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43444
当为人熟知的心理治疗模型与脑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发生碰撞与整合时,能迸发多么巨大的治疗潜力,并为当代心理咨询从业者所用?
在人工智能风靡全球并大踏步进军心理服务行业的今天,身为人类咨询师的我们该如何自处?又有什么在根本上是超级聊天机器人无法取代的?
面对种种未知,神经科学可能有我们好奇且渴求的答案,本书将引领我们初探究竟。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助人自助的路上,理解大脑如何运作,充分利用有关心理疾病疗愈以及心智潜能开发的脑科学知识,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应如何将日新月异的神经科学前沿信息整合到现有的咨询实践模型中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神经科学:整合心智与脑的科学:原著第二版》对此展开了既容易理解,又富有见地的讨论。本书着重介绍了神经科学知识在咨询与治疗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不限于提供神经教育的基本知识,更强调在整合和理解方面应具备的深度。本书可帮助读者理解心理动力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人本-存在主义取向以及建构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理论和神经科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呈现治疗对话实例,以及在四大类常见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应激和成瘾——中进行治疗范式的比较,充分示范了如何将这些知识纳入个人实践。
第1部分 概览
第1章 神经科学导引
应用基础:伦理、文化和专业的考量
神经教育
神经咨询:以人为本的应用
神经侵害
你的期待
假设
一定背景下的神经科学——挑战与机遇
思维、感受和行为的相互作用
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
解释你的大脑
第二章 结构、系统与功能
大脑的组织和概观
分子水平:神经递质
细胞水平:神经元
启发式结构层次:1-2-3-4-5
四个脑叶
五个系统
解释你的大脑
第二部分 理论的整合
第三章 当代心理动力学取向与神经科学
文化考量
简介
精神分析理论
迈向整合
早期关系
意识
在实践中
记忆和回忆
解释你的大脑
第四章 认知行为取向与神经科学
文化考量
简介
行为至关重要
神经可塑性和突触再可塑性
行为主义与赫布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社会认知理论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正念与接纳的疗法
辩证行为疗法的概念
接纳承诺疗法的概念
现实疗法
解释你的大脑
第五章 人本主义取向与神经科学
文化考量
简介
倾听
理论概述
关系的作用
共情
对社会学习的影响
真诚
无条件积极关注
动机式访谈
存在主义的视角
自由/选择
自由与责任
意义与焦虑
主体性和大脑
大脑中的整合与存在主义
解释你的大脑
第六章 建构主义取向与神经科学
文化考量
简介
人际关系的建构主义方法
社会建构主义和文化尊重
大脑的偏侧优势和右脑模式加工
焦点解决疗法与神经科学
观察改变行为/现实
注意力和注意
大脑的哲学
神经科学时代的唯物论
信之则见!
解释你的大脑
第三部分 应用的整合
第七章 焦虑与神经科学
文化考量
简介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提供的基本信息
广泛性焦虑障碍
整合
基础:有关焦虑的理论
对蒂姆的总结
解释你的大脑
第八章 抑郁与神经科学
文化考量
简介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提供的基本信息
整合
基础:有关抑郁的理论
对唐娜的总结
解释你的大脑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第九章 应激和创伤相关障碍与神经科学
文化考量
简介
整合
基础:有关应激的理论
对迈克尔的总结
解释你的大脑
第十章 成瘾和物质使用障碍与神经科学
文化考量
简介
整合
基础:有关成瘾的理论
对德文的总结
解释你的大脑
当读到科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这类术语时,你的脑海里会想到什么?神经学、神经科学和神经生物学会让你想到什么呢?再来想想神经语言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肿瘤学和神经精神病学。最后,神经营销、神经健康和神经商业又会让你想到什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你阅读这些术语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你的心率、焦虑程度或注意力会有什么变化吗?任何一个称职的科幻作家都知道,如果你想描述未来,就应该在普通的词语前加一个强有力的前缀——比如,把来复枪叫作等离子来复枪,把维生素叫作纳米补充剂,或者把间谍叫作神经间谍。之所以做这些改动都是有原因的。这些前缀虽然现在越来越常见,但仍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当它们出现时,你会有所感受和体会。
在表P.1的第1列中,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个表以一个相当无害的术语开头:科学。这是一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相当熟悉的词,它的意思很宽泛,并且几乎没什么威胁性。但是大多数读者读到第二列的神经学术语时,便会有一些微妙的感受了。第二列词语暗示了一些更加神秘的东西,但它们在普通用语中使用的频率比不上“科学”这样的术语,因此带有更多的神秘色彩(Lacoboni,2009)。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真实的反应。现在,再想象一下我们对第三列术语的本能反应吧。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读懂这些术语,并能感觉到它们各自的腔调,但其中仍然有些难以解开的谜团。这些力量就藏在“神经”这个前缀中。如果我们找来一些日常使用的词语,仿照上面列出的专业术语,在词前添加“神经”这个前缀,那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突然间,普通的笔记本电脑变成了一个神经处理器[提示:《太空漫游2001》(2001:A Space Odyssey)的片头曲]。我们都知道,任何前缀都可以改变被修饰词语的形态、本质或某项含义。但“神经”这个前缀很特别。我们直觉地知道它与神经元、神经系统和神经有关,但是当我们面对它的时候,便会产生一些感受:“神经”一词似乎是敬畏和反感——吸引和拒斥——的结合体;它能通过我们的好奇心吸引我们,同时又因我们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感以及我们觉得只有专家才会用它的反应而令我们连打退堂鼓。但与此同时,“神经”顶着平庸的名声步履维艰,因为它已经是一个被过度使用的营销工具了,目的是制造深刻的印象,并暗示使用者的学识渊博和可信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恐怕我们忘了,“神经”是和神经系统相关的,简单来说就是和大脑相关。可即便是简单来说,这个词语也包含了许多人类行为中尚未被发现的秘密。
