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988460
本书首先梳理了荣格及其后继者对文化与心理意象进行心理分析(即“扩充”)的理论与实务的创建与发展;理论基础与来源;操作步骤和工作形式等等。而后,依托中国首位国际荣格心理分析师(IAAP)和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师(ISST)申荷永教授的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核心心理学)方法,探讨了中国化“扩充”的具体方法构成、技术模型、操作步骤和实践案例。
本书将已被国际心理分析届检验有效并流传百年的“扩充”方法技术进行有效的中国化转化,在心理学多年以来西学东渐的环境中,取之精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服务于中国社会与个人,响应了当前构建中国本土学术理论的追求。
意象是集体、文化和个体的心灵语言。始自荣格,历经110余年,几代荣格学派共同建构的“扩充”(Amplification),是打开意象之门的经典且标志性的方法技术,拥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既是学者对文化产物与现象进行心理分析的研究方法,也是心理分析师必修的关键临床技能。本书基于对广博的文献与影音材内容简介料的质性分析,首次全面回顾了“扩充”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史、理论链、学术研究与临床实务,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如何研究文化产品中的原型意象;如何对临床心理意象进行工作;如何中国化。获得了适宜本土的中国化扩充创新模式,包括:应用于中国文化象征研究与意象个案概念化的三维/四维多轴互动模型;应用于临床工作的隐喻技术操作框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缘起:三类情境的困惑
二、提出问题
三、研究设计
第二章“扩充”的建构背景
一、分析心理学研究范式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扩充”的理论建构
一、研究程序
二、研究发现
第四章“扩充”的实践建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发现
三、案例:《转化的象征》
四、研究结论
第五章“扩充”的中国化研究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程序
二、既有“扩充”方法与技术模型
三、中国化模型的建构基础
四、扩充分析工作基础:多级多轴编码系统
五、扩充技术操作框架:大禹治水文化原型
六、个案探索式实践
第六章评价与反身性数据
一、对“扩充”的评价
二、研究者的反身性资料
第七章结论、讨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讨论与局限
三、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图目录
图1-1质性文本分析的一般过程12
图3-1空间、时间与因果律—共时性四元素66
图5-1梦元素网络图135
图5-2炼金术的扩充图136
图5-3玫瑰园第三幅图与咨访交互对比图141
图7-1意象化命名的个案概念化工作模型210
图7-2扩充方法技术的四维多轴互动模型211
表目录
表1-1“扩充”的定义归纳表5
表3-1选择性编码示例表43
表3-2“扩充”理论建构轴向编码示例表44
表3-3“扩充”理论建构的开放式编码示例表45
表4-1应用情境编码规则示例表81
表4-2“扩充”案例研究的材料定义编码类目定义84
表4-3“扩充”案例研究的评估诊断编码类目定义85
表4-4“扩充”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理论依据编码类目定义86
表4-5“扩充”案例研究中相似材料的编码类目定义87
表4-6《米勒的幻想:回忆》编码表119
表4-7《创造的赞美诗》编码表120
表4-8《飞蛾之歌》编码表122
表4-9《英雄的起源》编码表126
表4-10《母亲与重生的象征》编码表127
表4-11《挣脱母体的战斗》编码表127
表4-12《双重母亲》编码表128
表4-13《献祭》编码表129
表5-1文化水平的心灵结构内容表160
表5-2原型内容节点定性表161
表7-1个案意象的材料定义工具表201
表7-2相似材料的资源分类表202
表7-3分析方法/理论工具分类表202
表7-4评估诊断工作内容表203
表7-5心灵维度的内容定性表206
表7-6相似材料维度定性表207
表7-7意象系统属性定性表209
“扩充”(Amplification)是心理分析(包括基础与应用研究)的经典、标志性方法,时值今年恰有百年历史。它由几代荣格学派共同建构,用以分析原型意象。本书通过三个研究解决如何研究文化产品中的原型意象、如何在临床中对心理意象产物进行工作、如何中国化(即研究中国文化遗产意象及应用于临床工作)的三个问题,以探索中国文化意象与个体意象的理论与实践为最终目标,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与经验的证据,对“扩充”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建构主题,与中国化的探索,完成三项研究,设置七章内容。
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问题缘起、本书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及研究设计。
第二章介绍“扩充”建构的基础背景,包括分析心理学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范式及基础核心概念。
第三章通过质性文本分析与理论诠释方法对分析心理学“扩充”的理论建构进行研究,发现“扩充”建构的时间线与理论链:经历了荣格创建、发展反思、当代融合三个时期;理论来源、理论依据、理论比较三大内容主题。“扩充”的理论来源包括本体论范畴的原型核心的心灵实体与心物一元论的整体范式;认识论范畴的隐喻意象、现象学范畴的集体文化遗产与个人当代叙事、伦理立场的症状观。扩充所包含的具体方法技术与形式的理论锚,即理论依据包括共时性与时间理论、心灵系统理论、网络理论与互动领域的移情反移情、场论与主体间性理论。
第四章通过质性文本书分析、理论诠释与个案研究等方法研究发现了“扩充”的学术与临床实务,研究发现应用情境、方法定位与构成、工作对象、操作过程,以及结果、功能与目的五大主题。应用情境包含学术研究、临床实务与培训情境。方法定位与构成主题包含哲学与宗教;综合建构;语言学方法;类比、比较与对比;还原;解释与诠释学;象征化与定向联想。对最早期的“扩充”应用实务——《转化的象征》进行案例研究,分析“扩充”的具体实践过程,发现由材料定义、心理评估/诊断、方法与理论依据、相似材料四个操作维度构成分析心理学的个案概念化模式。
第五章通过质性内容分析、神话隐喻解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理论诠释与个案研究的方法进行了三个模块的研究。模块一在研究材料库中发现分析心理学“扩充”既有的内容网络模型、西方炼金术诠释模型。模块二基于研究一中的“扩充”理论来源与依据,发展中国文化意象的扩充研究方法,建构多维多轴编码系统的工具,以及基于既有“扩充”技术模型发展的大禹治水文化原型的技术隐喻模型。模块三以“夸父”为个案,将中国文化意象扩充方法与技术模型进行探索式应用。
第六章是对“扩充”的评价以及本书作者的反身性数据。
第七章是本书研究结论、讨论(效度检验与研究局限)、展望。在采纳外部经验资料(“扩充”理论与实践的178份既有研究文本、文化现象、个案咨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理论,再与本书作者的反身性资料(心理类型、既有经验、移情对话分析),以及内部经验数据(研究工作中梦体验),生成三个研究结论:一是扩充在整体范式、质性研究与建构主义方面成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补充;二是扩充在个案概念化与咨询/治疗操作两方面拓展了心理学临床技术工作模式;三是中国化扩充的创新模式,包含可应用于中国文化象征研究与意象的个案概念化的三维/四维多轴互动;可应用于临床工作的以命名与启蒙为核心的大禹治水的隐喻技术操作框架。荣格学派通过“扩充”方法将集体的、历史的文化遗产(包括神话、历史、宗教等)作为文化叙事来引用,用来理解当代人受文化影响的心理行为部分,而非作为一种迷信去实践。本书引用荣格等人使用“扩充”的操作过程,来发展我们中国本土的文化遗产的心理学研究与应用,也正如书稿第五章所做的,使用大禹治水的隐喻来比喻心理分析的工作,以及对如“夸父逐日”等中国传统意象的基础研究和分析。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期待本书提供的荣格学派“扩充”方法技术的系统化全景图,为我们中国本土的文化心理学方法、心理咨询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
“扩充”,Amplification,“是荣格的标志性方法”(Leeming,et al,2014),荣格在1914年正式提出,到1961年的《回忆·梦·反思》中将其定义为“用定向联想(directed association)的方法阐述和澄清梦意象和人类科学(象征学、神话学、神秘主义、民俗学、宗教史、民族学等)的相似之处”Jung C GMemories,Dreams,Reflections[M].(AJaffé,Ed)R Winston,C Winston TransNew York: Vintage,1989: 366。正如Samuels(1998)指出的那样,荣格在一生中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和阐述他对“扩充”的想法,并由几代荣格学者与荣格分析师在理论与实践中发展了近110年,既在学术研究中作为活跃的研究方法——用于对文化产物与文化现象的心理分析,探索集体与个体的心理发展与结构的研究方法一直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也是国际心理分析师成长之路的必修临床技能,有多临床流派融合与跨学科应用的势态。“扩充”作为分析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方法及临床工作的核心技术之一,其重要性之于“积极想象”,可谓伯仲之间,却尚无专著。鉴于让·皮亚杰的观点:“科学的总趋势是把自己视为‘开放’的……概念或原则以及问题本身都是永远可以重新检查。在历史进程中科学没有一个基本概念是永远不变的,而这些变化甚至导致了逻辑本身的不断重建。”[瑞士]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M].郑文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50以及基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不是一种科学发现,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知识的生产过程不是个体理性决定的,而是一种文化历史的过程,是社会协商和互动的结果。”[美]Gergen社会构建的邀请[M].许婧,译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本书将全面、系统地审视几代分析心理学学者/分析师所建构的“扩充”理论思想与实务应用的知识体系,并对该经典方法与技术的当下与本土应用展开探索。
一、缘起:三类情境的困惑
本书的创建缘于研究者在专业情境之中遇到的三个困惑。
(一)研究情境:研究方法困惑
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我在华南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第一次接触到原型象征研究档案库(the archive for research archetypal symbolism,简称ARAS),它是来自世界各地和人类历史所有时代的神话、仪式和象征意象的图像和文本文件。该项目始于荣格时期,由奥尔加·弗罗贝最先着手建立,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一个象征意义的百科全书集合,经过全世界400余位学者与分析师的近90年努力,目前它已包含了18 000幅照片及其意象的心理分析,“它既尊重普遍模式,也尊重与给定意象相关的特定意义”。申荷永教授作为该项目的中国区负责人,建立中国文化原型象征档案库项目,征集原型档案文档,参与者们为在世界意象库中立下中国文化丰碑而使命感满满,同时对撰写意象词条的研究方法感到困难。当面对某一意象既有的浩如烟海,却又南辕北辙的多元复杂材料,该如何选择、处理和聚合?
