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175643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是一本集科学性、前瞻性、普及性于一体的长寿与健康*级畅销佳作,为人们应对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诸多慢性疾病指明了一条全新的、积极的可行性道路。从营养学到心理健康,从遗传学到生活方式,本书揭开了长寿健康科学背后的秘密。作者慷慨地将心脏病学、脂质学、肿瘤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内分泌学、生物化学、营养学、运动生理学等丰富知识与宝贵的多年行医与研究的经验倾囊相授,精心地事实检查,深思熟虑地书写,终将本书的核心观点——延长健康寿命呈现出来。
本书还通过“百岁老人十项全能”的主张实打实地帮助我们践行“活得更好的宣言”,采取个性、科学、积极主动的长寿战略应对健康挑战。作者从关注长期健康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更加乐观、更具创造性地新观念:健康寿命比我们想象的更具延展性,我们才是主宰自己身心健康的主人。作者还对长寿健康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他认为只要遵照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指导,人们就可以为自己的健康生活规划出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超越个人期望,让每个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好的长寿健康之路。
本书有理有据的客观陈述带来了惊人的说服力,故事性具有代入感,传达了正向的长寿健康理念。顺畅、动人的写作风格既贡献了丰富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知识,还呈现了一个正直、赤诚、仁爱可敬的医生形象,很有魅力,既涵盖了宝贵的医学知识还囊括了适宜大众实践的锻炼计划,铲平了横在专业人士和大众读者之间的门槛。
本书涵盖了心脏病学、脂质学、肿瘤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内分泌学、生物化学、营养学、运动生理学等丰富知识与宝贵的多年行医与研究的经验,与减肥、养生、预防重大疾病挂钩,老少皆宜
著名的长寿专家彼得·阿提亚博士还曾是一名马拉松游泳运动员,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横渡过卡特琳娜海峡。然而他的健康状况居然也出现了异常,有早逝于心脏病的风险。这一发现促使他开始探索长寿之道:我们如何以及为何会死亡,我们怎样才能延缓甚至预防那些导致大多数人死亡的慢性病的到来,例如心脏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与2型糖尿病。
在这本开创性的书中,阿提亚解释了这段经历是如何促使他重新思考自己的医疗保健方法的。虽然主流医学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在防治这些与年龄有关的疾病方面却进展甚微,往往因干预的时机太晚而无法提供及时的帮助,并以损害健康或生活质量为代价延长寿命。阿提亚认为,我们必须用个性化、积极主动的长寿策略来取代这种过时的观念,应该立即采取行动而非等待。全书所阐述的不是一种生物黑客式的高深技术,而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有效方法和战略,旨在延长寿命的同时也帮助我们改善身体、认知和情绪状况。阿提亚的目标不是简单告诉你该做什么,而是更多地帮助你学会如何思考长期健康,以便让你为自己制订出最佳计划。在这本书中,你将会学到:
为什么在年度体检中你的血液检测和胆固醇测试结果显示“正常”,但你仍然可能不健康——因为平均值并不等同于最佳状态。
为什么运动是*强效的长寿“药”,以及如何为“百岁老人十项全能计划”开始训练?
为什么你应该忘记“节食”,转而关注营养生物化学,利用技术和数据来个性化你的饮食模式?
为什么仅追求身体健康和长寿而忽视情感健康可能会让你付出高昂代价?
寿命与健康的可塑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我们的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了正确的路线图,你就可以为你的人生规划一条不同的道路,让你比你的基因更长寿,让每一个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好。
导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漫长的比赛:从急性死亡到慢性死亡
第二章 医学 3.0:慢性病时代对医学的反思
迈向医学 3.0
第三章 目标、战略、战术:阅读本书的路线图
我们的战略
战术
从循证支持到循证信息
第二部分
第四章 百岁老人:老当益壮
第五章 节制长寿:饥饿与健康的科学
第六章 富足危机:我们的古老基因能否适应现代饮食?
第七章 心脏:面对和预防心脏病——地球上最致命的杀手
如何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降脂药物简介
第八章 失控的细胞:对付癌症杀手的新方法
什么是癌症?
癌症代谢
新疗法
免疫疗法的前景
癌症的早期发现
第九章 追寻记忆: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真正病因
了解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可以预防吗 ?
淀粉样蛋白的替代品
APOE e4 的作用
预防计划
第三部分
第十章 战术思考:建立适合自己的原则框架
第十一章 运动:最强效的长寿药
百岁老人十项全能
第十二章 训练 101:如何为“百岁老人十项全能”做准备?