本书的目标
这本书的目标很明确,正如它所包含的信息一样:神经科学与现有模型的整合可以发挥巨大的潜力,从而为咨询师所用。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本书以读者为本,着眼于应用,深入浅出地讨论了这种整合的优点和缺点。作为一个有20年经验的咨询师,我以应用实践为出发点,写了这本书,字里行间都在持续讨论神经科学中关于“那又怎样?现在怎么办?”的问题。咨询师不能过于期待抽象的或技术性的方法在治疗中起显著作用。因此,这本书在尽量保证通俗易懂和传递学术知识之间进行了平衡。
本书是临床治疗方向的,面向心理治疗从业者,包括心理咨询师、婚姻和家庭治疗师以及其他相关人士。但本书既不是一本解释大脑秘密的技术手册,也不能代表对于以脑研究为关键的“神经科学范式”的新尝试。理解所有涉及人类行为、动机和社会互动等的系统固然重要,然而这本书的立场是:虽然对人类的进步和健康非常有价值,但对某些现象的纯生物学和物质解释有其自身限制,有时甚至是有缺陷的。虽然这不是什么新观点,但肯定会引起争议。
最后,本书并不是要通过神经科学来“证明”一种理论胜过另一种理论,并借此验证现存的任何心理学理论。本书的宗旨是帮助咨询师在他们所拥护的理论和神经科学之间建立联系。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咨询师所拥护的理论和神经科学在特定实践和临床风格上的关系,可以让他们更有动力涉猎其他理论学派。
本书的特色
这本书作为给当下和未来咨询师的指南,设计了一些特色内容,来加强读者的体验。
文化考量
在第二版中,每章开头新增了“文化考量”这部分内容,从而为读者审视各章内容提供了一个文化的镜头。这部分可以帮助读者关注群体多样性和个人文化经历给整合带来的挑战。
会谈中的神经科学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整合和应用实践,这本书引用了许多临床个案。这些个案的片段展示了来访者在不同理论模型之间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整合。这些都在支持读者对材料的理解,使理论整合从抽象逐渐变得具体。这本书没有提供很多不同的个案,而是在每一章中围绕一个个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
解释你的大脑
这个标题下的内容给每一章中提到的神经学元素和现象提供了更科技、更科学的解释。本书并没有把“解释你的大脑”这部分内容放在每一章的主体部分中,而是把它放在各章临近结尾的地方,这是为了在不打断读者的流畅阅读的同时,给读者提供更详尽的资料。
临床应用
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比较四种主要的理论范式(当代心理动力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人本–存在主义取向和建构主义取向)在治疗四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焦虑、抑郁、应激、成瘾)上的应用。这让读者有机会对比神经科学与不同理论范式之间的整合,同时也探索每个理论范式如何应对临床症状。
本章总结
每一章的总结部分归纳了这一章的内容和接下来要讲的内容。第二版新增的“本章总结”旨在引导读者反思每一章的重点和要点,并对每一章的开篇问题进行了补充。
第二版更新的内容
神经科学文献的变化速度很快。虽然新的模型和理论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发展,但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无数研究结果正在加速呈现。要跟上这些前进的步伐并非易事,但在本版中,所有参考文献都已更新。这方面的例子之一就是咨询师关注的神经科学领域,有时被称为神经咨询或神经信息咨询。在编写本书第1版之前,有一些关于整合的书籍和文章,但都是零散的。5年后,已有稳步增长的研究基础来指导整合。这些变化都反映在本版中。第二个例子——并非神经科学的新领域——是对系统或神经网络在人类经验中所起作用的理解也增加了。我们也在继续深入理解个体的结构,相关新结果在快速涌现,但对神经系统的研究也许会达到更高的程度。例如,在理解恐惧和压力时,咨询师可能不再只考虑杏仁核了,而是更多地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的角度进行思考。为此,第二章增加了有关理解大脑功能的关键大脑网络的内容,因为它们与人类的功能息息相关。
本书的结构
我们致力于探索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理论的整合和应用,却发现这件事需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或者更恰当地说是从狭义上看,我们所谓的纯粹的神经科学在本质上指的是神经生物学,由特定科学家群体研究。这些科学家从分子、原子和量子层面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如何最终产生显性行为、动机、想法和感受等。也许,我写的书会让这些科学家感觉不舒服,因为治疗师和咨询师与其说是神经生物学家,倒不如说是教育者。而神经科学始终被认为仅仅与化学和生物学联系紧密。另一方面,从神经二元论(neuro-dualism)的角度看,我们寻找着跨学科的、哲学的范式,基于各种各样的学科和背景来研究神经科学,我们也想知道如何利用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解决意义、思想和崇高目标等宏大深刻的问题。