(二)咨询情境:应用技术困惑
撰写意象分析文档是对某一意象的基础研究工作,分析师由此形成的该意象的知识系统,可运用于临床实践中。然而,接下来的困惑是,具体面对个案的意象材料又该与来访者如何工作?将基础研究中的意象象征分析直接迁移到临床情景是否合适?例如,在沙盘游戏的咨询工作中,遇到了来访者使用神话人物的沙具,该如何去理解来访者的心灵?又该如何和来访者一起工作?
(三)培训与督导情境:中国化的困惑
意象的研究与应用工作都涉及了分析心理学“Amplification”术语,译为“扩充”,它是荣格心理分析师受训的必然内容。从几次“扩充”培训情境中发现,学员们能列举的“扩充”经验少之又少,同时对西方教师讲授扩充案例时所使用的异文化材料十分陌生。
在本书作者所参与过的团体督导中,也没有遇到过将“扩充”作为问题进行督导的情况。特别是2017年12月中旬的一次团体督导令人印象深刻。在那个督导过程中,一个个案的梦情景被展现出来,该个案因惊恐发作求助,在进行了21次咨询后,他梦到土地里面埋着一具骷髅白骨,而土地上面长着开满白色花朵的果树,更有意思的是,个案分析师报告该来访者此梦之后没有再发生惊恐发作的症状。来访者无意识意象的梦材料,与夸父追日神话中身死化桃林(尸膏肉所浸,生邓林)的材料形成了一种被荣格称作的“相似”关系。本书作者曾根据荣格对“死亡与复生”神话母题的界定,在夸父意象的基础研究中,将这一阶段定性为“转化的意象”。来访者的惊恐症状在此梦之后消失,又不禁令人想到心理现实与外在现实同步共时性现象。荣格通过大量的临床心理的观察,提出这样的假设:即使是现代人依然会用自己的方式独特地表达“神话”意象——实则是神话中所蕴含着的原型的意象,传达心理发展与转化状态。一般对于这类神话意象涌现的情况,荣格人(Jungians)会联系到相关原始神话内容,然而,当时无论在咨询中还是督导中,皆没有进行与“夸父”的联系,西方督导师联系到的是西方关于骷髅的神话故事。
二、提出问题
三类情景都围绕着意象工作的主题,心理分析的研究与临床实务都要处理“意象象征”理解与解释工作。
在中国文化“原型象征档案研究(ARAS)”情境中,遇到的是对原型意象的研究方法问题,即“如何做?”的基础研究。原型象征档案属于意象分析的范畴,是否有专门而特有的研究方法?
在咨询情景中,遇到的是对原型意象的临床技术问题,即“怎么用?”的临床技术问题。原型意象在咨询实务中按什么原则、步骤来操作?Prochaska(1984)在《原型象征档案研究与扩充》(ARAS and Amplification)指出,“扩充”作为研究方法对意象象征进行心理理论分析,所获得的成果为临床提供了实施“扩充”技术的内容。可见,“扩充”既是研究意象的方法,也是工作意象的咨询技术。
在培训或是督导情境中,涉及的是一个“扩充”的中国化问题。“中国化”即“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本土化”,“热点与难点包括科学观问题、本土契合问题、文化转向问题、方法论问题”葛鲁嘉心理学本土化——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选择与突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92等。最早可追溯至1922年,一直是中国心理学前辈与当代心理学人的追求,核心主要围绕扎根于中国,在中国的背景之下,服务与适宜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内容符合国情,形式尽量中国化”“不直接套用西方概念、方法和理论”(杨发辉,2018,第8页)。葛鲁嘉教授指出,当下研究“开始深入到对中国本土的中国人的心理行为的系统考察,也开始深入到对中国本土的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建构”,心理学的中国化“就是要把心理学的研究确定在文化传统、文化资源、文化建构、文化互动和很好融合的方向上”,“其心理文化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中国民众带有文化印记的心理行为;二是中国传统带有独特含义的心理学阐释”葛鲁嘉心理学本土化——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选择与突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96-98。因此,本书界定“扩充”中国化包含:一是围绕契合性的本土理论与扩充方法与技术融合的方法技术创新;二是研究对象是属于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象征意象,工作对象属中国的个体或群体,即针对带有文化印记的心理行为现象进行本土含义的解释。
诚如申荷永教授在IPA亚洲精神分析大会2010年论坛报告中所指出的,在面对中国心灵时,重要的不是荣格或弗洛伊德的西方理论,而是我们自身的文化基础。因此,当中国心理分析师面对中国来访者,为贴合中国心灵,我们有必要对西方理论与技术进行中国化工作的努力方向。一是,对于“扩充”的基础内容——象征解释,西方分析心理学界早在1个世纪前,既已开展西方文化产物(诸如神话、宗教等)象征解释的档案库的建设,形成丰富与庞大的象征解释系统(参见wwwarasorg网站)参照分析心理学前辈们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用以象征解释,“扩充”方法的示范,我们将如何结合中国化理论工作本土意象与个体或群体呢?
