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052942
本书内容丰富,有很强的融通性,对姜夔《续书谱》美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诸如历史背景、文本意义、概念释读、体系梳理、观点对话、接受流传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研究视野之宏阔,素材搜集之丰富,文本辨析之透彻,思想探讨之深入,都给人眼前一亮之感。通读全书,可以感受到姜夔《续书谱》所涉及问题的广泛,能够见微知著看到整个中国书法史,更能感受到姜夔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独特位置。这种区别于宏观、微观的中观路径也的确表现了在学术研究上的方法论创新且呈现《续书谱》丰富立体的美学思想。
姜夔《续书谱》是南宋代表性书法理论著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世人关注,至今仍有其独特价值。本书通过姜夔传记和思想史研究、学术史研究、文本注解研究、关键词研究、体系性研究、比较研究等六个方面,对《续书谱》美学进行专题探讨,系统而全面地呈现了姜夔《续书谱》书法美学的思想内涵、理论贡献及其在中国书法美学思想中的独特地位,对于推进《续书谱》研究走向深入,拓展中国书法美学研究的中观路径,弘扬中国书法理论遗产和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目录
绪论 寻绎中国书法的艺术心灵
第一章 历史重温:姜夔《续书谱》与南宋书法文化
一、姜夔身世与文艺、学术成就
二、姜夔《续书谱》的成绩与影响
三、唐宋思想文化的历史嬗变
四、宋代美学精神与脉络
五、两宋书风、书学的特色及变迁
第二章 意义寻踪:《续书谱》文本解读
一、总论
二、真书
三、草书
四、行书
五、用笔
六、用笔
七、方圆
八、向背
九、位置
十、疏密
十一、书丹
十二、迟速
十三、笔势
十四、血脉
十五、用墨
十六、临摹
十七、情性
十八、风神
第三章 散点之美:《续书谱》书法美学的关键词
一、圆劲古淡
二、点画波发
三、转换向背
四、简便痛快
五、平正
六、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七、神妙
八、飘逸
九、真态
十、萧散
十一、老健/老气
十二、方圆
十三、疏密
十四、迟速
十五、风神
十六、人品
十七、法度
第四章 精神旨趣:《续书谱》书法美学的思想构成
一、魏晋唐宋书法艺术精神的思想呈现
二、精工书法技法的理论探讨
三、审慎的尚意论
四、自然风神的书法艺术境界
第五章 观念会通:《续书谱》书法美学的外在思想关联
一、《续书谱》与姜夔书论诗论乐论
二、《续书谱》与魏晋书论
三、《续书谱》与唐代书论
四、《续书谱》与宋代书论
第六章 思想流传:《续书谱》书法美学的后世接受与研究
一、南宋至清代的姜夔《续书谱》书法美学研究
二、20世纪的姜夔《续书谱》书法美学研究
三、2000年以来的姜夔《续书谱》书法美学研究
四、《续书谱》书法美学接受与研究的论题构成及热点趋向
结语 拓展中国书法美学研究的中观路径
附录 《续书谱》原文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中国书法之所以为历代文人钟情,因其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哲学阴阳、虚实、静动、疏密等辩证关系,并在笔墨线条中呈现出生命踪迹和文化大道。
文人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主脉,历代进士书法家可谓多矣:颜真卿、柳公权、杜牧、王维、贺知章、杨凝式、韩熙载、苏轼、黄庭坚、蔡襄、陆游、文天祥、解缙、王守仁、丰坊、王世贞、董其昌、张瑞图、王铎、倪元璐、黄道周、周亮工、王士祯、笪重光、郑板桥、刘墉、翁方纲、梁同书、钱大昕、王文治、孙星衍、伊秉绶、阮元、洪亮吉、林则徐、何绍基、刘熙载、翁同稣、李文田、吴大澂、沈曾植、李瑞清、刘春霖……人才济济,蔚为大观,成为中国书法史主流。
优秀学者不会将自己禁锢在一个狭小空间中。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做学问不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必须有大思想大视野大境界。换言之,需要“致广大而尽精微”,将通与专融合起来。读了时胜勋副教授即将出版的新著《姜夔〈续书谱〉美学研究》,使我感受到他对“君子不器”的深切感受与躬身实践。
时胜勋是我指导的博士生,博士毕业后又推荐到清华大学做博士后,最后留在北大中文系执教,因成果突出,已然成为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理论造诣深厚,学术视野开阔,在文艺美学领域发表和出版了多部有影响的论著,颇得好评。近十年来,他集中研究文艺美学中诗书画美学问题,尤其是历代书论与书法美学。他对宋代书论颇为用心,对宋代著名诗人词家姜夔书论大著《续书谱》做了精深研究。他先对姜夔《续书谱》精读后撰写出专业论文,收入我主编《简明中国书法理论史》一书(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此后,他在撰写多篇专业书论论文基础上展开,最后完成颇有学术分量的《姜夔〈续书谱〉美学研究》一书,可谓水到渠成。在我看来,做学问就应该有这样一种严谨态度,即曾参《大学》所强调的“止于至善”的高度。只有在书学领域十年磨一剑地下苦功,才会获得不一般的学术重量!