这两种表述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如果表达不充分,就会显得愚蠢和鲁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我到底能为这场思辨提供什么呢?我选择了第三种方式。作为从业多年的临床医生、临床督导师、管理者和咨询教育家,我认为,我的角色和任务是搭建科学的桥梁,将哲学的晦涩理论和心理健康治疗实践结合起来。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的目标,我将本书的方向定位在临床应用上,并且将所掌握的材料与之整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想带着以下目的来讨论神经科学这个话题。
- 对这个话题以及术语感到恐惧或敬畏,因而要抑制想退出或回避这个话题的冲动。
- 为了更好地开展临床治疗实践,要抑制想过度依赖哲学理论的冲动。
- 这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我们要勇敢而谨慎地将该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我们在各自领域帮助他人的心得领悟结合起来。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书中有一章专门介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读者可以把此章作为参考。四种主要的理论范式有各自独立的章节,每个章节都整合了神经科学的研究,并将这种整合应用到来访者的个案中。最后,书中列举了在治疗中经常出现的四种主要疾病,并将它们的治疗模式进行了有比较的、综合的概括总结。
推荐序
浅论心理咨询的科学化
李孟潮
精神科医师,心理学博士,个人执业咨询师
科学在很多人眼中,就像炼金术士心中的哲人石,在幽暗中闪烁着墨绿的神秘之光,是生存的核心,心智的焦点,不朽的信仰。
科学当然也是不少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理想。他们对科学产生了如下心理需求:被科学看见、被科学欣赏、被科学承认、被科学纳入、被科学肯定,从而变得像科学一样理想和高尚,最终成为科学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孟潮,2007)。
弗洛伊德本人就对“科学”充满了渴求和依恋,为了让精神分析被承认为一门科学,他不断地和宗教划清界限。虽然他自己在早期就是催眠疗法的践行者,但是因为催眠起源于宗教仪式,所以他总是强调精神分析和催眠的微小差异;并对自己的爱徒荣格醉心宗教的行为痛心疾首(Jacobson,2009)。
这种“科学崇拜”广泛存在于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的欧洲知识分子阶层。之后,科学和政治“混搭”的革命激情之风也吹到了美国。美国的心理学家也期望把心理学建构成科学的分支(Black,2011;Di Chiara,1981)。
但当时的心理学家在大学里面的“英雄座次”离物理学家很远,中间还隔着化学家、医学家和哲学家,等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于为退伍老兵提供治疗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美国对心理治疗进行了大幅度投资和基础建设,使临床心理学作为实用学科的地位得到快速提升。在大规模投资的拉动下,美国一众心理学院改名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日以继夜地研究认知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家当然也不能闲着,反正院系里的磁共振成像仪闲着也是闲着,趁着认知心理学的同行下班,不如也赶快安排上几个实验,发一点论文(Norcross,2011)。
如今,各国的心理咨询师写作了大量以神经科学为名的书籍,这股科学大潮当然既打湿了我作为“心理咨询青年”的自尊之鞋,也给我作为中老年人日渐稀疏的自恋来了个醍醐灌顶。七八年前,郭道寰老师找我商量,要翻译一套有关心理治疗与神经科学发展前沿的丛书,我们搜索后居然找出了30多本这方面的书。让人非常高兴的是,这套书中的第1本——《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神经科学——整合心智与脑的科学(原著第二版)》——终于要出版了。和其他30多本书相比,本书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它非常基础、非常整合、非常实用。下面详细说说这三个“非常”。
第1,非常基础。它介绍了神经科学的基础内容,有些内容让我依稀回忆起30年前在医学院学习的神经内科知识。它们的确是神经科学的基础知识,但我们也不能假设,全国130万心理咨询师都学习过这些内容。的确有必要借此复习一下。当然,这本书也概括了从20世纪90年代到如今,神经科学中有关心理治疗的研究,这一点从每章后面那一连串长长的参考文献就可以看出。
第二,非常整合。作者意图使用神经科学来整合心理治疗的各大流派。在我们的美国同行中,主流的观点还是使用共同因素和特异因素模型来整合数百种心理治疗。这是从疗效上来说的,它背后的认识论是实用主义只以疗效论英雄。但是要从底层改造各个流派的心理病理学理论,神经科学的确是一个选择,它的认识论大部分还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我们在本书中看到,在把各个流派的传统术语转换为神经科学术语后,的确整齐划一了很多,而且神经科学也许可以成为一种疗效指标。
第三,非常实用。作者不单单用神经科学的术语整合了各种传统理论,他还配上了具体的对话,让人们了解如何使用这些术语进行心理教育,表达支持和共情。从这一点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入门书,它还适用于已经专精于某一理论流派术语的咨询师。比如,精神分析流派的治疗师要向来访者介绍潜意识和无意识,但若来访者才看了一些所谓科普视频,认为弗洛伊德错了,精神分析是伪科学,就难免出现众多难以推进治疗工作的阻抗。但是把潜意识和意识这套术语改成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精神分析的旧酒,被装进了神经科学的新瓶,马上就焕然一新了。
考虑到本书的大多数读者都是心理咨询师和相关专业研究生。我觉得有必要从防御机制的角度,讨论一下科学对心理咨询师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科学的自我理想是理性思考的科学家,它的禁忌当然就是迷信权威、不假思索的愚昧者。它的防御机制是以理智化和升华为主的一整套防御机制。我们可以把这套防御机制结构命名为“科学化”。作为咨询师,我们应该遵循对防御机制进行工作的三部曲:识别防御—分析利弊—用好防御。这样方能组织安排心理咨询的科学化部分,其好处有四个方面。
