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78207
黄寿祺、张善文二位合著的《周易译注》。
这本书和本社的渊源得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989年,《周易译注》精装平装本一起由本社推出。五年之内,精平两种多次重印,印数九万多,受到广大读者的极大欢迎。
廖名春、康学伟、梁韦弦《周易研究史》认为,《周易译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全面翻译《周易》经传本文,并对其要理进行系统阐释的高水平的专著。
1992年,首届全国古籍整理研究优秀图书奖。
得到学术界的极大肯定。
几十年来,此书在我社以不同的版本出现,*早的就是1989年的中华古籍译注丛书本,还有十三经译注本;国学经典译注丛书本,四书五经本、国学经典读本,单行的有全二册本,新修订本。
*近的丛书版本,就是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本,2016年7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说起《周易》,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孔子读易,纬编三绝。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历来不乏研究者,然而《周易》经文素称难读,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则为《周易》研究者及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参考本。《译注》以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周易正义》为底本,《译注》内文由五部分组成:首先为原文,次为译文,次注释,次说明,*后是总论,概说六十四卦及《系辞传》以下诸篇大义,附于各卦各篇之末。
除了正文中详细的译注,我们还可注意的是长达32页的《前言》,将其视为《周易》研究的专业述评,因为它不仅是《周易》研究学术史的回顾,也含有撰者多年研习《周易》的心得,有兴趣的读者在研究《周易》经传之前,不妨读一读。
还可注意的是《读易要例》与《主要引用书目》。
书末的《读易要例》,详解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爻辞、上下经、十翼、卦时、爻位、三才、当位/不当位,等等,还有易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方位图,等等。
经典的学习离不开记诵
里面引用了朱子《周易本义》载《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还有《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遯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在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撰成的《周易译注》,兼顾象数与义理。
叙述客观公允,文字考究而通畅明白,体例严谨又面面俱到,是非常值得一读的易学入门读物。
《周易译注》将《周易》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加以详细的注释、解说,对《周易》的历史、读易的方法,每爻爻辞内在含水量义等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作了介绍,贯穿了作者多年来研究《周易》的见解与心得,是一本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具的译注本。
前言1
译注说明1
卷一上经1
乾卦1
坤卦第二27
屯卦第三46
蒙卦第四58卷二69
需卦第五69
讼卦第六79
师卦第七89
比卦第八99
小畜卦第九109
履卦第十120
泰卦第十一130
否卦第十二141卷三151
同人卦第十三151
大有卦第十四160
谦卦第十五169
豫卦第十六178
随卦第十七188
蛊卦第十八197
临卦第十九206
观卦第二十215
噬嗑卦第二十一225
贲卦第二十二235卷四245
剥卦第二十三245
复卦第二十四254
无妄卦第二十五264
大畜卦第二十六273
颐卦第二十七283
大过卦第二十八292
坎卦第二十九301
离卦第三十311卷五下经320
咸卦第三十一320
恒卦第三十二330
遯卦第三十三339
大壮卦第三十四348
晋卦第三十五357
明夷卦第三十六367
家人卦第三十七378
睽卦第三十八388卷六399
蹇卦第三十九399
解卦第四十409
损卦第四十一419
益卦第四十二430
夬卦第四十三442
姤卦第四十四452
萃卦第四十五463
升卦第四十六474卷七483
困卦第四十七483
井卦第四十八494
革卦第四十九505
鼎卦第五十515
震卦第五十一526
艮卦第五十二536
渐卦第五十三546
归妹卦第五十四556卷八565
丰卦第五十五565
旅卦第五十六576
巽卦第五十七586
兑卦第五十八595
涣卦第五十九603
节卦第六十612
中孚卦第六十一621
小过卦第六十二631
既济卦第六十三642
未济卦第六十四652卷九662
系辞上传662
系辞下传702卷十743
说卦传743
序卦传775
杂卦传785附录792
一、 读易要例792
二、 主要引用书目818
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这部奇书的思想光华,是通过神秘的“占筮”外衣,焕发出恍惚窈冥的象征色彩: 它那蕴蓄丰富的变化哲理出现之际,人们对之既向往又“陌生”,乃至“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系辞上传》);随着历史的推进,自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之后,学人对《周易》的认识逐代加深,《易》学著述层出不穷,然而,同时产生的种种扑朔迷离的猜测、附会之说却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遂使本属“玄学”的《周易》思想被涂上一重又一重“幻想和奇想”的“附加色”。尚秉和先生有感于这一情状,慨而叹曰:“多者《易》解,……难者《易》解,……苟非真知灼见之士,为扬榷其是非,厘订其得失,后学将胡所适从哉?”
