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8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98649
- 穿越时间,深入探索世界各地从古代到现代的建筑
从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摩天大楼,本书全面而生动地呈现了建筑的演变历程,无论读者想了解古老文明的壮丽建筑还是探索现代设计的前沿,本书都会将这两个不同的时间维度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交织不仅展示了建筑的演变,还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 特别委托制作CGI艺术品,无须亲临即可近距离欣赏建筑细节
本书为多座著名建筑委托制作了特别的CGI艺术品(计算机生成图像)。这些CGI艺术品以惊人的逼真度展现了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结构,让读者仿佛亲临现场。本书中特别委托制作的CGI艺术品展示了超过10座特定建筑,包括万神殿和美国国会大厦,提供了针对其特点的清晰视角,每幅艺术作品都有明确的注释,配以特定细节的精美摄影,确保读者不会错过任何细节。
- 深入挖掘每座建筑背后的故事,全面解读建筑之美
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背后蕴含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阅读本书,读者将了解到金字塔如何成为永恒的象征、古罗马斗兽场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价值观、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师又是如何克服了技术上的难关。了解每座建筑背后的故事,不仅可以使读者对建筑之美有更深的认识,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与人类文化、历史的紧密联系。
本书是世界5000年建筑设计与风格的视觉指南,全书精彩呈现350多座世界标志性建筑。
从古典时期到当代,世界各国的经典建筑不断铸就人类对于人造奇观的观念和历史,专业建筑评论人乔纳森·格兰西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激动人心的五千年辉煌建筑之旅,从古代的苏美尔到当今玻璃和钢结构的壮丽城市景观,一路体验佛教之和谐、巴洛克之丰盛与现代派之功能主义。
本书提供了对历史和当代建筑的真正世界性探索,令人惊叹的摄影作品和剖面图使读者视野更加开阔。探索某些形式和特征如何不断进化、获得生命力,以及这些惊人的建筑如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一座建筑不仅与其设计者相关,它还与其委托人及使用者息息相关。重要的是,建筑是有关我们所有人的故事。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和勒·柯布西耶,以及本书所代表的众多其他人的作品,我们更应该深入了解并加倍珍惜建筑。
引言 4
从乡村到城市 7
古代近东地区建筑 12
古埃及建筑 20
美洲建筑 31
中美洲和北美洲建筑 34
南美洲建筑 40
古典世界的建筑 45
古希腊建筑 50
古罗马建筑 62
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式建筑 78
南亚和东南亚建筑 89
南亚建筑 94
东南亚建筑 102
东亚建筑 109
中国古代建筑 112
日本和朝鲜/韩国建筑 124
伊斯兰建筑 133
早期的一批清真寺 138
波斯和莫卧儿印度建筑 152
中世纪欧洲建筑 163
罗马式建筑 168
哥特式建筑 180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 201
意大利建筑 206
意大利以外的文艺复兴建筑 218
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 231
巴洛克建筑 236
洛可可建筑 254
古典复兴建筑 265
新古典主义建筑 268
美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284
工业世界的建筑 291
机械时代的建筑 296
哥特复兴式建筑 310
建筑的恋旧与迷惘 320
现代世界的建筑 335
现代主义建筑 340
传统主义建筑 356
当代建筑 372
术语表 402
索引 405
致谢及图片版权 415
德国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年)曾说:“建筑始于两块砖的仔细搭接。”这听起来像是闲文冗词,其实一语中的。他意在说明建筑是具有公共效应的建造行为—此举不仅关乎常识,还关乎艺术。密斯﹒凡德罗还将建筑描述成“转化为空间的时代意志”。从美索不达米亚的第一批庙塔到21世纪城市内直冲云霄的摩天大厦,这就是我们筑就的空间。
若是见识过希腊神庙、哥特式大教堂或是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设计的万众瞩目的毕
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人们就会明白密斯所言的道理。他的意思是:我们共同造就的建筑,就是我们应有的建筑。通过了解世界各地时代不同、文化内涵迥异、位置大相径庭的建筑,我们就能
从中或多或少地解读不同民族的故事,哪怕它们不总是被人欣赏或宽恕。
从很大程度上说,人不可避免地要与建筑产生联系。建筑构建并充当了我们大部分生活的框架和背景,就像一部巨大的历史书或百科全书摆在面前,等待我们阅读、发掘。了解世界建筑,会极大地增长我们的见识。而且,无论你能不能或愿不愿意接受某些突破常规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方法,当你询问为什么某个建筑要这样设计时,你总会了解到人们选择规划世界、展现文明的不
同方式。
从两砖仔细搭接,到直上青云的高塔,最初,建筑就抱有宏壮伟大甚至超凡脱俗的雄心。建筑
的目的包含振奋精神、赞扬人性,并庆祝人类超越现世的渴望。建筑往往超越时代而存在,通过建筑,我们抒发出自己对无垠、无限的向往。建筑与书本或是艺术品不一样,建筑是遮风挡雨的庇护港。无论建造得多么显赫尊贵,大部分建筑仍然是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年)所言的“居住机器”。它们既可以关乎下水道、排水沟、供暖系统、照明系统、通风设备、窗户和空调,也可以是颇具野心的创意。除了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泉》(Fountain,1917年),几乎没有什么艺术品需要用到便池。
现代建筑学巨擘勒﹒柯布西耶将建筑定义为“聚集的物质在光线下演绎的一出精湛、恰当而华丽的戏剧。”所有伟大的建筑家都是光影大师,近代的建筑师也是拨弄光线的行家。站在希腊神庙前,看看一天中的日光和月光如何改变神庙的氛围;静坐在勒﹒柯布西耶的杰作朗香教堂前,感受一下光线径直射入缝隙、斜顶和彩窗是多么精巧。
然而,建筑不仅仅关乎那些设计建筑的人,它也与委托建造的人以及使用的人有关。建筑书写的是牧师、君主、王子、产业领袖、商业奇才、盖房人、赞助商、开发商和政客的故事,其中有些人其实绝非善类。建筑蕴含了我们丰富庞杂的历史,正因如此,有些人试图摧毁这座宝库,并且通过此举毁灭人类自身。但是,最重要的是,建筑书写了我们所有人的故事。这归功于我们自己,也归功于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以及许多建筑杰作在本书中呈现的建筑师。正因如此,我们更要了解建筑、珍惜建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