《续书谱》的作者姜夔是南宋有名的文人,在诗、词、音乐、书法上都有独到造诣。姜夔一生布衣,颇有文人精神禀赋。书如其人,书法流露的正是其文人书家的人格襟抱。姜夔对书法史的认识具有相当清醒的头脑,坚持追慕晋宋倾心二王,甚至对唐代书法流露批评之意。姜夔学书三十年,其书法尤其是小楷书法,被人评为“运笔遒劲,波澜老成”,可见其风格独特之处,在南宋占有一席之地。姜夔崇尚魏晋,坚持书法的正道大道。因为书法不入二王,不宗魏晋,终是野路而无法登堂入室。把经典精神纳入到自己的书法中,站在经典的高度上才能拨云见日,行稳致远,任何反经典走捷径,只能走向死路。
姜夔不仅醉心书法,也致力于书论研究,长期研习《兰亭序》,推进南宋“兰亭学”的发展,而其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续书谱》中,《续书谱》是宋代的重要书论之一,是南宋书论的代表。关于此书的地位,书论史早有定位,注解、研究者甚众。如何独辟蹊径,撰写一本有新意和高度的《续书谱》学术著作,是不小的学术挑战。我注意到胜勋《姜夔〈续书谱〉美学研究》一书的重心是美学,这体现了他深厚的文艺美学学术积淀。书法本就是诸多文艺之一种,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书法究竟具有怎样的美的形态?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评价书法意蕴美?皆为文艺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胜勋从美学角度展开对《续书谱》的研究,避免坊间杂著的泛泛而论,无疑在书论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推进和创新意义。书中对姜夔书法美学思想的概括准确精当,总览众家而成一家之言,可谓难能而可贵。
学问研究贵在专精,亦尚融通,更在于通专合一。胜勋《姜夔〈续书谱〉美学研究》一书内容丰富,有很强的融通性,对姜夔《续书谱》美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诸如历史背景、文本意义、概念释读、体系梳理、观点对话、接受流传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研究视野之宏阔,素材搜集之丰富,文本辨析之透彻,思想探讨之深入,都给人眼前一亮之感。通读全书,可以感受到姜夔《续书谱》所涉及问题的广泛,能够见微知著看到整个中国书法史,更能感受到姜夔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独特位置。这种区别于宏观、微观的中观路径也的确表现了胜勋在学术研究上的方法论创新。
时胜勋副教授这部《姜夔〈续书谱〉美学研究》,是其文艺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显示出他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对经典的虔敬之心。他跟随我从事文艺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已21年,从青春学子成长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北大文艺学的中坚力量。同时,他在北大书法所长期担任各项高管工作已有15个年头,工作踏实,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其能力和人品得到书法所师生的广泛认可。他在书法所工作中,长期认真临习历代书法经典,撰写历代书论文论,成为文艺美学和书法美学双优的学者,我倍感欣慰。
据我所知,胜勋家乡在河南,这是甲骨文的重镇。他得天时地利之和,从宋代姜夔书论上溯书法源头,正进行更大规模的甲骨文美学研究和金文美学研究。我欣慰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后生可畏”,希望他在文艺美学和书法美学研究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甲骨文金文书法美学方面撰写出版更高水平的著作,为北大文化书法学术研究做出全新推进。
是为序。
王岳川
2023年7月12日
绪论
寻绎中国书法的艺术心灵绪论寻绎中国书法的艺术心灵
在20世纪40年代,宗白华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鄙人素窃以为书法为中国特有之艺术,中国艺术心灵,于此表露最为显著。各时代之文化型态,与美术风格,似皆可于当时之书艺窥见其意象与底蕴。如写西洋艺术史者多从建筑样式分判时代风格之变迁也。中国文化与艺术,自有其特具精神贯注于一切中,而书法自为其中心代表。鄙人近写《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亦曾拟阐发此意。
