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3206201
1.译者汉语和日语诗歌素养俱佳,名闻学界,秉持“古典还原古典,现代
归还现代,诗歌翻译诗歌”之理念,打造本书之特色;
2.本书吸收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代表日本诗歌研究与赏析的一流水平;
3.书中契合诗意精选了16幅日本著名版画家吉田博和川濑巴水的作品作为精美彩插,给读者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4.贴合当今人们碎片化阅读模式,无论是借鉴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还是内心渴求不凡,读诗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陶冶情操、提升修养。
5.此外,本书精选十余首浪漫的爱情诗,对于期待爱情或热恋中的人们亦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恋爱手册。
日本诗歌是世界诗歌灿烂星河的一部分,《日本名诗导读》以浅显简明而有趣的语言解读日本诗歌的特色和韵味,挑选国内读者所熟知的柿本人麻吕、松尾芭蕉、夏目漱石、宫泽贤治、石川啄木、中原中也、金子美铃、谷川俊太郎等名家名作,中日对照,注解详实,面向日语学习者同时也面向日本文学和诗歌爱好者。
本书分为古典篇和近现代篇,共选入64篇诗歌。每篇由日文原诗、现代日语译文(仅限古典篇)、中文译诗、释文以及页下注释等部分构成。
古典篇
求婚歌/求婚歌
诀别歌/決別歌
幽会歌/密会の歌
吾身非鸟/鳥にしあらねば
秋夜幽会歌/秋夜の密会
问答歌两首/問答歌二首
吾妻哭泣/我妹泣き
莺之泪/鶯の淚
樱花飘落/花の色はうつりにけり
五月橘花/さつき待つ花橘の香
望月歌/月見の歌
魂归花下/花のもとにて春死なん
相思成灾/もの思へば
自甘绝此生/玉の緒よ絶えなば絶えね
秋夜雁鸣/秋の夜の雁鳴き
大井川上筏如飞/ 大井川下す筏
瘦蛙/痩蛙 古池/古池
近现代篇
听尽吴歌月始愁/呉歌を聴尽して月始めて愁ふ
荒城之月/荒城の月
初恋/初恋
落叶/落葉
智慧的相面者看我面相/智慧の相者は我を見て
弟弟 请不要死去/君死にたまふことなかれ
柠檬哀歌/レモン哀歌
风景/風景
一个人/一個の人間
单相思/片恋
飞机/飛行機
竹/竹
春望词/春望詞
金丝雀/かなりや
冬日抄/冬日抄
雨/
不畏风雨/雨ニモマケズ
寒暄/挨拶
春/春
坐在草地上/草にすわる
水之心/水の精神
大阿苏/ 大阿蘇
俯瞰之景/瞰下景
鹿/鹿
盘/皿
歌/歌
积雪/積もった雪
秋夜的对话/秋の夜の会話
摩周湖/摩周湖
献给恋人的哀歌/わがひとに与ふる哀歌
流星/流星
我是一棵小草/われは草なり
桑名车站/桑名の駅
让我为你接生/生ましめんかな
又一个白天/また昼に
静物/静物
归途/帰途
自己的感受力/自分の感受性くらい
陀螺/独楽
他人的天空/他人の空
悲伤/かなしみ
生命的别名/命の別名
巧克力革命/チョコレート革命起こす
宇宙/宇宙
参考文献
日本诗歌的古典与现代
诗歌,是一个近代性的词汇。历史地来看,先有“歌”,后有“诗”,两者独立而并行,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冲突中,成为对应西语“poetry”等的译词而流行于世(汉字文化圈)。
日本诗歌是世界诗歌灿烂星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历史可追溯到日本文化的生发期,其滥觞正是文字尚未出现之时的远古歌谣(“歌”),与“巫”同源(音乐、舞蹈和歌谣同源于此)。近代之前,日本诗歌以诗体而论,概分为汉诗、和歌和民间歌谣等,出现了《怀风藻》《万叶集》《古今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等诗歌集以及松尾芭蕉、与谢芜村等著名的俳谐创作者。不过,汉诗
