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96258
作者从生态振兴的视角切入,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乡村生态振兴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具有知识增量和实践创新的双重意义。
本书对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机制这一重大课题开展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综合采用文献分析、实证分析、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研究乡村生态的保护、修复与发展。全书分为7章:导论、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基础、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依据、乡村生态振兴的主要问题、乡村生态振兴的地方探索、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路向、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机制构建。针对当下乡村生态治理所面临的深层次制约,本书通过理论与实际调研案例的结合,探寻适应新时代发展、符合乡村情境的有效应对策略,即从理念重塑、主体协同、文化再造、技术嵌入、制度完善五个方面构建实现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引导机制、合作机制、驱动机制、支撑机制和保障机制。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第1章 导 论………………………………………………………………1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1
1.1.1 问题提出………………………………………………………1
1.1.2 研究意义………………………………………………………5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7
1.2.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7
1.2.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12
1.2.3 简要评述………………………………………………………21
1.3 核心概念界定…………………………………………………………23
1.3.1 生态……………………………………………………………23
1.3.2 乡村生态振兴…………………………………………………26
1.3.3 实现机制………………………………………………………31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36
1.4.1 研究思路………………………………………………………36
1.4.2 研究内容………………………………………………………38
1.5 研究方法………………………………………………………………39
1.6 创新之处………………………………………………………………41
第2章 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基础………………………………………43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43
2.1.1 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辩证统一关系………………………44
2.1.2 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是互动耦合的过程………………………46
2.1.3 社会变革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48
2.2 现当代的主要生态思想………………………………………………50
2.2.1 强调代内与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50
2.2.2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生态现代化思想…………52
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54
2.3.1 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55
2.3.2 强调“顺其自然”的生态发展观……………………………56
2.3.3 倡导“固本节用”的生态生活观……………………………57
第3章 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依据………………………………………59
3.1 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需要……………………59
3.1.1 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内涵的再认识………………………60
3.1.2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62
3.1.3 化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需要………………………64
3.2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66
3.2.1 生态振兴为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动力………………67
3.2.2 生态振兴为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环境基础………………69
3.2.3 生态振兴为乡村生态产品极大丰富提供保障………………72
3.3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74
3.3.1 践行生态保护为了人民………………………………………75
3.3.2 践行生态治理依靠人民………………………………………76
3.3.3 践行生态成果由人民共享……………………………………78
第4章 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80
4.1 乡村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突出………………………………………81
4.1.1 自然生态环境退化严重………………………………………81
4.1.2 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加剧………………………………………85
4.1.3 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凸显………………………………………89
4.2 乡村生态治理面临深层次制约………………………………………93
4.2.1 乡村生态发展价值理念滞后…………………………………94
4.2.2 乡村生态治理主体结构失衡…………………………………96
4.2.3 乡村生态保护制度供给不足………………………………100
4.2.4 乡村传统生态文化衰微……………………………………103
4.2.5 乡村生态实践技术短缺……………………………………105
第5章 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地方探索:从生态治理切入……109
5.1 浙江桐乡市乡村生态环境简述………………………………………109
5.1.1 桐乡市基本概况……………………………………………109
5.1.2 桐乡市乡村生态环境情况介绍……………………………111
5.2 浙江桐乡市乡村生态振兴的治理行动………………………………113
5.2.1 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健全环保制度体系…………………114
5.2.2 加强企业污染监管,实现环境执法过程透明化…………116
5.2.3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118
5.2.4 重塑乡村生态文化,增强村民生态环保意识……………121
5.2.5 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提升基本环境公共服务……………122
5.2.6 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合作开展乡村生态治理……………123
5.3 浙江桐乡市乡村生态振兴行动的经验启示…………………………125
5.3.1 研制生态发展规划,构建生态振兴的整体架构…………125
5.3.2 强化生态理念培育,增强生态振兴的主体自觉…………127
5.3.3 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夯实生态振兴的社会基础…………129
第6章 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路向……………………………132
6.1 自然生态环境领域: 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133
6.1.1 划定并严守乡村生态保护红线……………………………133
6.1.2 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136
6.1.3 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139
6.1.4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141
6.2 农业生产环境领域: 深化农业污染防治……………………………142
6.2.1 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143
6.2.2 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145
6.2.3 实施禽畜养殖污染综合治理………………………………147
6.2.4 加大乡镇企业污染防治力度………………………………148
6.3 农村人居环境领域: 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整治………………………150
6.3.1 有序推进农村生活空气污染防治…………………………150
6.3.2 梯次推进农村垃圾及污水治理……………………………152
6.3.3 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155
第7章 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机制构建……………………………157
7.1 理念重塑: 构建乡村生态振兴的引导机制…………………………158
7.1.1 立足生态民生理念…………………………………………158
7.1.2 重视生态系统理念…………………………………………161
7.1.3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164
7.1.4 强化绿色消费理念…………………………………………166
7.2 主体协同: 构建乡村生态振兴的合作机制…………………………168
7.2.1 农民基础力量的自觉“在场” ……………………………170
7.2.2 地方党政引领作用的切实发挥……………………………173
7.2.3 乡镇企业生态责任的回归…………………………………180
7.2.4 社会组织环保服务的延拓…………………………………182
7.3 文化再造: 构建乡村生态振兴的驱动机制…………………………185
7.3.1 弘扬乡村优良生态文化传统………………………………186
7.3.2 加强农民生态保护意识教育………………………………188
7.3.3 加快乡村生态文化事业建设………………………………190
7.3.4 促进乡村生态文化产业发展………………………………192
7.4 技术嵌入: 构建乡村生态振兴的支撑机制…………………………194
7.4.1 乡村空间规划生态化的空间技术“下乡” ………………196
7.4.2 农业生产经营绿色化的农业技术“迭代” ………………198
7.4.3 乡村生态治理智慧化的信息技术“接入” ………………201
7.5 制度完善: 构建乡村生态振兴的保障机制…………………………203
7.5.1 健全乡村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204
7.5.2 建立乡村生态保护的激励机制……………………………206
7.5.3 完善乡村基本环境公共服务供给制度……………………210
结 语…………………………………………………………………………213
参考文献………………………………………………………………………21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