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29048
编辑推荐
《释梦》是一部改变历史的书,它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称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经典作品”。作为世界上**部以科学方法来分析研究“梦”的著作,它是现代人非读不可的**价值的杰作。《释梦》的出版,像火炬一样照亮了人类深层的心理活动,揭示了许多隐藏于心理深层的奥秘。该书不但为人类潜意识的学说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且也建立了人类认识自己的新里程碑。该书包含了许多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域具有启示性的观点,引导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人类文明。
内容简介
此套《弗洛伊德文集》(12卷)是中国部且一部关于弗洛伊德文萃性的经典恢宏译著,由中国研究弗洛伊德人、学术界公认的弗洛伊德研究权威、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主编,经全国四十余位专家教授严谨翻译多次修订,堪称海峡两岸权威、完整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版本。《释梦》分上、下两册,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被认为是本世纪富创见的、伟大的著作之一,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书。《释梦》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唐斯博士将这本书列入“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十六部巨著之一。
目 录
释梦(上)
按语
英文版编者导言
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第四版序言
第五版序言
第六版序言
第八版序言
英文第三版(修订版)序言
章有关梦的问题的科学文献
一、梦与清醒生活之间的关系
二、梦的材料——梦中记忆
三、梦的刺激和来源
(一)外部感觉刺激
(二)内部(主观)感觉刺激
(三)内部躯体刺激
(四)刺激的精神来源
四、为什么醒后会产生梦的遗忘
五、梦的显著心理特征
六、梦中的道德感
七、做梦及其功能的理论
八、梦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后记(1909)
后记(1914)
第二章释梦的方法:一个梦例的分析
第三章梦是愿望的满足
第四章梦的伪装
第五章梦的材料与来源
一、梦的近期和无关紧要的材料
二、作为梦的来源的幼儿期材料
三、梦的躯体来源
四、典型的梦
(一)令人尴尬的裸体梦
(二)有关亲人死亡的梦
(三)其他典型的梦
(四)考试的梦
按语
英文版编者导言
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第四版序言
第五版序言
第六版序言
第八版序言
英文第三版(修订版)序言
章有关梦的问题的科学文献
一、梦与清醒生活之间的关系
二、梦的材料——梦中记忆
三、梦的刺激和来源
(一)外部感觉刺激
(二)内部(主观)感觉刺激
(三)内部躯体刺激
(四)刺激的精神来源
四、为什么醒后会产生梦的遗忘
五、梦的显著心理特征
六、梦中的道德感
七、做梦及其功能的理论
八、梦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后记(1909)
后记(1914)
第二章释梦的方法:一个梦例的分析
第三章梦是愿望的满足
第四章梦的伪装
第五章梦的材料与来源
一、梦的近期和无关紧要的材料
二、作为梦的来源的幼儿期材料
三、梦的躯体来源
四、典型的梦
(一)令人尴尬的裸体梦
(二)有关亲人死亡的梦
(三)其他典型的梦
(四)考试的梦
释梦(下)
第六章梦的工作
一、梦的凝缩作用
(一)植物学专著的梦
(二)“一个美梦”264
(三)金龟子的梦268
二、梦的移置作用
三、梦的表现方式
四、梦的表现力
五、梦的象征表现——若干典型梦例再示
六、若干梦例——梦中的计算和言语
七、荒谬的梦——梦中的理智活动
八、梦中情感
九、润饰作用
第七章梦的过程的心理学
一、梦的遗忘
二、回归作用
三、愿望满足
四、梦中惊醒——梦的功能——焦虑梦
五、原发过程与继发过程——压抑
六、潜意识与意识——现实
论梦
按语
释梦在精神分析中的运用
按语
论释梦的理论与实践
按语
在线试读
章
有关梦的问题的科学文献