有氧效率:二区训练
最大有氧输出量:最大摄氧量
力量
第十三章 稳定的福音:重新学习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稳定性训练:从最基本的呼吸开始
髋关节铰链 101:如何进行登阶运动?
运动的力量:巴里
第十四章 营养 3.0:你说土豆,我说“营养生物化学”
我们所了解的营养生物化学
第十五章 将营养生物化学付诸实践:如何找到适合你的饮食模式
热量限制:卡路里很重要
饮食限制: 营养生物化学“饮食”
酒精
碳水化合物
动态血糖监测的经验教训
蛋白质
脂肪
限制进食:支持和反对禁食的理由
结论
第十六章 觉醒:如何学会热爱睡眠——大脑最好的良药
老人血
睡眠与心血管疾病
睡眠与大脑
评估你的睡眠
睡得更好
如何改善你的睡眠
第十七章 持续的自我修炼:忽视情绪健康的高昂代价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当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已从1900年的31岁快速提升至如今的73岁之时,人类的死亡原因也逐步从“急性”过渡到“慢性”,但我们对医学的大部分认知依然停留在“下医”的阶段。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指出我们对于医学和健康的态度需要与时俱进,并提出了“防大于治”和“主动健康”的倡议。而我尤为赞同的是,每个人自己——而不是医生——才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尹烨,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
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杰作。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真诚的笔触,把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揭示了健康和长寿的秘密。在书中,作者不仅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前沿的科研进展和健康管理工具,还谦逊地指出了实验室研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并勇敢地探讨和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与证据。这本书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实现长寿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的健康观念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更新。它是一部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无论是科学工作者、健康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将在其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发。
——顾中一,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人民日报》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当今银发浪潮席卷全球,“抗衰老”似乎成了一种新的时代潮流。然而“老化”乃自然规律何须抗拒?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温暖的医患故事,启迪读者思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更应关注身心健康、功能维护和代偿,而非把“衰老”当作“疾病”来治疗。让我们从容应对岁月的痕迹,学会与疾病共存,改变对年龄的歧视,营造老年友善环境。让我们相信:长者亦是能者。
——康琳,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在过去的十四年里,我有幸采访过三千多位医生、参与录制近四千期健康科普节目,*常被问到的问题是:我如何定义健康和幸福。这两个朴素的词之间是人类*本质的追求,有健康才有幸福。而人们往往经历过切肤之痛后才能意识到健康的可贵,而保持健康的念头又会快速被懒惰、压力等干扰冲淡。这本书将成为我和你的一个新帮手,给不良生活习惯一记左勾拳。
——悦悦,《养生堂》《我是大医生》主持人
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会让你长寿。遵循各路养生大师的教导,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会让你真正长寿。人体的自然设定就不是为了长寿。超出预期寿命,是一件逆天的事情。*新的科学进展也许能帮你,毕竟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前人不知道的机制,现在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彼得·阿提亚这本书代表当前科学理解所能抵达的程度,可谓是拨云见日。你会深感震惊,然后你会有所行动……祝君健康地活到超出预期寿命。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彼得·阿提亚不仅是一位理论家,也是一位实践者,他自己身体力行希望能活到100岁,而且他希望自己到100岁时还能做很多事情。他的这本书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按照这些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他的这个梦想,其实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能抵达。
——王煜全,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长寿科技产业投资人
近年来,随着长寿社会来临,我国养老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国际上养老金融发展经验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机构、媒体等开始关注长寿与健康话题,这不仅是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我国应对长寿社会的关键渠道。然而,从总体来看,不同研究对于人民群众对长寿的实际需求和医学知识并没有清晰的认知。《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一书作为一部以延长健康寿命为目标的佳作,其先进、科学的健康主张对探究养老产业的现实意义与内涵具有独特的借鉴性意义。
——姚余栋,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首席经济学家
