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914486
- 作者第一次把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作为重大历史问题提出,并且完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 作者以考古成果为核心资料构建上古史体系,开拓了中国古史研究的新方法、新领域。
- 全书以三分之二的篇幅勾勒传说时代“三皇五帝”之史,这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初始阶段,恰好弥补了《史记》没有载述“三皇”史的遗憾。可以说,本书与《史记》互为补充,相互参照。
-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一个人生哲学问题。李琳之先生把它变成了一个民族哲学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为什么被华夏正统视为文化落后的“戎狄蛮夷”都自认是“三皇五帝”的后裔?为什么几千年以来,“戎狄蛮夷”要不断逐鹿中原?本书通过考古学系统梳理发现,中原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先人心目中的“天下之中”,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在距今9000~5300年的裴李岗、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先民不断向外扩张、迁徙,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上层交流,促成了祭祖祀天等观念的认同,才有了边缘族群在此后不断逐鹿中原又不断向外扩张景观的出现。中原族群在经过6000年的摩擦、冲突和融合,至西周时期,通过周公实施“封建”制度,从混沌的自在阶段过渡到主动的自为阶段,民族意识被唤醒,“华夏”“诸夏”“中国”等概念得以确立,华夏民族正式形成。其实质在于超越了前朝仅局限于部族范围的政治视角,而抟铸了一个具有“天下”意识的文化共同体,中国因此不再是不同文化体系人群竞争的战场,而成为华夏内部追求延续、追求强大的角逐舞台。
李琳之第一次把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作为重大历史问题提出,并且完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作者以考古成果为核心资料构建上古史体系,开拓了中国古史研究的新方法、新领域。全书以三分之二的篇幅勾勒传说时代“三皇五帝”之史,这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初始阶段,恰好弥补了《史记》没有载述“三皇”史的遗憾。可以说,本书与《史记》互为补充,相互参照。
——张大可,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
历史学家是在描绘世界,哲学家是在解释世界。从一定程度上说,《何以华夏》兼而有之。
——王杰,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何以华夏,一百个研究者可能会有九十九种不尽相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较为普遍的认可,即它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渐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不同族群融合与认同的结果。对这样一个过程的长时段的集中考察并为大众容易理解的著作是比较少见的。李琳之的这本书可以说在尝试着努力做到这一点,十分值得一荐。
——高江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陶寺遗址考古队领队
《何以华夏》是李琳之先生在其《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晚夏殷商八百年》三部著作基础上运用考古资料结合文献写成的一部中国上古史。“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一个人生哲学问题。李琳之把它变成了一个民族哲学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可以说,这本书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读完书稿,我觉得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内容翔实,言之有物;二是论证严密,言之有据;三是叙述清楚,语言流畅。
——冀满红,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