(一)“扩充”的含义
1定义归纳
Amplification,源自希腊“auxesis”(意指增长),拉丁词为“amplificātiōnamplificātiō”,意指把行动/行为扩大Murray Stein《扩充四讲》洗心岛网校讲座第一讲,2021年11月。,在英语中,它是“amplify”的名词形式,amplify,词的本义就是将音量调大,用来指把某件事物或意义变大,变广,变丰富。中文翻译为 “放大,扩大、增强、扩增”,在分析心理学语境中翻译为“扩充”,扩大与充实之意。
资深分析心理学学者Joseph Cambery在2017年2月28日的扩充技术讲座中打了个比方,就像生物学通过显微镜观察器官,心理分析通过“Amplification”观察心灵中更加细致的结构与更丰富的内容,理解更深刻的无意识意义。
纵观所有涉及“扩充”的研究文献,对于它的含义,由于受到研究者时代与研究情境的影响与限制,往往关注到一个或几个面向,本书搜集了从荣格开始到现在的“扩充”定义30余条,主要围绕工作情境、工作对象、使用材料、使用结果与目的,方法定位、技术构成,形成定义归纳表(表1-1)。表1-1“扩充”的定义归纳表工作情境工作对象使用材料结果与目的方法定位与
技术构成学术研究临床工作文化产物与现象
的心理分析个人/团体
心理分析梦工作艺术(绘画、
舞动等)治疗沙盘游戏治疗游戏治疗;
谈话治疗集体的文化产品、文化现象;
个体的梦,幻想,文艺作品,行为现象梦意象具有多种感觉、状貌属性的形象与主题的意象;
叙事意象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人类学、考古、民俗等人文学科的材料;临床经验;现象类;多学科分支材料认识多元多
面象征内容理解心灵识别情结;
识别原型;
理解症状;
促进发展;
开启转化人类科学方法;文献、文字学、诠释学、图像学、比较、类比、对比定向联想、识别、澄清、比较、类比、释义等2内涵
归纳定义,初步获得“扩充”的含义:它是在学术研究与临床工作中针对心理象征意象材料按照“从一到多”的思维逻辑进行定向联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与技术,根据心灵水平与时空水平,心灵结构、心灵发展等心灵内容的逻辑线索,使用多元相似材料,锚定内容节点,构成意象所表征与象征的多面向的集体、文化与个体的心灵意义网络,建立文化现象与心灵现实,个体与集体、他人的多元相关性。用于学术研究中包含类比、比较、文献学、语言学、人类学、图像学等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包含澄清、释义、对比、积极想象与移情分析,以及无意识意象交流等技术,按照个体的客观水平、文化与集体的主观水平顺序,对个体提供综合意义、重构心理现实的机会与视角,最终达到无意识意识化与扩大意识范围的目的,适用于心理自助、心理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包括谈话、梦工作、艺术治疗、游戏治疗、沙盘游戏治疗等多种治疗情景。
(二)本书回答的问题
本书首先探寻荣格及其后继者建构了什么样的“扩充”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然后探索如何结合中国理论和文化意象建构中国化的“扩充”理论与技术的知识体系,并初步应用于研究与临床中。本书回答理论思想、实践应用与中国化的三个问题。前两个属于接力性知识问题,把“扩充”既有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与归纳,描述与解释“扩充”理论思想的创建、发展与反思;实践应用的操作框架与技术模型,定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元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融合本土理论,尝试形成中国化理论思想主题与技术模型,定位于基础理论的一般理论研究,而后,并针对中国文化意象与个体意象,加以探索性的应用实践,推动“扩充”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产生新知识,定位于实践应用研究。
三、研究设计
本书在结构上设计为“扩充”的理论建构、实践建构与中国化探索三个子研究。
(一)研究内容
本书涵盖了三项研究过程与结果。在分析心理学“扩充”的理论思想发展的元理论与临床实务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化理论与实务,拓展分析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咨询技术。具体阐述如下。
通过国内外研究概貌找寻研究方向与研究思路;界定“原型、意象、象征”的核心概念与分析心理学研究范式。
研究一(第三章)是“扩充”的理论建构篇,研究荣格及后继者理论沿革的时间发展线与内容主题的脉络。研究二(第四章)是“扩充”的应用实务篇。一是研究“扩充”作为学术研究方法与临床技术的内容主题。二是研究荣格最初的应用案例——《转化的象征》,描述与解释“扩充”的操作过程。研究三(第五章)是中国化理论探讨与实务探索,基于既往扩充的模型在中国文化框架下构建理论与实务体系,再初步探索应用于实务案例中。设计为三个模块:一是描述既有“扩充”理论技术模型;二是基于本土理论建构中国化“扩充”理论技术模型,包括使用中国文化要素编码,使用中国意象通过神话隐喻解释方法生成自身理论与技术;三是在研究与实践实务中应用“扩充”理论与技术模型。包括对某个中国文化意象进行扩充式分析,在临床实务中对本土来访者的个体意象进行工作。
最后对“扩充”的评价与反思的主题进行研究,包括扩充的危险与有效性等内容主题。另外,整理、分析本书作者的反身性资料,最终获得研究结论,并对研究局限讨论,为未来发展提供建议与展望。
(二)研究目标
第一、二项研究定位于元理论研究,以发现分析心理学“扩充”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中的内容主题,包括荣格创建期的主题与其后继者探索、发展、应用与反思、评价,整理出“扩充”理论发展的时间线索与主题结构,以及治疗实务操作主题,形成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范畴内的“扩充”理论与实务中多维度的系统化理论知识体系。
第三项研究围绕方法技术的本土化目标,尝试建构中国化的“扩充”的理论与技术模型。包括中国文化原型象征(ARAS)扩充的研究方法体系,及在临床工作中处理来访者意象的扩充技术的实务模型,并进行探索性应用,展现具体实务过程。
(三)研究策略
研究策略指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构思,……主要来自心理学主要派别的研究思潮与现代科学技术思想方法陈宏论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2006。由于围绕“扩充”主题设计的三项研究,包含了元理论、一般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多种类型,本书遵循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系统论,遵循质性研究取向,采取建构主义研究范式与经验主义中的经验资料立场。
建构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原理与信条。本体论方面非实在论者,而是建构的现实论者,“持相对主义的态度……所谓的事实是‘多元’的,因历史、地域、情境、个人经验不同而有所不同”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6。在认识论方面,建构主义承认有一个客观的现实实体存在,但不可能有客观真理,认为知识,不是人们主动从现实那里获得的,而是人们共同建构出来的。甚至现实、真理、心理现象也是建构而非被发现的结果。“心理的知识不可能超越时间、地域、历史、文化和社会,没有普遍性的心理规律或心理本质”童辉杰心理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22。本书持有此种知识观,认为“扩充”经历几代学者在悠长的时间与广泛的空间中融入多种经验与理论建构而成,具有“社会共同体的建构的性质”(杨莉萍和叶浩生,2003)。因此,在研究一和研究二的元理论研究中,本书探寻的就是“扩充”在分析心理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建构体系,而在研究三中则通过多种资料,建构多维度、多层次,或者说多轴向结构的中国化“扩充”理论技术模型。同时,“建构”在本书中还意味着一个循环的研究过程而非线性的模式。
经典经验主义的“基本假设是,知识必须来源于实践知识,换言之,感官知觉是获取知识的基础,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系统地收集观察数据并进行分类的过程”[美]Carla Willing心理学质性研究导论[M].郭本禹,王申连,赵玉晶,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4。此中“经验”主要来自感官知觉的经验,比如说观察与文献资料,然而,对于心理学,特别是分析心理学来说,弗朗兹·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早在19世纪末的《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外部经验对象不同,它存在一种内部经验,心理知识通过这种“内部经验发觉、并通过类比推出在他人中也存在着的”[德]Franz Brentano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M].郝亿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2。荣格通过临床观察、个人知识与自身的内部经验创建了扩充,其中,内部经验——即个人体验是关键构建因素——发现了扩充促使心灵症状转化与疗愈的效果。在本书中,资料的搜集既包含着外部经验——文献文本、文化与临床现象的观察、咨询经验,也包含着本书作者的内部经验——研究者的反身性资料。通过内外经验资料建构生成理论。
(四)研究方法
方法为“研究者在工作中”(Romanyshyn,2007),或“进入这项工作的一条途径”(Romanyshyn,2007)。选择研究方法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最合适回答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本书而言,围绕着“扩充”理论与技术主题,研究一解决“扩充”理论思想知识体系问题;研究二解决“扩充”实践应用的知识体系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化“扩充”理论生成与应用问题,除了研究三的个案应用研究,其他属于理论心理学,即“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对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叶浩生,1999)。
传统的理论心理学研究方法常常选择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思与反思,如理论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证伪与批判方法、质疑方法等”李炳全论理论心理学的方法[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6):136-140。本书将它们作为基本方法。不过,哲学的研究方法虽然与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匹配性及其自身的优势,但也同时存在主观臆断的可能,虽然无法绝对避免研究者的主观性,但为了尽量降低主观性,将客观有序地扎根于既有知识文献的经验数据之中。为提高研究效度,本书将研究文献当作质性材料,使用质性研究软件,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方法。
