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107413
本书的历史时间段从秦末战乱到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结束,生动叙述了一段段精彩纷呈的帝国往事:楚汉之争、诸吕之乱、七国之乱、汉匈之战、张骞出使西域、巫蛊之祸、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等等。这个浓墨重彩的王朝,有多少精彩内容?又有多少我们不曾了解的细节?让我们走进西汉王朝,去寻找最真实的历史记忆。这里有你不了解的西汉史。
《你不了解的西汉史》是“你不了解的中国古代史”系列通俗读物的重要单元。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我国西汉时期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但整体上还保留了通史的脉络。西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常说的强汉,指的就是西汉。它历经十二位帝王,在秦朝之后,重新创建了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西汉,是宽容的王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让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得以稳定。西汉,也是专制的王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渐将儒家思想推上正统思想的宝座。这个浓墨重彩的王朝,有多少精彩内容,又有多少我们不曾了解的细节,让我们走进西汉王朝,去寻找最真实的历史记忆。
楔子
第一章 秦末风云
一、将门之后…………………………………………………………… 008
二、巨鹿之战…………………………………………………………… 014
三、赤帝之子…………………………………………………………… 021
四、鸿门之宴…………………………………………………………… 030
第二章 楚汉战争
一、霸王分封…………………………………………………………… 039
二、彭城初战…………………………………………………………… 045
三、韩信东征…………………………………………………………… 051
四、垓下之围…………………………………………………………… 055
第三章 汉初天下
一、布衣将相…………………………………………………………… 067
二、白登之围…………………………………………………………… 074
三、韩信之死…………………………………………………………… 080
四、非刘不王…………………………………………………………… 086
第四章 吕氏当国
一、女主临朝…………………………………………………………… 095
二、黄老治国…………………………………………………………… 100
三、诸吕末日…………………………………………………………… 106
第五章 文景之治
一、代王登基…………………………………………………………… 115
二、儒生贾谊…………………………………………………………… 120
三、景帝削藩…………………………………………………………… 125
四、七国之乱…………………………………………………………… 132
第六章 武帝宏图
一、夺嫡之争…………………………………………………………… 143
二、独尊儒术…………………………………………………………… 148
三、将星升起…………………………………………………………… 152
第七章 决战匈奴
一、甥舅建功…………………………………………………………… 161
二、一决雌雄…………………………………………………………… 167
三、李陵与苏武………………………………………………………… 172
第八章 万里开疆
一、凿空西域…………………………………………………………… 185
二、百年南越…………………………………………………………… 191
三、贰师将军…………………………………………………………… 198
第九章 盛极而衰
一、巫蛊之祸…………………………………………………………… 207
二、罪己托孤…………………………………………………………… 216
三、燕盖之乱…………………………………………………………… 221
第十章 宣帝中兴
一、废立天子…………………………………………………………… 231
二、权臣宿命…………………………………………………………… 238
三、西域都护…………………………………………………………… 245
四、单于入朝…………………………………………………………… 252
第十一章 儒宦之争
一、犯汉必诛…………………………………………………………… 262
二、儒臣之死…………………………………………………………… 268
三、阉宦沉浮…………………………………………………………… 276
第十二章 帝国斜阳
一、燕啄王孙…………………………………………………………… 285
二、断袖之癖…………………………………………………………… 292
三、王莽篡汉…………………………………………………………… 300
参考文献 ………………………………………………………………… 309
如果抛开夏商周这样的上古朝代的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久的大一统王朝,西汉加东汉一共 407 年。虽然中间夹杂着王莽篡汉所造成的十几年混乱时期,但直接灭掉王莽的绿林军仍然是打着汉朝的旗号,无论更始帝刘玄,还是赤眉军拥立的刘盆子,都是刘氏皇族的后裔,之所以称为东汉,是因为其国都由长安迁到了洛阳,而洛阳在长安以东。
像西汉这样一个深入人心的王朝,刘邦建立它只用了 7 年。7 年之间,刘邦就从一个在芒砀山流亡的罪犯,成为一统天下的皇帝。他的成功与之前的人都不一样,在刘邦之前,所有的天子,哪怕如项羽这样的“霸王”,都是贵族出身,虽然很多贵族在成为皇帝之前,过得也不怎么样,但他们毕竟是贵族。贵族有荣誉感,有仪式感,还有一套行为准则,被称作“周礼”,所谓“礼不下庶人”,如果放在周朝,像刘邦这样的人,连被要求“守礼”的资格都没有,可他后来成为了“礼”的制定者。叔孙通为他设计了天子的礼仪,执行之后,刘邦第一次品尝到了贵族的滋味,感叹道:“今日方知为皇帝之贵也!”