以下我将证明有一种心理学方法,它可以使释梦成为可能,而且一旦运用这一程序,每个梦都能呈现为一个具有某种意义的精神结构,并能在梦者清醒生活的精神活动中找到它指定的位置。我还将努力阐明梦中产生的一些莫名其妙或令人十分费解现象的过程,并从这些过程中推导出精神力量的性质,由于这些精神力量的同时存在和互相抵触而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梦。说到这里,我的描述将先停一下,因为到这里梦的问题又衍生许多更为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另一种性质的材料基础之上。
我将通过一种前言之类的方式把在我以前的一些作者关于这一题目的著作做一番回顾,同时也看一看目前科学界有关梦的研究,因为我一旦展开论述就再也难有机会提到这些话题。因为,尽管人类对梦的研究已做了几千年的努力,但对梦的科学理解却没有多大进展。这一点已为许多有关材料所证实,成为公认的事实,没有必要再举例说明。在这些著作(已在我的书后列出)中有许多饶有风趣的观察,提供了许多涉及这一题目的材料,但却没有或几乎没有触及梦的根本性质的内容,也没有提供任何解决这类怪异现象的办法。当然,它们也难以传输给那些虽受过良好教育却不是这方面专家的人以任何知识。
人们会问,在史前原始部落的人对梦是怎么看的,以及梦对他们关于世界和灵魂观念的形成起到怎样的作用;这是一个十分富有魅力的题目,但在此我不得不忍痛割爱。我很愿意把约翰?卢波克(JohnLubbock)爵士、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和E.B.泰勒(E.B.Tylor)等人的著作推荐给我的读者。但我必须提醒读者:在我们尚未解决我们的任务——释梦以前我们是难以对这些问题以及推测所涉及的广泛领域有所认识和理解的。
关于梦的史前观点无疑会反映在古代人们对梦所持有的态度上。他们公认梦与他们所相信的神的世界有着联系,梦来自神灵的启示。而且,毫无疑问对于梦者来说,梦是十分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喻示。由于梦的内容庞杂,多姿多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各不相同,所以难以对它们形成一致看法,也无必要把它们按照重要性和可信度分门别类。古代一些哲学家对梦所采取的态度是在某种程度上按其预兆凶吉进行大体上的划分。
在亚里士多德两部关于梦的著作中,梦已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我们从中得知梦并非来自神灵,也不具有神圣的性质,而是一种“半人半神”(daemonic)性质的,因为自然就是半人半神的,而不全是神的。梦并非超自然的表现,而是遵循人类的精神规律,尽管精神与神的确有相似之处。梦可以定义为梦者在睡眠时的一种精神活动。
亚里士多德意识到梦生活的一些特征。例如,他知道,梦是睡眠时发生的微小刺激的放大结构,“人们以为在火里走感到很热,而实际上只是在某个地方有一件热的东西。”由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清醒生活中根本观察不到身体上的一些细微变化会给医生以错觉。
如我们所知,在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古代人不把梦看成是心灵做梦的产物,而看成是神派来的使者向你昭示着什么。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具有影响力的两种不同思潮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所表现。它们的区分在于,一种是真实和有价值的梦,它带给梦者警告或卜示未来;而另一种梦则是无价值、骗人和空洞的梦,这种梦只能将梦者引入歧途或毁灭。
格鲁勃(Gruppe)(1906,第2卷,第930页)引用了马可罗比斯(Macrobius)和阿蒂米德鲁斯(Artemidorus)所做的划分方法,“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受现在或过去的影响,但没有未来意义,它是某种想法或其相反想法的再现,如饥饿或餍足。也许是这种念头的漫无边际的延展,如梦魇。而另一类则相反,它决定着未来,包括:(1)从梦中得到的直接预言启示;(2)某些未来事件的情景;(3)有待解释的象征梦。这种理论曾流行几个世纪。”
这种按梦的价值来划分梦的类型就已同“释梦”有关了。梦的重要性一般说来是可以判断出来的,但也有的梦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被理解的,因而也不可能说出一个十分特别而又难解的梦可能在告诉你一些怎样重要的事情。这就鼓励人们找出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梦的不可理解的内容代之以可理解且重要的内容。古代后期达尔狄斯的阿蒂米德鲁斯(Artemidorus)被认为是了不起的释梦权威,目前他所流传下来的著作《详梦》一定能对已遗失的有关梦研究的著作做一个很好的补偿。
