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3304928
蔡进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副院长李宁 维谛技术大中华区董事长陈丽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联泰供应链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刘大成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肖利华 阿里巴巴集团前副总裁 阿里云研究院前院长万国华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管理学院前副院长谢卫东伦茨(上海)传动系统有限公司东亚总裁郭杰群 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院长 麻省理工学院运输与物流中心研究员联袂推荐
全书共分两篇,分别是战略篇和执行篇。战略篇:第1章主要探讨当今采购与供应链面临的危与机,揭开供应链数智化的概念与演进阶段;第2章介绍供应链的模式创新、战略以及如何制定战略;执行篇:第3章详细介绍端到端的数智化计划,从需求协同到人工智能赋能供应链自动化快速决策;第4章详细讲解数智化价值采购,重点介绍了战略采购与数智品类管理,从降本增效到形成竞争优势;第5章介绍数智化生产,主要探讨现代制造业的企业价值链建设,侧重于数据赋能价值链协同和精益数智化建设。
【写作缘起】
“以前我大多数时间只重点关注营销、技术和财务,但近两年来我自己开始亲自过问供应链管理,不只是缺货问题,而是供应链的价值在企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伦茨东亚总裁谢卫东先生和我对话时提到的,这可能也道出了众多企业负责人的心声。
我们处在一个供应链撕裂的时代,原因是纷杂的、多元的。在众多原因之中,由于国际地缘政治、各大经济体的贸易矛盾是当下供应链之伤痛的主要起因。这些本来应该是短期的突发事件,但现在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趋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供应链面临重构,高层提出供应链要“自主可控”,必须补链、强链、不断链。2022 年,供应链安全与韧性被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供应链实实在在成为国家战略。国家制定“十四五规划”,企业制定数智化时代转型战略,都不可避免地提及供应链。在当今时代,企业单靠自身的发展已经无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上下游之间供应链逐渐地网络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倘若大家都认可这句话,那么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就需要考虑如何通过供应链打造竞争优势,制定支撑公司发展战略的供应链竞争战略就变得很有必要。而作为供应链的从业者,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用供应链战略来支撑公司发展战略,这是一门必修课。
“链”接万物,数智强链
供应链的题眼是一个“链”字。而这个“链”需要所涉各方以一个相对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来有机地、紧密地“链在一起”。显而易见,之前的观点已经无法有效地维护现在的供应链运作。不破不立,当下最重要的就是要重塑新的供应链价值观。
面对未来,我们总是很惶恐,总会有人问及“职业生涯”的话题。近些年,人们更关心: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GPT)、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取代人?供应链、采购的哪些岗位会被淘汰?什么是碳管理,是否需要考个碳管理方面的专业证书?现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未来到底是全球化还是本地化?我们公司业务计划未来三年要翻番,我该怎么准备带领团队应对?在数智时代、巴尼时代(脆弱性、焦虑感、非线性、不可理解的事态感受),到底如何打造供应链生态的竞争优势呢?期待此书能带领大家一起找寻答案。
这几年,我一直以数智化供应链、供应链风险、国际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等为题进行演讲,与其说是传授,不如说是探求。我们是采购与供应链的从业者,以此为生,我不能不、也不得不做些研究和探讨,目的就是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以期站在未来看今天。就像是我们出去旅游,需要制定一个旅游攻略。要想面向未来,制定这个“旅游攻略”,我们自己的知识不够,必须博览群书。要想描述路线图,我们自己的智慧不足,必须寻求这个领域的同道者、践行者,与大家一起探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从自动化到信息化,再从信息化到数智化,众多企业逐步使用办公自动化、企业资源计划、供应商关系管理和商业智能等系统。其实,数智化也是各种技术创新的延续,以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智技术日新月异,网联、物联、数联、智联迭代发展。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员负责连接内外部供应网络,是数据交互的枢纽,管理着端到端的价值链。然而很多人对供应链数智化技术并不了解,有些人知道这些技术的名称,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有些人知道了基本概念,但却不知道具体怎么应用,故我在本书中将给大家介绍当今主流的供应链数智化技术和应用。
以前,数智科技是“颠覆者”;后来,它成了“赋能者”;现在,它是“同行者”。随着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加快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到来,产业发展以及企业经营需要取大势而为,方能事半功倍。产业链及产业链供应链的数智化转型升级,以及如何在复杂环境下打造安全可控、高效柔性的供应链体系,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立身之本。
