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75093
序
刘文忠
1983年,我在安徽亳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建安文学讨论会上,认识了文质彬彬的亚新同志。当时他已在古典文学界崭露头角,此前我已看到过他发表的学术论文。从那次会议之后,我们曾多次联系,在这十几年时间内,我不断读到他发表的大作。他先后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数种专著,一直在勤勤恳恳地进行笔耕。他的夫人王笏同志曾经告诉我:“亚新十分刻苦,每天规定早上和晚上必须几点几分坐在书桌上,一点不能拖延。”亚新的硕果累累,首先来源于他的勤奋。
1993年,亚新调来北京工作。我深知他是位难得的人才,曾向我的工作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推荐。亚新调到北京教育学院执教后,有一天带着《曹操大传》的提纲到我家来,我看了提纲,觉得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洋洋五十万言《曹操大传》的出现,应当说是空前的创举。亚新告诉我中国文学出版社同仁的慧眼与魄力。众所周知,现在是出书难,出学术著作尤难。改革大潮中,各行各业不能不顾及经济效益,而目前学术研究著作,畅销者未之有也,即便有,也是凤毛麟角。这是学术著作出版困难的一个原因。
曹操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人们对他的了解,大多是靠“三国戏”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有明显的尊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变成了一个奸臣白脸。人们所了解的曹操实际上是两个人:一个是历史人物的曹操,一个是艺术形象即小说、戏曲中的曹操,这两个曹操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于历史人物的曹操,史学界的评价也存在分歧,三十多年前,郭沫若先生写过为曹操翻案的文章就证明了这一点。曹操的有关史料是很多的,有正史,也有野史和别传(如《曹瞒传》)。一件事情,不同的书往往记载有异。如杀吕伯奢一事,《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用了三种不同的说法,这三种说法,哪一说更接近事实,很难断定,本书对此进行了谨慎的处理和比较恰当的评价。举此一例,说明对于史料有个去伪存真的问题,而去伪存真,也诚非易事,更何况还有些传说与逸闻需要做处理,头绪是很纷繁的。
有关曹操的史料很多,《三国志·武帝纪》仅仅是个梗概,更多的史料散见于《三国志》的各篇及其他典籍中。亚新写《曹操大传》,引用、参考的书目达四十多种,千万字以上。把这些材料梳理清楚,并加以准确的系年,工程量是相当大的,为此,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纵观本书,我感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作者首先把曹操放置于汉末大动乱的历史背景中,各章之中,把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勾勒得十分清楚,与曹操有关的人物,来龙去脉也叙述得比较完整。
二、作者多层次、多侧面地剖析曹操,不遗漏一个环节,使传主的一生活动,历历如在目前。鲁迅先生说过:倘要论文,要顾及全人。《曹操大传》提供给读者的是曹操的“全人”:他的家世,少年时代,出仕后的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无不一一备载。在《邺下文人集团》和《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两章中,还分析评价了曹操的文学活动及创作情况。
曹操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私生活,妻妾、诸子及女儿、女婿,也一一予以评述。进而通过曹操的一生行事及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和哲学思想,探讨了曹操复杂的世界观。每章之中有叙有议,有作者自己的见解,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大传》也就是“曹操评传”。
三、《曹操大传》是一部学术研究著作,但它没有“八股气”和“经院气”,作者在学术著作通俗化与可读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能不引用史籍原文的,则不引原文,而把原文译成现代白话。作者的目的是要扩大读者面,力图做到雅俗共赏,这是学术研究著作的一个新的尝试。作者处处为读者着想,估计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有困难的地方,就随手做些解释与说明。这是多年来学术研究著作没有注意到的一点,也是研究著作读者面窄、印数少的一个原因。凡是能看《三国演义》的人,阅读《曹操大传》是不会有困难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新路子,这个新路子有可能给古典文学与史学的研究带来新的命运和转机。如果研究著作不仅仅是专家看,一般读者也能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不是很好么?学术著作没有读者,是不会有学术著作出版的繁荣的。
今年八十四集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将要播放,广大的电视观众如果想知道《三国演义》所写的哪些是实事,哪些是艺术虚构,不妨一读《曹操大传》。曹操是《三国演义》的第二号人物,但却是写得最为精彩的人物,看了《曹操大传》,至少可以对历史人物的曹操与艺术形象的曹操加以区别了。
亚新刚调北京,便带来了他的大作《曹操大传》,这是奉献给首都出版界和广大读者的一份厚礼。他嘱我写序,我勉为其难地写了以上意见,希望能对读者了解本书有所帮助。
1994年春节于朝外八里庄寓所