古代人对梦的前科学观念当然与他们对宇宙的一般看法相一致。这种观念使他们把只是在他们心灵中所享有客观真实性的事物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似乎它们是现实。此外,他们对梦的观念还把早晨醒来后由残留在记忆中的梦所产生的总体印象也考虑进去:一种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奇怪印象,它与我们心灵中的其他内容形成一种对照。也许今天有人会认为那些以为梦是来自神灵的理论是不会再有支持者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暂且不要去理会那些虔诚而富于玄想的作者们,在现代科学仍不能很好地解释的广泛领域里,曾长期被神灵主义所统治,他们这样认为也是自然的。除了这些人以外,我们还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头脑清楚,没有任何奢念,但他们通过梦难以解释这一性质来寻求他们认为的确有神灵的存在与活动的宗教信念(参看哈夫纳[Haffner]1887)。一些哲学学派(如谢林[Schelling]的追随者)也把梦生活奉若神明,很显然也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对梦的神灵性质无可争议。人们对梦的预警性和预示未来的性质的讨论也没有结束。无论那些具有一定科学头脑的人如何同情与支持,由于到目前人们尽管努力对梦做出心理学的解释,但都不足以解释清楚一些人们所遇到的所有情况,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去接受这样一些观念。
要想写有关梦的科学研究的历史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无论这一研究在某些要点上多么有价值,但却无法从中理出一条线索来。那些研究者企图借助十分可靠的发现来建立起一个基础的愿望还没有实现,但每一个新的研究者都重新探讨相同的问题,似乎这项工作刚刚开始。如果我试图按编年顺序把前人已写出的这方面研究做一个总结,我就不得不放弃做一个关于目前这方面研究的总体状况描述的想法。因此,我决定选择按题目而不是按作者的程序来组织我的论述。在我提出各种梦的问题时,我将提供各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所有材料。
但是,由于我不可能涉及这一题目的所有文献(因为文献十分零散,涉及到许多其他领域),只要一些基础的或关键性的材料没有受到忽视,我就让读者能够满意。
直到近,许多作者才认识到必须把睡眠和梦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研究才好。遵循一般性规律,他们已经讨论了关于病理学、似梦非梦状态如幻觉之类的类似情况。而相反,近出现的一些著作的做法是把课题局限起来,只限于梦生活领域的某些孤立问题的研究。在这种态度改变的同时,我高兴地看到他们所表达的坚定信念:在这些模糊的问题上,一定能通过一系列的细微的调查找出答案,并达成一致性结论。我在本书中所要提供的也正是这样一份十分详细的带有明显心理学特征的调查。我几乎没有机会去考虑睡眠问题,因为那基本上是属于生理学问题,尽管睡眠状态有一个特征是由于它给精神机构发挥功能的条件做了改变,因此在本书中对睡眠问题不予阐述。
由梦的科学研究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将以下列标题一一讨论。当然,其中一些重叠之处在所难免。
一、梦与清醒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个刚从梦中醒来的人做出的简单判断常常是,尽管他的梦并非来自另一个世界,但的确把他带到了另一个世界。下面我们将引用一位老生理学家布达赫(Burdach)(1838,第499页)关于梦现象的十分小心谨慎的论述,他说:“在梦中,我们白天中的劳作与娱乐、欢乐与痛苦是从不重复的。而且相反,梦的惟一目的是让我们从中得到解脱,即使有时我们的头脑装满了一些事情,或我们受痛苦的折磨,或我们的精力全部投入一件关注的事情,梦也是以某种象征的方式进入我们的头脑。”费希特(I.H.Fichte,1864,第1卷,第541页)也有相同的认识,他在谈到“补足性的梦”时曾描述为它有一种精神上神秘的自我修复功能。斯图吕贝尔(Strtimpell,1877,第16页)在一本研究梦的性质与起源的享有盛誉的著作中也谈到类似看法。他说:“做梦的人在梦中被从清醒的意识世界中迁走。”还说:“在梦中,对我们在清醒中所记忆的有序内容及其正常行为都已消失。”以及“在梦中我们几乎没有记忆,我们的心灵已和清醒生活的日常内容和事务割断了联系。”
