我也要成为一个研究物理的大学教授;实在不行,怎么样我也得是个满怀热忱的物理老师吧。
但是,当我真正拥有一个被保送物理系的机会时,我却犹豫了;我了解过物理系学生的日常状态,认识很多真正研究物理的人,觉得这并不是自己的选择。
现在回头去想,我意识到自己其实对物理并不算真喜欢。我的物理学得很好,因为老师很喜欢我;我喜欢和别人分享有趣的知识,而相对论是个不错的选择;我热衷于幻想而不是研究,甚至还写过几篇科幻小说……
我是一个关注概念和关系的人,我在“分享自己挖掘出的有趣想法给大家,并且对他人有帮助”的时候快乐——这是一个老师、作家、助人者、支持者的工作,也是今天我正在做的事。
你看,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初心是“物理学家”,但其实我只是喜欢“与人分享有趣的理念”。物理只是一个渠道,我还有很多其他的渠道。
正如福特说的,如果在汽车还没被发明出来时问大众,你们想要什么?他们会说“一匹飞快的马”(名词),但是如果你问他们,你们想要做什么?他们的答案是“更快地抵达”(动词)。在人生设计课里,“小时候,你有什么目标?”这个问题被重新定义为“你在什么时候快乐、有能量?”当初心从“名词”转换为“动词”时,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真正关切的东西。
人生设计课的导师们认为,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今天受欢迎的 10 种工作中,有 6 种在十年前甚至都不存在。一个基于过去经历设想的初心,需要用人生设计的思维重新定义,这样才不至于在人生中做出刻舟求剑的行为。
那么,你在做什么的时候投入、有能量、快乐呢?
不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而是拥有很多个选择
职业生涯里有一个很大的难题——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方向?如何找到这个方向?如何确定它是“适合”的?
每个选项都有缺陷:赚钱多的时间少,时间充裕的发展慢,发展快的自己又不太喜欢……
过去,职业咨询师会问你:你在当前的人生阶段需要什么?但这个问题的答案经不起仔细推敲,同时,它也是个玄学问题——如果你要做件改变世界的大事,这个阶段就是要不管钱财多少,不求岁月静好,只求全力发展;但是,如果你准备小富即安,现在已经是平稳状态,那你只有稳扎稳打、娶妻生子,才不辜负你的美好人生。
现在,问题又绕回来了:你究竟适合什么样的生活?其实,“适合”本身就是一个坑,因为“”是极限词,而“适合”是动词。随着你不断地成长,做成了一件又一件事,能力和资源不断提升,“适合”的答案也一天天在不断变化,永远定不下来。
再说了,即使你做成了某件事,你就能确定这件事适合自己吗?
悉尼歌剧院适合悉尼吗?鸟巢适合北京吗?马云适合创业吗?其实谁都不知道。
人生设计的思路是,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可能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设计课会逼你(对,就是逼你)进行头脑风暴,想出至少 10 个选择项,不管靠不靠谱——因为一个好点子来自很多点子,输入决定输出。
真正好的人生状态是:我发现了很多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且决定从某个选择开始先试试看。
不要“做出决定,坚定推进”,而是“边走边看,低成本试错”
当你在犹豫是否要去大城市生活,犹豫是否要离开北上广,犹豫是否应该换个行业时,你常听到的建议是认真做调查,访谈很多人,做很多测试并得出结论,列出决策平衡单,后做出一个好的决定,然后坚持下去。
人生设计课则提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思路:当你没有真的
推进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困难。互联网公司的做法是进行 AB 测试,而聪明的人生设计方法,是做一个 “AB 人生原型”,然后开始小范围试错。
比如说你可以请假去大城市或者在老家试着找找工作,看看有什么机会,会遇到什么样的老板。在你想尝试的行业和领域中结识一些业内人士,听他们聊聊自己真实的工作,看看你是否感到兴奋;研究几个小领域,看看自己是否喜欢钻研;尝试写作、线上分享,或者主动运营一项小业务,观察大家是否有不错的反馈。
这些尝试的确会占用你的部分时间成本,但是成本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也就是 3 天假期能够搞定的事。相比在焦虑、犹豫中来回摇摆的心力交瘁,探索本身就是一件快乐、有趣,而且效率更高的事情。而且,你在尝试中学到的东西,也会迭代到未来的新选项中。
你看,我用了这么多诸如“兴奋、喜欢、感觉、看看、体验、观察”的词,因为人生设计本身就是一个持续观察和体验的过程。
真正的高手懂得花很长时间列出选项,摸清情况,体验感受,找到以后身心如一、全力以赴的方向;而大部分人更热衷于尽快动手,以消解自己的选择焦虑。其实,选择正是设计思维的价值,也是应该花心思的事。
好了,现在我们把前面三个标题的前半句话连在一起,就成了你常常听到的传统的职业规划思路——“专注初心,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项,做出决定并且把事情做成。”
而把后面这三句话连在一起,则是人生设计的思路—— “重新定义问题,找到尽可能多的选项,选择一个进行快速尝试,直到成功。”
前者是做人生工程,后者是做人生设计。
做工程的优点是更加稳健,肯定会有阶段性收获,而且更容易被人理解,因此更适合人生前期,或者是方向清晰的阶 段。人生设计的好处是可以做出更加有趣、没有痛苦的决策,探索过程本身就是个快乐的创作过程,更加适应变化,更容易活出独特的人生。人生设计更适合希望从头开始,或者决心转换人生方向的人。
你喜欢哪一种呢?其实这背后的终极问题是:你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个工业品,还是一个艺术品?是一个项目还是一次创造?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你都应该了解人生设计,毕竟,你的人生自己不设计,又有谁能设计呢?
古典
新精英创始人、著名心智成长类作家,人生设计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