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54704
1.《时代周刊》和《出版人周刊》2019年度图书,中国科学院科普专项资助图书
2. 基于爱迪生国家历史公园中保存的约500万页原始文件,长达7年的潜心研究,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传记作家绝笔之作
3. 拥有263项照明技术专利,为1093项发明申请了专利,100多家公司的创始人,揭开爱迪生的创造力密码
从12岁起一只耳朵全聋,一只耳朵半聋,却发明了250 种与声音相关的装置,发明留声机,为人类历史带来了全新维度的声学革命
4.爱因斯坦、福特等一众名人的偶像,平均每10~12天就会获得一项专利,他是人类创造力的,这本书是关于创新和创造力好的解读
这本书你可以从头开始读,也可以从后一章开始倒着读。后一章,你会遇见童年时的爱迪生,这位从12岁起就再也没有听见鸟叫的少年,只接受过小学教育,如何成为难以超越的科学大师。
在这本书之前,爱迪生的女儿马德琳曾经抱怨:“我至今没有看到一部令人满意的完整刻画父亲的传记。人们总是过分强调他做过什么事, 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本书由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传记作家埃德蒙·莫里斯基于托马斯·爱迪生国家历史公园中保存的约500万页原始文件,历经长达7年的阅读研究创作而成。他还得到爱迪生被托管的家庭文件访问特权,包括爱迪生曾外孙所藏的家族档案,甚至还有多年来被尘封的爱迪生给第二位妻子的情书。这本书首次详细讲述了爱迪生84年的人生和成就,首次摒弃了认为爱迪生和尼古拉·特斯拉之间存在敌意的阴谋论,并提出了他们互相欣赏的依据。全书既描绘出爱迪生的经典形象,也展现了他较少为人所知的其他面孔。他不仅是专注、勤奋的天才发明家,也是宠爱妻子的丈夫、严厉的父亲、无情的老板、自诩有商业天赋却常常濒临破产的企业家、秉持进步主义理念的老共和党人。
译者序
序 言 1931 年
我的那些所谓发明已经存在于环境中,我只是将它们拿出来而已。
章 植物学 1920—1929 年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一切皆在变化中
第二章 国防 1910—1919
远到全美范围内,近到爱迪生眼前的置物架,到处都有他想要发明的“新事物”
第三章 化学 1900—1909
“我把我所有的钱都花在了蓄电池上”。专利的申请表明他并不期望早日成功。
第四章 磁学 1890—1899
从活动电影放映机到射线实验
第五章 光 1880—1889
第六章 声 1870—1879 年
第七章 电报 1860—1869 年
第八章 自然哲学 1847—1859
终 曲 1931
致 谢
图片来源
注释
序言
1931年
爱迪生在走到生命终点之际,正如他在人生起始时一样,只能依靠奶生存。1931年2月,爱迪生84岁了,他装作能听到迈尔斯堡镇上的人们为他祝寿。20个身穿白衣的女学生在棕榈树下护送他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座新桥的落成典礼上。当佛罗里达州长称呼他为“天才”时,他摇了摇头。他剪开绿橙相间的丝带,微弱地欢呼了一声,同时微笑着挥手致意,随后回到他和米娜与亨利·福特夫妇共有的河岸庄园。他谢绝了一块双层糖衣生日蛋糕,喝了一杯1品脱a的热牛奶(这是7杯中的第4杯),他每天都要以此缓解腹部的疼痛。