由于“理论心理学的哲学研究方法涉及哲学理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哲学孕育与伴生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结论依托严谨的哲学逻辑推理过程”李炳全论理论心理学的方法[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6):136-140。荣格及其后继者身为西方人,虽然参考东方哲学,但他们的文化基因决定了他们的理论首先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的,然后才是对东方哲学中某些认知与情感的认同。申荷永教授提出的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以心为本的心理学,又称核心心理学,将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化——包括中国哲学统合起来,更加适合中国化的研究工作,这是西方荣格学派知识体系的中国化后形成的独特的本土学派。
本书的应用研究问题要回答“扩充”在研究现场与咨询现场中如何逐步操作的问题,因此还需要个案(案例)研究的方法展现应用过程。
1质性研究
本书采用非实验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质性“这个词含有强调对实体的性质、属性与特质,而这些都不能用实验来检验,或以数量、密度、频率来测量”郭玉霞质性研究资料分析: Nvivo 8 活用宝典[M].台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质性研究是思辨和解释的,“不能直接检验因果关系”。质性研究的定义虽然有很多种,但其中核心都聚焦于对意义的探究,潘淑满提出了一个明确和比较完整的定义,即“质性研究有别于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取向,主张社会世界是由不断变动的社会现象组成的,这些现象往往会因为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而有不同意义”范明林,吴军,马丹丹质性研究方法[M].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3。“质性研究的目标是描述并对事件和经历给出可能的解释,而绝不是去预测”,“质性研究比较重视意义的理解及理论的建构,偏重于文化与现象学理论”范明林,吴军,马丹丹质性研究方法[M].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1。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质性研究既可以描述,也可以解释。
质性数据分析就是有别于定量/量化的分析方式,它不必将材料转化成数值型的数据,而是通过对材料进行编码的方式来处理数据,“得到质性/定性的(非数值型)原始资料”[美]Neil J Salkind心理学研究方法[M].童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1-12。质性数据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但都离不开以编码方式来获得非数值的数据。
在本书中,将文献、文化产物等研究对象当作一种质性数据源,会采用一种诠释性解释的系统化分析(hermeneutical interpretive informed systematic analysis)”。德国马尔堡菲利普大学教育系教授伍多·库卡茨(Udo Kuckartz)指出,在欧洲国家,术语“质性内容分析”常用于此类分析,但是,英语系国家内的研究者普遍会将内容分析“与量化范式关联”,而再将之与“质性”一词结合,颇显矛盾,为了避免这样的误解,库卡茨使用“质性文本分析”来代替“质性内容分析”,按照他的观点,质性文本分析行使的依然是质性内容分析的功能,是质性内容分析中的一种形式。
在中文语境中,文本与内容也有所区分。文本主要指书面用语的表现形式,而内容分析则不限定数据的形式,而指的是事物组成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库卡茨指出:“质性文本分析是一种分析形式,其中的文本理解和诠释所起的作用要远大于在传统内容分析中的作用,后者更局限于所谓的‘显见的内容’。”[德]Udo Kuckartz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实践与软件使用指南[M].朱志勇,范晓慧,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32可见,两种方法对于材料的聚焦点不同,对分析数据的取向不同,质性文本分析更关注文本形式的材料,更注重文本本身,更注重对文字本身语义学的考虑,而质性内容分析则不限定材料形式,更关注不同形式材料中的构成要素。对于本书的基础研究——元理论研究,材料更多来自文献文本,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方法,而在应用研究——中国化应用研究中,由于要面对处理资料形式多样(包括诸如图片、影音等)、更加复杂,使用更标准的质性内容分析方法。
数据源、收集、界定将会在后续相应章节分别论述,在绪论中将简要描述本书采取的质性文本分析与质性内容分析的一般性方法。
(1)扎根理论
无论质性文本分析还是质性内容分析的方法,由于需要对文本与内容进行类目分类与编码,都离不开扎根理论。它是质性研究方法中通过对类目与属性进行编码处理信息的方法,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方法最初是一种归纳方法,一种似乎认为理论越少越好”,研究者的理论假设或理论预设只会阻碍研究者在分析过程中形成看法。类目和编码过程是扎根理论的核心,即将文本段归类于编码中,在扎根理论中,编码指分析、命名、分类和从理论上组织数据。主要包括三大编码:开放式编码、轴向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数据的初始编码,直接来源于文本数据,就是从研究、比较、概念化到给数据编类目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概念与相应的概念维度。轴向编码则被界定为“一组程序,在其中,开放式编码类目根据类目之间建立的联系以新的方式组合起来,这由包括条件、情境、策略和结果的编码范式完成(Strauss和Corbin,1998)可以说,轴向编码关注具体的类目以及它与其他类目之间的联系”。一般操作模式是根据六个类目:现象、因果条件、情境、干预条件、行为策略、结果①。
选择性编码是“选择核心类目,系统化地将所有其他类目与该核心类目建立联系,并证实这些联系,补充与修订那些需要进一步发展与修订的类目的过程(Strauss和Corbin,1998)。该阶段的编码过程整合了之前所有的分析工作。分析核心类目(或类目)与其他类目之间的关联性。将资料分组,以便于在观察类目中的具体维度时发现规律与模式”[德]Udo Kuckartz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实践与软件使用指南[M].朱志勇,范晓慧,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24。
以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扎根理论更多运用于处理访谈记录、田野材料等“活”的一手材料。由于研究一、二为理论研究,处理的信息以理论文献文本为主,采用扎根理论的编码程序,执行了一个文献分类、归纳与整理的功能,辅助Nvivo软件协助进行数据挖掘与发现,形成理论内容主题。
(2)质性文本分析
质性文本分析来源于主题分析、扎根理论、传统内容分析和其他理论。这是一种诠释学解释的系统化分析,包括诠释学与质性内容分析方法。
传统文本分析是用于文学、艺术等作品批评之中,通常的做法是在对文本进行全面阅读后,结合某种理论进行相关主题、内容的概括、意义分析。库卡茨在《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实践与软件使用指南》前言中谈到该方法命名的缘由,首先,它“来源于主题分析、扎根理论、传统内容分析和其他理论”。库卡茨也提出质性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分析单位元,用文本段(text segment)或编码段(coded segment)代替内容单位。
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和内容分析、扎根理论、话语分析、主题分析这些质性研究方法一样,同样把类目与符码、不同编码层次作为核心。
何谓类目?“在社会科学领域,类目等同于‘分类’,……在维基百科中,类目被界定为‘被命名或编号的一种类别,根据相似性或界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德]Udo Kuckartz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实践与软件使用指南[M].朱志勇,范晓慧,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39。要界定类目,必须描述其内容,确定标识以说明编码者确信而连续地给文本划分类目。……类目的定义介于唯名(nominal)定义与操作/功能定义之间[德]Udo Kuckartz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实践与软件使用指南[M].朱志勇,范晓慧,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42.。按照实用性界定,类目是一种分类的单位。
图1-1质性文本分析的一般过程
按照扎根理论的观点,理论生成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形式,对于本书的研究一和研究二理论与实践建构研究中选择自上而下的形式,按照“文本分析不是去发现作为分析过程中核心因素的符码和编码系统,而是将编码系统运用到界定好的文本中”③的原则,就本书而言这个编码系统就是理论研究的常见主题。
(3)质性内容分析
第一个明确提出“质性内容分析”说法的是Kracauer(1952),他认为通过这样的质性分析形式可以揭示出潜在意义,这不是客观意义,也不是可能或不可能的诠释,而是主体间性交流的潜在意义,“这就对如何诠释文本提出了普遍的问题,解决方式是借鉴古典阐释学理论”[德]Udo Kuckartz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实践与软件使用指南[M].朱志勇,范晓慧,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30。Philipp Mayring于1983年创建了当代的质性内容分析形式,其中包括了文本处理的心理学方法[德]Udo Kuckartz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实践与软件使用指南[M].朱志勇,范晓慧,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32。
内容分析是用于分析文本数据的一种灵活的方法(Cavanagh,1997)。它描述了一系列的分析方法,从印象式的、直观的、解释性的分析到系统的、严格的文本分析(Rosengren,1981)。内容分析的目的是“提供所研究现象的知识和理解”(DowneWamboldt,1992)。研究者选择的具体类型的内容分析方法因研究人员的理论和实质兴趣以及所研究的问题而异(Weber,1990)。“质性内容分析是分析文本资料的众多研究方法之一”。文本数据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口头的,印刷的,或电子的,并且可能是从叙述性回答,开放式调查问题,访谈,焦点小组,观察,或印刷媒体,如文章、书籍或手册获得的(Kondracki和Wellman,2002)。本书的文本资料来自文献、讲座文本转录稿、图片、影音视频等一手和二手资料。