以前读宗白华每每陶醉于其对中国艺术意境的讨论,行云流水,美不胜收,而宗氏对书法的独到感悟实超出一般。书法乃中国艺术精神之“中心代表”,这无疑令人振奋。其后,更为著名的则是1984年熊秉明所言的“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显然,书学非小道,乃技进乎道是也。如今撰写《姜夔〈续书谱〉美学研究》,其实质与此思路一致,即学进乎道——寻绎中国书法的艺术心灵,以此传承并弘扬伟大深邃的中华美学精神与艺术精神。
实际上,宗白华还关注到姜夔的书论,特别是其用笔中的美学:“点者,字之眉目,全借顾盼精神,有向有背……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丿乀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续书谱·真书》),并指出笔画在于“变化多端”,是“反映生命的运动”,“在宇宙线里感得自由自在,呈‘翩翩自得之状’,这就是美” 。宗白华用姜夔的“翩翩自得”来说明书法的美,而这正源自姜夔。可见姜夔《续书谱》的美学独特性。
作为《续书谱》的作者,姜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布衣文人,在诗、词、音乐、书法、文艺理论等方面成就斐然,其中最出名的是他的词,以清雅、清刚独树一帜,被后世誉为南宋词坛盟主,而他的音乐、书法研究也别开生面,《续书谱》就是姜夔书法思考的结晶。作为南宋最为著名的一部体系性书论,《续书谱》在后世影响深远。本书则集中于姜夔的书论代表作《续书谱》的美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中国书法美学研究的中观路径。
这两个环节是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研究《续书谱》美学是导向一种方法论的自觉,而中观路径又是落实在《续书谱》美学研究本身,并不存在一个孤零零的中观方法论。所谓中观路径,就是区别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前者偏重于整体的、历史的和形而上的维度,后者偏重于具体的概念、文本、材料等。中观路径是连接宏观和微观的一种方法论,在具体的概念、文本、材料中看到整体的、历史的、形而上的问题,或者整体的、历史的、形而上的问题探讨要落实在具体的概念、文本、材料中。这种中观路径并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续书谱》美学研究就是一个尝试性的个案。
从学术史角度而言,对《续书谱》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了。大体来说有三类,第一类是关于《续书谱》的注释、翻译类研究,偏微观,数量较多,有10多种,其中还包括日语3种,英语1种。传统的注解研究始于清戈守智的《汉溪书法通解·〈续书谱〉》,偏知识性,多征引他书。现代的注解研究始于邓散木的《书法学习必 读:宋·姜夔〈续书谱〉图解》,后续大部分注解类研究都属于邓散木体系(注、译、评),区别只在个别的注释和表述上。第二类是对《续书谱》的概论性、总体性研究,偏宏观,一般多面面俱到,将《续书谱》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提炼,虽然涉及角度不同,但容易流于表面,或者大同小异,新意不足。第三类是对《续书谱》的思想型研究,也偏宏观,有不少定位、定性,但往往就一些片段表述来笼罩全书,缺乏有机整体联系。比如风神,不少学者都认为《续书谱》的书学核心是风神,但细致推敲就会发现,风神内涵复杂,把它视为核心,就必须做出细致的分析,不可笼统言说。
以上三类构成了《续书谱》研究的主要模式,还有一些专题类,差不多也与概论性、总体性、思想型接近,涉及《续书谱》的方方面面。本书则主要对《续书谱》美学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当然,这一研究并不排斥上述三类研究(注解、总体、思想),而是将其整合在一起,即中观研究,力求呈现《续书谱》丰富立体的美学思想。此外,由于《续书谱》本就是一部书法理论著作,因此书名就没有使用“姜夔《续书谱》书法美学研究”,而且“姜夔 《续书谱》美学研究”也提示《续书谱》本身所可能蕴含的某些普遍性的美学内容,并不局限于书法美学领域。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全书内容,这里做一简要说明。本书共分两部分,即主体六章和结语。
第一章“历史重温”,是传记和思想史研究,主要介绍姜夔及其书论成就,并对姜夔《续书谱》置身其中的唐宋思想文化转型与两宋书风书学转变加以说明,呈现《续书谱》的文化时空,其目的是知其人、论其世,为后文研究做铺垫。