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只吃半饱,恪守提倡节制的哲学家路易吉·柯尔纳罗(1467—1566)的格言:“一个人应该饿着肚子离开餐桌。”但这有时也是无奈之举。少年爱迪生是一名流浪电报员,时常在陌生城市的街道上游荡,那时他的收入连一点儿像样的烟草都买起。即使是在收入不菲的而立之年,他的两任妻子都因为高级的饮食而发胖,他本人一顿饭的食物量也仍不超过6盎司a,通常只有4盎司,饮料只喝牛奶和调味水。“人在喝醉时无法清晰地思考问题。”他的嗜好是抽廉价的科罗纳雪茄,他会整箱整箱地抽,或者不如说是嚼。除了价格实惠,浓烈又辣喉的劲儿也博得了他的欢心。这些长长的雪茄使他本已极度活跃的新陈代谢更加旺盛,他甚至可以连续工作54个小时。直到约两年前,他还能习惯性地快速爬好几层楼,而且能将一条腿踢得比桌子还高,十分灵活。在那之前很久,他就胃痉挛得厉害,一餐只能吃下一块羊排或几个鱼丸,再多一点儿就会觉得饭后困倦。77岁时,他把日常饮食减少到一片烤面包、一汤匙粥、一汤匙菠菜、一条沙丁鱼和四块尤尼塔苏打饼干,用一杯又一杯牛奶把这些食物送下去。81岁时,他除了在晨起时或者睡前食用1/4个橘子,仅以牛奶度日。84岁的爱迪生饱受肾衰竭和糖尿病的双重折磨。众所周知,他一直以来都是坚不可摧的,但在研究白炽灯几近失明,遭受无数次酸灼伤和电击,手臂和脸都曾被X射线照射,吸入多得足以让身体较弱的人得尘肺病的矿尘之后,他终还是走向了生命尽头,正如1931年美国衰退的经济一样,而他的发明则为其贡献了150亿美元。
“我想告诫你们的是,一定要勇敢。”他在自己的植物园做告别广播演说时鼓励他的同胞们,“我已经活很久了,眼见历史一次又一次地重演,亲历过多次商业萧条。但是,无一例外,美国都会浴火重生,并且变得更强大、更繁荣。”
冬天即将结束,爱迪生准备回到新泽西的家。在这之前,他向上帝以外的力量祈祷(他否认上帝的存在),希望自己活得久一点儿,能够完成正在进行的一轮植物学实验。“再给我5年时间,美国就会有一种可在12个月内收获的橡胶作物。”
然而,当他到达纽瓦克车站时,很明显,他看不到来年的春光了。他身体虚弱,满头银发,腰弯背驼,走路蹒跚,需要有人在一旁搀扶。他6个孩子中的3个在旁边迎接他。此时,春雷滚滚,一场暴雨倾盆而下。爱迪生踉跄着走向一辆等着去西奥兰治的短途汽车,他的妻子米娜把一块遮雨布披在他的肩上。
第二天早上,在市中心主街他宏伟的实验室大楼里,员工们像往常一样等着“老头儿”——他在20多岁时就被起了这个外号——日复一日地早起准点上班,但在6月剩下的时间和整个7月里,他一反常态地待在其位于卢埃林公园的宅邸“格伦蒙特”里。8月的天,他穿戴整齐,准备去乡野游玩,刚到门前却骤然晕倒,被抬回到了床上。三名医生匆匆赶到,其中一人甚至包机前来。那天晚上,他们宣布病人“健康状况不佳”,除了代谢紊乱,还患有慢性肾炎。鉴于这个消息会在华尔街产生负面效果,他们补充道:“糖尿病现在已经得到控制,肾脏的情况似乎也有所改善。”
世界各地的新闻编辑室争分夺秒地更新了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的讣告。自爱迪生因留声机(他自认为伟大的发明)一夜成名以来,记者们已经准备了53年。多年来,记者们赞叹,这场不可思议的、为人类历史增添了一个全新维度的声学革命竟然是由一个一只耳朵半聋、另一只耳朵全聋的人完成的。
即使是字数多的期刊,也没有足够的专栏可以总结爱迪生获得的1 093项涉及机器、系统、工艺流程、现象的产品专利的情况。虽然他的残疾程度逐渐加重——“我从12岁起就没听见过鸟儿歌唱”——但他发明了250种与声音相关的装置:将浸漆丝、云母、铜箔或法国玻璃薄片弯曲并包在半流体垫圈中制成的膜片,会说话唱歌的玩偶,碳钮送话器,用对苯化合物制成的保真度极高的圆筒唱片,可将纸张模压、压平、塑形的复印机,碎钻指针抛光机,圆盘唱片播放机的离心调速器,利用石英圆筒和紫外线的微型扬声器,留声机,有声邮件,小提琴扩音器,声学时钟,无线电话接收器,能够听到太阳黑子爆发的装置,长到必须支撑在两栋建筑之间的喇叭,可供多人共用的骨传导耳塞,声控飞轮,等等。
