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278210
★ 继畅销书《儿童健康讲记》之后谈中医健康观念的*力作
★ 一套关于中医“知与行”的认识,重新看待生命和我们的生活
★ 把握中医思想的精髓,轻松掌握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学习方法
★ 一本让普通读者快速了解传统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 书中有关中医临证经验与看法,对专业医师也有所启发
★关于儿童身心健康的专题讲座整理及汇编
★徐文兵梁冬联袂推荐
★本书内容源自李辛老师在上海、北京、汉堡、柏林的多次关于儿童健康的专题讲座,涉及儿童健康与调理思路、儿童的精神健康、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教育等内容。
《经典中医启蒙》
《经典中医启蒙》是李辛医师在2014年9月讲授中医启蒙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而成。
本书通过对12组经典中医概念——精、气、形、神,神魂志意魄,三焦、气机与开阖,病机与邪正,经络与穴位等的的精辟阐释,系统讲述了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学习方法,引导读者对日常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周围的一切进行感受、观察和理解,培养学中医乃至各门学科*基本的感知能力。
此外,李辛医师分享的中医临证经验与看法,对专业的医师也有所启发。本书内容浅显易懂,讲解活泼生动,还配有生活气息的彩图,对于普通读者是一本了解传统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作者认为儿童的健康不仅仅局限在身体,其心理-情感模式、精神特质、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父母的认知与精神状态、教育文化的观念与方法,都是关系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而且密不可分。这就需要我们父母跳脱单一学科的认知局限,去认识儿童的丰富生命。
除了具体而微地提到儿童健康方面的常识,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从观念和认识上,与照顾孩子的老师、家长和其他陪伴者分享,学会观察,觉知自己的状态,安顿好自己的身心,就更能给予孩子,让自己健康,让孩子健康。
《经典中医启蒙》
目 录
第一章 精、气、形、神:中医眼中的人体
无形的生命力
只有变成豹子,才能了解豹子
中医调整无形的层面
教育与传神
学习用心
生命的开阖与互感
第二章 神魂志意魄:古人的心与今人的脑
先天的精神魂魄
后天的心智:志意思虑
古人的心态
第三章 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
先天:合一与顺道
另一种文明史
健康就是“平常”
治神
交感
心念回转
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
烦恼与镜子
用心与用脑
第四章 三焦:人体能量构成
生命的层次与发展
气机第一定律:实则开,虚则阖
形气神兼治与整合医学
三焦虚实评估
本气自病
第五章 气机与开阖:正常状态下,人体能量的运动规律
理法方术与大方向
知常达变与标本缓急
自愈的条件
心知肚明,不假思索
“正行”与“正业”
以我知彼
看古书与内在训练
发明创造与天授神传
第六章 病机与邪正:失常状态人体能量运动规律
病机与邪正进退
临证用药的思路
针灸与心念
慢性鼻炎的诊断思路
精神不要离开身体太远
壮士在文明社会
自我康复的五种方法
万病一法
慢性病调治的原则
第七章 经络与穴位:能量解剖学
物质化的迷途
虚己的功夫
放下形象,体会神气
粗守形,上守神
不同的辨证体系,只是不同的工具
粗守关,上守机
第八章 针灸与按摩:能量调理的艺术
上工、中工与下工
脉法候气
以外揣内,以我知彼
按摩的学习:神气与力的交流
感应与因缘和合
第九章 导引与祝由:身心合一与神气为用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移精变气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祝福的力量
不急于填满“空白”
第十章 气味厚薄与开阖:神农时代的药物观,神、气、形的借用
刘邦得天下的缘由
用药如用兵
药性与尝药
上药、中药、下药
一切都是药
信息化治疗
朱砂的治疗原理
我们的教材丢掉了什么
超出医学范围的“邪病”
学习一切学科的共通规律
文明的历程
针灸的补泻效应
神交与气交
茶与药,物与人
法天则地,宝命全形
无以形先,可玩往来
“精思入微”和“胡思乱想”
用心的习惯
本草的作用层次和布散方向
生气通天
第十一章 望闻问切与感而遂通:超越感官的觉察力
望闻问切的重点是神气格局
“四诊合参”的过程
慧然独悟与俱视独见
以我知彼与特异功能
做到才是真的
第十二章 道术与心物:传统医学的源头、正脉与歧路
不期然的相遇
循心与循道
心中的莲花与光明
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的医道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如何深入学习中医?