供应链管理已经上升到了企业管理的战略层级,数智化供应链成为企业供应链核心能力构建的一个大方向,供应链全流程系统生态打通,使企业乃至行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四流合一,同时也可以实现与工作流、组织流的高效交互,有效进行跨部门的决策支持,利用数据反馈不断基于客户需求优化企业的业务结构,更高效地对内、对外赋能。
基于业务建立的数据预判和数据决策,快速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产业链上下游的供需变化,能够更加客观地做出商业判断,最大限度地降低因供应链问题导致的损失。企业高质量的数据资产累积,能够实现数字时代企业的快速增值,成为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最终实现一切业务数字化,一切数字业务化。各家咨询公司就像各门各派,各自钻研一门武功,行走江湖。“千江有水千江月”,水里的千个月亮是天上明月的映射。在数智化过程中,各家门派虽然不同,但最终都是数据驱动智能决策映射在各自的池中。各家企业提供了有用武之地的场景,实践和理论的融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这就是供应链数智化的过程。一方面要思考商业本质,一方面又要提升业务绩效,数智化让供应链从业者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数智化对于每个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大多数人的期盼。
【本书特点】
我发现市面上有许多关于数智化供应链、数智化采购方面的书籍,但是很多人反馈读完了基本也就全忘了,他们说“有的实在太难了,难以理解;有的说清楚了,但不知道从何入手实践。”其实我写这部分内容时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侧重于技术架构,或许首席信息官(CIO)们满意了,但供应链人未必能读懂。
由于部分新技术非常前沿,有些即使在互联网行业已经使用,但在制造业的尝试还是凤毛麟角;有些在学界、各类企业、咨询公司甚至连叫法、定义都没有完全统一。考虑再三,最终我决定本书以实践者的视角来切入,尽可能地用日常工作中的小例子把大部分技术的基本概念讲清楚。但这样做的缺点是内容没有那么系统化,但正像数智化转型的过程一样,不少企业都在不停地试错,若对了则继续,若发现错了则再重来,不断地优化和迭代,只是为了把握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
有别于同类供应链书籍,该书涉及生产和供应商质量的部分内容,因为供应链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协调的事情,答案、解药不一定在自己手上,而在别人那边。整体而言,此书聚焦于供应链的计划、采购、生产和物流等核心职能的数智化。
在写作时,我基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通过一些故事和案例让读者可以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能够看得懂、易吸收。不管你是电商零售,还是制造业,不管你是面向企业(to b)还是面向个人(to c),在供应链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各有各的特征和使命,关键是要以客户为中心,打造价值供应链,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结构安排】
全书共分两篇,分别是战略篇和执行篇。战略篇:第 1 章主要探讨当今采购与供应链面临的危与机,揭开供应链数智化的概念与演进阶段;第 2 章介绍供应链的模式创新、战略以及如何制定战略;执行篇:第 3 章详细介绍端到端的数智化计划,从需求协同到人工智能赋能供应链自动化快速决策;第 4 章详细讲解数智化价值采购,重点介绍了战略采购与数智品类管理,从降本增效到形成竞争优势;第 5 章介绍数智化生产,主要探讨现代制造业的企业价值链建设,侧重于数据赋能价值链协同和精益数智化建设。
【延伸拓展】
本套书由两本书组成,分别是《数智采购与供应链:从战略到执行实践》《数智采购与供应链:从数字履约到可持续发展》。这套书主要对供应链战略、采购与供应链核心(计划、采购、生产、交付、逆向供应链)、韧性供应链、供应链可持续发展,以及转型需要的战略、组织、流程、人才和科技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数智采购与供应链:从数字履约到可持续发展》(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其思维导图如图 2 所示。这本书比较偏重基于供应链数智化场景配套的解决方案,基于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思考问题的根源,因而在介绍各种数智化技术应用场景的时候,有侧重地介绍了创新的内在描述和技术层面的应用切入点。
这两本书包含了我对未来的思考,期待它能为大家制定供应链战略时提供一些思路,也期待与各位读者一起思考。这是“研究”总结出来的书,同时有一些前瞻的成果和洞察,而不是简单“写”出来的经验的总结和材料的堆砌。
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了解制定数智化供应链战略的方法,并把数智化技术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去。
【致 谢】
对于市面上已经推动的各种数智化供应链软件,我和这些产品的供应商做了大量充分的交流。在研究数智采购与供应链的过程中,一直抱着感恩的心去感受大家在供应链数智化转型中的心得,非常感谢一起探讨问题、分享经验的朋友们、领导们和专家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好友、同事、老师的帮助,他们是业务专家、供应链专家、IT 专家、企业家和平台创业者,如胡珉、孔遂、唐振来、周洋、周海、项丰等。
感谢好友王晓文、杜刚、林佳、邢庆峰、李骏、吴绍平、汪忠田、马文亮等在核稿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感谢中国铁道出版社的王佩老师的帮助和为本书出版的辛勤付出。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崔书珲、女儿金思辰、岳父崔养员,还有我所有西门子的领导、同事们在我两年的写作期间,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虽然我躬身入局,实践我推崇的跨行业、跨专业的思想,但由于能力和精力所限,特别是数智化的先进技术在不断迭代更新,故而不能面面俱到,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