第1,它可以防御非确定性,给治疗师和来访者一种心理暗示,即这是确定有效的、经科学验证的心理咨询,从而提升了咨询师和来访者努力按照科学治疗手册工作的确信感。通过皮格马利翁效应,最终往往能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第二,它可以提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理性功能,尤其和认知行为疗法是绝配。这种以理性化为核心应对方式的疗法和语言,对于沉浸在情绪苦海中不可自拔的个案来说是莫大的福音、莫大的救赎。它尤其可以减少病耻感,促进家庭和谐。把疾病当作神经心理障碍进行心理教育,会让有些来访者产生这样的领悟:“所以这一切都是我的脑功能出问题了,不是我自己愚蠢无能,不是我的道德底线有问题,也不是我童年时的父母太过邪恶”。这样一来,他就不太容易自卑自责,也不太容易怨天怨地怨父母。
第三,它可以增加心理咨询师的归属感、主流感,克服职业自卑。我们看到,弗洛伊德的后人——美国的精神分析师也开始试图通过神经科学一统江湖,不但把神经科学当作基础理论,甚至尝试把磁共振成像这种脑影像学工具当作疗效指标(Kernberg,2015; Normandin,Ensink,& Kernberg,2015; Perez,Vago,Pan et al.,2015)。我们本来以为荣格的后人大概会遵循祖师爷的训导,坚持自己的核心是灵魂、巫术与宗教,但实际情况是,荣格派也有人开始悄悄地走向了神经科学(Durchslag,2021;Blandin,2012;Alcaro,Carta,& Panksepp,2017;Petchkovsky,Petchkovsky,Morris et al.,2013)。
第四,它可以带来真正的、现实的利益。对于私人执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说,这有助于宣传自己的形象,增加“科学范儿”;对于公立机构的咨询师来说,这有助于申请科研基金,和整个医院及大学的认识论比较匹配。
但是,也要警惕心理咨询一味地科学化会带来的一些问题。
第1,把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内容界定为科学,本身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心理咨询本身涉及医学、科学、哲学、艺术、宗教、政治等方面,是多学科综合的产物。心理咨询的很多内容是没有办法固定其规律的,甚至没有办法用“真假”来判断。如果一个不够“科学”的东西大力宣传自己特别科学,反而会让人怀疑它是“伪科学”。就像一款药物,过于用力地宣传它的疗效,恰恰会让人怀疑这位商家在卖假药(李孟潮,2017)。
第二,有一大部分心理咨询的问题并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也不是科学可以提供答案的。比如,爱情关系中的婚外情和无性婚姻。比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有无数种答案,有众多的选择,没有任何一个可被证明为真,也没有任何一个可被证伪。我们没有办法秉承科学的精神来做随机对照实验。
正如鲍曼(Bowman,2002)在《最后的阻抗——科学这个概念作为对精神分析的防御抵抗》(The Last Resistance: The Concept of Science as a Defense against Psychoanalysis)一书的书名中提示的,精神分析吊诡的命运就像电影《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和《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中所展示的,男人在追求到梦寐以求的女人之后却发现,这个千辛万苦追到手的老婆成了自己最大的敌人。弗洛伊德奋斗终身,就是在追求精神分析能够跻身科学的朝堂。结果,人们正以科学的名义拒绝精神分析,反对精神分析,对精神分析展开 “猎巫行动”(Bowen,2002)。
说到底,还是精神分析师在下丘脑一念无明,动则化象如雷;于前额叶一劫晦昧,滞而成境似云;从而躯体记忆和情绪记忆于天造草昧中盈满交作,相续流传;在建构自体的自传记忆与客体的情境记忆间奔波建侯。让我们祝愿神经科学可以帮助今天的咨询师就路还家,经纶人生,从自新新人,走向助人自助和自利利他。
审校者序
“科学的主要目的是阐明事物,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好奇心。”
——博物学家约翰·亚瑟·汤姆森(John Arthur Thomson)
“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好奇而已。”
——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我们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独特品质,我们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的物、事、现象都充满好奇心。为什么人要睡觉?为什么天上会打雷?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从孩提时代开始,我们脑海中就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埃里克·H.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发现,虽然言语表达能力尚不足, 三四岁处于学前期的儿童就已经开始通过控制自己的身体四肢,勇敢地向外探究周遭的世界了。50 000年前,好奇心让智人(Homo sapiens)走出了非洲大陆;今天,好奇心则为现代人铸就了科技盛世。在医学领域,人们一直都对大脑和它的功能充满好奇。因为这种好奇,20世纪初的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扎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从静态的神经元细胞看出了动态的神经信号传导,发现了神经突触,并启发了人们对神经元发挥作用的生理机制的认识。很快,人们进一步对神经系统如何承载心智活动感到好奇。于是,在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美国神经科学家埃里克·R. 坎德尔(Eric R. Kandel)通过研究海蜗牛向世人揭开了记忆的神秘面纱。
神经科学研究