附录一:回归本源
附录二:经典中医与现代社会
附录三:致谢
《儿童健康讲记》
●生病是正常的
●静下心来找规律、辨标本
●治病要看体质
●辨清体质的九字真言
●自我评估三焦虚实
●增强体质的张处方
●做一个安心的家长
●从能量角度思考健康问题
●尊重身体的自然节律
●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从整体来判断资源和渠道
●体质虚实寒热的鉴别
●中焦淤滞与中焦不足
●中焦虚滞与精神压力
●如何使用常用中草药
●常用艾灸、敷贴和按摩
●不让孩子的神受扰
●第二篇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
●创造家庭的良好环境
●部分目录
《经典中医启蒙》
01
只有变成豹子,才能了解豹子
为什么叫经典中医呢?最近十几年,大家开始对中医反思。虽然,中医的源头在中国,但是最近一百年,尤其最近三十年,从中国周边,比如越南、泰国、东南亚、日本、韩国,再到欧洲、美洲……几乎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医。
全世界学习中医,跟国内一样,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用现代的观点,现代的科学语言和研究方法来论证、学习和运用中医。比如做理化研究、药物实验、老鼠实验。这个方法有它的用处,能加深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在某些方面也能加深我们临床医生对中医的认识。
但是,这个看起来是“由外而内”、“由点到面”的方法,是从外面的一根根管子来看一整个豹子,而这个豹子的全貌是什么?仅仅通过几根管子是看不全的。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豹子的全貌呢?这个问题,我在学中医的时候想了很久,那个时候流行什么系统论、整体论。科学的观点是多层次、多角度各种方法来看这个豹子。
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只有你变成了豹子,才能了解豹子。
对于中医也好,对于传统文化也好,你必须变成其中的一部分。如何变成呢?中医学习、研究和实践的第二个方向,被称为“经典中医”。
运用传统的训练方法,通过静定,提高医者的精神稳定度、敏感度和专注力,这样医生就可能直接体会和感知到病人,乃至环境、草木的能量与信息状态。然后,以传统的中医思维和语言来表述与传授——这是经典中医的学习方法。
经典中医,包括传统文化,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经常讲两个字:本、末。
“本”是指主干的部分或者说根的部分。中医的发展有几千年的历史,任何一个文化的发展,都是从主干慢慢延伸出来的。
比如现在流行的很多中医流派,单从针灸来说,就有日本针灸、韩国针灸、越南针灸,它其实是从主干上发展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学派。
对学习中医的人来说,就像我们在大学里面临同样的困惑:信息量太大。如果你没有掌握主干,这些信息就会看起来都是片段、互相矛盾、不好理解,都是不好用的碎片。这是学习中医和传统文化的一个共同的难点。
所以这次,我把传统中医学习中,和主干有关的基本概念讲一下。
关于中医的一些争论,比如,中西医哪个好?中医是否科学?这类问题是我们现代人从“科学”这个角度去考虑的。科学这两个字,它倒过来是什么?学科。当我们这么来看科学的时候就比较好理解。比如,化学是一个角度,物理、数学也是一个角度,中医也是一个角度。
学过文明史的同学知道,在古代,宗教、艺术、科学其实是一个东西,但它是从不同角度去描述这个东西。
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只是这个时代流行的观察万物的一个管子而已,未来关于科学的标准,还会变。
02
中医调整无形的层面
现在西医学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主要是在物质的、有形的层面,而中医主要是在无形的层面。无形层面中,再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精神-信息层面,一个是能量层面。
西方的自然医学也是如此,包括和疗(顺势疗法)、草药疗法、花精疗法,还有西方的能量按摩法等等,都属于在能量、信息层面工作的医学。
最近几年我常去欧洲,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医生和老师,他们和我们传统中医师一样,也是基于能量和感受,他们有自己的传承,也打坐或者练功。
精神-信息和能量,这两个部分怎么去体会?用我们的心和身直接感受它。
有形层面,是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去感受,而现代人更多加入了意识、逻辑、思想去分析。前面是单纯的感受,后面加了主观的东西。这是两个不同的状态。
中医和西医入手层面不同,因此适合的病症也不同。比如要是骨折了,或者创伤大出血,得病部位很清楚,原因也很清楚,很明显的物质层面,当然找西医最快最合适。
但是,更多的疾病,即使它有很多症状在肉体部分,但是它的原因不一定在肉体部分,而在能量层面,或者精神-信息层面,比如人的心理、情绪、性格、家庭关系等等,它被现代医学称为“心身疾病”。
这在现代心理学里能够了解到一部分,在这个无形部分,传统的医学要深刻、全面得多。
还有很多病,有明显的症状,但西医用仪器还检测不出来,这种“无形层面”的病,还没有发展到有形的肉体层面,是中医擅长的。
汉代以前的中医,有不少属于巫医阶段,比如扁鹊。巫,是一个接通天地的状态。
我们学习某种学问,要了解它是在哪个层次、哪个角度理解这个世界。中医,它研究的角度不仅仅是疾病,是关于人的生命。
作为生命,有病的时候要治,没病的时候要养生,最好长寿,能无疾而终。但大众一般关注的都只是肉体层面,而调整生命的能量和精神层面,才是我们通往康复和健康长寿的途径。
就象克里希那穆提说的:我们习惯于用已知去学习未知。大部分人只能用自己受限的意识和思考模式去学习新东西。
03
教育与传神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如何来的?