不过,有相当多的作者对梦与清醒时的关系持有相反的观点。如哈夫纳(Haffner,1887,第245页)就说“首先,梦是清醒生活的继续,梦与我们不久前存在于意识中的想法有关,准确的观察总会找到梦与白天的经历有些关联”。而另一位学者威根特(Weygandt,1893,第6页)对我刚才引用的布达赫(Burdach)的阐述持有针锋相对的看法:“因为常有一些梦很明显地被观察到确实引导我们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而不是与它隔绝。”默里(Maury,1878,第5页)进一步提出一个简明的公式:“我们梦见我们所见、所闻、所思或所为。”而詹森(Jessen)在他关于心理学的一部著作中(1855,第530页)说得更为详细:“梦的内容毫无例外地在某种程度上受梦者本人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同他整个生活中的事件与经历有关。”
对这一问题所采取不妥协态度的是哲学家J.G.E,马斯(J.G.E.Maass)(1805[1,168和173])。下面是温特斯坦(Winterstein)在1912年所引用的内容,“经验更证实了我们的观点,我们常做的梦,其内容常与我们热情关心的问题有关,这就表明我们精神集中的问题会对我们的梦有影响。如雄心勃勃的人梦见他赢得了桂冠(或想象中他已赢得),或是那些他将要赢得的桂冠;而情人却充满他的甜蜜的希望……心里所潜伏的所有感官上的欲望或厌恶,只要有所触动,都会引起与之相关联的梦,并且把这些想法、念头编织到梦境中去。”
在古代,类似认为梦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的观点就已存在。拉德斯托克(Radestock,1879,第134页)告诉我们在波斯王薛西斯一世开始远征希腊之前,有人曾经坚决地向他提出忠告,劝阻他放弃这个念头。这一忠告在他的梦中曾反复地出现。对此,阿塔巴鲁斯(Artabanus)一位波斯有名的释梦者观察他很长一段时间,发现梦中景象总是有规律地包含了梦者在清醒时所思虑的事情。
卢克莱修(Lucretius)《物性论》中有下列一段:“不管我们热切追求的是什么,不管我们过去关注的是什么,心灵总是意在追求的对象;我们在梦中遇见的往往正是这些事情。如辩护人寻觅证据、推究法律,而将军则运筹帷幄,投身战斗。”
西塞罗(Cicero)(《预言》,Ⅱ.1xvii,140)所写的和多年之后默里(Maury)所写的情况几乎完全相同:“特别是那些梦者清醒时的想法或行为的残余总是进入我们的灵魂并使它不得安宁。”
看来关于梦与清醒生活的关系的矛盾是难以解决的。在此,我们不禁想起了希尔布朗特(Hildebrandt,1875,第8页以下)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他认为,如果我们不通过“一系列(三组)似乎会使这对矛盾更加激化的对比,我就绝无可能解决这一矛盾”。他说:“组对比一方面是能把梦与现实生活分离开的完整性,而另一方面则是梦与现实的互相侵染性与依赖性。梦与清醒时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完全分开,就像人们说的隐士般地与世隔绝,而且中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它把我们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不同于我们的正常记忆,并把我们置于另一个世界,有着另一番生活经历,这种生活经历与我们现实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希尔布朗特继续论述道,当我们睡眠时,我们“似乎通过一扇活动门逃遁消失,整个不存在了”,然后,梦者可能航海去了囚禁拿破仑的圣赫勒那岛,去和拿破仑商量以摩哲尔酒来换自由的事儿,而且他的确从这位前皇帝那儿得到不少的酒,以致醒来时他还很懊悔美梦的破灭。那么,让我们来比较一下梦境与现实,希尔布朗特继续写道,这位梦者从没做过酒商,而且将来也无此打算;他也没做过海上航行。如果他真的做过海上航行,那么圣赫勒那岛也是他不可能去的地方,他对拿破仑也从没有过同情心。相反,出于爱国他对他怀有仇恨,更为重要的是当梦者出生时,拿破仑已死在那座岛上了。所以,与他有私人情感之说绝不可能是事实。这样就说明梦的经历是一种十分怪异的东西嵌入我们连续一贯的两段生活之中。
“然而,”希尔布朗特又说道,“一些与此相反的东西似乎也同样是对的、真实的。”无论怎么说,我相信,密切的关系总是与孤立和隔绝有关。我们甚至还可以说无论我们梦中出现了什么,它们总是从现实中提取材料,从围绕现实的智力生活中取得素材……不论出现怎样奇怪的结果,它们绝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真实的世界。而梦的辉煌或相关的结构一定得从在我们眼前感官世界或从我们清醒的思想所经过的地方——换句话说,必须从我们的外部或内部世界所经历过的内容中去借用基础材料。
有关梦的问题的科学文献