可汉朝从建立之初就面临着许多问题,武帝曾对卫青说汉家的制度“草创”,其实这等于是承认了汉朝在很多方面都没有成熟的制度,事情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的问题在逐渐摸索中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比如匈奴问题,可还有许多问题,从始至终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比如外戚问题。汉朝最终还是灭亡了,从西汉到东汉,它甚至灭亡了两次。
黑格尔曾说中国的历史只不过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从结果上看,这一点当然没错,可如果仔细读来,每一次的覆灭原因又不尽相同。人们都说,西汉亡于外戚,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你走进故事发生的现场,你就会发现,其实外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皇位继承的问题,或者说,是宗法制的缺陷问题。
“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
周朝建立的时候,强化了宗法制。上自天子,下到诸侯,贵族的子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于是就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就是在位者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周朝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商朝的皇位继承,大都是兄终弟及,有学者认为,这样的继承方式,给商朝带来了动乱,后来到了商王盘庚时,只好将国都迁到了殷这个地方,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商”。
可周朝虽然明确了宗法制,但实际上执行得并不好,甚至连周天子都带头破坏——因为宠幸褒姒,周幽王就想改立小儿子伯服为天子,后来太子宜臼的外公申侯勾结犬戎,攻入镐京,灭亡了西周。所以当后世皇帝想要换掉嫡长子,改立别的继承人时,往往会招来大臣的反对。汉景帝有个一母同胞的弟弟,名叫刘武,兄弟感情很好,景帝曾在喝醉酒之后说想把皇位传给他,大臣袁盎马上就举出宋国“五世之乱”的故事来劝谏。
“五世之乱”说的是宋宣公临死前,将本该传给儿子的国君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宋穆公。等到宋穆公临终之时,就决定要将君位传回给哥哥的儿子。于是他找来了孔子的先祖大司马孔父嘉,把哥哥的儿子公子与夷托付给他。可孔父嘉说,群臣都希望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继位,但宋穆公坚持认为,自己的哥哥把君位传给自己,自己当然要还回去,为了能让侄子顺利接班,他甚至放逐了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并告诉他说,你我父子活着时不要再相见了。后来公子与夷即位,十年后,宋国太宰华父督将孔父嘉杀死,又杀死公子与夷,并迎立公子冯做国君,此后的宋国一直内乱不止,孔子的家族就是在这段时间迁居到了鲁国。人们都认为这一切动乱的根源便是宋宣公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所以必须是嫡长子继承皇位。因为这个“嫡长子”是有唯一性的,人选确定,才免得别人惦记。
可父死子继真的就完美吗?
从西汉的结果来看,也不一定。整个西汉,除了没有嫡长子的时候,皇位的继承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制度,刘邦在娶吕后之前,曾经有过一个私生子刘肥,后来封为齐王。刘肥从来就没有被考虑过成为接班人。后来铲除吕后一党时,刘肥的儿子刘襄还想以皇长孙的身份去争夺大位,但事实上只要不是“嫡出”,其他的皇子无论年纪如何,都不具备让人信服的合法性,哪怕你是皇长孙,功臣们在铲除诸吕之后,还是迎立了代王刘恒为帝。可西汉将“嫡长子继承制”这套办法执行下来之后,父死子继的最大缺陷也就暴露了出来——这项制度最怕皇帝绝嗣。