当我们对某个事物感到好奇时,我们就会提出一些问题,并且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寻找答案让我们拥有知识和文明,而科学研究就是一种寻找答案的过程。人们都想知道精神分裂症的真相是什么,有人认为这是被外星生命力量附身了,有人则怀疑这可能是平行世界的一种现象。精神病学家认为,如果可以找到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人们就有办法治愈它。不仅如此,精神病学家还相当沉迷于寻找“更好的”治疗手段,否则氯丙嗪(chlorpromazine)早就成了统治精神药物治疗的“沙皇”。在精神疾病治疗的竞赛中,“二号选手”当属心理治疗。人们在寻求心理治疗帮助的同时,也在好奇心理治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然而,从精神分析开始,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心理治疗理论的构建和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都基于临床心理学家对于临床现象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观察、理解和总结归纳,显然这是有局限性的。即使到了20世纪末,循证医学思想抬头,许多临床研究者也只是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去证明某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或者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优于另一种;又或者通过心理测量工具对某项心理功能(如反思能力)的实验前测与后测,来证明特定心理治疗技术与该项心理功能改进的相关性。这类研究无助于帮助人们了解心理治疗如何作用于神经系统,并最终影响和改变特定的心理功能或现象。
神经科学研究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数学、语言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最早的神经科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时的人们认为,心脏是心理功能的载体。现代神经科学对心理功能的研究则始于19世纪,著名的研究来自法国医学家和人类学家皮埃尔·保罗·布罗卡(Pierre Paul Broca),他发现大脑特定区域的损伤会影响言语功能。到了20世纪90年代,神经科学迎来了爆发式蓬勃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被大量用于绘制大脑活动图谱。此外,神经科学家还可以综合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人类行为和认知等学科绘制出大脑的神经机制图谱。人类拥有上千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建立联系,而每个神经元都有大量突触,这些突触把不同的神经元连接在一起,构建了极为复杂的神经回路。这些回路处理人类的想法、情感和行为。神经科学绘制这些回路并研究它们如何工作,同时也研究这些回路与特定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不难推理,当科学家发现某些神经回路跟特定的心理病理现象有关时,干预这些神经回路将有可能起到治疗作用。同样,在心理治疗领域,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大脑神经图谱发生的变化,我们就有机会发现心理治疗的作用靶点,并因此总结出心理治疗在神经生物学水平上的作用机制。
神经心理治疗
实际上,经颅磁刺激治疗正是基于类似思路发展出来的一种干预技术,通过使用磁场对大脑特定部位的神经细胞进行刺激,来取得精神症状的改善。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另外一项正在急赶直追并有望超越传统治疗方式的干预手段就是脑机接口。经由脑机接口实现大脑与外部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并结合人工智能的运算,在神经病学领域,人们已经可以通过输出意念来控制机械手臂了。机器学习已被用于侦测和分析生物信号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在临床中被应用于精准诊断医学和情感计算。可以想象,当机器学习结合脑机接口被应用于精神病学领域时,人们将有可能通过外部电子设备来直接干预个体的心理状态。而随着神经芯片的开发,也许未来的治疗场景就是只要有一台移动设备加上一个应用程序,病人就随时随地可以启动植入的设备实现自我疗愈。
回到心理治疗领域,我们不禁好奇,把神经科学研究运用于心理治疗会是怎样的呢?难道真的可以利用言语直击大脑的特定神经元,进而使异常的神经回路发生改变?我们需要确定自己是在讨论神经科学,而不是神奇科学或者科幻电影。德国心理治疗研究专家克劳斯·格拉韦(Klaus Grawe)提出了神经心理治疗的概念,并认为,“神经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改变大脑,但它并不直接以大脑为主要的靶目标,而是关注病人的生活经历。大脑专门处理生活经历。生活经历的意义在于满足每个人大脑结构中蕴含的需求。神经心理治疗致力于使大脑进入一种能够充分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状态。因此,改善大脑健康的最佳方法就是确保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神经心理治疗是一种以神经科学研究为重点的整合疗法,它考虑心智、身体、社交互动和外周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神经心理治疗师通过了解病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心理过程、社交互动的影响和外部环境信息来发展或增强他们的心理治疗手段,目的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他们不会受某一种治疗流派束缚。对于那些忠诚于某一流派的治疗师而言,更多地了解病人的神经生物学内涵其实有利于优化他们原有的治疗方案。
引进译丛
2016年,我在温州康宁医院心理培训部担任学术总监。作为一名精神科背景的临床心理学从业者,我一直非常关注精神病学领域的神经科研发展。然而我发现,当时国内极少出版这类专著,偶有一两本也主要聚焦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几乎不见涉足临床心理干预的神经科学书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心理治疗书籍主要集中于关于各个流派的理论介绍和操作指导。对此现象我感到相当好奇。为此曾与一些同行进行讨论,发现不少人对神经科学的了解匮乏且毫无兴趣,其中还有把神经科学当作异类并敬而远之的,仿佛将神经科学思潮引入国内心理治疗行业是一种相当“政治不正确”的想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当时就萌生了引进一套心理治疗结合神经科学译丛的想法。我跟康宁医院副院长叶敏捷医生讨论了这个想法,很幸运地获得了他和院方的支持。为了更加慎重,我们邀请了孟潮兄、王浩威老师和周励志医生一起参与选书。其中,孟潮兄除了推荐了书籍,还特意邀请他的好友对候选书籍进行了评选。最后,我们一共选出了6本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神经科学——整合心智与脑的科学(原著第二版)》(Neuroscience for Counselors and Therapists: Integrating the Sciences of the Mind and Brain, Second Edition)被选为本译丛的第1本出版物。考虑到希望可以更好地推广本译丛和我们的理念,于是我找到了心理学书籍出版界的翘楚“万千心理”来合作出版本译丛。之后,由于管理岗位的变迁,我来到了“心浪潮”平台,本译丛也更名为“心浪潮–万千”心理治疗与神经科学发展前沿译丛。