第二章“意义寻踪”,是注解研究,直接进入文本,偏传统模式,从更具体的层面切入《续书谱》,主要对《续书谱》20则进行翻译、注解、疏解,为后文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不过,本章无意重复太多,而是力求有新意,对与《续书谱》美学相关的理论性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其中对《续书谱》英译本的解析填补了学术史空白,同时也尽量搜罗古籍文献中涉及姜夔《续书谱》的内容,推进注解研究走向深入,这也得益于当今发达的数字人文研究科技条件。
第三章“散点之美”,是关键词研究,吸收了现代学术方法,主要讨论与《续书谱》相关的17个关键词(组)。这些关键词(组)不仅是《续书谱》的重要内容,也是书法美学史的重要内容,以点带面,通过对照和互文的方式增进对《续书谱》美学丰富性的理解。
第四章“精神旨趣”,是体系性研究,通过对魏晋唐宋书法艺术精神、精工书法技法体系、审慎的尚意论、自然风神的讨论,较为完整地呈现《续书谱》书法美学思想体系。
第五章“观念会通”,是参照与互文研究,通过将《续书谱》与姜夔书论诗论乐论、魏晋至南宋的前姜夔书论共计21种文献进行参照解析,增进对《续书谱》书法美学思想的渊源、变异、创新的理解。
第六章“思想流传”,是影响接受研究,这是将本书的研究放置在“《续书谱》学”的总体学术史谱系中,主要对南宋以来至今的《续书谱》美学研究史加以系统梳理和讨论。在这方面,本书借助贾文昭《姜夔资料汇编》、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以及雕龙古籍数据库、中华经典古籍库、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大成老旧刊数据库、瀚文民国书库、晚清民国旧报刊、民国时期期刊(1911—1949)全文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等,几乎做到了“竭泽而渔”,对凡是涉及《续书谱》书法美学的古今中外共计70多篇(种)文献逐一做了分析,勾勒了《续书谱》书法美学较为完整的接受与研究史脉络,全面呈现《续书谱》在后世的被重视程度及其思想影响。这一章也可与第五章构成一个圆环,呈现《续书谱》在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独特位置。
在六章中,主体部分是第二至五章,就理论而言,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为第三章、第四章,分别是关键词研究和思想体系研究,一个偏微观(散点),一个偏宏观(体系)。如果对《续书谱》书法美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重点阅读这两部分。
从理论结构而言,本书六章的内容并非严密的体系,而是从不同侧面呈现《续书谱》的美学形象与质地。比如《续书谱》美学体系主要在第四章中进行讨论。虽然全书也可以从理论体系角度安排章节,但这未必是对《续书谱》美学最佳的体现。《续书谱》本身也未必是严密的体系,它主要是偏书体、技法类的理论性著作,不能用今天的高度理论化的模式来建构。反倒是本书的这种多视角立体交叉综合观照更能促进我们对《续书谱》的理解。
结语是对全书的总结,同时概括提炼中国书法美学研究的中观路径的若干方法论,即知人论世、细致深入的文本分析、考古学与互文性的关键词探讨、美学理论体系梳理、参照与互文研究、全面充分的接受研究史梳理等,以此推进中国书法美学研究走向深入。
最后,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在积累中有所推进,没有积累就是空中楼阁,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没有推进就是陈陈相因,本书研究以一种多元复合视角,从不同方面通过具体而微的讨论,呈现《续书谱》美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启发意义,以期促进《续书谱》研究及中国书法美学研究走向深入。
历史重温:姜夔《续书谱》与南宋书法文化第一章历史重温:姜夔《续书谱》