处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在辨析旧说的基础上,科学地发掘这部古老的哲学著作的真正价值,品评、确立其在中国哲学史、世界文化史上应有的地位。当然,进行这项工作的首要步骤,是先须正确地理解《易》学研究中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如《周易》的创作过程、时代背景、命名之义、经传大旨,以及历代《易》学的源流派别、今天应当采用的研究方法等。这些问题虽有种种成说,却多数未臻一致。笔者固不敢辄论前贤是非,谨就见识所及,采摭可取的说法,在简述《周易》经传基本内容的同时,结合上述问题略作分析,以期有助于读《易》、研《易》者探索打开《易》学大门的初途径。
一、 《周易》“经”部分的创作过程经历三大阶段:
阴阳概念的产生、八卦创立、重卦并撰成卦
爻辞,三者均是遵循“观物取象”的创作原则翻开《周易》,首先看到的是八卦、六十四卦符号,以及与这些符号紧密关联的卦辞、爻辞。这就是《周易》的“经”文。
《周易》“经”部分的创作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阴阳概念的产生,八卦创立,重卦并撰成卦爻辞。
十分明显,无论是后来的八卦或六十四卦,都是由阴阳两爻(、—)组合成的,所以,叙及《周易》的创作,我们不得不从这两种基本符号谈起。“阴”、“阳”概念的形成,是古代人们通过对宇宙万物矛盾现象的直接观察得出的。“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朱子大全·易纲领》),在古人心目中,天地、男女、昼夜、炎凉、上下、胜负……几乎生活环境中的一切现象都体现着普遍的、相互对立的矛盾。根据这种直感的、朴素的观察,前人把宇宙间变化万端、纷纭复杂的事物分为阴、阳两大类,用两种符号表示: 阴物为“”,阳物为“—”。为什么用这两种符号(而不是别的符号)来象征阴阳呢?人们曾作过各种猜测,或以为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或以为是龟卜兆纹所演化,或以为是古代用于占筮的两种竹节的象形,或以为是取用上古“结绳”时代“有结”、“无结”的形态等等〔2〕,见仁见智,皆可并存。但有一点是人所公认的: 阴阳爻象的形成,本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直接观察,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现象。
在这基础上,古人以阴、阳符号为“爻”,每三爻叠成一卦,出现了“八卦”(《周礼》称为“经卦”)。八卦各有不同的名称、形式,分别是: 乾(瘙椸)、坤(瘙椺)、震(瘙椻)、巽(瘙椼)、坎(瘙椾)、离(瘙楀)、艮(瘙楁)、兑(瘙楃)。八卦的取象,已经从阴阳二爻对事物的广泛象征,发展到对自然界八种基本物质的具体象征;这八种基本物质是: 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在后来的《易》理演绎和《易》筮运用的过程中,八卦的卦象又不断扩展增益,可以分别象征八种类型的诸多物象,《说卦传》所举象例,即可见其概略。以八卦与阴阳二爻相比较,两者的创立有一个共同点: 均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物象所得,然后又作为喻示种种物情、事理的象征符号。《系辞下传》对此作了较为明白的说明: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阐述古人从观察万物到制成八卦的整个思维过程,即“观物取象”的创作特征。其中所“观”之“物”,乃是自然、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所“取”之“象”,则是模拟这些事物成为有象征意义的卦象。如乾为天、坤为地等即是。此后,八卦两两相重,出现了六十四卦(《周礼》称为“别卦”),并产生了解说这些卦形所寓哲理的卦爻辞。此时,《周易》“经”文全部创成,其独具体系的哲学思想已趋成熟。
就卦形看,六十四卦及每卦中的六爻,也同样都是作《易》者遵循“观物取象”思维形式的产物。例如,瘙椔为《晋》卦(“晋”意为“进长”),卦形是坤下离上(地在下,火在上),拟取太阳从东方大地升起这一物象,说明事物处于上进、成长之时的发展规律;与之相对的,瘙椕为《明夷》卦(“明夷”意为“光明殒灭”),卦形是离下坤上(火在下,地在上),拟取太阳从西方大地落下这一物象,说明事物处于光明转向黑暗之时的变化情状。很明显,它们都以拟取物象来喻示事理。至于六十四卦中的每一爻,也各具其象。如瘙棤为《乾》卦,卦形是由完全相同的六个阳爻“—”组成,但每爻各自象征着不同的义理。以上下两爻为例: 下爻(初九)“—”,爻辞曰“潜龙勿用”,喻示此爻犹如一条潜伏水底、养精蓄锐的“龙”的形象,说明事物以刚健气势崛起之初,必须积蓄力量,创造条件,不可轻易盲动;上爻(上九)“—”,爻辞曰“亢龙有悔”,喻示此爻犹如一条激昂飞腾而飞得太高太猛的“龙”的形象,说明事物刚健过甚、发展超过一定限度,必将走向反面,出现挫折。显然,这些“爻”都是某种特定的象征,暗示着各不相同的哲理意义。