质性内容分析与传统内容分析不同,“不只是计算单词,而是为了对大量文本进行有效的分类,挖掘文本数据的内容来解释意义”(interpret meaning from the content of text data)(Hsieh和HF,2005)。从而对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 (Weber,1990)。质性内容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保留定量内容分析的优势,并在此背景下发展系统、质性的文本分析技术(Mayring,2014)。
本书将质性内容分析定义为通过编码和识别主题模式的系统分类过程对文本数据内容进行解释的研究方法。从文本数据的内容来解释意义。
2诠释学
Romanyshyn(2007)写道:“诠释学是指理解和解释任何来源或种类的象征性文本的行为”。Coppin和Nelson(2005)描述了诠释学作为“最初的质性方法”,本书会涉及两种诠释学方法,理论诠释学,以及质性文本中的解释。
(1)理论诠释学
在研究二实务研究与研究三中国化研究选择理论诠释方法。具体包括对有关实务案例的文献进行解释学检查,以及对临床经验的诠释学回应。理论包括临床心理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理论的方法论涉及对思想或理论研究的几点启示。一个是对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的敏感性。本书试图定位“扩充”理论来源与依据的理论思想,以及作为研究方法与临床技术的具体操作实践。Bentz和Shapiro(1998)认为理论探究与历史和诠释学是重叠的,为了探索分析心理学对“扩充”建构的时间与理论、实践脉络,理论、历史、诠释也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按照时间线索调查了涉及扩充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具体著作。
理论诠释的第二个含义是试图理解著作者的理论来源和意图。对这些理论的理解、解释和沟通,可以产生新的思想和实践。本书通过对质性数据的提取,再加以理论诠释,从而可以在现代心理学思想和实践中产生新的理解与建构。
理论诠释方法运用研究者的个人经验与话题进行对话,并阐述与研究者产生共鸣的想法。伽达默尔认为,诠释者总是受到他的一套“成见”的指引。但成见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了解新事物所必需的先前理解。“理解的行动总是涉及克服理解对象的陌生性,并将之转化为熟悉的事物。”文本与诠释者有其传统与视域,视域是从一特定的角度所看见的整个视野。“成见既然是历史理解的必要条件,那么成见应该成为诠释反省的对象,……在理解中,诠释者的先前理解不断地遭到质疑与检验,所有人的理解都是植基于特定的历史与文化之中的”范明林,吴军,马丹丹质性研究方法[M].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47。因此,本书中的理论解释必然带着特定的所使用理论与诠释者的视域。
(2)质性文本分析中的解释
诠释学是为了理解文本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用以解释经验的方法。研究一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扩充”的文献与影音讲座,影音讲座将转录为文本,同时是分析心理学所建构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选择诠释学是适宜的。
本书研究一、二的质性文本分析中使用由Mayring Philipp提出的解释技术形式。对质性内容/文本进行编码,产生分类结果后,对结果分析使用解释。解释的目标是为了对研究发现与结果进行理论的互动,以及为新的理论模型提供根据。
解释技术因其定义范围的不同而不同。Mayring概括了九种不同的分析形式,本书将选择其中的五种形式:总结、归纳范畴、狭义语境分析、广义语境分析、内容结构/主题分析 (Mayring,2014)。
总结是试图将材料减少到核心内容或方面,在本书中将会应用到对单个文本或一种类型文本的分析。归纳范畴,是打破材料中文本与文本间的界限,将材料内具有共同范畴的内容使用编码进行分类,在此之前对编码进行定义。语境分析包含了狭义与广义两种。由于解释目标必须在语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即它构成了理解所讨论的文本的一部分的一个关键。用文本语境来解释特定的文本段落——“狭义的语境分析”。然而,诠释学解释的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超越文本语境的进一步的材料——广泛的语境分析(Mayring,2014) 。在解释的内容结构上,既要区分类别与子类别,并将程序化与归纳和演绎步骤相结合,其中将主题分析中的内容进行概念化。
库卡茨(2017)指出,质性文本中所涉及的诠释学包含四步:第一步为文本创建的情境,文献与文本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建与完成的。第二步是诠释性循环,诠释学研究法的核心原则是,文本只能诠释为各个要素的整体,各个要素只有在理解了整个文本之后才能得以理解研究者要对文本的意义有一些预先的观念和假设,之后完整地阅读文本,并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也很有可能改变先前的一些假设。第三步诠释性差异,对文本与内容的理解可能会存在差异,特别是涉及语言与文化差异的状况下,这种差异是难以避免的。在第四步时就需要进一步对诠释进行检查,使理解能够精确化[德]Udo Kuckartz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实践与软件使用指南[M].朱志勇,范晓慧,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19。不过百分百精确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如伽达默尔的视域理论,不同研究者会带来不同的诠释,然而“诠释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宜与否”,因此诠释性的效度放在对解释与文本的匹配与适宜。
3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方法
中国化研究将采用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核心心理学)的方法,包括以分析心理学为主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也包括某些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
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David Bohm(1983)指出: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的许多思想都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的。“理论”一词来源于希腊的“提奥里亚”,其词根与“戏剧”的词根相同,意思是“观看”或“制造奇观”。因此,可以说,理论主要是一种洞察力的形式,即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一种了解世界的方式。
许多前辈学者都直接或间接指出,虽然中国文化没有直接产生出的理论,却蕴含着人心与人性,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心性修养、心理治疗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并且也拥有独立于世界之林的特有的中国哲学的方法与智慧。
申荷永教授提出了“以心为本”的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我们把“心理分析”理解为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不仅包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其后心理分析学者们的努力,而且作为汉字的“心理分析”本身,便已经具有了中国文化的意义,既具有“心之理”的内涵,也包含“理心”之妙用。因而我们所努力的目标,便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心理分析的整合与发展申荷永,徐峰,宋斌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J].心理科学,2004,27(6): 1432-1434。
可见其包含广阔的理论视野与深刻的文化根基。
申荷永、高岚教授在《荣格与中国文化》中旁征博引地展示了荣格心理学之要义与老庄、易理等中国哲学思想如何接近。因此此理论方法不仅具有荣格心理分析的中国化价值,更为分析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卓越的贡献。书中提及荣格曾写道:“《易经》是最古老的把握整体情景的方法,其将细节置于宇宙背景,以阴阳互动作为分析。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中国经典哲学的实验基础申荷永,高岚荣格与中国文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32转引自荣格:“共时性:一种非因果的联结原则”,《荣格全集》第 8 卷英文版(CGJungSynchronicity: 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CW8§864~865)。”可见荣格将《易经》作为了一种研究方法,本书作者认为,具体而言,这包含了观物取象的类比与直观的逻辑推理方法。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与五行属于一种“质”的属性,将万事万物——包括心理材料用阴阳五行去分析,实则是在把它们作为一种“质”的属性进行质性研究。只不过这种“质性”,或者说“定性”的研究方法是更直觉的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并依托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本书将其作为一种质性的、诠释学的方法进行使用。
4个案研究
本书在研究三中会涉及用研究实务与临床案例展示理论与技术的探索性应用过程,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是一种记录人们行为多样性形成原因独一无二的方法。第一,个案研究只关注个体或一件事(如一个人或一个学校区域),能进行详细审视,能收集许多详细的资料”[美]Neil J Salkind心理学研究方法[M].童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99,它是对研究内容的“深度调查”Elmes D G,Kantowitz B H,Roediger H L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M].Stanford:Cengage Learning,2011:70。在心理学中著名的个案研究先驱是弗洛伊德的安娜O的例子。他从对个案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精神分析的理论。本书以某一原型意象作为个案,展开如何在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理论的框架下使用“扩充”方法对它展开研究与临床实践。
质性研究导向的个案研究中收集的数据进行质性的编码分析,也是常见的做法。尤其值得推荐的应该是扎根研究中使用的三级编码:将数据输入后,首先整理出相应的类别来,然后从这些类别发现概念,最后,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反复推敲,发现相应的理论童辉杰心理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1。