以下我将证明有一种心理学方法,它可以使释梦成为可能,而且一旦运用这一程序,每个梦都能呈现为一个具有某种意义的精神结构,并能在梦者清醒生活的精神活动中找到它指定的位置。我还将努力阐明梦中产生的一些莫名其妙或令人十分费解现象的过程,并从这些过程中推导出精神力量的性质,由于这些精神力量的同时存在和互相抵触而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梦。说到这里,我的描述将先停一下,因为到这里梦的问题又衍生许多更为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另一种性质的材料基础之上。
我将通过一种前言之类的方式把在我以前的一些作者关于这一题目的著作做一番回顾,同时也看一看目前科学界有关梦的研究,因为我一旦展开论述就再也难有机会提到这些话题。因为,尽管人类对梦的研究已做了几千年的努力,但对梦的科学理解却没有多大进展。这一点已为许多有关材料所证实,成为公认的事实,没有必要再举例说明。在这些著作(已在我的书后列出)中有许多饶有风趣的观察,提供了许多涉及这一题目的材料,但却没有或几乎没有触及梦的根本性质的内容,也没有提供任何解决这类怪异现象的办法。当然,它们也难以传输给那些虽受过良好教育却不是这方面专家的人以任何知识。
人们会问,在史前原始部落的人对梦是怎么看的,以及梦对他们关于世界和灵魂观念的形成起到怎样的作用;这是一个十分富有魅力的题目,但在此我不得不忍痛割爱。我很愿意把约翰?卢波克(JohnLubbock)爵士、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和E.B.泰勒(E.B.Tylor)等人的著作推荐给我的读者。但我必须提醒读者:在我们尚未解决我们的任务——释梦以前我们是难以对这些问题以及推测所涉及的广泛领域有所认识和理解的。
关于梦的史前观点无疑会反映在古代人们对梦所持有的态度上。他们公认梦与他们所相信的神的世界有着联系,梦来自神灵的启示。而且,毫无疑问对于梦者来说,梦是十分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喻示。由于梦的内容庞杂,多姿多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各不相同,所以难以对它们形成一致看法,也无必要把它们按照重要性和可信度分门别类。古代一些哲学家对梦所采取的态度是在某种程度上按其预兆凶吉进行大体上的划分。
在亚里士多德两部关于梦的著作中,梦已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我们从中得知梦并非来自神灵,也不具有神圣的性质,而是一种“半人半神”(daemonic)性质的,因为自然就是半人半神的,而不全是神的。梦并非超自然的表现,而是遵循人类的精神规律,尽管精神与神的确有相似之处。梦可以定义为梦者在睡眠时的一种精神活动。
亚里士多德意识到梦生活的一些特征。例如,他知道,梦是睡眠时发生的微小刺激的放大结构,“人们以为在火里走感到很热,而实际上只是在某个地方有一件热的东西。”由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清醒生活中根本观察不到身体上的一些细微变化会给医生以错觉。
如我们所知,在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古代人不把梦看成是心灵做梦的产物,而看成是神派来的使者向你昭示着什么。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具有影响力的两种不同思潮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所表现。它们的区分在于,一种是真实和有价值的梦,它带给梦者警告或卜示未来;而另一种梦则是无价值、骗人和空洞的梦,这种梦只能将梦者引入歧途或毁灭。
格鲁勃(Gruppe)(1906,第2卷,第930页)引用了马可罗比斯(Macrobius)和阿蒂米德鲁斯(Artemidorus)所做的划分方法,“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受现在或过去的影响,但没有未来意义,它是某种想法或其相反想法的再现,如饥饿或餍足。也许是这种念头的漫无边际的延展,如梦魇。而另一类则相反,它决定着未来,包括:(1)从梦中得到的直接预言启示;(2)某些未来事件的情景;(3)有待解释的象征梦。这种理论曾流行几个世纪。”
这种按梦的价值来划分梦的类型就已同“释梦”有关了。梦的重要性一般说来是可以判断出来的,但也有的梦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被理解的,因而也不可能说出一个十分特别而又难解的梦可能在告诉你一些怎样重要的事情。这就鼓励人们找出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梦的不可理解的内容代之以可理解且重要的内容。古代后期达尔狄斯的阿蒂米德鲁斯(Artemidorus)被认为是了不起的释梦权威,目前他所流传下来的著作《详梦》一定能对已遗失的有关梦研究的著作做一个很好的补偿。