与和歌也并非处于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发生学意义上,和歌的生成与中国古乐府歌行体密切相关(如“短歌”首先作为“长歌”的“反歌”之形态存在)。而且,包括日本和歌在内的日本古典文化都是以古代汉文化为催化剂和参照系而生成的文化现象,如所谓“三大和歌集”及其歌风的形成背后都有深刻的思想(思想,本身就包含“思”与“想”及其相互关系等多个面向,而非仅是一种纯粹理性的思维活动)演化和汉文化受容的脉络。若以确立和歌之国风位置的《古今和歌集》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其所谓“爱讲道理”(理屈っぽい)的特色(即使有,也只不过是次要的特质),实际上是创作者意欲创设一种“对立”于汉文化—确立自我的“和歌”之样态,却“意欲过剩”的产物。换言之,所谓“爱讲道理”只不过是其女性化风格(相对于汉文化及《万叶集》的整体性描述,“爱讲道理”本身就暗含了对自身确定性的摇摆)的一种变异形态。要之,和汉文化的并存与内共生是日本古典诗歌生成与演进的基本文化脉络和逻辑。
明治以降,和汉文化内共生的局面逐渐演变成“和、汉、洋”三种文化在古今/东西的框架下的冲突与融合。就诗歌领域而言,以1882年刊出的《新体诗抄》(原名《新体诗抄初编》)为标志,开启了日本诗歌革新的热潮。在西方文学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面影》《嫩菜集》《海潮音》《白羊宫》《邪宗门》《新诗四章》《道程》《圣三棱玻璃》《吠月》《春与修罗》等代表性诗集,以及《一把砂》《别离》等代表性歌集,另有正冈子规、高滨虚子等人的俳句创作。大正年间(1912—1926),西方的生命哲学、现代性艺术思潮、无产阶级文学思想等开始在日本产生影响,出现了高桥新吉、中野重治、三好达治、丸山薰、萩原朔太郎、中原中也等诗坛名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在思想多元内共生的明治、大正时代,出现了宫泽贤治、金子美铃等拥有独特世界观和诗歌信念的天才诗人。可惜,后来日本思想文化日趋走向狭隘而闭塞,日趋危难而妥协,终与愚民的皇权法西斯体制相合谋,诗歌变异为战争的工具和奴隶,包括与谢野晶子、高村光太郎等诗界名流尽数沦落。二战后,以《荒地》及其周边诗人为中心的“荒地派”引人瞩目,另有饭岛耕一、谷川俊太郎等也开始受到关注。经过百
余年的演进,在后现代特征凸显的消费时代,历经千年的日本汉诗创作几近消隐,口语自由诗歌渐为主流,而俳句、短歌等传统诗体依然存续,而且,与汉语诗坛的“热闹”不同,当下的日本诗坛显得十分安静。每个诗人似乎都是一个孤独而沉默的原子个体。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国人对日本诗歌的关注多半是自身文化转型的迫切需要,如周作人对日本短歌、俳句的译介,就源于对汉语新诗的不满与期待。如今,关于汉语新诗的争论俨然成为一种职业,但若站在世界文学的立场观之,拿得出手的又有几首?最重要的原因自然不在(现代)汉语诗歌抑或(现代)汉语本身,而在于汉语诗歌创作者自身主体性尚未真正确立,何来强大的生命意志和思想之力?!这与个性被忽略、原创性丧失实属同一个问题。而在诗学上,以世界文化的视阈为前提,如何将传统之中国与现代之中国纳入当下的诗歌书写中,依然是诗人应有的自觉。由此看来,鲁迅先生所言的“拿来主义”仍然没有过时。
当然,我们撰写这部书稿的最直接原因,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国内鲜有这样的尝试:按照日本诗歌史(古典—近代—现当代)的脉络,以中日双语对照的方式选译、注解并导读名家名作,兼及广大诗歌爱好者和日语专业学习者的兴趣及需求。2023年6月,作为“双语对照外国诗丛”之一,我和刘老师合作编译的《日语名诗100首》刊印,该书侧重翻译,并无导读的部分。可以说,撰写《日本名诗导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弥补上次的遗憾。本书分为以下部分,即日文原诗、现代日语译文(仅限古典篇)、中文译诗、释文以及页下注释。