天子一旦绝嗣,就需要按顺位寻找新的继承人,这会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西汉绝嗣的皇帝有三个,恰巧是西汉的最后三位皇帝:成帝、哀帝和平帝,这三个人执政时期,都伴随着朝廷的危机。其中,成帝是有子嗣的,但他的儿子大多要么夭折,要么被赵氏姐妹害死。同时,因为宠幸男宠和女色,贪图享受,成帝将朝政完全托付给自己的舅舅们,王氏家族控制朝政,就从这里开始。
汉哀帝时曾经试图打压外戚的势力,除了将王莽贬出朝廷之外,他还将自己的祖母傅氏、母亲丁氏的家族都安排在了一些没有什么实权的位置上,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外戚干政,从而将权力握在自己手中。可后来,哀帝遇见了自己的“真命天子”董贤,甚至一度想把皇位禅让给他——这就招来了天下的非议。在这样的时刻,王氏家族经营多年的效果逐渐显现,王莽被贬回封地的那三年,朝中为王莽请愿的人不计其数,哀帝迫于压力,最终只好将王莽请回了长安。
后来哀帝一死,王莽便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帮助下,废黜了不经世事的大司马董贤,夺回了权力。此时,按照继承的规矩,汉元帝唯一的孙辈刘箕子即位,年仅 9 岁,王莽便放开手脚,很快就篡夺了汉家的天下。从成帝到平帝,王氏家族作为外戚,夺权篡汉,所以我们很容易得出西汉是因为外戚灭亡的结论。但西汉的外戚,可不止王氏一家,从吕氏家族到卫氏家族,甚至霍氏家族,都是外戚。虽然霍光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别忘了,他在废黜刘贺时,是借助皇太后上官氏的名义,上官太后正是霍光的外孙女,而继位的汉宣帝刘病已,最终也立了霍光的女儿为皇后。可是在这些外戚当权的时候,西汉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北征匈奴,南灭百越,凿空西域,东平辽东,建立起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在这一过程中,屡败匈奴的卫青,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征服大宛的李广利,都是外戚,但他们更是汉武帝手下的百战名将。
所以一个王朝的兴起或灭亡,归根结底是皇帝本身的问题,汉元帝糊涂寡断,汉成帝荒淫无礼,汉哀帝偏狭乖戾,这才导致了朝政溃败、大权旁落和西汉最终的灭亡。
不过当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每个朝代都经历过它的治乱兴衰,或许黑格尔的话自有他的道理,可当我们翻开史书,走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时,我们会发现西汉的历史格外精彩。
因为这时的人们还保留着上古时期的那一份“稚气”,还没有经历后世不断加码的“思想负担”,所有的制度都在“草创”阶段,阅读西汉的故事,能让我们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来自何处,又为何会走到今天,而我们国家的文化,又为何是这样的格局。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更自信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时,我们更需要清楚自己的来处,这正是历史赐予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敬意与温情。
刘邦兵败之后,困守下邑,对群臣说:“我想放弃函谷关以东地区并以此为封赏,你们看有谁可以为我效力呢?”张良说了三个人:“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猛将,他同项羽之间有些隔阂,项羽攻齐,他只派了几千弱卒助战;另外彭越此时正在梁地起兵反楚。这两人可以急用。再就是汉王您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独当一面。如果您要把关东的地方作为封地给这三个人,楚国必败!”彭越此时身在梁地作战,刘邦派谋士随何去游说九江王英布,自己则
率军向西,退守荥阳。
这时刘邦之前溃散的军队逐渐集结了一些,同时,萧何在关中征集的老弱残兵也到达荥阳,经过整训后,汉军的士气渐渐得到了恢复。在荥阳一线,汉军经常受到楚军的袭扰,刘邦派灌婴为中大夫令,率领原秦军的骑士李必、骆甲等人,大败西楚骑兵,楚汉两国便在荥阳相持下来。之所以选择荥阳,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叫做敖仓的粮库,刘邦在荥阳修建一条道路,直通黄河渡口,这样敖仓的粮食便可以供应荥阳的军队。