与南宋书法文化姜夔生活的年代是南宋中期,距今将近800年,那个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姜夔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和时代有怎样的联系?解答这些问题对于了解《续书谱》是有意义的。虽然姜夔《续书谱》美学研究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小题目,但是小题目也需要从大处着眼,而不能见木不见林。本章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对姜夔其人、其学(艺)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将姜夔与《续书谱》放置在南宋书法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以期增进对姜夔《续书谱》书法美学的宏观认识。
一、姜夔身世与文艺、学术成就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饶州鄱阳(古籍中亦作“番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主要活动于南宋中期孝宗(1163—1189)、光宗(1190—1194)、宁宗(1195—1224)三朝,因居于浙江湖州弁山的白石洞天,故称白石道人,自称白石生。
姜夔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古圣贤像传略》,道光十年刻本
姜夔一生坎坷,年轻时孤苦无依,仕途上一事无成。早年,姜夔父亲姜噩(宋高宗朝进士)在湖北汉阳做县官,他从小随父在湖北长大。14岁(1168)时,父亲去世,此后姜夔又随大姊到汉川(汉阳西北)居住,大约6年。20岁(1174)以后,姜夔就开始在当时南宋王朝的中心地区扬州、江淮一带游历。大约在30岁(1184)以后,他先后结识了当时的诗人萧德藻(千岩老人)、杨万里(诚斋)、范成大(石湖)、辛弃疾(稼轩)等,并与他们有酬唱赠答,这些人对姜夔的才华都很赞赏。其中,萧德藻尤为看中姜夔,对姜夔有“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的评价,并把侄女嫁给姜夔。姜夔在中年时经常来往于江苏、安徽和浙江一带,与社会名流、达官贵人交游,并得到他们的资助,维持生活。当时的社会名流、名将张俊的曾孙张鉴、张镃兄弟曾想为他捐官,被他谢绝了。可见姜夔为人还是非常有自己的追求,有晋、宋人格意味。虽然姜夔在政治上没有陆游、辛弃疾那种济世救国的雄心壮志,也从未涉足政坛,但为人洒脱,不愿意追名逐利和趋炎附势,他选择的是清高脱俗的雅士道路,在南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南宋末周密(1232—约1298)《齐东野语》卷十二录有《姜尧章自叙》一文,从中可知姜夔交友与为人:
某早孤不振,幸不坠先人之绪业。少日奔走,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内翰梁公,于某为乡曲,爱其诗似唐人,谓长短句妙天下。枢使郑公,爱其文,使坐上为之,因击节称赏。参政范公,以为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待制杨公,以为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于是为忘年友。复州萧公,世所谓千岩先生者也,以为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待制朱公,既爱其文,又爱其深于礼乐。丞相京公,不独称其礼乐之书,又爱其骈俪之文。丞相谢公,爱其乐书,使次子来谒焉。稼轩辛公,深服其长短句如二卿。孙公从之、胡氏应期、江陵杨公、南州张公、金陵吴公,及吴德夫、项平甫、徐渊子、曾幼度、商翚仲 商翚仲,商飞卿,淳熙二年(1175)进士,仕至户部侍郎。、王晦叔、易彦章 易彦章,名祓,宁宗朝状元。之徒,皆当世俊士,不可悉数,或爱其人,或爱其诗,或爱其文,或爱其字,或折节交之。若东州之士则楼公大防,叶公正则,则尤所赏激者。嗟乎!四海之内,知己者不为少矣,而未有能振之于窭困无聊之地者。旧所依倚,惟有张兄平甫。其人甚贤,十年相处,情甚骨肉,而某亦竭诚尽力,忧乐关念。平甫念其困踬场屋,至欲输资以拜爵,某辞谢不愿,又欲割锡山之膏腴以养其山林无用之身。惜乎平甫下世,今惘惘然若有所失。人生百年有几?宾主如某与平甫者复有几?抚事感慨,不能为怀。平甫既殁,稚子甚幼,入其门则必为之凄然,终日独坐,逡巡而归。思欲舍去,则念平甫垂绝之言,何忍言去!留而不去,则既无主人矣,其能久乎?同时,黄白石景说之言曰:“造物者不欲以富贵凂尧章,使之声名焜燿于无穷也。”此意甚厚。又,杨伯子长孺之言曰:“先君在朝列时,薄海英才,云次鳞集,亦不少矣,而布衣中得一人焉,曰姜尧章。”呜呼!尧章一布衣耳,乃得盛名于天壤间,若此则轩冕钟鼎,真可敝屣矣。
