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767292
《黄帝内经•素问详注》为《黄帝内经•灵枢详注》(2017年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之继篇,承《灵枢详注》之得,以求“信”为首务,以正确读通原著为旨归,于文字注释最为着力,逐字逐句进行剖析,释字释词以《说文》及经传为依据,言必有据,不出无据之言,不作妄说,求其本意,还其本真。
体例结构:与《灵枢详注》同,首以解题,次以详注。
写作方法:桃木流传,本有缺讹。古来校雠者,或忠于原作,强调不妄改,不妄增删,不轻出己意,如阮元《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书后》云:“刻书者最患以臆见改古书。”或勇作校改,以求是为务,如《段玉裁答顾千里书》言:“汉文求诸义,而当改则改之,不必其有佐证。”本书注释,以底本为根,释字释词,以字书及经传为据,有清一代,考据学之风大兴,文字学家以文字角度治《素问》,于《素问》之文字释义多有发微,择其意义重大者为解,以明《素问》之文字。医理之释,不作发挥,选用历代全注或类注《素问》之医家注为解,一求通达,一示医学认识之流变,时代异,认识变,唐时注以杨上善、王冰为显;明时注,以马莳、吴崑、张介宾、李中梓注为显;清时注以张志聪、高世栻、黄元御为显,择其善者为释,尽可能不作评释,不作任何发挥,力求反映历史。历代于《素问》专题发挥者,亦择其要而录之,以彰显《素问》学术思想对后世之影响。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剌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亡)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亡)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主要参考书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