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818993
◎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香港书奖得主孔慧怡作品。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王德威、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名誉副教授张曼仪、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林峥推荐。
◎属于女性的一次历史回望。以全新的女性视角,回看新文化时期最知名的八段婚姻与三宗离婚,重述朱安、许广平、江冬秀、曹珮声、张幼仪、陆小曼、林徽音的婚恋故事。
◎以“她“而非“他“为主角,以不同于男性传记叙事的新眼光,书写两代女性切身的感受、贴身的历史。
◎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女性”“旧女性”观念,反思五四史观对女性的论述和表达。
“五四”与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时刻。社会处在波动与变革中,思想、文化理念面临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巨大的变化。女性运动也走到了重要节点。年轻一代提出了“新女性”的观念,倡导“婚恋自主”与“人格独立”,无形中改写了“新女性”“旧女性”两代中国女性的人生。
本书重述新文化时期知名的三宗离婚与八段婚姻。作者孔慧怡一反男性中心的传记传统,寻找历史中失落的女性声音,以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讲述朱安、许广平、江冬秀、曹珮声、张幼仪、陆小曼、林徽音的婚恋故事,展现巨变时代中“新”“旧”两代女性波澜起伏的命运。
通过这七个性格、背景各异的人物,本书试图探讨当时女子面对的实际问题,描绘出变革时期下中国妇女的各种面貌。她们的经历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女性“观念,反思五四史观对女性的论述和表达。
第一章 贴身的历史:八段婚姻与三宗离婚
第二章 字里行间:朱安的一生
第三章 侧写许广平
第四章 跳出框框的江冬秀
第五章 霞栖楼外数星时:曹珮声的故事
第六章 沙士顿·张幼仪
第七章 掉进罅缝的陆小曼
第八章 林徽音的抉择
增订版后记
部分参考书目
附录:大事年表
我们如何定义与理解中国、现代、新女性?在自由、独立、新知的大纛下,她们有多少向往与怅惘,抗拒与妥协?孔慧怡以有情的眼光,细腻的考证重新述说五四女性的婚恋故事。这些故事投射一个剧烈转变的时代里,女性在前卫与保守,个体与舆论,机缘与情志间的纠缠与抉择。多少年后,她们的故事依然令人低徊感动。传奇不奇——因为无比真实。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
讲述“五四”一代名人的婚姻故事的著作堪称汗牛充栋,可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里,这却是第一本真正称得上“女方的故事”的书,第一本特意选择那些在婚姻关系中处于弱势、也在后人的评述中位居边缘的女性人物,将灯光对准她们的书,第一本以细腻、平和,不乏洞见的叙述笔法,从那些女性的角度来讲述五四婚姻的书。因此,它对一百年来有关五四婚姻——乃至整个五四历史——的明显偏于“男方”的主流叙事,是能起到尖锐的纠偏作用的。
——王晓明,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中文系教授
有可信的研究作为根据,有深入的分析和独特的见地;文笔也活泼有趣,难能可贵的是从当事人女性的角度设身处地写她的处境和感受。
——张曼仪,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名誉副教授
《五四婚姻》选题独具只眼,多从一正一反的镜像来写“新女性”与“旧女性”,对两方面皆体贴入微,充满“同情之理解”、甚至“同情之欣赏”,消解新旧女性之间的价值对立。在孔慧怡笔下,“旧女性”第一次从依附的阴影中走出,浮出历史地表,作为主体被观照,被理解,被表达。作者对照着写,读者对照着读,每一个女性的命运都折射出新旧裂变大时代下个体的血与泪、困惑与挣扎,而她们以生命求索的一些议题,迄今为止依然有时代意义。
——林峥,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带着性别意识看历史,历史才会给我们机会去真正认识、接近和还原历史中的女性。读孔慧怡的《五四婚姻》,痛感于传统写史者对女人不自察的贬损和苛论,不自知的吝啬和残忍。“她是一名传统旧女性还是新文化女性”,这从来不是正确的问题。“不够格的”,从不是因“落伍”而被抛弃,或因“痴情”而折了志的她们,而是眼盲心暗不懂得书写她们的人。
——Alexwood,性别研究博士,播客“别任性”主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