这时,一直跟随刘邦的魏王豹提出返回家乡,看望老母,但一到他的首府平阳,便立即封锁了黄河渡口,投降了项羽。同时,关中也爆发了饥荒。六月,刘邦回到栎阳,灭掉了困守数月的章邯。刘邦立儿子刘盈为太子,并鼓励受灾的百姓去巴、蜀等地求生。八月,刘邦在任命萧何管理关中之后,自己返回了荥阳前线。
刘邦首先派郦食其前往劝说魏王豹返回荥阳,但被魏王豹拒绝,主要的理由就是刘邦动辄侮辱别人,自己不想再见到他。刘邦见游说不成,便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灌婴、曹参为副,率军向魏国首府平阳攻击。这也是韩信独当一面的开始。
汉军自栎阳东征,魏王豹以重兵扼守黄河东侧的蒲坂,监视临晋。韩信在黄河西岸集结部队船只,宣称要强渡黄河,暗地中派出一支精兵北进,在百里之外的夏阳渡过黄河,对蒲坂后方的基地安邑发动突袭,魏王豹正在蒲坂,得到消息后大惊,赶紧回军迎战。九月,韩信从正面发动猛攻,生擒魏王豹,押送至荥阳交给刘邦处置,魏国就此全部平定了。
魏国的东北方向,便是赵国。之前刘邦曾经杀过一个假张耳,骗陈馀出兵。彭城溃败之时,陈馀察觉到张耳并没有死,一怒之下,便脱离了刘邦的阵营。此刻韩信灭掉魏国之后,派人晋见,要求刘邦为自己增兵 3 万,好趁势征服燕、赵、齐,然后再向南断绝楚军粮道。刘邦同意,随即派张耳率军增援,二人共同行动,先向北去攻赵、代两国。
汉二年(前 205)闰九月,韩信在赵国与前来增援的代国军队相遇,此时代国的国君是陈馀,但其身在赵国,所以统帅是代国国相夏说,韩信军大破代军,生擒夏说,而刘邦听说韩信连破魏、代两国,便立刻派人去征调韩信的精兵,到荥阳来对抗项羽。
汉三年(前 204)冬十月(岁首),韩信、张耳率东征汉军数万人继续挺进赵国。赵王歇和陈馀得到情报,在井陉口囤积重兵,严密防守,号称 20万。此时,赵广武君李左车向陈馀提出建议:“韩信等人乘胜前进,远离汉土,进则生,退则死,所以才势不可当。不过,如此进军粮草转运要经过数千里,每到一地,必先砍柴抢粮,才能生火做饭。井陉关的道路甚至不能容二马并行,汉军一入井陉口,部队就会拉长到数百里,粮草必然在后,如果你给我 3 万人,绕小路出击,截断他们的补给线。将军您只需坚壁清野,拒不出战。汉军前不能战,后不能退,又无粮可抢,不出一日,韩信、张耳的人头就可放在赵国的军旗之下。否则,我们就会被敌人所掳!”李左车的建议可谓鞭辟入里,但陈馀一向自称“仁义之师”,认为这是奇谋诡计,同时他也没把韩信放在眼里,说:“韩信兵少,又远道而来,对这样的敌人,不给他一个迎头痛击,各国都会看不起赵国,从而打我们的主意。”
韩信得知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非常高兴,直接率军进入了井陉故道,在离井陉口 30 里处安营,稍事休息。古代步兵行军,每天大概能走15 公里,也就是 30 里,这个数字直到拿破仑战争时都几乎没有改变。30 里的距离是攻击距离,保证行军一日,即可接战。夜半,韩信下令行军备战,同时选精锐骑兵 2000 人,每人手持一面红旗(汉军自认为是火德,崇拜红色),从小路爬上附近山头埋伏好,韩信对这 2000 人说,一旦发现赵军“击败”我们,倾巢而出,你们就迅速冲进赵军大营,拔掉赵王军旗,换上我们的旗帜。
之后韩信传令,让将领们在原地草草吃过早饭,并对大家说:“等击溃赵军后,三军再行会餐。”这时韩信手下将军们的内心想必是崩溃的,明明觉得不可能取胜,还要假意逢迎,齐声称是。接下来韩信又说:“赵军以逸待劳,占据有利地势,如果没见到我们统帅的旗鼓,不会贸然出击,那样就会把我吓走。”随即韩信开始派兵,先出 10000 人渡过桃河,过河后在水边结阵——这背水列阵乃是兵家大忌,战场上的人都一目了然,所以远处营垒中的赵军看到这一幕,纷纷露出鄙夷的笑容。天色微明,韩信竖起统帅大旗,擂响“统帅在营”的战鼓,直出井陉口。果不出所料,赵军见到韩信的大旗,大开辕门迎击。两军大战,韩信、张耳诈败,丢下旗鼓,向河边狼狈撤退。这时河边的汉军打开营门,将二人接入营中,然后再组织反扑。
赵军见汉军败退,果然倾巢而出,纷纷去争夺汉军统帅的旗鼓,还有一些则进攻河边的汉军营垒。此时的汉军,背水一战,退无可退,无不以一当十,双方一时间不分胜负。两侧埋伏的 2000 骑兵,见赵营已空,当即飞奔进入,完成了赵营的旗帜更换。
赵军在河边激战,发现一时无法取胜,正准备收兵,却看到本方的大营已竖起汉军红旗,都以为赵王已经被擒,惊恐万分,军心动摇,阵脚大乱,继而引发溃败,士兵四散奔逃,赵军将领手刃数名逃兵也不能阻止,汉军趁势反攻,一路追杀到泜水之滨,斩杀陈馀,生擒了赵王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