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878414
√《纽约时报》年度好书
√希尔曼图书新闻奖
√社会工作与研究学会图书奖
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滋味?两美元如何过一天?
福利失灵了吗,是谁杀死了它?
在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经济体之中,如何在身无分文的境况下求生?
杰西卡每个月捐10次血
24岁的蕾住过的地方加起来比“24”还多
保罗靠着捡破烂和残疾补助金养活了22口人
饥饿的塔比莎面对老师“用身体换食物”的邀约不知所措
贫穷就像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磨刀石……
本书追溯了美国福利的消亡史,描绘了极贫群体的真实生存图景。那些隐秘角落里的不屈身影拒绝认命、渴望劳动,他们的爱与人格、梦想与奋斗值得被正视与尊重。
引言
一、福利已死
二、危险工作
三、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四、千方百计
五、另一个世界
结论 何去何从?
注释
致谢
一本了不起的书,唤起大众对隐形公民所处困境的认识和良知。自1996年福利改革以来,绝对贫困现象的增加揭示了一切关于机会和美国梦的高谈阔论皆为空谈。——《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将严肃的学术研究与令人心碎的叙事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真实、尖锐的穷人生存画像。——《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近距离、极富洞见地审视了美国日益加剧的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现象。——《书单》(Booklist)
第一章 福利已死
刚刚 8 点,距上班时间还有半小时,位于芝加哥环路西侧荒芜街区的伊利诺伊州公共服务部办公室外就已排起了长队。这是一个潮湿的夏日清晨,是那种又下雨又出太阳的不寻常天气。人们蹲坐在地上,有的用伞或兜帽挡着雨,有的用浸透了的报纸或薄塑料袋罩着头。这栋两层高的黄砖办公楼就是人们寻求帮助的地方,比如来申请补充营养援助项目或医疗补助。但在传统意义上而言,它和目前几乎奄奄一息的现金援助项目的关系最为紧密,也就是很多人口中的“福利”(welfare)。1
莫多娜·哈里斯在队伍的最后烦躁不安。她的朋友注意到她快吃不上饭了,便说服她来这儿一趟。莫多娜和 15 岁的女儿布里安娜已经在北区的一个流浪汉收容所住了好几个月。收容所会在工作日供应晚餐,至于早餐和午餐,她们要靠附近的非营利组织解决。但每逢周
末,她们仍会饥肠辘辘。收容所里的居民一般会依赖一个来路不明的家伙送的“多余口粮”果腹,但最近他带来的都是些早就过期的臭牛奶。
问到莫多娜此前没申请福利的原因时,她耸耸肩。事实上她根本没想到这一点,她解释道:“我很久以前申请过的,但被拒绝了。他们倒是给我寄了一封信,信中只是说‘你不够格’,也没说为什么……”她一分钱的收入都没有,还要养一个孩子,她很好奇自己为什么不够格。她姨妈的解释倒是简单明了:“你没听说吗?他们就是不会再发福利了!”对莫多娜而言,这或许是再好不过的答案。“我其实都不知道有什么人得到过那个福利,你懂吧?我姨妈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觉得好吧,可能这就是我得不到福利的原因……我心想算了吧,可
能就那样了吧。”尽管莫多娜此刻身处绝境,但她还是极不情愿去公共服务部申请现金福利。经过一番劝说,她终于勉为其难地答应来看看。2
多数情况下,当你向政府寻求扶持前,你就可以预料到这个过程会相当费时。首先,你得排号(在芝加哥,你必须一早就赶到公共服务部办公楼,等待的队伍在开门前就会排到街上),然后等着被叫号,之后才能见到工作人员并提供材料。在材料被处理时,你可以回家接着等通知。若申请被批准,你需要等着邮递员把电子福利转账卡送上门,它的作用类似于银行借记卡。
为了得到政府的援助,穷人必须“支付”他们的时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