他在照明技术方面的贡献更是让他千古留名:他创造了可长时间照明的白炽灯泡,并且拥有另外263项相关专利。如果他为给医生使用的X射线荧光镜也申请专利,那么就会再增加一项。为人所称道的是,爱迪生设计、制造、构建了世界上个白炽灯供电照明系统并为其提供动力。那是1882年9月的一个夜晚,随着他按下开关,曼哈顿下城区昏暗的煤气灯光瞬间变成了如无数颗流光溢彩的珠宝在闪耀的一片光明。
爱迪生在摆弄那些工具和烧瓶时一丝不苟、全神贯注,而他的大脑充满奇思妙想,双手灵巧,由此诞生了通用股票行情自动收录器,电表,巨型发电机,碱性可逆电池,安全矿灯,光滑的糖果包装纸,面部神经痛药膏,潜艇遮蔽装置,夜视望远镜,电子投票记录器,旋翼升降飞行器,星光热量传感器,水果保存器,牵引电线、电镀玻璃、标示邮件地址的一些机器设备,金属薄片制造机,从硫化矿石中提炼黄金的方法,电动点烟器,斜面缆索起重机,内燃机自动启动器,超薄箔滚筒压制机,植物汁液萃取器,煅烧炉,织物防水剂,电动笔,声控马毛修剪器,移动式球形打字机,胶带,活动电影摄影机,活动电影放映机,有声彩色电影。他建立了世界上家电影制片厂,制造了世界上的破碎机,设计了防龙卷风的混凝土房屋,建设了数十座发电厂和一条电磁铁路——铁路上装有机车、电车、制动器和转车台。他捣鼓出一套以电报为主题的哥德堡式系列设备,其中包括可以在一根电线上同时传输多条信息的双工、四工和八工通信设备,可以从高速列车上发送出“蚱蜢”式信号的设备,可以将莫尔斯电码转化为罗马字母的传真信号接收器。如果他在19世纪80年代早期没有忙于发明其他东西,他或许可以将以太点火、热离子发射、扩展感应和整流接收的发现都融合到无线电技术之中。
爱迪生的人生信条在他14岁自己写文章、刊印并发行一份在火车上售卖的报纸时就定下了,那就是只创造实用和有利可图的东西。尽管爱迪生更渴望成为一名企业家,并开办了100多家初创公司,但他发明的欲望仍如情欲一般不可阻挡。
译者序
——本书译者、科学史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吕凌峰
爱迪生,一个无人不知的名字。小时候在妈妈做手术时机智地用反光的镜子为医生照明,经历成千上万次失败后终于发明了白炽灯,一生有上千项发明,“成功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才”……这些广为流传的故事塑造了爱迪生的经典形象。可能有些人还在互联网上看到过“电流大战”的故事,说爱迪生不择手段地打压了真正的天才特斯拉,这么看来,为人类照亮黑夜的普罗米修斯其实是一个卑鄙小人?但对爱迪生的这种了解全面、真实吗?事实上,爱迪生的女儿马德琳曾经抱怨:“我至今没有看到一部令人满意的完整刻画父亲的传记。人们总是过分强调他做过什么事,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喜的是,这样一本传记终于问世了。2019 年,纽约著名出版机构兰登书屋出版了《点亮黑夜——爱迪生传》,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埃德蒙·莫里斯。莫里斯的部传记《领袖的崛起:西奥多·罗斯福》(The Rise of Theodore Roosevelt,由新世纪出版社于
2015 年引进出版)出版于1979 年,随即斩获1980 年的普利策奖和点亮黑夜—爱迪生传 IV
美国国家图书奖。里根总统在读了这部传记后对莫里斯大为赏识,将他聘为总统的“御用”传记作家,在里根任期内,莫里斯享有自由出入白宫的权利,其地位之非同凡响,由此可见一斑。中国出版界也早已对莫里斯的作品极其关注,已经翻译出版过他的多部著作,如《领袖的崛起:西奥多·罗斯福》、《荷兰人:里根传》《贝多芬传:扼住命运咽喉的乐圣》等。