古代人对梦的前科学观念当然与他们对宇宙的一般看法相一致。这种观念使他们把只是在他们心灵中所享有客观真实性的事物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似乎它们是现实。此外,他们对梦的观念还把早晨醒来后由残留在记忆中的梦所产生的总体印象也考虑进去:一种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奇怪印象,它与我们心灵中的其他内容形成一种对照。也许今天有人会认为那些以为梦是来自神灵的理论是不会再有支持者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暂且不要去理会那些虔诚而富于玄想的作者们,在现代科学仍不能很好地解释的广泛领域里,曾长期被神灵主义所统治,他们这样认为也是自然的。除了这些人以外,我们还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头脑清楚,没有任何奢念,但他们通过梦难以解释这一性质来寻求他们认为的确有神灵的存在与活动的宗教信念(参看哈夫纳[Haffner]1887)。一些哲学学派(如谢林[Schelling]的追随者)也把梦生活奉若神明,很显然也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对梦的神灵性质无可争议。人们对梦的预警性和预示未来的性质的讨论也没有结束。无论那些具有一定科学头脑的人如何同情与支持,由于到目前人们尽管努力对梦做出心理学的解释,但都不足以解释清楚一些人们所遇到的所有情况,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去接受这样一些观念。
要想写有关梦的科学研究的历史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无论这一研究在某些要点上多么有价值,但却无法从中理出一条线索来。那些研究者企图借助十分可靠的发现来建立起一个基础的愿望还没有实现,但每一个新的研究者都重新探讨相同的问题,似乎这项工作刚刚开始。如果我试图按编年顺序把前人已写出的这方面研究做一个总结,我就不得不放弃做一个关于目前这方面研究的总体状况描述的想法。因此,我决定选择按题目而不是按作者的程序来组织我的论述。在我提出各种梦的问题时,我将提供各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所有材料。
但是,由于我不可能涉及这一题目的所有文献(因为文献十分零散,涉及到许多其他领域),只要一些基础的或关键性的材料没有受到忽视,我就让读者能够满意。
直到近,许多作者才认识到必须把睡眠和梦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研究才好。遵循一般性规律,他们已经讨论了关于病理学、似梦非梦状态如幻觉之类的类似情况。而相反,近出现的一些著作的做法是把课题局限起来,只限于梦生活领域的某些孤立问题的研究。在这种态度改变的同时,我高兴地看到他们所表达的坚定信念:在这些模糊的问题上,一定能通过一系列的细微的调查找出答案,并达成一致性结论。我在本书中所要提供的也正是这样一份十分详细的带有明显心理学特征的调查。我几乎没有机会去考虑睡眠问题,因为那基本上是属于生理学问题,尽管睡眠状态有一个特征是由于它给精神机构发挥功能的条件做了改变,因此在本书中对睡眠问题不予阐述。
由梦的科学研究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将以下列标题一一讨论。当然,其中一些重叠之处在所难免。
一、梦与清醒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个刚从梦中醒来的人做出的简单判断常常是,尽管他的梦并非来自另一个世界,但的确把他带到了另一个世界。下面我们将引用一位老生理学家布达赫(Burdach)(1838,第499页)关于梦现象的十分小心谨慎的论述,他说:“在梦中,我们白天中的劳作与娱乐、欢乐与痛苦是从不重复的。而且相反,梦的惟一目的是让我们从中得到解脱,即使有时我们的头脑装满了一些事情,或我们受痛苦的折磨,或我们的精力全部投入一件关注的事情,梦也是以某种象征的方式进入我们的头脑。”费希特(I.H.Fichte,1864,第1卷,第541页)也有相同的认识,他在谈到“补足性的梦”时曾描述为它有一种精神上神秘的自我修复功能。斯图吕贝尔(Strtimpell,1877,第16页)在一本研究梦的性质与起源的享有盛誉的著作中也谈到类似看法。他说:“做梦的人在梦中被从清醒的意识世界中迁走。”还说:“在梦中,对我们在清醒中所记忆的有序内容及其正常行为都已消失。”以及“在梦中我们几乎没有记忆,我们的心灵已和清醒生活的日常内容和事务割断了联系。”
