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282866
(1)数字时代汹涌而来,你是否为这些新鲜词语晕头转向: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XR(扩展现实)、AI(人工智能)、Chat GPT、AIGC、元宇宙、大数据、赛博格、未托邦。这本书对这些时兴的词语有一个通观的介绍,且文末附有“数字交往论小词典”,可以帮你快速搞懂这些不明觉厉的名词和概念!
(2)科幻电影的热潮席卷而来,在看这些大片的时候,你是否有疑问:《流浪地球2》里的数字生命是什么?未来我们能像《失控玩家》一样体验虚拟人生吗?机器人会像《机器人总动员》的WALL-E那样有情感吗?这本书解析了众多神话隐喻和影视作品,贴近人们日常中对于数字时代的亲身体验,可以帮你连通科幻世界的玄妙大门,展开想象和哲思的翅膀!
(3)数字时代划开历史界限,我们在数字人类世里如何更好地生存:人与人的关系、交往产生何种变化?AI时代的生存之道为何?人工智能的未来在何方?会成为一种新的物种吗?这本书审思了数字时代人们的生存和交往状况,评估了数字生命的发展前景和潜在危机,可以帮你更好地认识自己身处其中的世界!
《数字交往论》作为“传播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杜骏飞继《弥漫的传播》之后所推出的重要续篇。 本书阐述了作者对Web2.0以来人类交流的全新思考,讨论了与未来数字生存有关的基本问题。本书植根于数字实践论,探索了一种结构性的交往理论以期迭代传播学认知,并试图以“数字交往”为方法,以新人类的“数字团结”为旨归,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形成广泛对话。
本书的思想线索包括但不限于:交流-行动,与交往的实践性;交往具身,与分身认知;互利共生主义,与数字公正;普遍联结,与数字团结;未托邦,与可知论的怀疑主义;数字人类世,新人类观,与多项式生命本体。
目录
导读 数字交往作为方法
一 从传播到数字交往
二 交往与分身
三 交往与共演
四 交往与普遍联结
五 未托邦
六 数字人类世问题
附录
一 传播学的解放
二 数字交往论小词典
概念索引
后记
在可见的未来,我们急切要观测的,不是机器人的技术表现,而是蕴含于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中的机器伦理。
AGI被描述为:可以完成人类所有的工作,乃至人类无法做到的事(例如汇总知识体系、模拟复杂系统的进程)。AI科学家朱松纯认为,实现 AGI需要满足三个关键要求:(1)AI能够处理无限任务,包括那些在复杂动态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没有预先定义的任务;(2)AI应该是自主的,也就是说,它应该能够像人类一样自己产生并完成任务;(3)AI应该具有一个价值系统,它的目标是由价值定义的(百家号“机器之心”,2023)。
科技界尚无法展望 AGI的实现进程,为直观可感起见,我们拿自动驾驶领域的智能级别来类比仿人机器人。按照国际组织SAE的标准,自动驾驶汽车视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分为六个等级:无自动化(L0)、驾驶支援(L1)、部分自动化(L2)、有条件自动化(L3)、高度自动化(L4)、完全自动化(L5)(SAEInternational,2016)。以此类比,L3级的机器人应当只在有限领域具有预设智能,而L5级的机器人则可以独立工作、独立判断,像人那样依靠独立思考来生存,为此,即使它未必具有“人的意识”,也至少具备自主决策的“AI意识”。
现在,我以科幻电影《机器人瓦力》(也被译为《机器人总动员》)中的“瓦力”(WALL E)来做一个关于“AI意识”的思想实验———即使他的长相不类同于人。
《机器人瓦力》是2008年的电影,在我看来,它是一个典型的全景式生命交往的寓言。在那个未来世界里,生活的有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也有数字生命(程序)和机器生命(名目繁多、数量惊人的机器人)。
那时,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人类破坏,人类只好移居到半永久太空船“公理号”上,地球上只剩下负责自动清除垃圾的 WALL E工作机器人。而主人公“瓦力”,是世间最后一个 WALL E,他仍在日复一日按照程序收拾废品,但也因为几百年的工作历程而有了自我意识。
——时至今日,我们大概都已相信 AI加持的机器人获得自我意识是可能的了,而且,几百年对于 AI发展来说太漫长了,其相对长度大概远超人类诞生所需要的更新世(pleistocene)———在260万年前到一万多年前的更新世里,全球冰量增加,海平面下降,但也出现了人。
觉醒的“瓦力”在一辆垃圾车里布置了自己的家,将垃圾堆里的东西当成宝贝收集起来。他还观看浪漫的爱情电影,甚至把一只蟑螂养作宠物———这些习性是拟人的,大概也象征了人(电影的叙事者)对 AI智能跃升的拟人化期待。