就卦爻辞看,六十四卦的卦辞及每爻的爻辞,均是配合卦形阐明象旨。卦爻辞的出现有两大意义: (一) 使《周易》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有机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二) 使“《易》象”从隐晦的符号暗示发展为用文字表述的带有一定文学性的形象。卦爻辞的表现形式是“假象喻意”,即拟取人们生活中习见常闻的物象,通过文字的具体表述,使卦形、爻形内涵的象征旨趣更为鲜明、生动。如上文所引《乾》卦的两爻,由于“潜龙勿用”、“亢龙有悔”这些具体文辞的形象表达,使这两爻的象征意义突出地显示出来了。而每卦的卦辞与六则爻辞,在相互联系中,披露了该卦所蕴涵的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哲理;六十四卦相承相受,从六十四种角度分别展示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事理特征及变化规律——《周易》哲学于是形成了独特的系统,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化、思想而流传不衰。
二、 《易传》七种十篇,又称《十翼》,汉以后被合入经文并行宋人林光世《水村易镜·自序》云:古之君子,天地、日月、星辰、阴阳造化、鸟兽草木无所不知,不卦辞、爻辞,眼前皆自然之《易》也。世道衰微,《易》象几废,孔圣惧焉,于是作《大象》、《小象》,又作《系辞》,……令天下后世皆知此象自仰观俯察而得也〔3〕。水村所谓“古之君子”,殆即指当时的卜筮者或学者们,其言不免流于浮夸;但其指出《易传》作者欲令人知《易》象均从仰观俯察而得,遂撰诸篇以明《易》旨,似不违情实。
从现存《易传》的内容看,共有《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七种,凡十篇。这十篇的创作宗旨均在解释《周易》“经”文大义,犹如“经”之“羽翼”,故又称《十翼》(见《周易乾凿度》)。
《易传》解“经”各有一定的侧重点或特定的角度,兹分叙如下。
《文言》,分前后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象征意旨,故前节称《乾文言》,后节称《坤文言》。“文言”两字之义,即谓“文饰《乾》、《坤》两卦之言”。孔颖达引庄氏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周易正义》)李鼎祚又引姚信曰:“《乾》、《坤》为门户,文说《乾》、《坤》,六十二卦皆放焉。”(《周易集解》)这两说似已点明《文言》的名义所在。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及一卦大旨。“彖”字之义,李鼎祚引刘曰:“彖者,断也。”(《集解》)孔颖达引褚氏、庄氏曰:“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正义》)但作为经传之名,其义有二: (一) 指卦辞,即《释文》引马融所谓“彖辞,卦辞也”,《左传》襄公九年孔疏从之,称“《周易》卦下之辞谓为《彖》”;(二) 指《易传》中的《彖传》,即王弼《周易略例》所谓“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旨也”,《正义》亦曰:“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彖传》阐释卦名、卦辞、卦义的体例,往往取卦象、爻象为说,多能指明每卦中的为主之爻,而以简约明了的文字论断该卦主旨。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其中释卦象者六十四则,称《大象传》;释爻象者三百八十六则〔4〕,称《小象传》。“象”字之义,犹言“形象”、“象征”,即《系辞下传》所谓:“象也者,像此者也。”但作为经传之名,则有两义: (一) 指《周易》的卦形和卦爻辞,《系辞下传》:“《易》者,象也。”《左传》昭公二年叙韩宣子适鲁“见《易象》”即指此;(二) 指《易传》中的《象传》,旨在分析卦、爻的象征意义。《大象传》的体例,是先释每卦上下象相重之旨,然后从重卦的卦象中推衍出切近人事的象征意义,文辞多取“君子”的言行、道德为喻。如《乾》卦《大象传》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表明该卦上下象均为“天”,君子当效法“天”的健行气质,奋发图强;又如《损》卦《大象传》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恶窒欲”,即表明该卦上“山”下“泽”,有损下益上之象,君子当效法此象,时时自损不善。其他诸卦的义例,无不如此。《小象传》的体例,是根据每爻的性质、处位特点,分析爻义吉凶利弊之所以然。如《乾》卦初九爻的《小象传》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指明此爻微阳初萌,不可急于施用;又如《明夷》卦六二爻《小象传》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指明此爻柔顺中正,不违法则,故获吉祥。其他诸爻亦均类此。《象传》以言简意明的文辞,逐卦逐爻地解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立象所在,使《周易》经文的象征意趣有了比较整齐划一的阐说。