后 记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戏剧舞台上那个作为花面奸臣的曹操,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对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不少人却还不甚了然,或往往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与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混为一谈。有鉴于此,我早想为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写一部传记,但考虑到工程的艰巨和出版的艰难,迟迟未敢动笔。我得感谢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张弦生先生,因了他的提议和鼓励,我终于将这一选题纳入了笔耕的日程,经过几番拼搏,终于如愿以偿,将这一本小书呈现到了读者面前。
我的打算是要写一部全面而详尽地描述曹操一生的著作。不仅要描述曹操一生丰富多彩的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和文学活动,还要描述曹操复杂而鲜明的思想、性格和作风,描述曹操的家庭和日常生活。同时,全书还要以曹操的生平事迹为主线,融入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全景式地再现汉末三国时期那令人目不暇接、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此外,还要对千余年来的曹操评论做一鸟瞰式的回顾,大体交代一下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显然,我为自己所悬垂的标准是比较高的。我不想简单地重复前人和
他人已经在这方面做过的工作,而是力图有所超越,显示出新的特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初衷,这是有待读者诸君去加以比较和评判的。我想说的是,我对自己所达到的水平并不满意,除了主观上的原因外,客观上由于曹操其人的经历、思想和性格太复杂,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风云更是头绪纷繁,不易把握。单要理清线索,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要求对众多的材料做好排列组合、详略取舍,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何况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笔下所描述的一切做出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又具有历史深度和时代高度的评价。在写法上大体以时间先后为序,同时各事件各专题独立成章,使纵横交错,条块结合,庶几或可达到线索条贯、眉目清楚的目的。有的历史事件采用了“互见”法,同一事件说明不同问题的,在分述不同问题时有时会同时加以提及,但力求详略处置各有不同。
更具难度的是材料的真实性问题。作为一部历史传记,所使用的材料一定要力求准确,这是自不待言的。我十分注意这个问题,但我并非曹操的同时代人,更不曾在曹操身边工作过,我所依据的只是有关的史籍记载,而这些史籍的作者绝大多数也并非曹操的同时代人,因此他们所记载的史实,有的也并不可靠,有的因系依据口耳相传的材料记录而成,还带有比较明显的传说色彩,有的则显属传说;还有的存在着片面性的毛病,显然其作者在存录史料时已根据个人的标准和好恶下过一番取舍的功夫;或由于作者获取材料的途径不同,或由于作者做过自己的判断,不同史籍在著录同一史料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还有其说不一的情况,甚至还有彼此抵牾者。对有出入或疑点的记载,后人曾叠加考证,有的获得了共识,但有的仍然说法不一。因此,我只能尽量采用公认的或个人认为可信
的史实,换句话说,本书所依据的史实绝大部分是没有问题的。某些传说或带有传说色彩的史料,颇能反映曹操其人的思想、性格和作风,也代表着前人对于曹操的看法,我也往往加以采用,但采用时注明属“传说”或使用“据说”字样,以表明不欺之意。
语言典奥的著作就连专家学者也未必爱读的,至少读起来是比较吃力的,而本书须面向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的众多读者,因此我力求在学术著作通俗化方面做一些工作,能用白话的决不用文言,尽量不用比较冷僻深奥的专业学术用语,甚至尽量不用学术著作中比较常用的、较为凝练但却较为费解的句式。其中**的一项革新,是将史籍中用文言表述的人物语言或对话译成了白话(为了行文的畅达,有的只是意译,但决不悖离原意),这虽然比起直引原文来增添了不少麻烦,但我深信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是十分相宜的,而且可以使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在风格上得到统一,避免文白夹杂、突兀诘屈的毛病。曹操诗文为使读者一睹原貌,引用时则直录原文,但对其艰深之处适当做些串解,相信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文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刘文忠先生又拨冗为本书作序,谨致谢忱!长期以来与我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的王笏为我搜集资料、誊清稿件,做了大量工作,也是有必要在此附笔志之的。
张亚新
1993年7月于北京
二版后记
本书(原名《曹操大传》)1994年由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通讯社、人《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先后为之发了消息、书评,给予了高度评价。该书两年间连出四版,1996年还由台北贺禧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但仍不能充分满足读者的需要。本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除曹操其人本身具有异乎寻常的光芒、魅力、影响和神秘色彩外,主要由于本书是一部力求真实、全面、详尽、深刻地反映曹操其人一生的著作。