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606248
- 引起B站、知乎、小红书等平台疯狂讨论。
- 《曼德拉效应》从发现那天就让人惶恐不安。
- 为什么会产生虚假记忆?为什么越在意越容易失败?为什么总感觉自己不行?为什么“别人都是对的”……解答生活中奇奇怪怪的人类迷惑行为。
- 11个让人细思极恐的行为逻辑,摆脱内心的认知偏差。
- 做一个清醒、明智、聪明的人。
人类迷惑行为手册
做一个清醒、理智、聪明的人
2013 年,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后,很多人发现自己对他死亡时间的记忆出现了混乱,以为他已于20 世纪80 年代,在监狱中死亡。心理学上将这种记忆混乱的现象称为曼德拉效应,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认知与事实不符的心理学现象。本书通过11 个自我认知偏差的心理学现象,告诉我们如何避免自我认知偏差。
第壹章 我的记忆很准确——曼德拉效应
第壹节 为什么会产生虚假记忆
你的记忆不是你的 003
谁在篡改我们的记忆 004
第二节 被记忆篡改的人生
为什么记忆不真实 009
大脑创造的虚假记忆 013
第二章 我害怕失败——瓦伦达效应
第壹节 为什么越在意越容易失败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023
前仆后继的研究者 027
第二节 超越你的思维
数学天才与“庞加莱猜想” 029
“华尔街股神”与亿元帝国 035
第三章 我做什么都不行——习得性无助
第壹节 为什么总感觉自己不行
穿梭箱实验 043
“狗笼实验”的扩展 045
积极心理学之父 047
第二节 我们都可以很优秀
被印在纪念币上的人 052
接纳你自己的一切 056
做你喜欢做的事 060
第四章 我要和大家一样——乐队花车效应
第壹节 为什么“别人都是对的”
阿希的三垂线实验 067
谢里夫的游动实验 070
巴伦的深入研究 071
杯中酒埋下的研究夙愿 073
第二节 群体的盲从与理性
郁金香泡沫 076
混乱中的平衡 081
第五章 我就是这样的人——巴纳姆效应
第壹节 为什么会“对号入座”
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087
心理学家中的“占*大师” 091
第二节 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做公务员还是音乐人 094
找准你的定位 098
小心周围环境的暗示 102
第六章 我也成了坏人——路西法效应
第壹节 恶魔是怎么诞生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 109
探索人性的阴暗面 114
第二节 让环境成就自己
环境塑造人格 118
反向证明者 121
第七章 我就是好的——自我服务偏差
第壹节 为什么只喜欢优秀的自己
我们都是“自恋”的孩子 129
填平自我归因的心理陷阱 132
第二节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从“自我美化”到“自我更新” 136
与自己的内在对话 139
第八章 我相信感——沉锚效应
第壹节 为什么我们容易被套路
“印象”的骗局 145
思维里的“锚点” 148
打破常规的研究 151
第二节 打破固有思维
束缚了成功的“轮子” 155
A4纸创造的奇迹 158
不破不立 162
第九章 我活在别人眼里——镜中我效应
第壹节 为什么你喜欢“镜子里”的自己
“镜中我”从何而来 169
世界上的两个“我” 172
“镜中我”的认知偏差 174
来自密歇根州的宅男 177
第二节 打破别人眼里的标签
“镜中”的文学巨匠 182
别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187
客观地认识自己 191
第十章 我只能看到投影——库里肖夫效应
第壹节 为什么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
你看见的都是你想看见的 199
一个美丽的误会 201
第二节 保持清醒的头脑
可口可乐的前世今生 205
别被“霉运”迷了眼 210
笃定,不是说说而已 213
第十一章 我只想跟随别人——毛毛虫效应
第壹节 为什么我们喜欢“随大流”
转圈圈的毛毛虫 219
打破“毛毛虫的怪圈” 221
第二节 独立思考的能力
迪士尼:这样与众不同 224
破墙而出的苹果手机 228
为什么会产生虚假记忆
曼德拉效应提出于2010年,提出者是一个名叫菲安娜·布梅的美国部落客。所谓部落客,是指伴随网络兴起的,与网络相伴相生的一个群体。他们不同于网络上那些冲浪者,而是网络的坚守者。他们在网络兴起时就坚守在这里,用自己的文字,书写生活的点滴,彼此交流,互相问候,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他们的这些文字是利用网页撰写的札记,即我们所说的博客。
作为一位部落客,菲安娜·布梅坚持在网络上书写着自己的所思所想。2010年,她在博客上声称,曼德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监狱中去世。可是事实上,被尊称为“南非国父”的曼德拉,当时还健在,直到三年后(2013年)才在约翰内斯堡的居所去世。然而,她的这一明显与事实不符的消息,却获得了很多人的附和。甚至还有人具体描述了电视中播出的曼德拉葬礼的细节,以及葬礼上他妻子悲戚的表情。
