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4148565
《一场秋风老少年》是当代著名作家高建群的一部回忆散文集,讲述了他对故乡、故人、故事的深情追忆。书稿是其已发表过的作品,故情感丰沛、文字流畅、细节丰润,是一部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
高建群,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16年前,他的《最后一个匈奴》与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废都》等陕西作家的作品引发了“陕军东征”现象,震动了中国文坛。本书是高建群的一部有关于陕北自然风物、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的散文集。作者从延安起笔,延伸到鄂尔多斯、赫连勃勃、古羌村等陕北各区县,对其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景观、风土民俗、历史典故乃至文化现象进行了有层次的记录,是作者对本土文化的又一次深情回顾。
第一部分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延安的原野 / 003
陕北论 / 026 陕北艺术散论 / 033
陕北是一块苦难的土地 / 044
第二部分
在那秦直道上 / 061 古老的统万城 / 065
成吉思汗的“上帝之鞭” / 077 赫连勃勃长什么样子? / 092
走失在历史迷宫中的背影 / 096
第三部分
为了第一个猴子开始的事业 / 121
很久以前的一堆篝火 / 130
黄河在他心中咆哮 / 139
魔术师的口袋里装满忧伤 / 147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 151
第四部分
杜梨花开满山白,野花开到白杜梨 / 155
划拳的艺术 / 161 火车上的故事 / 164
空空如也古羌村 / 169 刘萨诃的故事 / 173 小说家 / 176
第五部分
匈奴和匈奴以外 / 181 你知不知道有一种感觉叫荒凉? / 220
我很穷,也很富有 / 227 我建造了一座纪念碑 / 230
天下匈奴遍地刘 / 240
陕北文化的几个大问号
——序新书《一场秋风老少年》
“马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城防设施呢?它是在修筑绵延一圈的城墙时,贴着城墙外侧,大约每隔十丈筑起的土堡垒,类似瓮城。 不过瓮城是在城墙内侧,这“马面”是在城墙外侧。
这突出于城墙外侧的土堡十分坚固。统万城的筑城材料,用的是当地的白土,掺上糯米汁,再加上动物血,凝固以后坚硬非常, 用当地老百姓的话,可以在城墙上磨镰刀。
坚固的马面,中间是空的,一个大肚子,可以用来藏兵士,藏兵器,藏食物和水,上面与城墙顶端相通,人可以从城墙上沿着一个狭窄的通道,踩着台阶下到底下的大空间中。空间的侧面有一个暗门,打开暗门,手执兵器的士兵,就鱼贯地从马面里冲出来。
因为有这马面,北魏拓跋焘大帝几次攻城都未能攻破。后不北魏军攻入城中,马面的暗门打开,一队士兵手执马刀,冲了出来, 那时赫连勃勃已死去一年。赫连的儿子赫连昌,大约就是从这马面中杀出,令攻城的拓跋焘阵脚大乱,只得率兵溃退三十里,至今天统万城正北地面,内蒙地面的十三敖包一带。赫连昌见得胜了,正在得意时,只见身后统万城中,火光冲天,人声鼎沸,这个被夸口“比咸阳城更坚固,比洛阳城更华美”的统万城被破了。却见拓跋焘站在城头,高喊:黄口乳儿,你中计了!
见中了拓跋焘的计谋,赫连昌只得领着他的残兵,退守回长安城。赫连勃勃当年在长安城灞上称帝,曾将长安城作为陪都,称 “小统万城”,又称南台、南京,而将他的大夏国首都统万城,称为北台、北京。
破了统万城之后,拓跋焘穷追不舍,待赫连昌在长安城喘息未定时,又尾随过去,再破长安城。
笔者这里说的是“马面”,想不到话篓子一打开,话撵话,说了这么多,简直是在谈统万城的兴衰史了。那么这里打住。
目下,陕西省文物局的田野考古,已经从统万城遗址上,清理出十三个被沙埋的马面。我几年前又一次造访统万城,从城墙上走下去,溜走到马面底下的大肚子里,又从马面北边的暗门中,猫着腰走出,算是体验了一回。统万城应当还有许多的马面,这些马面要么被沙埋,要么随着城墙坍塌,与城外的毛乌素沙漠融为一体了。
我在写作《统万城》时,曾详细记录了马面的一些细节。我在书中推测说,赫连勃勃这个“马面”设施,可能是之前进攻西宁时,从那里学来的。
西宁城的马面,西宁城郊的骷髅山,都已经从现在的田野考古中得到了证实。那时青海西宁市叫西平,吕光的守将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南凉国,国主叫秃发辱檀。鲜卑族政权为五凉之一, 亦为五胡十六国之一。秃发这个姓氏,专家现在考证说,其实和 “拓跋”这个姓氏是一回事。过去年代信息不通,大同地面的文人,记录下“拓跋”这两个字,西宁那里的文人,则记录下“秃发”这两个字。