遗憾的是,莫里斯于2019 年5 月去世,《点亮黑夜——爱迪生传》成为莫里斯也是后一部力作。为完成这本书,莫里斯广征博引。西奥兰治的托马斯·爱迪生国家历史公园(TENHP)是一座关于爱迪生的文献宝库,这里珍藏着约500 万页的相关文件,莫里斯在撰写这本书时直接利用了TENHP 的大量原始档案资料作为依据。此外,他还独辟蹊径,获得了常人更加难以获取的隐秘史料,那就是爱迪生曾外孙所藏的家族档案,甚至还有多年来被尘封的爱迪生给第二位妻子的情书,这些私人档案均向莫里斯敞开了大门。著书所引用的二手论文著作更是不必多说,十分丰富、广泛。莫里斯下了如此功夫搜罗原始文献和专著论文,为全面真实地反映爱迪生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书采用倒叙的方式,以爱迪生每十年的主要工作领域为纲,对这位伟人在植物学、国防、电池、矿业、电灯、留声机、电报机等领域的努力均做了专业的叙述;各章中的小节不全受章名学科所限,对爱迪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述及,举凡时代背景,爱迪生的家庭生活、
政治立场、社会新闻,以及他与下属、金融界、竞争对手等的关系都自然地穿插于书中。全书既描绘出爱迪生的经典形象——专注、勤奋的天才发明家,也展现了他较少为人所知的其他面孔:宠爱妻子的丈夫、严厉的父亲、无情的老板、自诩有商业天赋却常常濒临破产的企业家、秉持进步主义理念的老共和党人……通过莫里斯的妙笔,一个鲜活的爱迪生呈现在读者面前。
此书问世之前,也许人们对爱迪生都有着类似的刻板印象:自学成才的天才、精力旺盛的工作狂、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怪人。应当说,这种认识虽然不全面,但与实际相差也不太远。在莫里斯的书中,到处都可寻到例证:爱迪生痴迷于工作,常常忘了吃饭;他和他
的“失眠小组”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地工作,常常在午夜才享用“午餐”;他的脑子里塞满了技术问题,在英国议会,他对议员们激烈的争吵辩论无动于衷,却思考起了大楼的散热问题;他没有接受过小学以上的教育,甚至小学教育也不完整,却阅读各学科的专业著作,追踪期刊文献,并能学以致用,在声学、电气、电化学技术等领域都实现了划时代的突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这就是爱迪生的全部吗?果真如此,爱迪生就是一个受到顶礼膜拜的神明、偶像,而非一个立体的人了。除了天才的一面,莫里斯也揭示了爱迪生的其他
面孔。
爱迪生是个“正常”的男性,他两次和青春靓丽的女学生陷入热恋之中,他对妻子的爱在婚后也未变淡。位妻子玛丽弥留之时,他抛开工作奔往妻子身边,在妻子逝后可能是生平一遭不能自已地流下了泪水。追求第二位妻子米娜时,他也一度置工作于不顾,沉
溺于对未来夫妻生活的构想中。婚后多年,身在矿山时,他也不忘给妻子寄去一封又一封情书。即便忙于实验,只要米娜来了,他就会耐心地陪着妻子,直到她回家。
对子女来说,爱迪生则显得有些难以亲近、高不可攀,作为父亲,他是迟钝的。尽管经济困难,但他绝不会耽误给远在欧洲的女儿支付医疗费。为了治疗儿子的酗酒,他宁愿花重金将儿子托付在疗养院中。但是他不会给子女们写下充满爱意的哪怕只言片语,因此大大
伤了他们的心。
