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71007384028
《意林·热词时文(风云热夏卷)》搜罗2012年春夏*鲜、值得关注的时代热词,盘点*影响力的社会事件、炙手可热的焦点人物,汇集名家观点,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全面解读中国。让广大学子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学习模式,一书在手,笑看天下。
杜甫很忙、林书豪、“向钱葱”、韩寒VS方舟子、屌丝、“占领男厕所”、活熊取胆、炫民族风、“指狗为狼”、鹰爸、男女生50厘米校规、“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高校“伪娘团”、男子中学、花季少女毁容门、马路孝子、南京与名古屋断交、城管围观执法……
一个个鲜明的时代符号,一串串火热的焦点事件,给作文提供素材,给中高考提供范文,给政治提供视野,轻松学习,开阔人生!
教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男子中学解决男孩危机
“男子中学”救不了“男生危机”
“男子中学”是一种有益尝试
魏晋南北朝的那些“伪娘”们
没有高考,你挤得过“富二代”码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是句大实话
有高考,你就拼得过“富二代”吗
喜感考卷
“喜感考卷”是阴霾中的一抹阳光
一张“喜感考卷”印上了应试教育之重
小学课本檀入广告
如何守卫你我的精神家园
植入广告亵渎教材的严肃性
让(变形金刚)喝中国奶
百字碑
男女生50厘米校规
50厘米岂能禁得了花季的花开
防早恋别太迷信“物理距离
合理的引导是医治“早恋”的一味良药
摆拍学雷锋
摆拍学雷锋,能感受到啥
别让“学雷锋”变了味
为何会误解雷锋
鹰爸
不必一味挞伐“鹰爸”雪中训子
从“鹰爸”谈全脑平衡开发
从“虎妈”到“鹰爸”,家庭教育的概念化误读
别用爱把孩子淹死
90后少年暴打老人
90后少年暴打老人该让谁反思
90后少年暴打老人拒道歉伤了谁的心
与90后交往禁忌
硕士当城管
硕士当城管有何不可
硕士当城管,不看噱头看成效
硕士当城管是否“削足适履”
逸夫小学变身4S店
慈善小学变身4S店的警示
小学变身4S店实乃“金钱咒语”作祟
“小学变4S店”背后那诡异的溃定
张默吸毒事件
张默吸毒被拘留,可怜国立慈父心
从张默吸毒事件谈“补偿”家教
艺考“素颜”
艺考“素颜”难上加难
素颜艺考折射专业技能重要性
素颜艺考,凸显艺考热
删除红色经典是背叛
删除课本中红色经典不可取
正视“删红色经典”引发的价值观碰撞
国旗下抨击教育
“国旗下抨击教育”极富寓意
升旗仪式上演讲的权利应被捍卫
“国旗下的讨伐”是被压抑的呐喊
酱油课
“酱油课”与大学精神相悖
“酱油谭”逼问高校考试设计是否科学
大学生因何热捧“酱油课
“天价”补习班
“天价”补习班:功利教育惹的祸
“天价”补习班背后的教育公平困境
“天价补习班”凸显高压学习环境
网络时代,百花齐放
杜甫很忙
呵护“杜甫很忙”的那份童心
杜甫很忙是快餐文化下的狂欢
巴勒斯坦人的幽默网事
杜甫涂鸦是创意的产物
屌丝
席丝是什么
那些用自嘲阐释社会的“席丝”
“占领”奥巴马
“占领”奥巴马与交流无边界
中国网友“占领”奥巴马
我们围观奥巴马,世界也在围观我们
电弦民族风
(炫民族风)缔造奇迹
要与炫民族风“神同步”
韩寒VS方舟于
争议者韩寒
批评公众人物的底线
保护我们质疑的权利
疝校“伪娘团
不可不在乎的高校“伪娘团”
高校“伪娘团”把大学精神当钱卖
有什么理由批评大学生“伪娘团”
废话体诗歌
这年头,谁还当真记得诗歌
“废话体”将诗歌糟蹋得遍体“乌青”
新世纪奇谈录
指狗为狼