不过,有相当多的作者对梦与清醒时的关系持有相反的观点。如哈夫纳(Haffner,1887,第245页)就说“首先,梦是清醒生活的继续,梦与我们不久前存在于意识中的想法有关,准确的观察总会找到梦与白天的经历有些关联”。而另一位学者威根特(Weygandt,1893,第6页)对我刚才引用的布达赫(Burdach)的阐述持有针锋相对的看法:“因为常有一些梦很明显地被观察到确实引导我们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而不是与它隔绝。”默里(Maury,1878,第5页)进一步提出一个简明的公式:“我们梦见我们所见、所闻、所思或所为。”而詹森(Jessen)在他关于心理学的一部著作中(1855,第530页)说得更为详细:“梦的内容毫无例外地在某种程度上受梦者本人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同他整个生活中的事件与经历有关。”
对这一问题所采取不妥协态度的是哲学家J.G.E,马斯(J.G.E.Maass)(1805[1,168和173])。下面是温特斯坦(Winterstein)在1912年所引用的内容,“经验更证实了我们的观点,我们常做的梦,其内容常与我们热情关心的问题有关,这就表明我们精神集中的问题会对我们的梦有影响。如雄心勃勃的人梦见他赢得了桂冠(或想象中他已赢得),或是那些他将要赢得的桂冠;而情人却充满他的甜蜜的希望……心里所潜伏的所有感官上的欲望或厌恶,只要有所触动,都会引起与之相关联的梦,并且把这些想法、念头编织到梦境中去。”
在古代,类似认为梦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的观点就已存在。拉德斯托克(Radestock,1879,第134页)告诉我们在波斯王薛西斯一世开始远征希腊之前,有人曾经坚决地向他提出忠告,劝阻他放弃这个念头。这一忠告在他的梦中曾反复地出现。对此,阿塔巴鲁斯(Artabanus)一位波斯有名的释梦者观察他很长一段时间,发现梦中景象总是有规律地包含了梦者在清醒时所思虑的事情。
卢克莱修(Lucretius)《物性论》中有下列一段:“不管我们热切追求的是什么,不管我们过去关注的是什么,心灵总是意在追求的对象;我们在梦中遇见的往往正是这些事情。如辩护人寻觅证据、推究法律,而将军则运筹帷幄,投身战斗。”
西塞罗(Cicero)(《预言》,Ⅱ.1xvii,140)所写的和多年之后默里(Maury)所写的情况几乎完全相同:“特别是那些梦者清醒时的想法或行为的残余总是进入我们的灵魂并使它不得安宁。”
看来关于梦与清醒生活的关系的矛盾是难以解决的。在此,我们不禁想起了希尔布朗特(Hildebrandt,1875,第8页以下)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他认为,如果我们不通过“一系列(三组)似乎会使这对矛盾更加激化的对比,我就绝无可能解决这一矛盾”。他说:“组对比一方面是能把梦与现实生活分离开的完整性,而另一方面则是梦与现实的互相侵染性与依赖性。梦与清醒时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完全分开,就像人们说的隐士般地与世隔绝,而且中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它把我们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不同于我们的正常记忆,并把我们置于另一个世界,有着另一番生活经历,这种生活经历与我们现实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希尔布朗特继续论述道,当我们睡眠时,我们“似乎通过一扇活动门逃遁消失,整个不存在了”,然后,梦者可能航海去了囚禁拿破仑的圣赫勒那岛,去和拿破仑商量以摩哲尔酒来换自由的事儿,而且他的确从这位前皇帝那儿得到不少的酒,以致醒来时他还很懊悔美梦的破灭。那么,让我们来比较一下梦境与现实,希尔布朗特继续写道,这位梦者从没做过酒商,而且将来也无此打算;他也没做过海上航行。如果他真的做过海上航行,那么圣赫勒那岛也是他不可能去的地方,他对拿破仑也从没有过同情心。相反,出于爱国他对他怀有仇恨,更为重要的是当梦者出生时,拿破仑已死在那座岛上了。所以,与他有私人情感之说绝不可能是事实。这样就说明梦的经历是一种十分怪异的东西嵌入我们连续一贯的两段生活之中。
“然而,”希尔布朗特又说道,“一些与此相反的东西似乎也同样是对的、真实的。”无论怎么说,我相信,密切的关系总是与孤立和隔绝有关。我们甚至还可以说无论我们梦中出现了什么,它们总是从现实中提取材料,从围绕现实的智力生活中取得素材……不论出现怎样奇怪的结果,它们绝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真实的世界。而梦的辉煌或相关的结构一定得从在我们眼前感官世界或从我们清醒的思想所经过的地方——换句话说,必须从我们的外部或内部世界所经历过的内容中去借用基础材料。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