做生意时,爱迪生自认为他和在实验室时一样天赋异禀。然而,科学家的气质使他不能真正精打细算地为自己谋利。他不会把专利卖掉,依靠版税高枕而卧,工程师的热血在他的血管里沸腾,为此他顶着华尔街金主们的质疑,坚持自己筹资,排除各种困难,安装整个曼哈顿下城的电灯系统。他耗时近十年,全身心地投入铁矿事业,几乎掏空了腰包,在此过程中,已很难说他的目的是赢利,他真正享受的是不断地解决难题所带来的乐趣。近些年来,网络上的一些文章将爱迪生刻画为利欲熏心的企业家、华尔街的代言人,称他残酷地迫害了真正的天才尼古拉·特斯拉。爱迪生是不是这样的人,读过莫里斯的书后,你的心中应该自有答案。
该书除了展现爱迪生个人,还以其生涯为窗口,向读者呈现了美国内战后、大萧条前的科技与美国社会、资本、政治的相互作用。美国内战期间,战事报道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电报行业的发展,爱迪生也在这时成为流浪电报员大军的一员,并在这一领域贡献了他初的发明才智。可以说,爱迪生的发明生涯是在现实的社会需求下开始的。后来他更是将“只发明人们想用的东西”奉为准绳。在发明生涯的前期,他先后专注于新兴的电报、电话、电灯行业,发明与生意并举,在获得诸多专利的同时财源滚滚。后半生中,爱迪生却不再跟上的无线电产业,而是坚持不断完善他老旧的圆筒唱片,终在声音产
品的市场争夺战中败下阵来。在发明生涯的前期,为了拉到赞助,爱迪生开始和金融界联系,后来更是和古尔德、摩根这样的金融大鳄谈笑风生。金融家们艳羡于他的发明,毫不吝于资助他的科研,尤其在发明电灯时,华尔街的资本让爱迪生拥有充足的物质条件,终成功地完成“细分电光”的壮举。在这时,资本和科技的发展是互利的。但在电灯发明后,金融家为了谋利又会和他起冲突,对于不那么赢利或成本巨大的项目缺乏兴致,直至篡夺了他的企业,造就了他人生中一段苦涩的回忆。资本将科技视为自身增值工具的本质暴露无遗。
爱迪生的项专利电化学投票记录器旨在提高立法机构的计票效率,从这时起,他的发明便和政治挂上了钩。但是这项发明未被采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科学在和政治博弈中的被动地位。晚年的爱迪生已誉满全球,甚至可以对总统施加影响。但是在他深度参与政治
的时期,即领导海军顾问委员会时,他仍然不能克服官僚的阻力。爱迪生希望组建一个更多由民间主导、不受政治控制的海军实验室,但华盛顿仅在资金和程序上施加影响,爱迪生的同事们便屈服了。同样,爱迪生曾预言高杀伤力武器的发展会使战争趋于克制,一战中各国政府的表现也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科技未成为政治的主导力量,反倒受到了政治的掣肘。
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写作方式。事实上,莫里斯向来敢于大胆创新,他在写作里根的传记时,就抛弃了一贯的上帝视角,而是颠覆性地从一个虚构人物的角度叙述传主生平。在《点亮黑夜——爱迪生传》中,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倒叙的方式。作者从爱迪生弥留之际写起,逐章倒叙前十年的事迹,直到充满离奇故事的童年,后在终曲中又回到爱迪生的葬礼和后事。读者面前的爱迪生也从那个熟悉的、被神化了的老人,变成一个忽而志得意满、忽而忧心忡忡的中年人,后成了米兰的那个
奇怪的少年。
二是每章的小节和标题。每章分为诸多小节,但并非都围绕着章节标题,每一小节可视为这一时段爱迪生经历的一个小故事、一段剪影,因而能反映爱迪生的方方面面。小节的标题几乎都取自该节原文,为反映作者的这一匠心,译者在翻译时也尽量保留了这一特色。因此读者也可以随意从感兴趣的那一段开始阅读,因为爱迪生人生的任何一段都值得我们驻留品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