公众不必对“指狗为狼冷嘲热讽”
指狗为狼,牺牲的不只是哈士奇
自杀式毕业照
“自杀式”毕业照影射当代学牛价值观
不必对“自杀式毕业照”大惊小怪
“自杀式”毕业照要不得
拦飞机
“飞机”诘就事论事
拦机事件“比烂”思维当反思
维修性拆除
有种工程叫“维修性拆除
那种高贵
梁林故居被拆不能重建了之
开发商不妨把“林徽困故居”保护起来
老酸奶、果冻与破皮鞋
谁在掩盖老酸奶的真相
什么腔,它都不是奶
不细说的老酸奶内幕更可怕
“老酸奶”维权,起诉不是好方式
天价汉玉凳
是拍卖还是诈骗
天价“汉代玉凳”拍出收藏乱象
“作假不专”是对监管的嘲讽
母鸡来例假
“母鸡来例假’不只是个“国际玩笑”
母鸡到底会不会来例假
午司禁酒办
“禁酒办”折射管理刨新泡沫化
“禁酒办”,禁不去焦虑与想象
禁酒无须单设“禁酒办”
天价车祸
“豪车辨识图”揭示汽车社会焦虑
“撞不起,躲得起”让人伤不起
无力赔偿,不等于能免责
扑克通缉令
警惕“扑克通缉令”娱乐法治威严
“通缉令扑克”管用吗
山西煤老板7000万嫁女
山西煤老板7000万嫁女剌痛了谁
7000万嫁子,煤老板弦富为何炫出地鸡毛
巢老板为何“炫富”难
“和尚兄弟”
假扮和尚开房,)寅哪门子“行为艺术”
假和尚为何只能被真和尚识破
值得铭记的标杆
林书豪
林书豪感谢天赋出众者的懒散
林书豪给我们上的10堂课
为什么威功的会是林书豪
林书豪的中国价值
王小波逝世1 5周年
像王小波那样做个有趣的人
王小波的意义
1 7岁女生上耶鲁
放手让孩子去飞翔
世界名校青睐怎样的中国学生
向日葵女孩
小小向日葵撑起整个家
“向日葵女孩”为创新社会管理出题
马路孝干
“马路孝子”拨动了心弦
存“马路孝子”这面镜子前
62岁孝子抱母求医
“抱母求医”散发人性关爱
22岁教授
22岁教授突破学术圈学霸垄断之风
’22岁教授”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2岁教授”带来惊喜,却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
美国传奇主持人迈克·华莱士去世
个配角的荣耀
用职业锻造时代
“华莱士式提问”的成本
新任世界银行行长金墉
面对亚裔脸的世行行长
任命金墉是世行领导阶层新突破
潘琦:温和质疑“40亿种树”
温和的言行更有力量
不妨用时间检验“40亿种树”效果
围观“青岛种树”,感受公民意识觉醒
世界需要仁慈与关爱
活熊取胆
血肉之躯都会疼的
缺乏不忍之心的人是可怕的
人·鸟·笼
握手
弃婴安全岛
“弃婴安全岛”争议的真与伪
“弃婴安全岛”非至善至美,也要做
留守妈妈带三子女自杀
别让留守变成“无人防守
留守妈妈带孩子自杀,不是谁的错
留守妈妈带儿自杀是谁造就的人伦悲剧
中国留学生洛杉矶遇害
“留学牛被杀”背后的网络狂欢
留学生被枪杀遭叫好,“看客”从未离开
过劳死
“过劳死”何成苍凉的都市表情
“过劳死”更是种“忽视死”
放弃蜗居去听海
带剩菜回家遭开除
“带剩莱回家遭开除”应回到法律轨道
“剩菜事件”的纠结,用理性来纾解
“留剩菜遭开除”里的情理碰撞
微笑哥
“微笑哥”走红是一堂“微笑课”
与其“啪”的一声被感动,不如自己感动自己
闱观者与被围观者
“微笑哥”背后的苦谁知晓
死囚器官移植
关于死囚器官
死囚器官移植悲怆的背后故事
我不伟大
“我不伟大”诠注的公共价值
“我不伟大”是爱心的真实传递
计“我不伟大”的善行一直传递下去
3D版《泰坦尼克号》
3D版《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火暴的启示
……
社会经济发展热点
时事风云录
在众多作家中,偏偏韩寒被拎出来说事,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太“公共”了。博客上一声“嗨”,就有七十多万点击量。不盯他,盯谁?茫茫大草原,为什么只有一只兔子在狂奔?恐怕就因为它太像骆驼。那么,不把它逮住钉掌,逮谁?也许,这就是所谓“公众人物”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 易中天
