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353717
硅谷投资人、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提升境界的心法
吴军博士总结多年阅读研究和生活经验,带领读者读懂人类思想的精华,真正掌握提升人生境界的心法。
兼具系统性和实用性,教你成为会思考的聪明人
吴军博士以时间为主线,系统讲述了历史上重要的先哲观点和知识,结构清晰,线索明朗。阅读本书,你不仅可以得到知识,更能理解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提升人生境界。成为一个会思考的聪明人。
深入浅出,温暖不生硬
干货多多,但绝不生涩!吴军博士把生涩难懂的知识融入日常生活,讲解既达观又务实,娓娓道来,让你理解无障碍。
脱胎于数万人受益的精品课程,观点内容再升级!
得到app课程“硅谷来信3”内容中关于哲学和方法论部分的整理集结,吴军老师重新梳理了结构,并修订升级了大部分内容,收藏或初次阅读都不容错过。
如何准确判断形势?
如何有效获取新知?
如何激发自己的潜能?
如何突破个人发展瓶颈?
如何获得真正的快乐?
如何摆脱恐惧和愚昧?
成为境界更高的人,才能从更高的视角看待人生问题,获得更有效的解法。
本书作者吴军博士多年来深入研究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牛顿、罗素、尼采、维特根斯坦等先贤的著作和思想,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出了提升境界的方法。在本书中,他将带领读者读懂人类思想的精华,理解社会的规律和做人的真谛,帮助读者成为会思考、有深度的聪明人。
翻开本书,获取一套提升境界的方法,从此看得远、看得透、看得开。
序言
1了解自己和世界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所见非虚
我们为何能对客观世界作出准确判断
如何审视自己和他人
我们何以能够认识世界、获得新知
我们有灵魂吗
自我的边界在哪里
吠陀文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伊壁鸠鲁学派宣扬的是纸醉金迷的享乐吗
人如何依据本性过理性的生活
2通过理性思考获得新知
我们该选择理性还是经验
理性主义思维究竟是什么
何为逻辑的预见性
有没有系统发现真理的方法
充分性推理:凡事有果必有因吗
理性主义者也会信仰上帝吗
牛顿如何开启了西方近代社会
为什么理性主义不是万能的
3什么是有用的经验
经验靠得住吗
经验主义思维究竟是什么
何时使用经验,何时相信理性
经验主义对社会有何影响
经验主义传统如何塑造了英美特殊性
4超越庸常生活,成为“更高的人”
如何理解尼采的思想
“上帝死了”,人该怎么办
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是什么
如何成为尼采所说的“超人”
5世界的本源是行为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有何突破
语言的极限就是世界的极限吗
哲学“终结”了吗
后 记
说到境界,大家不免会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境界?很多人觉得这个概念比较虚,又比较宽泛,似乎怎么解释都可以,而想要提高境界又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其实,境界并不抽象,提高境界也不难,它有规律可循。
讲到境界的本质,我首先会想到多年前看过的葛优先生主演的一部电影《大腕》。影片中的男主角通过扔几块石头,向女主角解释什么是境界。他先把一块小石头扔到脚边不远处,再扔一块石头到远一点的地方,最后使足气力,把石头扔得老远。然后,男主角指着三块石头讲,你能看这么远,我看得比你远,大师看得比我远,这就是境界。最后,男主角又补充道,佛看得无限远,意思是说,佛的境界最高。这个比喻很直白,却多少有些道理,因为境界高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看得远。
根据《说文解字·新附》对“境”字的解释,它是疆域的意思。界很好理解,是边界的意思。一个人对世界、对人心、对历史和现实看得多远,就构成了这个人境界的第一层。有些人只能看到眼前发生的事情,有的人能够预知未来,境界孰低孰高,就不言而喻了。
境界的第二个层次是看得透。对于当下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看得见,但是有人看得透,有人看不透。境界的高下就立判了。我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经历了世界经济的几次起伏周期,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市场的几次震荡。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见证各种人对当时发生的事情的看法、态度和做法。20 世纪 90年代末,我们赶上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几乎所有人看到的都是当时欣欣向荣的景象,很少有人能看透表象下的危机,随便一只股票不问价值就敢投资。唯有巴菲特对泡沫化的互联网不以为然,大家都嘲笑他老了,跟不上形势了。随后很快就是互联网泡沫的崩溃,于是绝大部分人的看法又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再敢碰股票了。这时,巴菲特反而认定,真正好的资产并不因为股票的价格下降就失去了内在的价值,最后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到了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绝大部分人觉得世界经济要完蛋了,不计损失地抛售各种资产,但巴菲特却在别人恐慌的时候显示出他的“贪婪”,大量购进优质资产。事实证明他又是对的。在此后的全球疫情期间,情况也大抵如此。今天,绝大部分人看到的世界和巴菲特是一样的,获得的信息一点不比他少,但是对金融市场就是看不透。在这些看不透的人中,有无数的聪明人,无数世界名校的毕业生,无数在市场上跌打滚爬了多年的老兵。但是,他们对于当下和未来依然看不透,这不是智力和学识的问题,是境界的问题。