致谢
出版书籍是一项既非常消耗时间和精力,又盈利不高的工作,尤其是非主流书籍的出版。从选书到取得版权,再到翻译和书籍最终成功发行,没有参与者的众志成城和坚持,计划随时都可能“烂尾”。本书最终得以翻译出版,是幸运的。感谢一起携手经历了这个过程的朋友们。首先感谢叶敏捷院长对出版计划的支持,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的阎兰女士在早期接洽和策划的工作中做出的贡献,感谢孟潮兄、王浩威老师和周励志医生在选书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本书从取得版权到如今可以出版发行,各种原因导致时间跨度超过5年。在我们的翻译团队完成了英文原著第1版的翻译之后,本书在2019年又出版了第二版。于是我们的翻译团队不辞劳苦根据原著第二版进行了补译和校译。在此感谢三位专业的译者钱磊先生、宋艾米女士和黄琼如女士,他们都是专业的临床心理工作者。尤其感谢钱磊先生协助我完成了对全稿的初步校对。最后要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的孙蔚雯编辑,她在我们完成机构交接工作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她不仅为我们的译稿提供了宝贵的校对意见和帮助,还耐心地包容了我们慢工出细活。
关于本书
本书的作者查德·卢克(Chad Luke)的写作风格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让本书非常适合作为一本心理治疗结合神经科学的入门读物。作者还在第二版中更新了许多神经科学的前沿文献和内容,我们相信经验比较丰富的临床工作者也能够从中受益。
作者对本书章节的编排是花了心思的。在前两章中先概括地介绍了神经科学和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帮助读者对相关知识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和熟悉。接着用四章的篇幅分别对四种主流心理治疗学派(当代心理动力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建构主义取向)与神经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帮助读者从神经科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各种治疗手段。最后,作者再用了四章逐一讲解关于四种常见精神疾病(焦虑、抑郁、应激/创伤、成瘾)的神经科学发现,并且结合前面四章的内容,比较了不同治疗学派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及其背后的神经科学思考,非常有利于帮助临床工作者从别的学派吸取营养并整合地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治疗工作中。作者的立场是中立且整合的,他不为任何一种流派站队,更没有想要为神经科学“平反”的心思。诚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他只是想邀请临床心理工作者为神经科学睁开好奇的眼睛。也许,人们在面对新生事物的时候,当好奇心与不安全感同时萌生之时,不安全感总是容易占上风,导致人们对新生事物产生抗拒心理。就像近期在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聊天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横扫千军、风靡全球的时候,心理治疗界都集中焦虑于自己是否会被ChatGPT的一记扫堂腿踢出心理服务业。随着ChatGPT的更新迭代和更加虚拟人像化,并加入言语发声功能,谁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呢?人工智能无法建立情感联结、缺乏自主创造力……确定吗?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和真人提供的心理谈话究竟会有什么区别?人类身上有什么是机器人无法代替的呢?我们是要与ChatGPT为敌,还是为友?神经科学研究可能有你想要的答案!
好奇心不仅能推动我们对世间万物进行探索,寻找真相,好奇心也能触发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提高人们的愉悦感。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好奇一下,“好奇心”的神经科学本质是什么?是一种与人联结的人性本能,抑或一种对抗原始无聊感的防御操作?
最后,希望本书可以满足读者们的好奇心,祝愿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收获满满的愉悦感!
郭道寰
2023年暑期
于杭州
你的期待
有多重系统和功能都与大脑和神经系统有关,本书主要探讨与心理咨询治疗相关的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多重系统及功能。我们会简要地介绍这些内容,帮助读者分门别类,理解本书采用的方法,并通过这些内容表达整合的动机。在后面的章节中,你将会读到以下内容。
探索神经网络“用进废退”功能的奥秘:同步激发的神经元强化了它在其中发挥功能的回路或系统;未被使用的神经元或回路则被修剪掉。
现代科学的观察表明,大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具可塑性及长期发展性。这就意味着,大脑在衰老前能在更大程度上被改变。
记忆的点点滴滴正如我们想象般复杂,但并非绝对精确。人类以筛选、选择性注意、建构(而非回忆)以及歪曲的方式加工与情绪内容及过往经历有关的“事实”。
就如同记忆无法重播真实发生的事件一样,视觉也无法目睹确切的存在。视觉实际上是对视神经接收的视觉刺激的解释,而目睹则是大脑视觉皮质对这些刺激的加工。
镜像神经元这个名字就是在描述大脑运动皮质神经元的行为,当观察到另一个人的行为时,它们的激发模式会模仿这个人执行相同行为时的激发模式。那么,人类天生就能共情吗?