史书上谈到的西宁城的马面和西宁城郊的骷髅山,都跟赫连勃勃那次攻城有关。史书中说,赫连斩下这片草原上敌骑兵一万首级,而后用这一万人的头颅筑成一个骷髅山。我在小说中也曾写到 这些。
关于马面,我们从统万城追到西宁城,我以为已经追到根上了。谁知道 2018 年秋冬季节,在中亚地面,土库曼斯坦的老梅尔夫古城,我又惊异地见到“马面”这个城防设施。
老梅尔夫古城距现在 2800 年,相形之下,我们的统万城,距现在才 1600 年,可说是晚辈了。老梅尔夫古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中亚最大的城市,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老梅尔夫古城现在隶属土库曼斯坦。六百多年前,最后一代石国国王被中亚枭雄跛子帖木儿所杀,首都梅尔夫城被彻底摧毁,从而成为一片废墟,直至今日。如今老梅尔夫古城的西北角,有最后一位石国国王的陵墓。
站在西北角,当年梅尔夫城的角楼的废墟上,我应土库曼斯坦国家电视台之约,做了一场现场演讲。演讲中,我阐述了上面所说的老梅尔夫城的历史,接着话锋一转,给他们说到了陕北的统万城。我讲了统万城的筑城史,说了这同样地建在大戈壁的城市,是如此地相似,简直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大说特说这老梅尔夫古城的马面,以及统万城、西宁城的马面。
两城都是建在旷野上的,天高地阔,一望无垠。城池平地而起。一圈城墙,城的东南西北四个角,筑有角楼。城也分内城和外廓城,外廓城之外,是易马城,即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在这里以货易货、交换物产的地方。
不过,中亚的老梅尔夫古城,较之陕北的统万城,要大五倍吧!我们开车,从这已经变成戈壁滩的城池里穿过,用了半个小时。城的另一个角上(东北角),有一条红柳河,河边红柳花穗一兜噜一兜噜的十分茂盛。这叫人想起,统万城城外的那条河,也叫红柳河。当年赫连勃勃想将这河水,绕城一圈,修成统万城的护城河。后来的田野考古证实,护城河已经全部修好了,只是还没有过走水的痕迹。
老梅尔夫古城的马面设施,引起我极大的惊异,把我从统万城、西宁城的一千六百年前这个时间点,一下子又推到两千八百年前。
那么,统万城的马面,西宁城的马面,是从中亚地面传过来的吗?两千年前的时候,中亚地面确实曾有过一个古族大漂移年代, 那么,那股历史潮水曾波及到鄂尔多斯高原和陕北高原吗?
陕北高原、鄂尔多斯高原、蒙古高原,它们处于欧亚大平原的东侧锋面上。
我本来以为,我为马面这种古代城防找到了出处,即它来自中亚,来自中亚游牧民族。然而,榆林神木地面挖掘出的石峁遗址中发现的马面设施,又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
石峁遗址,十年来几次入选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还被评为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之一。皇城台,祭祀山峁等遗址的面世, 轰动了世界。这里原来是一堆方圆几十里的拥拥挤挤的山头,明长城从中穿过。山头上原来堆积些乱石,一些地方露出黄土山峁。在祭祀山峁上,石砌围墙的缝隙里插着许多的玉石。一棵榆树紧靠围墙长着,阳光下每一片叶子都在哀恸地抖动着。 专家给石峁遗址的定位是距现在 3800 年至 4200 年间,在这里生活着黄帝部落中最大也最重要的一支。他们已经有了国家意识, 有了九五至尊这个概念。他们称它为轩辕城或黄帝城。
专家说,石峁的重要意义在于,那个阶段,正是中华民族的初民时期,中华文明板块或是聚、或是散的时期。如果有这个核心作为凝聚,它将滚雪球一样发展成一个大一统的文明板块,如果散了,它将发展成地中海沿岸那些支离破碎的小的邦国。他们因此把石峁遗址,叫成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黎明时期。
最叫我惊异的是,在石峁遗址开掘了、发现了“马面”这个城防设施。而这个马面,业已 4200 年历史,比 2800 年前中亚老梅尔夫古城的马面还要早一千多年,较统万城西宁城的马面则更早。
这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呢?历史总是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将它大神秘的一面展现给世人看。我的历史知识有限,我的考古知识也有限,我只能把现象罗列出来,把这个研究方向提示出来,就 教于专家,就教于此后地更多的考古大揭秘。
本来这篇文字,我想写三个陕北文化大问号。马面的故事只是其一,后边还有民间剪纸艺术家白凤兰所画的中华民族初民时期的生殖崇拜图腾——伏羲女娲图(伏羲女娲图的人身蛇尾图案,竟与科学家为我们破译出的人类基因图谱几乎完全一样)。