一个城市和国家是否体面,不在于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创造了多少经济奇迹,也不在于其精英人群生活得多么风光,而在于它如何对待弱势、无助的普通劳动者。当中国的“张源”“李源”们也都能获得如此“捍卫”时,我们的城市和国家,才拥有真正的体面。
——《人民日报》记者李泓冰针对武汉整个城市为日本人河源启一郎寻找自行车一事作出如是评论
中国教育制度严重影响男孩成长,出现“男孩危机”:大学中男生比例急剧下滑,不少专业几成“娘子军”;男生越来越缺阳刚之气。
——2012年,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政府的报告上,王荣华代表称“男孩危机”是教育危机
@姚晨V:记得次在采访文章里,看见我的名字前面出现“公民”二字,头皮一麻。百度一下,这才踏实。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所以,当现在还有人说:“公民”这顶帽子也扣得太大了吧?我会提醒他:你忘了,你也是个公民。
《意林》是我向我的学生们推荐的为数不多的期刊之一,也是我的案头读物和枕旁读物之一;正如唐诗宋词选本和我的关系。但一期《意林》的内容,显然比任何一种唐诗或宋词选本的内容丰富得多。期期必有精致的或智妙的文章,每每令我获益多多。
——著名作家 粱晓声
给心灵更多成长的力量,给生命更多感动的理由。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于丹
一本朴素、生动而有力量的人文杂志,由小见大,惠人一生。
——《盗墓笔记》作者 南派三叔
2012年的春节似乎是个“拆哪”节,继媒体报道大年初一凌晨深圳龙岗区布吉市场突然被拆后,又爆出了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尤其不可思议,早在2009年7月下旬就由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梁林故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应该由地方文物部门申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在竟然忽然被拆了。得到被拆消息后,当地东城区文委表示梁林故居将原址恢复修缮,将程度恢复原貌。问题是,对于被拆行为,进行重建就行了吗?
我想,文物部门理应是内行,应该知道真古董跟假古董的区别。现在把真古董给拆了,再怎么重建也还是假古董。2007年争论梁林故居是否可拆时,主张可以拆的利益方主要理由是说该故居不具备建筑的经典意义,不必要保留,按照这一理由,似乎重建的假古董也是不错的。但是,梁林故居的真正价值并不在建筑上,而在于该建筑的历史、人文意义上,历史、人文的意义不在于物质载体如何,重要是在其真实性上,比如一张明朝的绘画,轴头是瓷做的,还是紫檀做的或普通杂木做的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其是否真迹。真的梁林故居有着真的生活气息,能够让后人感受到梁思成、林徽因真实的人生,假的梁林故居无论如何做旧,终究是新的东西,后人很难从新砖、新瓦上感受到梁思成、林徽因的真实人生,不过就是告诉后人梁思成、林徽因在这样一个模样的房子里生活、工作过,而这种感受从照片和阅读他们的文字中同样也可以得到。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