当然,该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不足,是个案研究有深度但广度不够,“只适合你想完成的对一种现象的深入研究”[美]Neil J Salkind心理学研究方法[M].童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99,无法进行因果推论。“从个案分析中我们不能确定出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 虽然“常常使研究中获得关于原因和结果的一些合理猜测,……个案研究常常只涉及很少的参与者,而且通常这些参与者不能很好地代表所有的人”Elmes D G,Kantowitz B H,Roediger H L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M].Stanford:Cengage Learning,2011:70,“依据它们的特性,个案研究结果的概化程度是有限的”Elmes D G,Kantowitz B H,Roediger H L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M].Stanford:Cengage Learning,2011:200,推论可能是有限的,还有可能受观察者效应以及被观察者反应的影响。本书采用研究者反思弥补此不足之处。
(五)研究工具
按照质性研究传统,研究者本人就是研究工具。除此之外,对文本数据的挖掘会使用Nvivo 11进行数据处理。
1研究者
心理学中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范畴被打破。“这是一种参与式的认识论,深度心理学也呈现出相同点”Coppin J,Nelson EThe art of inquiry: A depth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3rd expanded ed)[M].Woodstock,CT: Spring Publications,2017:11。本书的研究对象,在理论研究中为文本,在应用研究中为文化历史之中的集体意象与临床中的个体意象,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一方面体现在理论研究中与内容主题互动,对研究的移情,以及所生发的梦经验为建构“扩充”理论技术模型提供了内部经验数据。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临床应用研究中,分析师/研究者与来访者所形成的主体间性的关系,分析师是来访者借助发现自身心灵能量与治愈因素的工具。
分析心理学中的一类分析师常常具有研究者与治疗者的双重身份,荣格本人就兼有临床医生与研究者的身份,在他的时代,没有具体探寻荣格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的实证评估,而是集中于理论基础和工具的发展,以进行个人的荣格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对发展荣格分析的概念基础而不是对其有效性的实证评估的兴趣继续存在。直到最近,分析心理学的科学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更多的理论方面和概念上,或者在临床主题和案例研究中。同时兼任分析师和科学家的传统仍然存在。这种所谓的“Junctim”态度,是弗洛伊德命名的,意味着能够专注于进行研究和提供治疗,作为职业生活的两个方面(Keller,2018),即荣格研究者式分析师,或者说是学者式分析师、分析师式研究者。临床工作的“工具发展”包括分析师/研究者本人的发展,因此,分析心理学强调分析师/研究者的个人成长、反移情分析以及督导。
双重身份意味着在研究场域中,研究者带着分析师的视角,对文本、内容中的“个案”进行心理理论概念化。而在临床场域中则会加入学者的视角与来访者工作。本书作者遵循着这样的身份进入研究和咨询现场,这样的双重身份带来的移情会在反思中进行总结和讨论。
研究者在质性研究中作为研究工具之一,内省、反思,与文献互动,以及研究者的移情,以及与研究有关的梦都可以为研究提供资料。
2分析软件
本书采取质性研究中文本与内容的分析方法,数据源于大量的文献与少量影音讲座,为避免人工探索数据的缺点,采用Nvivo 11(plu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它是一款可以进行质性与混合方法研究的软件,它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处理多种格式的信息,Word文件、PDF、音频文件、数据库表格、电子表格、视频、图片及 Web 数据。也可以和其他应用程序之间交换信息,可以与统计软件协同工作,提供出数据信息的完整视图。
二是了解信息内涵与挖掘数据。作为查询工具既可以发现细微的变化趋势,也可以利用它的分析功能总览数据并对信息内涵进行彻底挖掘。
三是研究结果的可视化。它可以通过图表、结构图及模型等展示关联、想法及发现结果。
(六)研究的一般步骤
由于质性研究在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程序上可以有自由的风格,本书根据质性文本分析、质性内容分析的程序设计本书的研究步骤。
1收集资料与材料分类
对于数据与数据收集来源参照范明林等人所编制的质性研究对信赖程度的评估表中所提供的指标[德]Udo Kuckartz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实践与软件使用指南[M].朱志勇,范晓慧,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31,围绕真实性、应用性、一致性、中立性原则来搜集资料。在真实性方面,保证收集资料的真实程度、选取已出版发表的专业论文;在应用性方面,研究收集的数据及研究对象的感受和体验可以有效地转换成文字陈述;在一致性方面,注重运用专业的学术搜索引擎搜集可靠的数据,并进行二次阅读后筛选;在中立性方面,重心在于对研究伦理的重建,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值得信赖的资料。
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将荣格的原著视为一手材料,包括荣格全集、与他人合作的《回忆梦思考》《人及其象征》《荣格书信集》两卷,通过对文本中的“amplification”进行搜索,共获得65个有效数据参考点。
再分别使用谷歌学术、百度学术、知网、万方、维普、华艺在线(中国台湾)、EBSCO、ProQest等中英文学术搜索引擎,对“amplification Jungian”和“amplification Jung”进行搜索,筛除无法通过购买、借阅、下载、索取等方式获得的材料,获得四种形式的材料,一是专著,其中包括荣格的专著与他人的专著共72本;二是正式出版的期刊论文80篇;三是已公开发布的毕业论文15份;四是网络网页公开出版的数据信息3份。按照文本所产生的情境又分为“扩充”理论研究情境、研究实务应用的情境与临床实践情境,还有培训情境影音讲座3个、培训课程单2份,共计178份数据。
本书将材料中的内容分为三类:理论思想研究;临床技术研究;具体实务应用。理论思想研究主要是对“扩充”理论来源与依据;结果、目的与功能;理论比较。临床技术研究包括应用情境;方法定位与构成;工作对象与操作过程等。具体实务应用又分为作为研究方法的学术研究案例与作为操作技术的临床案例。由于某一项材料不一定保持内容单一性,也就是说,在同一个材料中可能既有理论思想的研究也有具体实务应用,因此,本书通过编码打破材料之间的边界,按照内容进行重新分类。
2质性文本/内容分析
本书研究一、研究二采取的质性文本分析与质性内容分析将参考Maying提出的一般步骤,包括确定编码指南、编码、修订、检查与分析。通过学术搜索引擎收集数据,使用质性文本分析的编码与分析程序进行编码、数据发现、数据挖掘与分析。研究工具采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协助对文献文本进行分类、管理与分析。该软件能够支持本书作者方便快捷地对文献文本进行编码、查询、探索与批注备忘录等,辅助本书作者对质性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工作。
(1)确定编码指南
将制定一个包含四列的表格:类目名称,类目定义,锚定样本(Anchor samples),编码规则,每个类目代表一行。填写类目标签和类别定义,填写锚定样本和编码规则。
(2)编码
将含有“amplification”数据参考点的材料进行初步标记,整理后导入软件,发现符合分类定义的材料,对其进行编码。并将典型的文本段落的类别,添加到编码指南内作为锚定的样本,当分配到一个类别的情况不清楚时,请尝试进行一个决定,并为此和以下类似案例制定一个编码规则,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使用理论参考。
(3)修订
Maying在此步骤指出,当完成编码指南(至少有锚定的例子)之后,要么编码过程看起来很顺利(通常是在10%~50%的材料之后),要么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那么就需要对类别和编码方案进行修改,检查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所有类别定义和编码规则(表面效度),并使用理论参考进行修改。
(4)检查(最后的工作)
全部材料在完成编码后,再进行核查,当发现由于编码准则的改变而使先前的类别分配错误时,则从一开始就重新加工这些材料,直到所有材料内容与编码规则保持一致。
(5)分析
对编码与检查全部完成后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处理,类别及子类别作为材料不同层次的结构维度。分析包括对质性类别的一般资料统计分析和解释性分析。一般数据统计分析包括对某一记录单元的质性类别的分布、频率,或是对指定的质性类别在所有记录单元上的频率或不同记录单元组中频率的比较,而对于分配给同一记录单元的几个序数类系统,又可以进行相关分析。
解释性分析按照质性文本分析中的解释进行操作,比如归纳类别,对类别进行解释、狭义语境分析与广义语境分析。本书通过质性文本/内容分析的结果得到理论发现。
3理论与技术模型建构
在理论发现的基础之上得到“扩充”的理论与技术模型,包括学术研究的理论模型、临床技术的一般技术模型,其中包括建构“扩充”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与证据链。对现有理论模型进行理论诠释、理论反思,并与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进行对话,以中国本土文化为背景,以解决现有模型的局限与空白的问题为目标,使用诸如中国古典哲学方法进行再解释,对现有理论与技术模型进行补充与修订,形成中国化理论模型,包括建构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解释与分析模型。
4中国化模型的应用
选取中国化研究个案,围绕个案搜集数据,包括确定搜集数据的原则确定研究步骤,进入理论分析与解释模型,从研究到临床进行实践探索,形成研究报告。
5反思与反身性数据
反思包括对研究者自身的反思与对研究的反思,对研究者的反思是伴随着研究从始至终的,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反身性材料又作为研究资料之一。
对本书的反思包括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证据与研究效度检验。
对于荣格来说,内在的工作是通过科学的自我反思的本质来使自己从混乱中解脱出来的(Cravens,2019)。反思作为方法或研究程序内容都是分析心理学重要的部分,它既是一种方法,也能形成知识,Rowland(2013)指出,反思性知识其实是一种方法,其中包括通过对由心灵所辨别的意义的积极追求获得的知识,以及通过提交从精神和身体的无意识领域中显现的内容而获得的更多的反思洞察。Romanyshyn(2007)提出受伤研究者范式,本书按照此范式,将研究者的心理类型、理论期待、知识框架、梦境作为资料参考点——这既是主观因素,也是本书中的重要资料。┃第二章┃“扩充”的建构背景第二章“扩充”的建构背景