这是一部现代医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作品,它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与宝贵的知识,呈现出生命科学前沿与人文关怀发展的全景。它不仅为当下的医疗模式注入全新活力,还为我们的未来勾勒出充满希望的明天。长寿既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生命现象,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生命艺术。
——马向涛,北京大学外科学博士、研究员/副主任医师、
《基因传》《癌症传》译者
年龄只能反映衰老,但不能定义衰老。人类在追求长寿的同时也在追求高质量的人生。好消息是在今天逐步有了越来越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指导我们健康地衰老。这是一部健康指导宝典,长寿时代,未来可期。
———薄世宁,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畅销书《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作者
我国是世界上*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作为保险的重要分支既是我国经济的助推器,又是社会稳定器。然而,当前险种的多元化与差异化水平仍有待提高。本书中科学而先进的医疗健康知识对保险从业者在产品开发和创新方面有重要的现实与启示意义。
——周道许,原保监会政策研究室主任
长生和不老是古而有之的人类追求,这本书梳理了生命科学和健康学的*新研究,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延长生命与放缓变老的建议。首先要改变观念,从延长寿命到延长健康的寿命,主动管理身体健康,大幅提高古稀之后最后十到二十年的生活质量;其次推动医学从1.0到3.0的进化,不仅治疗对症下药,而且对疾病提前思考;*后则是引入系统思维,找寻不同病症——尤其是老年慢性病——背后的关联,将身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书中关于锻炼、饮食、睡眠和情绪的具体建议也是每个人可以益寿延年的实践指南。
——吴晨,《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
纵观历史,人类从未如此长寿过。于是,学习如何长期保持健康也成了每个人的必修课。毕竟长寿不是目的,延长有质量的美好生活才是,健康的身体是我们体会人生幸福的基础。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作者就像一位诚恳亲切、幽默有趣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养生误区的迷雾,破除背离科学的迷思,找到维护健康的真相和方法,更令人欣慰的是,其中很多方法都是免费的,而且你现在就可以开始行动。
——汪冰,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文津图书奖”评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的发展,长寿对于国人而言已非奢想,但在更长的生命轨迹中,如何活出更高的生命质量,值得受到更广泛的关注。诚如本书之名,长寿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派艺术,其中奥妙,相信你会在书中找到答案。
——毛大庆,区域经济与人口学者、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
优客工场创始人
追求健康与长寿是一件循序渐进、永远“在路上”的事情,行业实践总是跑得比大众认知快一些,这对科学家与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在发现新风险、应对新问题的同时,及时将医疗进展和风险警示传达给大众,进而推进健康普惠的进程。本书的出版非常及时,作为一本有助于提升健康品质的优秀科普读物,本书有望将先进、科学的医疗健康知识广泛地触达所有人。
——魏晨阳,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主任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期”,在医药产业的投资市场中,我们需要“置身事内”,做出适应时代的调整。先进的医疗健康成果和全球领先的科学知识将成为医药产业投资的“得力助手”,我们要在医疗全产业链投资和赋能中依靠科学的力量,推动医疗健康产业的持续创新,让健康惠及每一个人。
——许婉宁,惠每资本合伙人
伴随一组组老龄人口激增的数据,老龄化、重度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挑战。阿提亚的这本书完全重构了人们对健康、身体、年龄的认知,借助*新的健康医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技力量,生命的长度与生活的质量,终于有机会完美统一起来。半百之后,精彩人生才刚刚开始。
——段永朝,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
借国庆长假,读完了彼得·阿提亚的科普著作《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作者以生动的故事,反思了当下被动治疗的医学模式(作者称之为医学2.0)。随后逐步展开对健康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涉及常见四大慢性病(癌症、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神经退行疾病),以及营养、运动、睡眠等方面,其间充满了现代健康学的思辨。
正如作者所说,阅读本书,如果带着找秘诀、找秘方的态度,恐怕会失望。它提供的并不是一套“旅游攻略”,而是一张人文地图,并附有《文化苦旅》般的感叹与思索。学会读地图,是要费力一些;但只有心中有一张人文地图,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叩问古今之旅。对于促进自身健康而言,只有真正自主性的探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保健方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一章情绪健康的讨论中,作者以自己陷入工作狂模式的亲身感受为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头学习,掌握情绪平衡的。其坦诚的态度,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本书能够如此精彩。在这里应当向阿提亚医生致敬。