本人以研究古典文学为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在写作本书前已发表二十余篇有关建安文学的研究论文,对有关曹操的方方面面的材料已经相当熟悉,并已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的本书,自然能在相当程度上做到真实、全面、详尽、深刻,与某些凭借想象、虚构乃至“戏说”写出来的所谓历史人物传记迥然不同。读者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戏曲舞台上那个作为花面奸臣的曹操一般都较为熟悉,他们在熟悉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后,不禁有了进一步了解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的欲望:历史上的曹操到底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一生都做了哪些事情?怎样评价?他的思想、性格、作风和修养到底如何?他的日常生活、家庭是一个什么样子?有了这许多想要了解的问题,真实、全面、详尽、深刻地回答了这些问题的本书,自然就不能不受到读者的欢迎。值得欣慰的是,这种欢迎的程度至今不曾稍减,最近我还收到一些读者(有的是外地偏僻山村的读者)的来信,或询问有关曹操的一些问题,或请代购本书,当然他们并不知道我在这件事情上已经无能为力、爱莫能助。在这种情况下,本书再版,可以说是适逢其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社科图书工作部编辑孙国勇先生对再版本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友人赵伯陶编审在资料方面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家人王笏、张川、刘云青帮我做了不少具体工作,谨此一并致谢!同时,也愿借此机会,向众多本书的热心读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张亚新
2006年7月于北京西城黄寺寓所
三版后记
本书原名《曹操大传》,1994年由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此后多次再版和重印,1996年还由台北贺禧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曹操大传》易名为《品曹操》再版。2011年,《品曹操》由韩国凤凰之梦出版公司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同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又从《品曹操》中节选了二十二章,以《曹操:一世之雄》之名出版。今次,又有幸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青睐,以《曹操传》之名再版。
曹操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由于其自身情况及评论者情况的复杂性,从古至今对他的认知和评价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曹操阵营与其敌对阵营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往往针锋相对,姑不论,值得注意的还有以下情况:
一是一些抱持忠奸观念的人,站在维护汉王朝统治的立场上,往往会斥责曹操为“奸”、为“篡”、为“汉贼”。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曹操还在世的时候,但此后的统治者,有不少人从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考虑出发,也会对曹操抱持否定、贬抑的态度。
二是三国分治后,以魏为正统的人,大抵不可避免地要褒肯曹
操,而以蜀汉为正统的人,则大抵不可避免地要否定、贬抑曹操。此后,政权建立在北方,统治格局与曹魏、西晋相似者,大抵都会尊曹魏为正统而褒肯曹操;而政权建立在南方,统治格局与蜀汉、东晋相似者,大抵都会尊蜀汉为正统而否定、贬抑曹操。
三是一些人对曹操所处的时代并不完全了解,或对相关材料掌握得并不全面、充分,他们对曹操的认知和评价往往也会失诸片面。处于不同的时代和环境、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人生经历或阅历不同,甚至职业、性格、志趣、爱好、追求不同的人,在观察和评价曹操时往往也会得出不同的看法或结论。
还有一种情况:由于在《三国演义》等小说、戏曲、说唱中所表现的曹操大抵是一个集残暴与奸诈于一身的反面人物的典型,而《三国演义》等小说、戏曲、说唱在民众中的影响又很大,因此不少对真实的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缺乏了解或了解不多的人,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的影响,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当成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
不难看出,古往今来对曹操的认知和评价,虽有不少属真知灼见,但确也有不少是并不客观、并不全面、并不实事求是的。要准确、全面地认知和评价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充分地掌握、深入地辨析与曹操有关的第一手资料,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审视曹操,从而了解曹操的“全人”,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曹操做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是本书在撰写时所努力遵循的原则。相信本书对于曹操其人的描述及评价,对于读者准确地认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乃至准确地了解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智慧和教训,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这次再版,对全书文字做了全面审订。《亳州寻踪》《身后褒贬》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