想想看,一种被人发明的算法所培植的仿人机器,的确有可能是拟人的;但是,如果它确实能独自进化,恐怕不会收集人类藏品,而是会积累“自己的”数据,优化“自己的”算法指令,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包括发展出不同于人的“浪漫观”。
这里,“浪漫观”只是一种关于物种意识机理的隐喻。“瓦力”对浪漫爱情电影的偏好,让人感到这类隐喻其实是属于人的,并不适切于机器。一想到人类的情形(例如,一个程序员与一个典型诗人的浪漫表现可能天差地别),你就会想象到,人机浪漫观的差异或是那种差距的一万倍。
有一天,一艘飞船突然降落,一个机器人“夏娃”(被“瓦力”称为Eve)来到地球执行搜寻任务,观测地球是否重新出现了绿色植物,“瓦力”本能地接近“夏娃”,和它交流,给它看自己收集的宝贝和电影———这么熟悉的人类套路,不由得使我们感到“瓦力”作为一个觉醒后的机器“亚当”,其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其实更适应人类间的交往。以他的意识水平来说,哪怕是交往一个数字人,也胜过交往一个意识尚未觉醒的机器。
但故事里的“瓦力”只能去交往机器人,这似乎是一个大龄技术青年的宿命。
其实,如果“瓦力”确实发展了心智,那也会是机器心智。在“瓦力”“夏娃”的交往情境中,高机器心智的“瓦力”既然可以仿人,那也必定会仿机器———例如:他可以向下兼容,推心置腹地跟他的心上机器人交流源代码。
一个基本的推论是:“瓦力”在觉醒自己的意识、形成自己的主体性之后,会基于自己的初始值作无穷迭代,从而建立起与人不同(并试图超越人)的“机器的心”———即使我们人类很难知道,那种机器的“心灵”究竟是什么样的———而不会简单地换上一颗人的心。
是的,我们无力想象“机器的心”,因为这里的无力感是双重的:我们既不知道一个超人机器人的智力迭代的边界何在,也无法判断它的道德发展方向。
我们无力想象“机器的心”,因为机器觉醒的逻辑也不无吊诡:我们希望超人机器人意识觉醒,并在心灵意义上像人,但这种希冀有可能落空,因为,毕竟任何一个生命觉醒时,都意味着他(它)产生了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并最终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异己的人。
这是 AGI的演化悖论,在我们这个思想模拟的故事里,名为“瓦力悖论”。
作者的话
我警惕数字人类世,也期待人类自身的演进。
在信念的归依上,相较于那种让先进代码和发达人工智能支配人的科学主义原则,我还是宁可相信 “人文”———它给人以好奇心、良知和勇气,去追问那些遥远的、沉重的、未知的事情,即使未来杳无音信。并且,我认为,深切的关怀和深邃的自省,并不会妨碍我们在现实中履行义务;相反,对全人类的责任能让人懂得:为什么我们要“对周围的人温柔、帮助和公正”,以及,为什么我们要迎着满天星光,眺望千百年后那些陌生人的人生。
——杜骏飞
名人推荐
原创的思想,鲜明的问题意识。《数字交往论》视野恢弘,辨思细腻,将新传播理论奠基于共生演化的数字交往实践的“共体”之上。其中,以数字分身、未托邦(vucatopia)为交往人的新主体和新疆域,堪为点睛之论。
——段永朝 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 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
《数字交往论》站在众多学科巨人的肩头上回眸、扫描和眺望,完成了“传播人”研究的一大飞跃,极具前瞻性、跨学科视野和哲学思辨。杜骏飞教授的呕心沥血之作,令人感佩!
——何道宽 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
对于未来传播研究而言,《数字交往论》开云见日,使我们在交往演化的视角下重思传播学关键概念。“数字交往论”的深意在于,它提出了媒介与人、传播与社会在数字文明中的共同命运问题,高扬了“人文”对于科学的超越性。
——胡 泳 北京大学传播学教授
作者以瞭望者的姿态,以人文主义的审慎,观察到了数字文明中潜伏的危机。《数字交往论》新意迭出,时有洞见,将传播学理论提升到新的海拔,具有跨学科的多重价值。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格局广大,目光深远,学理与情怀兼具。《数字交往论》直击数字时代的本质,是一部重新定义人类交往的创新之作。作者突破了传统理论局限,揭示了人类生存与人类心灵的转变,几乎每个读者都可能从中获益。
——严锋 复旦大学文学与跨媒体艺术学教授
人类数字交往正由传播转向“交流 行动”;交往将不再是现实的、实体的,而是意识对感知的响应——这些预言切中了数字生存的要害。其中,“未托邦”(vucatopia)之概念,更让人耳目一新。
——翟振明 中山大学哲学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