姜夔《自叙》约作于嘉泰三年(1203),时年约49岁。在自序中,姜夔提到自己的经历、交友,以及友朋时人对其文学、书法、音乐等的欣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姜夔还表达了对人生无富无贵的一些感叹。不过,稍晚于姜夔的陈郁(1184—1275)曾对姜夔有一段评论,他说:“作诗作文非多历贫愁者决不入圣处。三闾阨而骚独步,杜少陵愁而诗冠古今,退之欲人辍一饮之费以活已而文起八代、上窥至阃,孟郊斫山耕水,贾岛薪米俱无,穷尤甚焉,其诗清绝高远,非常人可到,良有以也。”然后就论到了他心仪的姜夔:“白石道人姜尧章,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史翰墨之藏,充栋汗牛。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意到语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 这段对比和立意使得姜夔的形象跃然纸上,姜夔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宗白华:《与沈子善论书函》,《书学》1944年第3期。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载《宗白华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10页。
姜夔《宋史》无传,生卒年不详,依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生于1155年,卒于1221。陈尚君考证认为姜夔卒于1209年夏至1210年,嘉定二年(1209)可能大些;束景南考证认为姜夔卒于嘉定二年(1209);韩立平考证认为姜夔卒于开禧三年(1207)前后;王睿考证认为姜夔卒于嘉定元年(1208)。参见陈尚君《姜夔卒年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束景南《白石姜夔卒年确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4期;韩立平《姜夔卒年考辨》,《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王睿《姜夔卒年新考》,《文学遗产》2010年第3期。
今天,在当地有姜夔纪念馆、姜夔公园、姜夔大道,还设立姜夔文艺奖等,可见姜夔在当代的文化效应。
枢使郑公,郑侨(1132—1202),乾道五年(1169)殿试状元,仕至参知政事。
参政范公,范成大(1126—1193),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南宋诗人。
待制杨公,杨万里(1127—1206),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南宋诗人。
陆天随,陆龟蒙(?—约881),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晚唐文学家,姜夔非常赞赏陆龟蒙。
复州萧公,萧德藻,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南宋诗人。
待制朱公,朱熹(1130—1200),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南宋思想家。《宋史》卷一三一志第八四记载姜夔和朱熹的乐议,一前一后,也可见朱熹与姜夔对礼乐持相似立场。
丞相京公,京镗(1138—1200),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仕至左丞相。
丞相谢公,谢深甫(1139—1204),乾道二年(1166)进士,仕至参知政事。
稼轩辛公,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二卿,所指未详,或指柳永(字耆卿)、史达祖(字邦卿)。
徐渊子,名似道,乾道二年(1166)进士。
曾幼度(1142—?),名丰,乾道五年(1169)进士,南宋诗人。
楼公大防,楼钥(1137—1213),隆兴元年(1163)进士,朱熹后学,仕至参知政事。
叶公正则,叶适(1150—1223),淳熙五年(1178)榜眼,南宋思想家,永嘉学派代表。
张兄平甫,张鉴(?—1202),字平甫。张鉴去世后,姜夔失去了最重要的经济支撑。姜夔悼诗云:“将军家世出癯儒,合上青云作计疏。吴下宅成花未种,湖边地吉草新锄。空嗟过隙催人世,赖有提孩读父书。他日石羊芳草路,弟兄来此一沾裾。”
黄景说,字岩老,号白石,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
杨长孺(1157—1236),原名寿仁,字伯子,号东山,杨万里子。
周密撰:《齐东野语》卷十二,《钦定四库全书》,第1—3页。
陈郁撰:《藏一话腴》卷下,《钦定四库全书》,第2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