《系辞传》,因其篇幅较长,分为上下两篇。“系辞”二字的名义,有两方面: (一) 指卦爻辞,即《正义》所谓“圣人系属此辞于爻卦之下”,“上下二篇经辞是也”;(二) 指《易传》中的《系辞传》,亦即《正义》所云“夫子本作《十翼》,申说上下二篇经文系辞,条贯义理,别自为卷,总曰《系辞》”。《系辞传》可视为早期的《易》义通论,文中对《周易》“经”文的各方面内容作了较为全面、可取的辨析、阐发,有助于后人理解八卦、六十四卦及卦爻辞的大义。其中有对《周易》作者、成书年代的推测,有对《周易》“观物取象”创作方法的追述;或辨阴阳之理,或释八卦之象,或疏解乾坤要旨,或展示《易》筮略例;并穿插解说了十九则爻辞的象征意旨(集中见于《系辞上传》者七则,集中见于《系辞下传》者十一则,散见于《系辞上传》者一则,共十九则,详见黄寿祺所撰《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6期)。当然,《系辞传》在通说《易》义的过程中,也充分地表露了作者的哲学观点;但就其创作宗旨分析,这些哲学观点又无不归趋于《易》理范畴。简言之,《系辞传》的要领,在于发《易》义之深微,示读《易》之范例。
《说卦传》,是阐说八卦象例的专论。全文先追述作《易》者用“蓍”衍卦的历史;再申言八卦的两种方位(宋人称为“先天”、“后天”方位);然后集中说明八卦的取象特点,并广引众多象例,是今天理解、探讨《易》象的产生及推展的重要资料。其中言及八卦的基本象例: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八种大体不变的象征意义: 乾健,坤顺,震动,巽入,坎陷,离丽,艮止,兑说(悦)——这在《周易》六十四卦象征义理中几乎是每卦必用的象喻条例,对于明确《周易》卦形符号的构成原理尤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序卦传》,旨在解说《周易》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揭示诸卦相承的意义。全文分两段: 前段叙上经《乾》至《离》三十卦次序,后段叙下经《咸》至《未济》三十四卦次序。这种卦序,当是相沿已久的〔5〕;而文中所明各卦依次相承的意义,含有事物向正面发展或向反面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可以说,《序卦传》是一篇颇具哲理深度的六十四卦推衍纲要。
《杂卦传》,其取名为“杂”之义,韩康伯云“杂糅众卦,错综其义”(《韩注》),即打散《序卦传》所揭明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分成三十二组两两对举,以精要的语言概括卦旨。文中对举的两卦之间,其卦形或“错”(亦称“旁通”,六爻相互交变)或“综”(亦称“反对”,卦体相互倒置),其卦义多成相反。这种“错”、“综”现象,是六十四卦符号形式的重要特征,从中可以窥探出作者对卦形结构的认识,其哲学意义在于表明事物的发展往往在正反相对的因素中体现其变化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在大体揭明了《易传》七种的内容要点的同时,可以得出这样一种论断: 《易传》的创作,尽管其抒论角度各不相同,或叙述重点各有所主,但其基本宗旨无不就《周易》经文而发。那么,作为《周易》经文出现之后而产生的,并成为自古以来众所公认、无与伦匹的解经专著的《易传》,不但是今天研究《周易》经文的重要的“津梁”,而且其本身的哲学内涵也值得深入探讨。
应当指出,《易传》七种原皆单行,后来被合入经文并行,自有一段为学者所认识、接受的过程。关于援传连经始于何人的问题,旧有两说。《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记载曹髦与《易》博士淳于俊的一节对话云:……帝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俊对曰:“郑玄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帝曰:“若郑玄合之,于学诚便,则孔子曷为不合以了学者乎?”俊对曰:“孔子恐其与文王相乱,是以不合,此圣人以不合为谦。”这段资料说明淳于俊认为,东汉的郑玄合《彖传》、《象传》于经文。《崇文总目》云:“凡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曰:凡以《彖》、《象》、《文言》等参入卦中,皆祖费氏。东京荀、刘、马、郑皆传其学。王弼后出,或用郑说,则弼亦本费氏也。这是主张西汉的费直连传于经。两说孰是,尚无定论;但汉代学者出于便利诵习的目的,编成经传参合本,当是较为可信的说法。
经传合编本《周易》出现于汉代,是当时崇尚经学的社会背景的一方面反映。后代学者多依此本研读,影响至为广大,遂使《易传》的学术价值提高到与“经”并驾齐驱的地位,乃至人们在传述研究时论及《周易》一书,事实上往往兼指“经”、“传”两部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