语言是诗歌的基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之美首先在于语言的形式与节律,而语言的音韵和构型规定了诗歌审美的维度。为了帮助日语学习者习得(不同时代)日语的语法和音律,并据此寻得通往诗歌赏析的途径,我们加注了详细的语音和语法解读。而释文部分,则意在揭示出诗歌背后的历史事件、文化脉络以及艺术特色。毕竟,诗歌不仅仅是语言本身(在“语言是人类存在之家”的意义上,诗歌或可理解为是语言真正在“说话”),作为一种现代艺术的美学形态,诗歌的艺术理想,或在于弥合人类所处的事实与价值分裂而异化的世界。在此,感谢负责“双语对照外国诗丛”的杨晓明主任的理解与善意,经由她的同意,本书也选取了《日语名诗100首》中的部分篇目,特此说明。在该书的撰写过程中,也修订了部分译文或注释,大家也可参照阅读。
众所周知,诗歌的翻译是一件费力又不讨好的事情,至少有两个理由:一是语言本身,二是诗歌的特点。更何况,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诠释行为,每个人的理解又有差异。由此观之,翻译诗歌的结局注定不可能是皆大欢喜的。持此觉悟(有可能也是一种执念),在翻译和解读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坚守“尊重语言、尊重诗歌”这一原则,即在充分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将诗歌“还原”为诗歌。这样一来,有时为了还原诗歌的节奏或形式塑造的艺术之美,就不得不打破原有的韵律,而尝试以汉语的韵律再现。也就是说,诗虽贵乎真,但所谓“真”既有语言事实的“真”,也有审美意义的“真”。在两种“真”冲突时,孰轻孰重?我们也多有犹豫。此种情形,我们多半加注做了说明,并于此对沉冗之表述示以歉意。
此外,出于观赏的考虑,本书根据选诗的内容增加了部分插图,这些插图出自日本著名版画家吉田博(Yoshida Hiroshi,1876—1950)和川濑巴水(Kawase Hasui,1883—1957)的作品。
刘德润老师是我的业师,也是日本古典诗歌翻译的名家,他的助力让本书免于以单薄的“日本近现代诗歌导读”问世,在确定本书的作者排名时,恩师执意要将笔者放在前面,只好恭敬而从命,心中却多有不安。另,虽几易书稿,但错讹必也难免,而责任一定在我,敬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笔者自身视野所限,很多优秀的诗人与诗歌未能入选。看来,所谓“名诗”,难逃个人主观。虽说如此,题名之事,也祈谅解。
2021年6月,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诗歌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国内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志业于外国诗歌翻译与研究的机构。迄今为止,除了常规课程与主题讲座之外,我们还定期出版《当代国际诗坛》(唐晓渡、西川、刘文飞主编),并策划出版了由商务印书馆刊行的“双语对照外国诗丛”等。此书的出版也是本中心开设的国别诗歌课程之阶段性成果,并由首都师范大学资助出版。
借用柏拉图“美是难的”这句话,在翻译、注释、解读过程中,我也愈发产生“诗是难的”而“译诗更难”的感受。或许,暂时摆脱形而上学的追问,穿行于诗歌带给我们的细雨、风暴和雷电,触碰理性的感性显现,品味“感应分离”与“生存失位”中滋生的美学空间,在诗歌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体验不同语言间的冲突、对话及其过程中情感与密码置换的快感、遗失的缺憾等,都是一种难以言明的内向化精神经验。
在本书完稿之际,我和刘德润老师、余祖发老师邀约并期待更多的日本诗歌爱好者和研究者加入诗歌翻译与研究的领域中来。
王广生
癸卯年四月十四日于花园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