在某种意义上,咨询师努力帮助来访者“以心智改变大脑”仍是在追寻心智与大脑的哲学问题。意识以及它在大脑中的实际定位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绕不开的话题。
近期研究中关于大脑整合的概念探索了大脑的整合方式:(1)纵向的——通过原始的、情绪的、高阶的加工;(2)横向的——在左脑(逻辑、文字和语言)和右脑(创造性、直觉性和情感性)之间;(3)一个人如何将自己的大脑和周围人的大脑加以整合。
创伤之所以会留存在大脑和身体中,部分原因是大脑和身体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通过诸如微生物–肠道轴等系统相连,并在某些理论[例如,波格斯(Porges)的多重迷走神经理论]中得以体现。
我们需要一些背景知识来理解上述内容。首先是提出假设,然后通过理论的镜头来看待整合。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身对世界的独特视角,来理解生活中已知或未知的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理论世界观是静默、含蓄而静止的。我们需要直面这一现象:通常,我们不会在与他人的聊天中明确而强烈地表达个人的世界观。但是,通过充分地探讨大脑和视觉系统,我们将会发现,人无法从纯粹的观察中看到任何绝对客观的现象。我会在下面提及一些假设,以丰富我的观点,并展开交流。
假设
正如所有学心理治疗的学生反复听到的,我们都是带着自身的假设与来访者相遇的。但我们也知道,想要减少这些假设对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始终留意这些假设。这也适用于本书的内容,下面我将进行详细的列举。
- 我带着怀疑与批判精神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浏览,这些信息可以转化为知识,并引导我们的信念与行为。知识会不断更迭的事实要求我们在确信地得出特定结论时也要保持谦卑和持疑的心态。
- 关于意识与物质的辩论(哲学中关于心身的问题)远比机械唯物论倾向所主张的更为复杂。它要求人们以对话的立场,去拥抱实际应用中的动态张力,而非教条主义。
-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根基以健康为导向,然而,“健康”人并不一定对咨询与治疗有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来访者体验痛苦时与之工作。
- 神经科学虽令人赞叹,但并非万能的。它并不能迅速地为来访者的所有痛苦答疑解惑。我们对大脑的了解也尚不足以成为可以直接指导实践的知识体系或智慧。
- 就如当代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咨询师和治疗师[包括弗洛伊德(Freud)自身,虽然这一点不为大众所知]总结的,洞察虽然很有必要,但不总是能促发持久的改变。撇开神经科学研究的价值而言,我们仍需协助来访者在行动上进行探索和尝试。
- 要将神经科学与心理治疗进行整合并加以运用,我们并不需要掌握关于生物学、化学或神经生物学的全方位知识。但这确实需要我们在实际行动中牢牢掌握某些概念,并以严格的标准加以运用,包括理解神经生物学的第1手研究资料与转化和/或应用工作(此书就是例子)之间的区别。
会谈中的神经科学
胡安妮塔(二)
现在,让我们在脑海中带着本书的目标,回看关于胡安妮塔的故事。胡安妮塔的不适是很自然的,这标志着她正在发展伦理指南针。在她的专业成长历程中,若要整合这种新的治疗取向,就需要解决伦理、文化和专业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她需要评估自己对于服从权威的态度(例如,她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不遵循督导师的指示,她自身的舒适度处在哪个水平)。对于胡安妮塔和她的督导师而言,我们可能会首先发出提示并警告,包括卢克等人(Luke et al.,in press)及卢克和雷德科普(Luke & Redekop,2016)补充的告诫。卢克等人(Luke et al.,in press)描述了神经咨询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取向,我们将以此指引后续的工作。
咨询师并非神经科学家
没有愧疚的意思,因为这已经超越了咨询师的职业范围。我们之所以阅读此书,并非想成为神经科学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未曾接受过正规的神经科学训练(例如,攻读高级学位或接受实验室训练)。走在整合乃至应用的路上,我们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打个比方,裁缝要想制作一件合身的衣服,则需要将裁剪好的布料缝在一起做出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他并不需要了解棉花生长与种植的确切条件或掌握农业技术与工具。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先了解一些神经科学的常识性知识。
神经科学并非万能的
相关的书籍、手机应用程序和广告可能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疗愈大脑”能够全面改变来访者的人生,点燃他们的希望;神经科学能解锁心智与大脑的奥秘,激活人类的疗愈潜能。然而,神经科学并不包治百病(Bott,Radke,& Kiely,2016)。它确实能解释关于人类思维、感受与行为的奥秘,开启理解人类苦难和潜能的大门,但也因此引发了更多尚未得到解答的疑问;它也不是奇迹般的疗法或神奇的解药(Luke,2018)。
想要好好地运用这些研究结果,我们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像人类的成长与疗愈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因此,对于胡安妮塔和她的督导师来说,仅靠现有的不完整的新信息就去追随一个不同的理论流派,为时过早。相应地,卢克等人(Luke et al.,in press)“建议咨询师只能以一种关系的、具身的、非还原论的且以人为中心的方式整合神经科学”(见Hansen,2005)。
神经科学并不能彻底改变治疗的走向
胡安妮塔的督导师正在努力提高来访者的生活质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我写本书时的顾虑之一便是有意或无意地宣扬求新求异。虽然很多书籍已经记录了脑科学研究前沿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并不能对理论知识刻意地求新求异。它是一种严格的继续教育,我们要在其中对伦理与技术进行恰当的反思。因此,我建议胡安妮塔和她的督导师在现有的基本咨询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这些新知识,而不是将其作为新的咨询理论。在探索如何将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运用于实践时,她们需要检验这些成果如何与自己平时使用的主要咨询理论相联系,而不是去肯定或否定这些理论。
