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208024
逻辑真理的成立必然存在一个先验的、在它之前的真理,这是充足理由律的表现形式的第二个形式。叔本华将引导至真理的途径分为逻辑的,经验的,超验的,超逻辑的。这四种理由和根据证明真理本身的同时也表现了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的重要著作,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根基。
叔本华认为,平常的世界由四类对象(即:现实对象;概念以及由这些概念组合而成的判断;时间和空间;人类的行为)构成,它们都是表象。充足理由律则是指,事物皆有其如其所是的理由或解释。据此,平常世界的四类对象的存在都有其根据或理由,即存在着四种必然联系,每一种都构成充足理由律的一个根,充足理由律因此便拥有了四重根。人的行为动机被是充足理由律第四种形式,人的行为必有动机、从动机得到解释,这便通向了他著名的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第二版序言
章 绪论
第二章 迄今有关充足理由律的重要观点概述
第三章 以往论证的缺陷和新论证的概述
第四章 论主体对象的个层次,以及在其中居支配地位的充足理由律形式
第五章 论主体对象的第二个层次,以及在其中居支配地位的充足理由律形式
第六章 论主体对象的第三个层次,以及在其中居支配地位的充足理由律形式
第七章 论主体对象的第四个层次,以及在其中居支配地位的充足理由律形式
第八章 总的论点和结论
我这篇为获取博士学位而初在1813年问世的早期哲学论文,后来又成了我的整个体系的基础。因此,不能让它像近四年来我所不知道的那样继续售缺了。
另一方面,把这样一部青年时期的著作连同它的全部错误和缺陷一并再次公之于世,对我来说似乎是不负责任的。因为我清楚,要不了多久,我就没有能力再来修正它了;而到那时也将是我真正产生影响的时期,我相信,这将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因为我坚定地信守着塞涅卡的诺言:“即使嫉妒曾使你同时代的人都保持沉默,也总会有人出来公正地做出中肯判断的。”因此,我对这部年轻时的著作做了力所能及的改进,并且,考虑到生命的短暂和难以把握,我甚至必须把这看作是一个特别的机遇,能在60岁的时候去修正我在26岁时写的东西。
然而,我在这样做的时候,是打算宽容地对待年轻时的我自己,并且尽可能地让他自由地讨论乃至畅所欲言。只是在他提出了不正确的或多余的东西时,或者忽略了精彩的方面时,我才不得不打断他的讨论进程。而这种情况又是经常地出现的,这就使我的一些读者也许会想象,他们是在听一位老人大声地朗读一本年轻人写的书,然而又不对地把它抛在一旁,以便沉浸在同一主题本身的细节之中。
不难看出,一部这样地被修正了并经过如此长期间隔的著作,是不能达到那种只有一气呵成的著作才具备的统一性和完美性的。甚至从风格和表达上也能发现如此巨大的差异,使得任何聪明的读者,都会怀疑自己是在听一位老年人还是在听一位年轻人讲话。因为一位年轻人在信心十足地提出自己的论证时的温和而谦逊的语气(因为这位还是相当单纯的年轻人十分认真地相信,一切致力于哲学的人都只在于追求真理,而且只要是在追求真理的人都是有价值的),与一位老年人(这位老年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发现了唯利是图的趋炎附势之徒的上流社会的真实特征和目的,并且自己也坠入其中)的坚定的但有时又是刺耳的音调形成了鲜明对照。而且,假如他偶尔也随意地发泄自己的愤怒的话,公正的读者是很难加以挑剔的;因为我们看到了当宣称以真理为目的的那些人总是在关注着他们顶头上司的各种意图,以及当“上帝是可以用任何一种材料来进行塑造的”(阿普列乌斯:《魔法》XLⅢ)延及伟大的哲学家,而且像黑格尔这样笨拙的骗子也厚颜无耻地跻身此列时所导致的后果。的确,德国哲学正备受着其他民族的轻蔑和嘲笑,被赶出了全部真正科学的领域,就像是为了肮脏的收入而今天卖身于这个人、明天卖身于那个人的妓女;当今一代学者的头脑被黑格尔的胡说搅乱了:他们不会反思,既粗俗又糊涂,完全沦为一种从蛇妖的蛋里爬出来的浅薄的唯物主义的牺牲品。多么幸运!下面言归正传。