“扩充”作为方法技术,放置在分析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背景下进行讨论,而与之相关性最高的概念是原型、意象、象征,原型属于心灵本体论范畴,意象属于认识论范畴,而象征则是荣格方法论的主干,象征是原型与意象的中介,或是说,意象通过象征表达原型,象征是原型表达的工作机制,研究者/分析师通过“象征”的方法(比如扩充),识别、解释意象,从而认识心灵。
一、分析心理学研究范式
后实证主义代表人物库恩(TSKuhn)1962年首先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研究范式的概念,“科学对事实的观察和说明总要通过现存的‘范式’或理解的框架而展开”。他还认为“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和“不足以确定性”(underdetermination),即使在最严格、最客观的物理学中仍然有相互冲突的物理世界,逻辑上存在可能的理论与经验材料并不一定相符合童辉杰心理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定量与定性(质性)研究之间存着不可通约性。
Guba(1990)指出,包含着研究者的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前提可称为范式或解释框架,即“指导行动的基本信念集”。所有的研究都是解释性的:以一套关于世界的信念和感情为指导,以及如何理解和研究这个世界Denzin N K,Lincoln Y S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5th Ed)[M].Los Angeles: Sage Publisher,2018:56。
鉴于将本书主题“扩充”——方法与技术问题进行定位,本书力图展示分析心理学研究范式的“网”,它是复杂的,多种方法混合,并常常充满着矛盾与悖论,缺乏一定的有序与系统性,荣格对他的方法陈述道:“因为我首先是一个经验主义者,而且我的观点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所以我不得不拒绝将它们降到一个有序的体系中,并将它们置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环境中”。从理论和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说法的确令人困惑,不过,“荣格的观点是警告人们,不要以牺牲心灵的动态过程为代价,进行固有的静态系统化”(Griessel,1999)。虽然荣格并没有在方法上创造“有序的系统”,但他确实做了一些方法论上的陈述,阐述了他解释问题的框架。
对研究材料使用Nvivo软件查询分析心理学领域的“范式(paradigm)”一词,一共有20篇文献58个资料参考点,最早出现在发展学派代表人物Michael Fordham于1978年出版的《荣格心理治疗:分析心理学研究》(Jungian Psychotherapy A Study in Analytical Psychology)一书中,他以临床案例展现分析工作中的“建构主义范式”。在1985年出版的《荣格与后荣格》中,作者Samuels使用于临床技术之“积极干预范式”的概念。
从范式覆盖来看,18篇出版于2000年以后,9篇为近5年内发表,说明当代荣格学者更加频繁地关注范式问题,涵盖了临床技术与研究方法。纵观分析心理学对其自身研究与实践的范式的探索,其中相关关键词内含有与方法论有关的词语,词频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经验(experience)、整体性(holistic)、建构性(constructive)与现象学(phenomena)。就其中语境来看,整体性(holistic)主要在本体论内讨论,经验(experience)与现象主要集中在认识论内,建构性则更多居于方法论内。
整体性(holistic)对应着整体主义范式,它以完整心灵的本体论成为分析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基础。Cambray(2009)认为,从与弗洛伊德分裂开始,荣格就在科学的整体主义范式中工作,心灵的完整性聚焦于一元论,这种一元论的外延无限放大,含有三个层次。一是原初心灵的完整,包括意识与无意识都同处于一个心灵系统。“分析心理学”是荣格给他对心灵——他所界定的心灵世界的调查方法的名称。按照Cambray的说法,他第一次发明(使用)这个词是在1913年8月,他把它描述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进化。他即将从这个理论中脱离出来。他还把它与他的精神导师Eugen Bleuler对“深度心理学”的命名的想法区分开来,因为他认为这心灵的原初“只与无意识有关”(CW4,第523段),意识从无意识中生发。二是身心一元论,即人类自身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同处于一个完整系统中,可以纳入身心医学的范畴中,身体也是无意识表达的意象载体。基于这两层次一元论,荣格的方法——包括象征,构建了心灵表达的可能性。荣格强调“象征性的态度,学习观察和识别事件中的意义,而不是表面行为的描述。虽然人们不需要意识到这些意义才能对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产生重大影响,但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可以识别隐含着这些含义的模式。对生活采取象征性的方式,往往会扩大意识,促进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心理成熟或个性”Cambray J,Sawin L(Eds)Research in Analytical Psychology: Applications from Scientific,Historical,and Crosscultural Research[M].New York: Routledge,2018: 4。
第三个层次的一元论,外延最广,指人与外部世界的同处于统一完整的系统中,建构的是人(心、身)、物一体论。基于此,在早期,荣格与后继者在人文科学领域中使用宇宙神话、创世神话、炼金术的“unus munds”类比描述心灵世界。后来荣格与泡利合作,企图从自然科学领域出发,在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建立一种同质的联系。诚如Linda Carter(2018)指出,荣格与同时期的荣格学者“试图在物理、生物和人类科学之间架起桥梁”,但是由于当时可用的模型并不科学,他们的理论与想法仍然是通过直觉获得的,“直到动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和高速计算机的出现,才有能力通过类比找到以前无法解决的非线性问题的可测试的解决方案,再加上诺贝尔奖获得者伊利亚·普里戈金等科学家关于耗散结构的非平衡热力学的开创性工作,才能在寻找整体范式方面取得真正的进展。直到荣格去世近20年后,这一切才得以实现”。当代的分析心理学学者已将整体主义的范式纳入复杂性理论之中。复杂性(complexity)是指在一次次迭代作用下系统中初始的、简单的基元(priitives)变得越发复杂,几乎难以解释。因此,复杂性起源于初始的简单性,是层迭(cascade) 现象的产物。而分析心理学提出的心灵发展的过程——自性化理论,从原初的身心、内外世界、心灵内部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再到走向整合一体的假设与此极其相似。按照复杂性理论,相关语境中的发展是指环境中产生的现象。个体与环境进行持续的相互作用,进而不断地产生重组与变化。转化和发展的变化是整个混沌系统的外显特征,整个系统总是处在一种动态之中,和自由顺序的规律一样,量变引起质变,通过互动与交流的积累,变化随之涌现,个体向着一个意义更复杂、叙事更丰富的方向移动。
丁飞、崔光辉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认知科学家Dennett将意识描述为处于多种变化与交织阶段中的多重叙事线索,他认为心理并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结构,所有想法或心理活动在大脑中是相似运作的,是一种解释与加工的多轨进程,心理的信息处理过程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变化,不可能存在一种单一叙事或标准经验类型Dennett D CReal patterns[J].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91,88(1):27-51。这样的心理发展模式的理论不同于以往精神分析所认为的自上而下的心理发展模式的理论,即那种预测性演绎、因果关系逻辑的定时定点的个体发生学说。混沌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不对规则进行预测,只是将内在显现的结构视作产生于活动与相互作用的重组结果。Harris(1996)运用混沌理论说明心理发展现象,倾向于指一种抽象的隐喻,而非一种具体的算法模型,采纳其理论中“描述而非预测”的观点。混沌理论放弃了以预测为目标的实证式与演绎式的方法而转向以描述为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相对主义与纯粹主观性,因为混沌理论强调经验的可塑性与自我的组织性,主要用以研究外部器官、内部心理、社会、生活史的环境中所进行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个体心理发展的结果是高度多样的,预测其实既不现实也不准确 丁飞,崔光辉阿德里安· 哈里斯的混沌发展理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1): 77-82。因此,“分析工作实际是一种穿越复杂的多因素决定的危险区域来协商多重潜能路径的事宜” Harris AYou must remember this[J].Psychoanalytic Dialogues,2009,19(1): 2-21。Cambray(2004)指出,分析心理学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核心,“一直保持着以整个人格为中心,被证明与现代复杂性理论中的发现是一致的”。因为心理与行为的复杂性、个体状态的多重性,分析师不应该只探究某个特定心理或行为,而应采取将心理与行为纳入整体心理或行为系统之中发现原因、意义、功能与目的的策略。“扩充”可以帮助分析师实现这种分析策略,它正是从整体主义范式孕育而生的方法与技术。
自性化理论是整体范式与目的论的结合,这是分析心理学主张的心灵发展观,心灵的原初是整体的,而后经过分化,最终又通过整合趋于完整心灵的目的,荣格认为适当地采用一种建构性的方法来突出心灵的“目的性”的功能:当一个心理事实需要解释时,必须记住的是,心理数据需要有两个观点,即因果关系观点和终极性观点,“因此,建构性方法的目的是从无意识产品中引出与主体未来态度有关的意义”(CW6,第702段),“扩充”是促使建构目的的基础。荣格特地写过“综合或建构方法”(CW8,第404段)一节来论述他的独特方法。从对精神患者的妄想的心理分析入手,他指出妄想的主观意义,并非弗洛伊德所述的对童年愿望的或者阿德勒的权利争夺的单一还原的解释,他提出了另一种建构性的方法,而扩充是综合之前的步骤,它“包含类比,将之存在的基础范畴扩充,存在着某些集体无意识的条件,它们作为创造性幻想活动的调节者和刺激者,并通过利用现有的有意识物质来召唤相应的形成”。他指出,“我觉得这种方法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不涉及原始雕像的还原,而是一种综合——由一种自愿采取的态度支持,尽管这是完全自然的——被动的有意识的物质和无意识的影响”。
他在后面段落里接着写道:
“这位患者明确无误地试图通过他的妄想来表达某种东西,弗洛伊德回溯性地认为,这是婴儿愿望的一种满足。阿德勒把它还原为对权力的争夺。对他来说,妄想系统是一种‘男性化的抗议’,是一种患者维护受到威胁的优越性的手段。因此,这种努力同样幼稚,所采用的手段——妄想系统也是幼稚的,因为它描述的目的不全面。因此,人们可以理解弗洛伊德对阿德勒观点的排斥。弗洛伊德,在某种意义上,将这种对权力的追求归类为‘满足婴儿愿望’的概念。建构性的立场是非常不同的。这种建构性的观点绝对反对主观幻想的形成只不过是象征性地伪装的幼稚愿望或顽固地坚持自己优越的小说的观点,因为这似乎是最后的解释(CW8,第411段)”。
分析心理学一直延续着建构主义的立场,在心灵整体中,促使心灵结构与内容重建的发生,实现趋于整体的目的。
荣格最强调的经验,以及现代荣格学者倚重的共时性现象,它们都是帮助分析心理学规避因果律解释的单一方式。荣格对形而上学的拒绝和他对意象的直接性的沉思将他置于现象学思想的后现代思潮中Casey EJung an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M].LA: Spring,1987:100-105。正如荣格所做的那样,现象学还原对一些一般的心理生活结构进行了访问,但它也是他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标志(Brook,2015)。荣格说:如果我想了解一个人,我必须把普通人的科学知识放在一边,放弃所有的理论,以便采取全新的、无偏见的态度。我只能用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头脑来接近理解的任务(CW10)。对于分析心理学而言,这个任务以寻找经验与现象内的原型意义,荣格更喜欢以意象为中心、以方向为导向的方法,贴近心理体验的现象学(Cambray,2004),被Roger Brooke(1999)等人定义为“记忆的原型现象学”,即“通过‘遗忘’的神秘之谜,邀请一位严谨的冥想者到本体论问题中去,即拥有记忆意味着什么,从理论上思考,拥有自我意识,并成为人”。Bentz和Shapiro(1998)将扩充的方法描述为一种研究个体现象,包括创造神话中的主题、象征和意象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以及一种被确定为集体无意识的更大结构之间的关系。
经验放置于范式内对应着经验主义,“分析心理学是扎根于经验主义的(empirical)研究基础之上的,CGJung作为临床医生和研究科学家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他的实验方法和他早期联想实验的意义的发现是至今仍在使用的MyersBriggs的工具的前身。他的自我探索导致了《红书》(Liber Novus)的发展,这是建立在科学观察和文献数据的基础上的”(Keller,2018)。引用荣格关于自己的经验性理念的陈述:“我的观点扎根(ground)于经验”(CW18,第731段)。“‘扎根(ground)’恰巧代表了扎根理论的方法过程,一种著名的质性方法” Roesler C(Ed)Research in Analytical Psychology: Empirical Research[M].New York:outledge,2018:201,显然表现了质性的经验主义的态度。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原型
荣格认为心灵、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非常不同,必须采用与物理世界不同的概念或理论假设去描述,原型就是他认为的人类心灵与精神的最根本形式。在荣格看来,它是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一致模式的自主心理实体,就是人类共通的心理基因,或称精神本能的存在物,人类心灵的先天准备,预先存储在无意识储藏库中,一旦被特定现实与环境刺激唤醒,将成为个人、集体、文化的真实经验。
原型,archetype,词根“arche”来自希腊文,被翻译为“本原”“始基”,指万物的最基本元素,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世界万物存在的“第一推动力”。这样看来“archetype”在心理学内的意涵就是指心理本原的类型。“原型”并不是荣格创建的,而是他“发现”的,发现了它在柏拉图哲学中的运用,以及在早期基督教、神话和炼金术中的存在,并将之用于心理研究与实践领域,成为荣格心理分析基础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有许多学者把荣格分析心理学称作原型动力心理学,作为区分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性动力。
Samuels(2012)总结荣格的原型理论的确定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1912年,他承认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s)存在于患者的无意识生活与他自己的自我分析之中。这些意象类似于在历史上到处重复的主题,但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启发的、无意识的和自主性的。正如荣格所设想的那样,集体无意识促进了这样的意象。到1917年,他写道原型是精神中非个人化的主导者或节点,它们吸引心理能量并影响一个人的功能。在1919年,他第一次指出使用原型一词,是为了避免任何有关“原型的本质是内容,而不是无意识和无法表达的轮廓或模式”的暗示。参考原型本身,才能清楚地区分出人类可认识的(realisable)或已认识的(realised)原型意象。
概括而言,原型具有四种特征。
一是作为“心灵/精神本能”假设,它具有先验特征,荣格将生物学本能概念在心灵世界做了一个类比,放入了他自己的元心理学之中。荣格说,原型“是存在于我们所有人中的一个精神器官,……是我们精神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它代表或人格化了黑暗、原始心灵的某些本能数据,意识产生的真正但无形的根源”Jung C GThe concept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A].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C].R F C Hull(Trans)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34/2014:42-53。此中,荣格沿用了弗洛伊德为元心理学设定的“经济”(economics)。荣格理解原型是“被生物性地扎根于无意识中。对他来说,原型就像身体器官的表现——有能量和生殖力量的活生物体,作为人类神经系统的核心”[英]Fordham M. Biological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archetypes[M].New Developments in Analytical Psychology (Psychology Revivals). London:Routledge, 2013: 19-52.。积极寻求个人和世界的心理上的识别“集体无意识”。Fordham(1957;2013)也认为“我们将假定无意识的器官是原型,在出生前形成。由于原型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联系在一起,所以当大脑形成时,它大概就已经存在了”。然而,分析心理学早期认为的原型的“生物学”(本能)属性的观念被反对的声音一再质疑,不仅来自圈外,也来自本领域(Steel,1982)。Brooke(2015)指出 “诚然,荣格试图将原型置于大脑结构中,违反了他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界限;的确,盐、脂肪酸、基因和神经元与经验和意义之间是一个无法弥合的本体论和概念性鸿沟。……虽然荣格试图在大脑中定位原型,是一个认识论上的错误,但他这样做的尝试可能暗示了原型的一些重要意义”。
荣格对无意识的研究使他确信原型“是我们精神结构的一个要素,它是黑暗原始心灵的某些本能数据的化身,这是意识的真正但看不见的根源”。荣格所说的“黑暗”是指我们心灵中无意识的未知性,“原始”指集体无意识的远古性。原型伴随、引导、帮助或打断无意识带入意识的自性化过程。它是一个标志,一种神话中的陈述,贯穿了整个时间隧道。如诺伊曼所说的“原型是超个人与永恒的”(Neumann,1952)。“永恒”意味着原型永久地传承,一代又一代人类共同都会拥有原型,这是分析心理学共同的信念,而对这种传承的发生理论有着差异性的看法。荣格认为原型是连接过去的纽带,是一种普遍的过去,在生物上贯穿了人类的每一代人。荣格持有的这种原型传承观,被指责为拉马克主义——即“上一代获得的经验可以通过基因传递给下一代”StevensThe Archetypes,In The handbook of Jungian psychology: Theory,practice and applications[M].Papadopoulos R K(Ed)London: Psychology Press,2006。而后,他做了进一步的概念界定,原型传承的是拥有某种经验的倾向而不是经验本身,才摆脱了这样的指责,受到了当代进化心理学的青睐。Hogenson (2009)认为这是一种进化的观点,“通过自然选择,通过适应学习影响了遗传性累积”,这与荣格的前拉马克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前提是存在一个动态的无意识。另外,进化心理学的表观遗传理论成为当代荣格学派的新证据,Cambray (2015) 指出“表观遗传学的最近兴起似乎拓宽了某些模式非DNA遗传途径的可能性,导致了重新评估原型假设的可能性”。
第二个特征是可供后天启动的经验性。虽然原型涉及个人先验的领域,但荣格却一再强调原型经验在现实中才有意义。原型没有内容,他看上去是先天存在,却在后天被唤醒,思想形成了涉及意象和情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个人体验。心理思维有一个参照内部领域的框架,自主状态对个人来说是无意识的。他解释原型作为心灵的现象,提供了与神性的自觉联系,那是为什么他们总是在特定时刻迅速反映了同样的体验(CW9Ⅰ,第8段)。原型会影响人的心灵意识到神圣的内在及围绕其存在的个人经验,无意识地表达自己的象征形式,无意识地向人类发送原型信息Jones R APsychological value and symbol formation[J].Theory & Psychology,2001,11(2): 233-254。此外,人类对这些原型信息的体验似乎令人难以抗拒。它们是感受到的体验,而不是行动。当荣格描述个人如何体验心灵的时候,他找到在生物生活中集成的精神本能。他讲隐喻中的原型本能驱力:无穷无尽的重复雕刻了这些进入我们的精神法则……首先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仅仅代表了一种可能性,某些类型的感知和动作。当发生与特定情境相应的情况,原型被启动、强制性地、违背了个人意愿而出现,就像本能的驱动。对荣格来说,原型不是人类的最终操作。心灵中的原型需要意识触及图像或意象,如过程或事件,以及行为变化和角色的能量转换。然而,因为原型被揭示为象征,它们本体论的真理和意义只是象征性的,它们的意义只能是想象的,而不是完全的外部客观现实。
原型第三个特征是它们具有两极性,并以对立统一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它们包含了自己相对的属性,最重要的是它们是本能和精神的对立”(Pietikainen,1999)。原型总是既有消极面也有积极面,这种一体两面的特征具有一种辩证思维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荣格比辩证思维走得更远的地方在于,他认为心灵在两极对立中会产生超越功能,这是心理发展与创伤转化的关键,分析师的工作重点就是容纳对立,发现超越是如何在消极与积极两面对立之中发生的,提供超越产生的环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