再后面一个问号,还有当年(401)高僧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城 后,随他而来的三万名龟兹国的遗民,被后秦皇帝姚兴安置在榆林城附近的故事。那时还没有榆林城,姚兴命人在这块地面重建龟兹国、龟兹城。我问榆林人这座城的名字,他们说现在叫古城滩,并且还有一个蒙文名字,我没有记住。
许多的陕北大文化现象,也许都与这三万名龟兹遗民有关。西域文化当龟兹文化直接地影响了陕北,接着又间接地影响了中原文化。这是一个课题,我已经有一把年纪了,无力去深究,希望有志者将眼睛的余光在这里停驻一下。
世界是相通的,中华文明板块只是世界文明板块中的一部分。 它在历史上,在现阶段,都与世界有着联系。这是我写完此文后的想法。
高建群
在那秦直道上
子午岭是昆仑山向东南方向延伸的一支支脉。一长溜绵延陡峭的山脊,从陕北高原与陇东高原中间穿过,从而成为陕甘两省天然的分水岭。秦直道就以磅礴的秦皇气派,修筑在这山脊上。
据说秦始皇临死前,这条道路已经修通。而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北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他走的就该是这条道路。
太史公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说:“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逎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修筑这条连贯北方大漠的通道,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在九原郡与甘泉宫之间,还隔着一道黄河天堑。
这问题是靠渡船解决的。现在,一些历史学家和旅游者,以及影视人,每年都有几拨沿着这个早已废弃了的古道走一遭,而一部名曰《秦直道》的专题片亦在拍摄之中。据他们说,当沿着秦直道,一直走到黄河边的时候,便可以看到,在陕北高原这边,在鄂尔多斯高原那边,沿着河岸,各蹲着一个高大的石砌的桥头堡。
正像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骑兵一样,修筑秦直道的目的,亦是为了向塞外用兵,威慑和打击匈奴。试想,一旦塞外有事,浩浩荡荡的大军便可以自长安城出发,直达边塞。朝发而夕至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是用上三天的时间,这 1800 里的路途, 骑快马是可以到了。
而事实上,这个目的是完全地达到了。南匈奴的归顺汉室,与这条道路的修筑有着决定性的关联。史载,汉武帝勒兵 30 万,至大青山,面对北方大漠,恫吓三声:“谁敢与我为敌!”三声喝罢,四周静悄悄的,用史家的话说就是:“天下无人敢应!”汉武帝遂感到没有对手的悲哀,于是班师回朝,回程中途经黄陵桥山上,在山顶黄帝陵膝下筑祈仙台,拜谒始祖,希望轩辕氏能保佑华夏民族香火不灭。同时,征途劳顿的汉武帝,还将他的盔甲挂在旁边的一棵柏树上,自己稍作休息。那棵柏树如今还在,树木上有许多小眼,每到春天就有白色乳汁流出,相传这些小眼正是那盔甲上的铁刺刺的。那棵柏树如今人们叫它“挂甲柏”。
汉武帝的出征和凯旋,走的都该是秦直道。这是汉武帝元封元年时候的事。
昭君来到九原,曾经三嫁匈奴单于。也就是说,呼韩邪之后她又嫁给了他的继任者,而之后,又嫁给了继任者的继任者。这叫“续婚制”,这种习俗在别的和亲的美人身上也发生过。似乎在匈奴人看来女人与牛羊、帐篷一样,亦是家庭财产的一部分。
同秦直道的修筑是令南匈奴归顺汉室的因素一样,昭君出塞是另一个原因。
那时在这条通往边塞的道路上,一定还走过许多的人。他们的背影已经消失在路途的远处了,徒令我们唏嘘。而我们在这里也只是信手拈来几个,为这个湮灭的道路寻找它的确实依据而已。
但是这条道路也为“马上民族”的南下中原提供了便利。例如南北朝时期大夏王赫连勃勃的攻陷长安,便是一例。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说,这真是道路的修筑者们所始料不及的事情。他还说,当匈奴这一股历史潮水远走他乡之后,令人略感意外的是,留在原居住区的匈奴部落却突 然显现出来,甚至占据了北中国广大地面,从而部分地完成了他们长期以来对中原文明和定居的占领梦想。
秦直道的又一名字,叫“秦驰道”,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告诉我们的。
而在陕北老百姓的叫法中,它被称为“云中栈道”,或者“圣人条”“皇道”。
后来,秦直道被湮灭于子午岭的荒山野岭中。加之由于高草树木丛生,桥梁被水流冲垮,这条道路事实上已经路断人稀。
不过直到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条道路上某些路段还在使用。比如当时投奔延安的一些进步学生,他们正是取道淳化县,沿子午岭进入陕北的。
1998 年 2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