这样,我的读者就将只得原谅这篇论著中语气上的差别了;因为我在这里不能像我在我的主要著作中所做的那样,以后再在一个专门的附录中加以增补。而且,让人们知道哪些是我在26岁时写的,哪些是我在60岁时写的,也是无关紧要的;真正重要的事情是,那些想通过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来获得坚实的依据和明确的见识的人,将会从这本小薄书中获得一点内容,以便能够学到一些本质的、牢固的和真实的东西:我希望这将是问题的所在。对某些部分提出的进一步阐述,现在甚至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关于整个认识能力的简要的理论,并且这种理论通过把自身严格限制在关于充足理由律的探讨上,从一个新的特殊的侧面揭示了问题;而它后来又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卷中和第二卷的有关章节中,以及在我的《康德哲学批判》中得到了完成。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在这里,我向富有思想的读者推荐一下我的主要著作中的一个说明。因为重要的是要把我们关于因果规律的真实性和特殊含义,及其有效范围的观念加以彻底澄清和确定。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因果规律是并且专门涉及物质状态的变化的,此外不涉及任何其他东西;因此,如果不是在讨论这些变化,就不应当引进因果规律。因果规律只是时间中我们外部经验对象所经历的变化的控制者;然而,这些对象全部是物质的。每一个变化只能按照一定规则被另一个先于它而发生的变化所造成,然后一个新的变化又作为前一变化的必然产物而发生。这种必然性就是因果联系。
因此,不管因果规律是多么简单,然而我们却发现从早一直到近的时代全部的哲学教科书中,它却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以一种较为空泛的,较为抽象的,因而是不怎么明确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我们有时被告知,因果规律就是使其他事物由以产生的规律;有时又被告知是引出另一事物或给予它实在性的规律,如此等等。沃尔夫说:“原因就是另一事物的存在或现实性所依赖的原则”(《本体论》,第881节);然而显然,在因果关系中,我们只是涉及了不生不灭的物质的形式变化,并且显然,向以前并不存在的存在跳跃是不可能的。毫无疑问,对于思维的明晰性的缺乏在大多数场合都会导致关于因果关系的这些观点;但有时在这后面的确也潜藏着一种隐蔽的意图——一种卖弄宇宙论证明的神学企图,为了这个缘故,这种意图甚至不惜篡改那作为人类知性的母乳的超验的、先验的真理。在托马斯·布朗(Thomas Brown)的著作《论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中可以发现关于这一点的明显的事例,这本书洋洋460页,到1835年已经出到第四版,并且大概从那以后又出了几版,这本书尽管有些乏味、卖弄、不连贯的啰嗦话,但对主题的处理并不很糟。这位英国人正确地认识到,因果规律总是必然要涉及各种变化的,而且每一个结果都相应地是一个变化。这一点虽然很难不被他察觉,然而他却不愿意承认每一个原因也同样地是一个变化,因而整个过程也不外是在时间中彼此前后相继的变化的不间断的联系。相反,他笨拙地坚持把原因称为先于变化的客体或实体,并且由于这一完全错误的表达使他在自己冗长的著作中处处自找苦吃,尽管他知识丰富并且有良心做依据,但是这种错误的表达,却弄糟了他全部的仅仅为了使他的定义绝不是立足于其他人以后或许会在其他地方加以论述的宇宙论证明而做的解释,——但是,什么样的真理值得需要用这样的手段去为自己开辟道路呢?
并且,自从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已经给宇宙论证明以致命打击后,我们自己的这些可敬而诚实的德国哲学教授,为他们所热爱备至的宇宙论证明还在干些什么呢?他们是珍视高于一切的真理的人。确实,他们是到了才穷智竭的地步,——这些大人物是很清楚这一点的,虽然他们没有这样说——因为原因就像自因一样,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用语,尽管前一个表达较之后一个运用得更加普遍。而且他们在说这番话时,经常还摆出虽说不上庄重,但也十分严肃的架势;而且许多人,尤其是英国牧师们,当他们充满情感地着重提及这个自相矛盾的用语时,把目光转向了一条真正的启示道路:这就是“原因”。他们知道这个原因就像空间的终点或者时间的起点一样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每一个原因都是一个变化,它必然迫使我们去追寻造成这一变化的前一个变化,如此以至无穷,无穷!甚至物质的状态,一切后来状态都由此而得以延续,由于它已经不再是状态了,也就成为不可想象的。因为如果这个状态本身曾经是后来状态的原因,那么这些后来状态必定同样已经永恒地存在了,而且存在于当前的现实状态也不可能仅仅是现在才产生的。另一方面,如果这个状态只是在某一既定的期间内才开始成为因果关系的状态,那么由于它不再是静止不动的,它就必定已经被这种或那种东西所改变了;但另一方面某种事物必定已经发生,某种变化也就必定已产生;这就再一次迫使我们去追寻它的原因——也就是一个先于它的变化;于是我们又一次踏上了因果关系的阶梯,我们在这上面一步一步地被驱赶着,越来越高,没有止境,没有止境!(这些绅士肯定无脸对我谈起物质本身是从虚无产生的!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