——胜利,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北京和睦家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长寿,是地球人类史所有文明和文化类型中即便不是唯一的,也是*重要的主题,自古以来便是技术和人文领域研究的对象,并且将这一传统延续至今。现代科技的进步为社会与产业在此方向的创新提供了更可达、更可靠和更高效的选择,这本书对试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价值,同时也为中国健康老龄化提供了具有广阔前景的市场机会。
——马旗戟,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院长
对于70岁的我,这是一本如何迈向90岁的健康指南,练好彼得·阿提亚提出的“百岁老人十项全能”,90岁出门旅行我也能独自把登机箱举到头顶的行李舱。作为跑过130场马拉松的长者,我在书中阅读到熟悉的运动区间2、*大摄氧量、髋关节铰链,等等。如果作者本人不是耐力型选手,是写不出这种深度体验的。阅读这本书,有点像读“小说”那样轻松,医学科学硬核内容被作者写成了一个个故事,非常难得,本书也是一部很好看的“非虚构作品”。
——田同生,长寿科技社群主理人、完成了130场马拉松的作家
我很喜欢书里谈到的运动训练——“百岁老人十项全能”。只要玩好这项“游戏”,就能很容易收获健康的身体。正如作者所写的那样,对自然寿命和健康寿命产生影响而言,运动是迄今为止*有效的办法。
——张展晖,知名运动健康教练、《掌控》《跑步治愈》作者
一本会改变你一生的书。
——奥普拉·温弗瑞,美国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演员、制片人
在《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一书中,彼得·阿提亚对“长寿”这一复杂主题进行了*威性的探讨。该书全面而严谨,对衰老疾病以及可以帮助我们更长寿、更健康的战术和技巧充满了令人惊讶的见解。阿提亚的著作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和愉悦,同时也引发了对长寿的新思考。
——悉达多·穆克吉,《基因传》《癌症传》作者
彼得·阿提亚博士是我一生都会信任的人。他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从身体、情绪、心理、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等各个角度追求生活质量。这本令人难以置信的书是对行动的呼唤。它将用你所需的工具来武装你,让你活得长久、有意义且充实。
——休·杰克曼,第 70 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
终于有了一本现代的、全面的、清晰的、可操作的手册,告诉我们如何*大限度地提高我们近期和长期的健康水平。这本书以数据和现实生活条件为坚实基础,是迄今为止出版的*准确、*全面的健康指南。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非常重要。
——安德鲁·休伯曼,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
《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一书彻底改变了我的养老之道。彼得·阿提亚是我见过的*才华横溢的人之一,他成功地将毕生的真知灼见融入这本书中。它有望成为你读过的*重要的书之一。
——史蒂芬·莱维特,《纽约时报》畅销书《魔鬼经济学》作者
彼得·阿提亚不仅探讨了延长生命的科学,还探讨了延长生命活力的科学。他在整体健康和关系健康之间建立了至关重要的联系。
——埃丝特·佩瑞尔,《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心理治疗师
书摘1——来自推荐序二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追求从未停止。近100年来,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延长,人们不再满足于寿命的延长,也开始追求更卓越的生命质量。
有关健康长寿的衡量标准正在达成共识,受到广泛认同的是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教授提出的SPIRE幸福模型,他认为精神(spiritual)健康、身体(physical)健康、心智(intellectual)健康、关系(relational)健康、情绪(emotional)健康是间接让人们更幸福的5个核心要素。
然而,仅有共识还不够,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可操作的方法让更多人实现健康长寿的梦想。
由医学2.0向医学3.0转变
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医疗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大幅延长了人类寿命,从1900年仅为31岁的人均寿命飞跃到2022年的72.98岁,众多疾病问题已得到解决。
现代医疗手段遵循的底层逻辑是循证支持(evidence-based),核心流程是发现临床问题—寻找具体病因—诊断与治疗,本书的作者——长寿科学专家彼得·阿提亚认为此类核心流程属于医学2.0时代的传统模式。
然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些表征可能是由多重因素交织造成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循证逻辑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当我们试图解决某个部位的具体问题时,很可能会引发其他连锁反应。现代科学早已进入系统论时代,很多医疗手段却依然在还原论阶段徘徊。
更重要的是,医学2.0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循证医学擅长在人们生病后进行补救性治疗,相当于在汽车肇事后才开始修理。众所周知,更有效的方法其实是在健康时就做好系统化的日常保养,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操作中遵循系统论的指导。
如今,大部分医疗服务的重点对象都是患者群体,忽视了更广泛的健康人群。生病与否的界限是被人为划分而成的,一旦某项生理指标出现恶化趋势,发展成概念上的“生病”只是时间问题,但在达到某个人为规定的临界点之前却被认为处于“健康”状态。
长此以往,虽然治愈率会不断提升,但发病率并不会有所改善,因为治愈一批患者的同时,时刻在产生另外一批新的患者。换言之,现代医学无法解决不断地“制造”病患的问题,这与我们成功抵御疾病的理想背道而驰。
转变的关键就是对普通人的健康给予全面的关照,让大家能够保持更长时间的健康状态,理想情况下,一旦出现微小的体征波动,就可以见微知著地提前干预,消除疾病隐患,也就是所谓的“治未病”。
