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特种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63534
本书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
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提出都市圈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全方位、系统化的视角,提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都市圈定位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并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都市圈作为落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和空间治理的重要抓手,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的作用越加显著。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编制跨区域的都市圈规划,通过规划做好协同对接,促进地方形成协同发展的共识与行动。
在推动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本书聚焦上海大都市圈,深入讲述新时期全国第一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缘由及内涵,描绘发展特征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凝聚共识的目标愿景,介绍空间格局优化的思路和产业、交通、生态、人文等领域的发展策略,明确规划实施和协同治理机制。最后,基于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实践及相关研究,提出都市圈的中国概念、新时期都市圈规划的定位及编制思路,对大尺度、高人口密度地域的协同治理具有普适价值。
本书是一本兼具理论与实践高度的专业性读本,可为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和研究提供直接指导,为区域空间协同治理提供借鉴范本,为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提供参考,对于想了解上海大都市圈和区域发展的读者也具有广泛可读性。
第一章
从上海到上海大都市圈 001
第一节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持续追求 005
第二节 破解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010
第三节 响应国家战略要求和区域共享发展之需 019
第二章
我们的都市圈 031
第一节 认识上海大都市圈 035
第二节 趋势与挑战 047
第三章
目标愿景: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 053
第一节 基于上海、优于上海、超越上海 057
第二节 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 061
第三节 底线共守、合作共达 065
第四章
共筑紧凑开放的空间格局 071
第一节 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演进思路 075
第二节 完善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功能体系 083
第三节 构建紧凑开放的网络型空间格局 095
第四节 从强核主导到多元体系:都市圈的空间优化路径 103
第五章
共塑全球领先的创新共同体 109
第一节 全球城市区域的创新驱动思路 113
第二节 塑造世界级竞争力的创新共同体 117
第三节 从创新转型到创新联动:都市圈的创新协同路径 131
第六章
共建畅达流动的高效区域 135
第一节 全球城市区域的交通发展思路 139
第二节 打造深度融合的交通共同体 147
第三节 从对外辐射到内部通达:都市圈的融通共赢路径 153
第七章
共保和谐共生的生态绿洲 157
第一节 全球城市区域的生态保障思路 161
第二节 营造世界级品质的生态共同体 167
第三节 从单项治理到跨界协同:都市圈的生态保障路径 180
第八章
共享诗意栖居的人文家园 183
第一节 全球城市区域的文化弘扬思路 187
第二节 培育富有韵味的地域文化共同体 191
第三节 从历史底蕴到独特魅力:都市圈的人文滋养路径 201
第九章
共同实施,协同治理 205
第一节 完善实施机制 209
第二节 搭建协商平台 217
第三节 鼓励多元参与 225
第十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都市圈规划探索 231
第一节 演绎都市圈的中国概念 235
第二节 拓展都市圈规划的中国实践 241
第三节 贡献大尺度高密度城市化地域空间协同的中国方案 259
参考文献 263
后记 267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单个城市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发有限,城市开始寻求区域间的合作来扩大全球影响力,因此全球经济的竞争主体开始从城市走向区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央提出了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市圈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形态、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基本组织单元,承载了协调区域资源要素配置、统筹区域发展和安全,并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使命,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突显。
上海地处中国乃至世界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区域之一,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自1982年积极参与建设上海经济区以来,上海长期致力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以区域视角来研究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框架,已成为上海的必然选择。2017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批复中首次提出“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2019年5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提出要“构建上海大都市圈”。从地方实践上升到国家要求,上海大都市圈的提出,不仅是上海主动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体现,也是圈内各主体发展的迫切诉求和城市发展趋势的必然导向,更是责无旁贷的国家责任使然。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是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举措,是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好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推动大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协同是关键,2019年以来,上海市与江苏、浙江两省政府多次协商并逐渐达成共识。2019年8月,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规划协同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由两省一市人民政府共同印发,拉开了规划编制的序幕。在自然资源部的深入指导下,经过沪苏浙“三地九方十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反复协商,2021年10月,契合国家战略与地方诉求的《协同规划》成果通过审议。2022年1月,规划由两省一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成为上海大都市圈未来发展的指导性空间框架和共同行动纲领。
《协同规划》是在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一次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创新价值的探索。规划定位上,明确“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属性且兼具发展规划特征”的定位,兼顾保护与发展两大任务的平衡。编制组织上,坚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的“初心”,采取“共同组织、共同编制、共同认定、共同实施”的组织模式,推动都市圈层面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实现合作共赢。规划重点上,以“协同”为核心,强化战略引领与空间协同;探索构建“三体系一机制”的区域空间规划新技术框架,形成生态格局、城市体系与空间结构三大区域空间体系及分层次空间传导机制。成果体系上,体现多方共治,由不同部门和城市牵头形成“1 8 5”的成果体系,以战略愿景总报告为总纲,以八大重点领域系统行动构筑空间协同的系统骨架和要素抓手,以五大空间板块行动作为协同的重要平台和空间载体,推动规划的实施落地。治理创新上,探索了以规划编制与技术创新提升区域协调与空间治理水平的路径,通过构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区域协同平台与机制保障,促进了“朋友圈”的深度交流与协同共进。
本书以《协同规划》系列成果为基础,探究规划背后的逻辑关系,提炼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规划的范式,为全球范围内大尺度、高人口密度地域的协同治理提供借鉴。全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介绍上海长期推动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历程、上海大都市圈概念的演变,以及《协同规划》的缘起;第二章描绘上海大都市圈的历史脉络、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第三章主要阐述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的都市圈”的目标愿景;第四章介绍上海大都市圈打造紧凑开放空间格局、树立高质量一体化空间新范式;第五至八章分别从创新、流动、生态、人文维度提出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协同路径;第九章从完善实施机制、搭建协商平台和鼓励多元参与等方面展现跨省域协同治理探索;最后,第十章总结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逻辑和技术要点,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规划的内涵及要义。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上海大都市圈各个城市携手共进,合力探索一条跨省域的都市圈协同治理路径,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规划协同作出了示范与样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千差万别,都市圈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以及协同基础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都市圈规划编制中,既可以借鉴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经验,基于本地发展条件与需求,寻找合作共赢的机会与可能,达成“最大公约数”的规划与各方可接受的协同策略;也需要充分尊重各地特点,体现地域特色,有针对性地解决各自的核心问题,采取适应自身特征的组织方式、技术方法及治理路径,提升规划的实效。
熊 健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