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429704
水族造景又可以细分为水草造景、水陆造景、雨林造景、微景观造景等不同类型的自然生态景观造景。本书既有面向水族造景爱好者的易维护打理的水陆缸和雨林缸,也有面向资深玩家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水草缸。内容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基本涵盖了水族造景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具体包括水族箱、过滤系统、光照系统、二氧化碳系统、温控系统、除油膜系统、保湿系统、底床、石材、木材、植物等的选择与搭配,以及景观后期的维护。详细的造景技巧和丰富的开缸案例是本书重量级的内容。本书可作为水族造景行业的自学书籍和培训教材,也适合普通造景爱好者学习阅读。
第1章 水族造景的发展001
1.水草造景 003
2.水陆造景 004
3.雨林造景 004
4.苔藓微景观和原生缸造景 006
5.水族造景在生活中的应用赏析 007
第2章 水族造景的基础 011
1.硬件篇 012
(1)水草造景设备 012
(2)水陆造景设备 025
(3)雨林造景设备 027
2.软件篇 030
(1)底床 030
(2)造景骨架素材 032
3.植物篇 037
(1)水草缸常用水草 037
(2)水陆缸常用植物 043
(3)雨林缸常用植物 046
(4)水草在造景中的搭配运用 050
第3章 水族造景的技巧 055
1.构图 056
(1)三角形构图 056
(2)凸型构图 057
(3)凹型构图 057
2.构建骨架 058
(1)素材的选择 058
(2)素材的摆放 060
3.造景手法 064
(1)黄金比例 064
(2)焦点的定位 064
(3)景深应用 067
(4)视角 073
第4章 水族造景的开缸实例 077
1.构思和选材 078
2.水草缸开缸步骤 080
(1)案例一:万重山(80cm×30cm×35cm) 080
(2)案例二:自然回响(120cm×50cm×50cm) 087
(3)案例三:彼岸(90cm×45cm×45cm) 091
(4)案例四:自然(50cm×38cm×38cm) 096
(5)案例五:雪出花凝满(90cm×50cm×45cm) 100
3.水陆缸开缸步骤 104
(1)案例一:山涧(50cm×35cm×35cm) 104
(2)案例二:跳跃(120cm×50cm×50cm) 117
(3)案例三:水牧之道(120cm×50cm×50cm) 122
(4)案例四:万仞摩天(35cm×25cm×33cm) 127
4.雨林缸开缸步骤 132
(1)案例一:邃隐溪涧(120cm×60cm×160cm) 132
(2)案例二:一野平川(180cm×35cm×100cm) 142
(3)案例三:静谧之森(500cm×100cm×230cm) 148
(4)案例四:森林一角(60cm×35cm×35cm) 153
(5)案例五:森(60cm×45cm×45cm) 157
第5章 水族造景的后期维护及鱼类选择 161
1.定期修剪 162
2.光照时长 164
3.换水周期 164
4.施肥 165
5.水草缸的藻类防治 165
6.造景中的鱼类选择 168
第6章 水族造景作品赏析 173
1.梦之森源 174
2.德鲁伊的天梯 178
3.邀月 180
4.万象森罗 183
5.逆行的世界 186
6.峰回路转 190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生活久了,压力和烦恼仿佛使人透不过气,本能地,人们更加向往大自然。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不仅释放自身的压力和烦忧,也懂得了享受和欣赏大自然的美,进而就有了把大自然搬回家,使自然融入日常生活的想法。这就是自然生态景观造景,也就是水族造景,兴起的契机。水族造景可以使人们在城市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水族造景是在对自然景观还原的基础上进行美术加工,既需要对生态系统有所了解,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美学基础。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目前综合性的相关资料和书籍较为缺乏,所以我们有了写这本书的想法。本书综合介绍了如何通过合适的器材配置创造出适合动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如何通过美学的知识和造景技巧把大自然的美呈现出来,以及如何通过后期维护使得大自然的美能持续保持下去。
考虑到不同的读者对于造景类型需求有所不同,本书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了市面上流行的造景方式,包括水草造景、水陆造景、雨林造景,希望能给更多的人带去帮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书并不是简单地告诉读者怎样复制某个景观,而是通过造景理论和手法的介绍,以及不同类型景观的详细搭建过程,让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造景的原理和过程,一步步打好基础,进而能独立地将自己心中的景观呈现出来。
水族造景并不只是一件简单的摆设,而是一门有生命的艺术。它需要造景者了解自然生态系统,更需要造景者具有动手能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书里的内容,多动手训练,通过实操透彻理解书里的知识,以至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他们无私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图片及内容建议,在此特意致谢(排名不分先后):邹维新、张剑锋、王超、范哲敏、杨雨帆、叶毅、陈静斌、郎泽华、罗竞学、杨远志、付岩松、潘俊峰、何翌、萧旭宏、胡国辉、刘京、梁健聪、张蓓蓓、周根中、王泽坡、刘杰、禤东升、张大东、张振东、陈立仪、刘经杰、李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