从学习传统文化来说,有两套体系。第一套体系,是逻辑思维,这个部分在中医叫作志意;第二套体系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感受,还有直觉。这个概念,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感通”、“感应”。
比如,《黄帝内经》第一篇里的“昔在黄帝,生而神灵”。他生下来就知道。
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去买菜,有时候卖家会推荐某个菜,说这个好……,但你会觉得,还是那个更有气,也许你不一定有“有气”这个概念,只是觉得它“新鲜、好吃”,被它吸引了。
学习中医或者传统文化,要注意这个部分。教育也是一样,我大学毕业后,做了两年半的中医老师,我的体会是,教育也是一种感应。
老师把他所知道的东西,通过语言传输。语言不仅仅是用来给你思考和分析的,语言其实像是“信息包”,它里边有信息,有能量,有老师的心意和感受。这些东西借助了语言,直接让我们接通了老师想传递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品古代的书画,最吸引人的部分是书画中的神气,诗歌等其它艺术也一样。古人叫“传神”。语言、文字、艺术、礼物、态度……,所有的东西都只是传“神”的载体。
在所有的教育里,老师通过各种方法,把他知道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如果仅仅是去背诵、记忆,学生获得的,只是初步的了解。
如果老师对他所要传授的内容,有直观深入而长期的身心感受,并在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的实践中体悟到,那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了,这里面就有了鲜活的“神”。
进而言之,如果老师了解这些内容背后的规律,或者与无形世界的联系。古人称之为跟天、地、自然有接通,他其实像一个wifi一样,能帮助学生接通。
这种接通是超乎语言、学科、民族、国家的,就像东方和西方不是绝对一分为二的,西方不只有物质、逻辑,东方不只有心灵,没有逻辑,其实都有。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人类的视角和关注点不完全相同。
《儿童健康讲记》
孩子病了,家长需要做什么?首先要安心、静心。
我注意到有两类家长。一类家长,他们没有太多的医学知识,但遇事并不慌乱。他们会预先判断一下,孩子需要吃药吗,会不会转成肺炎,还是很快会好?这类家长是安心的,他们正在密切观察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和反应,对后面趋势有所判断,找医生只是来验证一下是否有风险。另一类家长,平时遇事就容易慌乱,孩子病了更是如此,乱找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而且已经给孩子用了好几套方案,这个就很麻烦。
我们欣赏第一种家长,先安心,把问题简化,首先判断一下孩子有没有生命危险?感冒转肺炎也没那么可怕,虽然病深入了,但身体的抵抗力还有,肺炎对中医和西医来说都不是大病。但你需要判断,会不会恶化?或者请医生帮助判断。如果判断不严重,甚至不需要吃药,就让孩子安静地在家里休息,好好吃、好好睡。
但是,当家长已经处在焦虑状态下,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直都比较焦虑,一旦小孩病了,往往会把过去的不良情绪带入到这个事件中,多半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所以,必须避免进入这个不良的循环。
最近我碰到一个小病人的家长,他正在学习中医,看了很多书,正在尝试阶段。有一天,他家小孩子得了单纯的上焦感冒,有一点低烧,流鼻涕,没什么胃口,喉咙一点点痛、一点点红,汗时有时无。其实孩子不来看病都可以,我给他开了一个很简单的方子,这种情况,在家吃中药感冒清热口服液,或西药美林都可以。我开了三天药,跟他说吃完就能好,不用再来了。
过了两天,他带着孩子又来了。我想怎么又来了,问他:“药吃完了吗?”他说:“还有一副没吃完”,我看小孩子好像不太对劲。第一次来,虽然感冒发烧,有一点疲倦,但是眼神、表情是正常的,还摸摸这儿,看看那儿什么的,精神还不错,现在小孩子眼神空洞,没什么精神。
我看了上一次的药方,这两副药不应该造成这个眼神,这个表情啊。
我问家长:“你这两天还有什么其他的治疗?”家长说:“我每天都带他去做小儿推拿、按摩”。我问:“做多久?”,他说:“每次一个半小时。”
为什么小孩子感冒不能做长时间的、用力的推拿按摩?小孩子神气敏感,如果是轻柔的推油按摩、精油开背,或者轻轻地给他揉一揉后背,捏捏脊,这些能帮助需要疏通的小身体轻轻地开通一下,是可以的。要是长时间的、用力的推拿按摩,就好像把该在南方战场战斗的兵力,硬是调动到北方去了,南方就打不赢了。
按摩在合适的时候用可以。冰淇淋也是,阳气够的时候能吃,阳气不够的时候别吃。凉拌菜也是生冷的东西,但能不能吃要看体质和状态。对于体质一般的人,能量足的时候吃没有问题,如果今天累了,能量不太够,就不行了,要是两天没好好睡觉了,再吃凉拌菜肯定中招。
孩子食物的调理其实非常简单,当小孩子身体状况不错的时候,什么都可以给他吃一点。但要做个有心人,你看他吃了以后的反应,如果这种食物在这个状态下吃多了拉肚子,那也没关系,这样你就知道了,这个东西要小心一点,但也不要因为拉了一次肚子,这种东西就永远不能吃了。
当孩子最近有点感冒,又有点过敏,或者最近学习压力大,或者正在青春逆反期,心情不好,那就别添乱了,保证最基本的正常饮食即可,米面、蔬菜,简单清淡的烹调方法是最明智的选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