后来,人们就将这种集体性的“对事情持有错误的记忆”的现象,称为曼德拉效应。
事实上,不只菲安娜,生活中许多人,甚至包括正在阅读此文的我们,都曾出现过这种虚假记忆,诚如本文开篇描述的一样,经常将虚假记忆当作事实,甚至因此引发烦恼。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多的人存在虚假记忆呢?关于这一问题,可谓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认为,人类之所以出现虚假记忆,与人类记忆的缺陷有关。由大脑中储存记忆的神经元网络构成的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会经历“信息输入—信息巩固—信息回放”这样的过程。个体接受外来信息,输入大脑,完成记忆的步,但这时并未形成记忆。倘若一定要说是记忆的话,也只是瞬时记忆,只是一种记忆痕迹。当输入的信息从临时存储区(如海马体)转移到前额叶皮质,永久地储存下来时,信息进入记忆巩固期,此时才能称之为记忆。在这一过程中,海马体将经历的事件形成情景记忆或自传性记忆,用记忆碎片的方式将它们记录下来。随后当受到某一刺激或出于某一目的对经历的这些事件进行回忆(即信息的输出)时,海马体就会进行场景构建,即海马体中的神经网络将这些记忆碎片放在一个空间里进行重新组合。这一场景建构的过程,是在图式的指导下进行的。当相似的记忆储存在紧邻的位置,个体的经历不同,认知和逻辑也不同,于是海马体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和当下的信念对内容进行重组,结果记忆的内容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有时会出现对没有发生过的事件的记忆,也就是个体的记忆内容发生错误,结果在信息输出时,形成了虚假记忆。
一种观点则认为,人类虚假记忆的出现,与其过往经历相关。个体在经历过的事件中获得的认知因素,会影响着虚假记忆的形成。
1993年,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伊丽莎白·洛夫特斯教授,针对记忆的虚假性进行了一项简单的实验。她提前请被试的家人提供被试童年时期经历的真实事件,然后将其与捏造的虚假事件——被试在购物中心迷路——的记忆混合在一起,编成三项关于童年时期记忆的小册子。随后,主试人员在没对被试进行任何诱导的前提下,请被试阅读小册子,并具体记录下自己记得的内容,无须记录不记得的内容。
实验结果表明,25%的被试写出了自己在购物中心迷路的经历,且描述得相当详细,甚至还描述了情绪上的变化以及个人的心理感受。比如“想到再也见不到家人,我实在吓坏了。”“我左顾右盼,心想事情不对。一位穿着蓝衣服、头发花白、头顶秃了、戴着眼镜的老爷爷向我走来……”诸如此类的细节描述和情绪变化。这一切很容易让人确信这是实际发生的事情,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只是被试在阅读小册子中的假事件后,再自己编造出来的记忆,即虚假记忆。研究团队还发现,在被试阅读小册子前,这些记忆一次也不曾出现。
随后,她又在其他研究中,围绕记忆的虚假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团队以童年时曾去过迪士尼乐园的学生为被试,请他们看广告图片。图片上是迪士尼乐园的兔八哥拉着一个小孩的手。随后,主试请看过照片的被试描述童年时期在迪士尼乐园内遇见兔八哥的画面。实验结果表明,62%的被试记得自己和兔八哥握手的画面,45%的被试记得自己和兔八哥拥抱的画面,甚至有些被试还清晰地描述自己如何摸兔八哥的耳朵或尾巴,有的还清楚地描述出自己给兔八哥胡萝卜的场景。然而事实是,兔八哥不是迪士尼乐园的人偶形象,这些被试根本不可能在那里遇到它。很明显,被试的记忆是虚假的。
洛夫特斯教授依据实验指出,记忆的输出过程,并非被动地复制原来存储的信息,而是在此过程中进行了主动的重组。因此,人类的记忆是不可靠的,存在“造假”现象。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造假”现象呢?这和个体的特性,以及周围存在的暗示因素有关。研究表明,那些易受暗示的个体,极易出现虚假记忆。这也是洛夫特斯教授经研究发现的。
从1975年开始,洛夫特斯教授用三年的时间进行了关于诱导性提问对个体出现虚假记忆的影响。在实验中,主试向三组被试出示汽车交通事故的画面,然后分别用三种问句对三组被试进行提问。
从表格可以看出,尽管被试观看的是同样的影像,但因为提问方式存在着差别,获得的答案也不同。
这一实验和前文提到的兔八哥实验告诉我们,人类是极易产生虚假记忆的。即便处于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个体的图式不同、认知因素以及周围的环境、诱导因素的不同,导致记忆重组时出现错误。而这种错误并不为个体承认,甚至个体对自己存在的错误深信不疑。
需要注意的是,当个体处于强大的心理压力中时,倘若外界给予其暗示或诱导,个体更容易在重组自己的记忆内容时,出现虚假记忆。而这又涉及个体的人格特质等,在此不作更为详细的阐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