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29328
导言 国学刍议
一、什么是国学
二、学习国学的意义
三、国学学什么
四、学习国学的重点
五、怎样学国学
上篇 经典
章 学好五本书
一、神龙见首不见尾
二、温良恭俭让
三、大丈夫孟子
四、初学入德之门
五、孔门传授心法
第二章 读《老子》,思哲学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的历史地位
三、老子之思想
第三章 读《论语》,思人生
一、孔子其人
二、孔子形象
三、孔子的历史地位
四、孔子思想的内容
第四章 读《孟子》,思政治
一、孟子其人
二、孟子的历史地位
三、孟子思想的内容
第五章 读《大学》,思修身
一、《大学》其书
二、修身的价值取向
三、修身的方法途径
四、修身的重点对象
第六章 读《中庸》,思心法
一、《中庸》其书
二、中庸的概念解读
三、《中庸》的哲学意蕴
四、《中庸》的齐家治国
五、《中庸》的君子之道
第七章 老子与孔子,日月同辉
一、恢复本来面目
二、差异方面
三、同一方面
下篇 概念
第八章 读懂十个词
一、道可道,非常道
二、仁者爱人
三、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
四、礼之用,和为贵
五、敬鬼神而远之
六、言而有信
七、人之行莫大干孝
八、内尽其心而不欺
九、出淤泥而不染
十、人不可以无耻
第九章 道:玄妙幽深
一、天道自然
二、治道无为
三、人道柔弱
第十章 仁:亲亲为大
一、仁的内容
二、以仁论人
三、践仁方法
第十一章 义:循理而行
一、先秦之义
二、义的内容
三、义与利的关系
第十二章 礼:天地之序
一、周公与三礼
二、礼的内容
三、礼的关系
第十三章 智:知者不惑
一、智的比较
二、智的内容
三、智的作用
第十四章 信:诚实不欺
一、信的概念
二、信的内容
三、儒家之信的局限
第十五章 孝:事亲以敬
一、孝的沿革
二、孝的内容
三、孝的关系
第十六章 忠:尽心竭力
一、先秦之忠
二、儒家之忠
三、忠的内容
四、忠的现代化
第十七章 廉:人之高行
一、廉的沿革
二、儒家之廉
三、廉的内容
第十八章 耻:羞恶之心
一、耻与罪
二、耻在先秦社会
三、儒家之耻
四、耻的内容
结语 国学展望
一、历史应对
二、现实困境
三、比较优势
四、希望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陆游诗云:“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有余暇,焚香闲看玉溪诗。”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以陆游诗警示自己,即使工作再忙,也不忘了读书写作,总是在工作之余、节假日和夜深人静的时候学习国学、品读经典,以增加知识,陶冶性情。近年来出版了《论语与人生》《品读国学经典》和《老子与哲学》,对于怎样学习国学,有了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愿意呈献出来以飨读者,就教于方家。
现代人们对待国学不外是学习和研究两个取向。研究国学属于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的职责,而一般社会成员,主要是学习国学,而不是研究国学,以利于正确掌握国学的基本知识和义理,培育和提升人文素养。学习国学也有普及和提高两种情况,现在很多人不会看文言文,阅读国学书籍和文章有一定困难,好从普及性学习人手,先学会走路,循序渐进,再学习跑步,进入提高性学习。普及性学习,是学习国学的正确选择,起好步、开好局,学有余力,兴趣盎然,才能进一步研读国学。
2。老子思想的内容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老子思想“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那么,我们就怀着崇高敬意和虔诚心情去汲取老子思想的宝藏吧。
其一,道的本体论,是老子思想贵重的宝藏。对于哲学思想体系来说,本体论的建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全部问题的形而上依据。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个自觉研究本体论的思想家,他把道作为自己学说的范畴,看作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原和起源。老子认为,道是形而上的存在,天地万物则是具体的存在。形而上的道相对于天地万物而言,它是无形无象、无名无状,即“视而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第十四章》)。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本原,无形无象的道创生了有形有象的天地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有物浑然一体,先于天地生成。无声而又无形,独立长存从不改变,循环运行永不停息,可以说是天地之本根。我不知它的本名,给它取名叫道,勉强取名叫大。大到无边又无所不至,无所不至而又运行遥远,运行遥远又回归本原。老子把道比喻为“大容器”,装着无穷无尽的东西,却总是装不满,“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四章》)。“冲”通“盅”,《说文》注:“盅,器虚也。”老子把道比喻为“谷神”“玄牝”,它们创生万事万物,其生殖力量却不会衰减穷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六章》)。意思是,道是那样神妙而永恒,它就像空无一物的山谷和深妙莫测的母体。深妙莫测的母体,它就是天地的本根。绵密不绝而又川流不息,它的功用无穷无尽。老子把道比喻为“大风箱”,愈是推拉它,就愈是多排风,“天地之间,其犹橐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第五章》)。张松如注云:“橐籥,犹今风箱,古冶铸所用嘘风炽火之器。为函以周罩于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扇于内者篱也。”①容器、谷神、玄牝和风箱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中间空虚而作用无限。老子用这些喻体说明道之体与用的关系,即道体冲虚,其用无穷。
其二,有与无的辩证法,是老子思想闪亮的宝藏。老子是朴素辩证法大师,老子思想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内容。在短短五千言中,老子约举出了八十余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其中重要的思想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这不仅解释了天地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而且指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即事物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总要回到原初的状态;重要的一对概念是有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老子还用车轮、器皿和房屋作比喻,来阐述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意思是,三十根辐条共同支撑着车毂,那车的空间,是车的功用。揉搓黏土制成器具,那器的空间,是器的功用。开门窗、凿窑洞为居室,那居室的空间,是居室的功用。因此,有是物体形成的条件,无才是物体的功用之所在。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