然而,真正实现“治未病”的目标可谓难上加难。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很多人批评蔡桓公固执己见,不听从扁鹊的劝解,但本质上扁鹊也难辞其咎:他只是向蔡桓公提出了自己对疾病的预测,却未能给出切实的证据,蔡桓公难以相信自己未能感受到的病变,自然无法听取扁鹊的意见。要让病人都像医生一样高明,看清自己的病情,这个要求未免有些不切实际。
因此,“治未病”的关键在于健康数据的科学监测、分析与及时告知,并提供一整套的干预解决方案,让人人能“读懂”自己的健康状况。以“治未病”的理念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被彼得·阿提亚界定为医学3.0时代的重要时代理念,该理念的核心是从循证支持转向循证信息(evidence-informed,我们暂且称之为知证逻辑),也就是持续、清晰地掌握身体健康相关的各类证据,在发展成为疾病之前进行预测与干预,并在明确告知用户的基础上获得用户的配合,用改变行为来改善健康预期。
在医学3.0时代,最关键的理念就是持续监测和评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这在以往是天方夜谭,即使像蔡桓公那样具有私人医生的极少数人,也无法做到随时监测,如今大部分人更是能做到年度体检就不错了。
如今,随着智能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的飞速进步,我们可以从以前的非连续性、打点式体检,转变为全天候的实时监测,其意义在于,我们对体征变化趋势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并可以用特定算法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
比如,有很多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病症表现是轻微而间断的,在心电图检查时往往表现正常,长期持续监测心率就可以为这部分人群建立起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为他们及时发现心脏活动的异常表现,尽早诊断出病变,为患者赢得宝贵的干预时间。
此外,众多生物测量产品的涌现能够帮助人们采集更多体征数据,例如,西湖大学工学院的姜汉卿教授利用可食用电子材料开发了一款酸碱度胶囊,患者只要服用胶囊,使其进入胃部,便可以实时监测胃酸的状况,这使得胃酸监测的方便性获得极大的提升。
再如,多伦多大学李康教授开发出一款应用,该应用可以利用相机的数字传感器检测皮肤下血红蛋白反射的红光,捕捉微小的变化,进而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量测血压,这使得我们在远程视频时就可以实现对对方血压的
监测。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手段层出不穷,但在普通人眼里,各类技术和应用看起来是如此杂乱无章,因为他们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测量方法,更不用说解读复杂的数据并从中得出真正有价值的结论了,因此当然也就难以仅凭自己实现“治未病”的目标。
健康服务运营商引领长寿科技大变革
实现“治未病”的目标,需要有专业机构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从全球范围整合各项最新的诊疗技术,并对庞杂的体征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帮助人们解读数字背后所蕴含的个人健康信息,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即将诞生一类新的服务商,如同通信运营商一样,通过整合技术和应用为普通消费者提供服务。区别于传统的医疗机构,它们为广大普通人的健康负责,可以称之为健康服务运营商。
健康服务运营商与传统健康养生机构截然不同,它们不只为少数贵宾或者高端会员提供服务,而是以技术驱动,基于长期、持续的数据监测,提供人人都能享受的规模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如同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通信服务商提供的网络服务一样。健康服务运营商的兴起将引领健康服务的重大变革!健康服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让“治未病”成为可能,具有如下四大
特征:
首先,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仅汇集了全网的医疗健康知识,还能够自主学习、复制顶级人类专家的经验,让人们随时随地享受到大师级的健康服务,让最高端的服务得到普及。
其次,人工智能还能突破人类专家的时间与精力的限制,针对每个人的体征数据,为成千上万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分析和建议,真正实现专家级的个性服务。
再次,人工智能系统与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的结合能够为人们提供全天候的健康监测与服务,捕捉每个关键信号,通过长期积累,真正实现对用户健康状况的精准把握,以保证健康服务是长期持续乃至伴随终生的。人工智能系统与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的结合还避免了人上了年纪都得研究如何才能延年益寿,甚至变成半个专家的尴尬和低效的问题。
最后,可喜的是,人工智能的算法训练逻辑决定了用户量越大,算法迭代越快,提供的服务质量也就越高,这意味着在AI时代,越是普惠性的服务越高端,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享受到的服务才是最高端的。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了一个明显的结论: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人类简史》所提出的“神人阶层”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多数人拥有的才是最好的。未来,人工智能与生命健康技术的结合不是“神人”的特权,而是大部分人都能享受的普惠服务。我们正在迎来新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健康长寿新时代!《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启示我们,我们正处于由医学2.0向医学3.0转变的时代,在这个健康科技的新纪元,我们需要关注每个普通人,令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最高端的医学专家的私人健康服务,以健康服务运营商引领长寿科技大变革。
——王煜全,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长寿科技产业投资人
2023年11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