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880251
“如果你对于这些故事感到生疏、很有负担的话,那是很好的。你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故事真是万幸。然而,可能还有一些人会觉得这本书的每一章都好似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许智元
★一本从脑科学和心理学双重角度,带你走出情绪困境的自我疗愈书
★8种负面情绪的自救指南:低自尊、焦虑、不安、委屈、敏感、抑郁……8个典型案例,深入剖析8种心理问题,带你摆脱内耗,做情绪的主人
★作者许智元是知名脑科学专家,世界首位探究精神分裂人格障碍症大脑补偿回路异常的学者,曾获韩国脑图谱协会青年研究奖
★用脑科学看见心理痛苦的真相,用心理学找到自我疗愈的途径
★哈佛大学心理学者刘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特聘研究员王轶楠诚意推荐
本书是韩国脑科学专家许智元十余年的研究成果,是一本从心理学和脑科学双重角度,带你走出情绪困境的自我疗愈书。
书中从8个真实咨询案例出发,运用“案例 分析 练习”的写作方法,深入剖析自我的8种心理问题,如低自尊、焦虑、敏感、委屈、抑郁等,详细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情绪困境时的大脑状态,并提出有效可行的改善方法,如练习蝴蝶拥抱、记录感恩日记、吃点甜食、喝点热茶等,帮助读者解除自我认知、社交关系方面的焦虑。
科学的知识、暖心的话语、可操作的行动指南,有助于读者重新构建成熟的内心世界。当我们摆脱对自己的苛求,就能用更宽广的视角看待问题,在人生困境中拉自己一把,从情绪的低谷中真正走出来。
1 “戴着面具生活太累了” 11
- 脑科学家的话:直面时高时低的自尊 16
- 临床心理学家的话:面具越多样越好 27
2 “对不起,都是我不够好” 37
- 脑科学家的话:愤怒是低自尊的同义词 41
- 临床心理学家的话:努力即可,切勿消磨心力 52
3 “难道周围的人都是这么看我的吗?” 61
- 脑科学家的话:我们生来就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 66
- 临床心理学家的话:学会爱自己,不要把自己最擅长的事外包 71
4 “所以你终究会离开我吗?” 79
- 脑科学家的话:现在轮到你来守护自己了 84
- 临床心理学家的话:不要试图考验他人的爱 92
5 “如果做不到完美,还不如不做” 101
- 脑科学家的话:不用太完美,做得不错就好 106
- 临床心理学家的话:有好结果的话很好,没有就算了 114
6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121
- 脑科学家的话:受委屈先别急着喊冤 126
- 临床心理学家的话:你的过去不代表你的未来 132
7 “你刚才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141
- 脑科学家的话:无端猜疑创造的“拼图游戏” 146
- 临床心理学家的话:定位你的情绪开关 153
8 “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 161
- 脑科学家的话:不要总想“为什么”,要想“怎么做” 166
- 临床心理学家的话:不要刻意寻找意义 174
9 现在是我们的故事 185
- 在乐观与希望之间 187
- 不打“无胜算”之仗 195
- 优雅地面对失败 205
- 我还不了解我自己 215
后 记 225
哈佛大学心理学学者、作家、时尚达人 刘轩:
人生总有不完美,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学习、成长。这本书详述了人遇到情绪困境和挑战时的大脑状态,并提出了有效的心理学对策。当我们摆脱了对自己的那些惯性责难,学会善待自己、喜欢自己,用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就会发现生活其实有无限的可能!更好的自己和更多的机会,都在你开始转念的那一刻开始萌芽。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特聘研究员 王轶楠:
市面上不乏以自我提升为主题的图书,但像本书一样将心理学领域的多个理论、证据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著作并不多见。本书将为你开启一扇通向自我认识之门,她会借助深刻的共情、温柔的话语、科学的知识带你走出迷雾,走向自我悦纳、自我转化的康庄大道。
首尔大学精神与脑认知科学系教授 权俊秀:
不要自卑,也不用担心自己不够完美,得不到他人的认可。生活就是这样。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都有疲惫不堪的时候,许智元教授这些温暖的话语,治愈了我们受伤的心灵。
首尔大学教授 张大益:
来自一位敏锐的临床心理学家、也是一位温暖的神经科学家的真正安慰。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正视起伏不定的心灵和过度劳累的大脑。
现在很多人为自尊而苦恼。这个问题在全球盛行,甚至出现了测量三四岁幼儿自尊的问卷。
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现实里不存在绝对高或绝对低的自尊。所谓的高自尊就像“和蔼的指导教授”和“不需要父母帮助的孩子”,如同神话中的独角兽,是不存在的假象。
你认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高自尊的人吗?现实里存在那样的人吗?那你认识低自尊的人吗?嗯……那就是我们自己。包括我在内的我们都是。
当然也有人看起来自尊“很高”。但是,他每天也是怀揣着上下颠簸的自尊而活着的。即使是看起来自尊很高的人,其实也和我们一样。有时候自我感觉还不错(也许就是现在这个时候),有时候心情会跌落到谷底,不过他也在坚持,挣扎着收拾残局,努力生活下去。
显然,每个人“自我感知”的自尊、自我价值感越低,精神出现问题的风险就越高。但回过头来我们会发现,自尊问题不是因为我们的人格不够成熟,或是社会、职业成就水平低而产生的,而是由于我们自己轻视自己的成就,以过于严格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所导致的。
在强调自尊的社会里,希望我们对自己宽容一些,从容地去看待我们时高时低的自尊。
有时我们从别人那里得到好的反馈,自尊得到提升的话,这是很好的事情。我们的自尊就是以这种方式提高的,我们的大脑就是如此运作的。比起伤害自尊的负面评价,我们更喜欢听好听的话。
实际上,你可以对自己更自信一些。
***
所以,要改掉受到称赞时反射性地回答“不是的”这一习惯。如果别人的称赞使你的心情变好了,希望你能安心地接受这个称赞。
当然,生活中突然受到表扬,你可能会有点尴尬,自认为自尊较低,甚至可能怀疑对方别有意图。于是就像往常一样,谦虚地说:“不是的。”
如果你经常对称赞说“不是”的话,那大脑的反馈机制就真的会把“称赞”这种奖赏性快感变成“不是”的负面反馈。我们会被自己的话束缚住,产生“不是我做得好”的想法。听者也会逐渐认为“嗯?看来真的不是他做得好”。如果每当有人夸你的时候,你总是一本正经地回答“不是”的话,长此以往,周围的人也渐渐不再称赞你。他们会觉得反正你一直说“不是”,为什么还要夸呢。如此一来,被称赞的频率减少,我们必然会在某个瞬间陷入这样的思考:“为什么没有人称赞我呢?难道我真的很没有用吗?”
在这种不安的反思中,大脑反馈机制会对我们自己内、外部信息的隔阂和偏差变得越来越敏感。并且在解决这种认知失调的问题时,容易习惯性地低估我们自己的价值,也更加容易陷入曲解他人意图的恶性循环中。
弄明白大脑的行为模式后,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咬紧牙关练习回答“谢谢夸奖”来表达谢意,或者说“不错吧?”,然后一笑而过。日复一日坚持就会成为习惯。小时候,你的大脑就是这么自然而然地、愉悦地接受着大人们的称赞。在放松心态、不断接受积极反馈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慢慢发生改变,不再像之前一样过分关注我们收到的负面反馈。
说不定这次你做得真的很棒。
欣然接受称赞,不要让大脑如此疲惫。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