神经咨询是一种社会建构
咨询师在试图将神经科学整合进咨询时,可以提出的一个关键假设是,咨询中的神经科学咨询元素(神经心理咨询、神经导向的心理咨询、神经心理治疗)是试图描述与人类经验相关现象的人类建构。因此,无论是隐性还是显性的假设,都应灵活把握,而不是执着于最新、最终的真相。相反,咨询师必须以健康的怀疑态度开展神经咨询(Dewell & Foose,2017)。图1.2凸显了观点的局限性。
你也许已经在图1.2中观察到了,加号似乎消失了。这种错觉的原理很简单:在人类的视觉系统中存在一个盲点,它位于眼睛的背侧,那里的视神经缺乏感受细胞,就造成了人类视觉的盲点。我们并不经常有这种错觉,因为在同一平面上的双眼可以弥补彼此的盲点。
虽然这是心理学的常识性原理,但是作为受训中的咨询师,我们的工作便是把这些原理转化为实践,帮助来访者改善生活。视觉盲点的概念可用来比喻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所见并不总如所想,我们也无法总能看清事物的全貌。类似地,咨询师每天的工作首先便是扮演来访者的“另一只眼睛”,而后进一步帮助来访者寻找扮演他们“另一只眼睛”的人,以此来调节他们所处环境中的视觉盲点。
神经科学的文献众多、复杂且令人敬畏
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认为,神经生物学和相关领域的文献艰深难懂。像大多数领域一样,该领域有颇具挑战性的专业术语(Hansen,2012),并因其科学性和医学性而令人备感复杂。然而,有一些方法可以解读这些文献。例如,有关大脑的主要术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脑地形图,另一部分是脑术语。以“腹外侧前额叶皮质(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为例,大脑组织的外层是“腹侧(ventro)”的,意为底面;“外侧(lateral)”意为侧边;“前额叶(prefrontal)”,即前面的前面或额叶的前部;最后是“皮质(cortex)”(Jones,2017)。换句话说,腹外侧前额叶皮质是位于大脑外层(外皮)前面的前部之底面和侧边的脑组织区域。虽然这个句子很烦琐,但它说明了,初听起来很唬人的科学术语实际就是方位和脑术语的结合。重点是,虽然神经科学的语言和内容可能令人生畏,但是不加批判地运用信息也是有问题的,因此我们鼓励寻求整合的咨询师在应用神经科学之前尽可能多地阅读相关资料。最后,卢克、雷德科普和琼斯(Luke,Redekop,& Jones,2018)建议,无须将原始文献视为高深莫测的,而应鼓励咨询师结合自身的掌握水平,以个性化的方式研究文献。
神经科学具有大众文化吸引力
神经科学具备广泛的吸引力,但对该领域的某些主张很难加以限制。其中一些观点对咨询师而言是有问题的,原因在于这些内容会引起来访者和咨询师的期待,却超出当下可有效验证的范围(见Gruber,2017;Schultz,2015)。“神经胡话(Neuro-Bunk)”(Crockett,2012)是指媒体会夸大神经科学研究的主张,坑害那些迫切需要帮助或只想走捷径的人。媒体的许多说法听起来太美好,以致大部分无法成真(Gruber,2017)。事实上,费尔南德斯–杜克、埃文斯、克里斯蒂安和霍奇斯(Fernandez-Duque,Evans,Christian,& Hodges,2015)指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接收信息时也可能更轻信花里胡哨的神经科学信息!
神经科学可揭秘来访者的体验并使之人性化
卢克对神经科学与心理咨询的人文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相融的说法提出了质疑(Luke,in press)。与此同时,咨询师也有滥用神经生物学的风险,从而把对来访者的治疗当作医疗问题或大脑谜题进行处理。神经科学确实能支持咨询师的工作,但是咨询的根基以及当下的创新必须时刻根植于关系(Badenoch,2008;Miller,2016;Miller & Barrio-Minton,2016;Siegel,2012)。来访者可以通过理解身心挣扎的过程被赋能,以重述他们的生命故事和经历(Prendiville,2017)。
神经科学证明人本主义咨询的价值
咨询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事业,包含了由治疗关系的核心条件产生的联结性(Rogers,1942;Prochaska & Norcross,2018)。基于神经的咨询取向强调了人类倾向于联结的潜在生物学机制。人类大脑约1/3的皮质被称为社会脑(Cozolino,2017),证明了联结的需要和能力。最近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对大脑单独进行研究时,脱离关系背景会影响研究结果(Palumbo et al.,2017;Ramachandran,2000)。
一定背景下的神经科学——挑战与机遇
无论咨询师自身的理论取向如何,他们都需要定义如何处理咨询中的八要素(可以说不止有八个要素,还有更多的元素、迭代和排列。但结合我们所讨论主题的复杂性,这八个作为最基本的要素,应已足够)。八要素包含了社会文化背景、关系、生物/遗传、经历、环境、思维、感受和行为(Luke,2016,2018)。在其核心,神经科学与咨询的整合必须遵循这八要素或有关人性的方方面面(图1.3)。正如前文所述,我们都是通过显性或隐性的假设来理解这个世界的。本书将之简化为了一个对思维、感受和行为进行概念化的镜头。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中,这可以作为理论框架,从中得出操作定义——解释特定语境中术语的含义。这个镜头就像脚手架,你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论方法附加个性化的详细说明。在进行回顾时,你可以这样思考:“经历对神经和行为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刺激的时机、持续时长、强度以及生物易感性、韧性、增加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效应”(Joki?-Begi?, 2010,p.238)。正如我们将在第二章“一个大脑”的部分读到的:对个体要素的检验不能脱离整体环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