境界的第三个层次是要看得开。但凡要做成一些常人做不成的大事,就要有所舍弃,就要放下心中的一些魔障。简单地讲,就要看得开。当代社会有两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对身边的事看不开。家长会因为孩子们一两次考试没考好着急上火;年轻人会因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上级的肯定从此心灰意冷;商人们会因为失去了一笔生意长期闷闷不乐;运动员们会因为一两次输掉比赛变得怯场。第二个问题是很多人太把自己当回事,其实世界上离开了谁都照样转。艺术家英若诚曾讲过自己的一个经历。他生长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吃饭都是几十个人一起吃。有一次,他突发奇想,要和大家开个玩笑。吃饭前,他藏到了一个不起眼的柜子中,想等到大家到处找不到自己着急时再出来。但结果却是,大家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吃完饭就各自离开了。最后他无趣地走出来,只能吃一些剩菜剩饭。
今天人们的生活环境比一百年前好很多,更不要说和古代相比了。但是看不开的人不仅没有减少,似乎还在增加,大家不妨看看身边的人,就不难发现我所言非虚。
但凡一个人能做到看得远,看得透,看得开,他的生活就不会差,他的事业也必将蒸蒸日上。反之,一个看不远,看不透,看不开的人,即便是腰缠万贯,学富五车,拥有无限的资源,也未必过得幸福,未必能做成大事。换句话说,境界比学识、财富和资源更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境界呢?我其实没有答案,但是我知道,人类历史上境界最高的一群人是创造了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先哲们。他们穷其一生探究做人的真谛、理解世界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超越自我的修行。他们的智慧,经历了成百上千年无数人的验证,证明对我们是有益的,有用的,有效的。因此,我将这些先贤们介绍给大家,让大家呼吸他们的气息,相信会对每一个努力提高自己境界的人大有裨益。当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而我的水平又很有限,因此我只能将那些我理解得还算透彻,并且在我身上应验过的思想和智慧介绍给大家。我的这本小册子《境界》,只能算是一个入门的读物和心得的分享。希望它能够给大家打开一扇门,让大家看到一个由哲人组成,充满智慧的世界。
几十年前,我读了那些充满人生智慧的经典著作后,对世界和自我的看法有了巨大的改变,并且随后一直在用那些先贤的智慧指导我做事情。我很庆幸自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能够不断进步,这要感谢从他们身上获得的智慧。当然在这几十年里,我对他们的思想理解的也更加深刻了。我相信大家在接受了先贤们的智慧之后,会变成一个境界更高的人。
境界并不抽象,提高境界也不难,它有规律可循。
一个人的境界取决于他内心中取舍的门道。
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拔高了学习的目的——为了摆脱愚昧和邪恶,净化我们的灵魂。当我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后,就需要在两条路中做选择了。一条路是继续追求物质,满足自己无限的物质欲望;另一条路则是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追求苏格拉底所说的那种境界。
当一个人致力于追求高洁的精神境界和更多的智慧,在外,他会获得良好的信誉和声名;在内,他不会被愚昧和恐惧困扰。
格局有多大,自我就有多大。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来说,拥有一个大的自我都比拥有一个小的自我更有利。
每个人内在的能力其实都很强大,能够解决各种问题,这是我们本来就有的禀赋。
人本能地会把动态的、暂时的快乐放在前面,但最终的幸福要靠拥有持久的快乐。
一方面,斯多葛学派的信奉者注重灵魂的生活,把财富、地位等物质的东西,以及痛苦、快乐等情感的东西都看得很淡,甚至将其看成虚幻之物。这种追求超脱于人间的生活态度就是出世。另一方面,他们又讲究埋头苦干,履行社会义务,为大众谋幸福,因为他们相信心中的神明。这就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联系,这种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的做法,就是入世。可以说,斯多葛学派强调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
不仅要思考善和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行动就是你存在的目的。不要谈论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具有什么品质,而要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其实很难判断真正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我们经常只是给两件在时间和空间上挨得很近、一前一后发生的事情套上了因果关系。
生命存在无限可能,我们应该积极去创造。
在浮华而又喧嚣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生鸡汤也会应运而生,不过人生鸡汤并不能解决问题。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就如同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所讲的,“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
每一代人都要经历“前一个上帝死了,要重估一切价值”的过程。比如,一个人长大后,小时候父母灌输的价值观可能就不再适用了,这时他就要重估各种价值。因此,社会的发展永远是一个伴随着抛掉原先很多传统观念、重建价值体系的过程。人生也是一样,我们每过几年都会遇到思想的危机,所以我们要尽早抛掉那些虚构出来的“永恒价值”,凭借自身建立起新的价值。
人在遭遇困境时,通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就此躺平,放弃努力;另一种是站起来,顽强地与困境抗争。虽然抗争可能很艰难、很不舒适,但人只有站起来,才能彰显自己内在的价值。
世界的本源是行为,而不是大道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