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77457
★李约瑟难题并不难?探寻东西方近代大分流的核心根源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所著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问道,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什么科技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本书作者李晓鹏,从明清换代历史和明清生产对比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从“明清换代”到“康雍乾盛世”,审视清初盛世的治理政策与真实效果
自定鼎中原到康雍乾三代治理,清廷逐渐稳固了统治基础,终于将帝制推向巅峰,也缔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盛世。清初时期面临了哪些不同于以往王朝的新问题?采取了哪些治理政策?当时人们的真实生活又如何?作者一一给出回答。
★从“康雍乾盛世”到“嘉道中衰”,探寻帝国制度下盛世的衰落原因
自嘉庆继位开始,清帝国的财政连年亏空,官僚日益腐败,百姓民不聊生,白莲教起义声势浩大。盛世仿佛崩塌于一夕之间。作者指出,清朝后期的危机肇始于王朝建立之初,根源是一系列政策没能真正解决帝国的治理问题。
★政治经济学方法与战略史观相结合,追问文明振兴的一般规律
生产技术、组织能力、思想观念、地缘战略,从政治经济学方法与战略史观回看清王朝,总结帝制衰落的核心原因,总结文明复兴的一般规律与历史教训,为今天的中国提供新的历史思考。
自嘉庆继位开始,清帝国的财政连年亏空,官僚日益腐败,百姓民不聊生,白莲教起义声势浩大。自此,帝制的荣光渐趋暗淡,清帝国由盛转衰,中国也逐渐落后于西方。直至1840年,英军陈兵珠江口,中国开始了积贫积弱的近代历史。
但是,近代的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早已潜伏于清帝国的统治之中。自定鼎中原,到覆灭南明,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治理,清廷逐渐稳固了统治基础,终于将帝制推向巅峰,却未料世界形势已悄然巨变。清帝国的统治面临哪些挑战?从“康雍乾盛世”到“嘉道中衰”,清帝国的盛世基于哪些治理之道,又为何骤然而衰?在近代的前夜,清帝国为何落后于西方?本书作者李晓鹏,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生产技术、组织能力、思想观念、地缘战略等角度,审视帝制时代最后的巅峰,带我们重新走过这段转折之路。
引子 精准预言:对大清帝国覆亡结局的猜想
第一章 天下浩劫:文明视角下的明清换代
一、亿万生灵:明朝末年人口数量与明清换代的人口损失
二、底线战争:明清换代的三方交战模式
三、四川惨屠:谁是川渝人口灭绝的主凶
四、文明三问:明清换代大屠杀的根源辨析
五、剥茧抽丝:多维度视角下的明清换代史
第二章 南明悲歌:阶级局限与必亡的命运
一、闯王之死:“联虏平寇”战略下的两败俱伤
二、隆武皇帝:郑芝龙海商集团的政治投机
三、五省督师:李成栋反正与湖南的再丧失
四、忠贞余响:堵胤锡之死与忠贞营的败落
五、假封秦王:大西军联合南明抗清的曲折传奇
六、桂林大捷:李定国西征与孔有德败亡
七、两蹶名王:战略性的胜利曙光
八、孙李内讧:抗清运动最后希望的破灭
九、三藩肇乱:降将主导的回光返照
第三章 康熙皇帝:帝制的强化与被忽视的产业降级
一、李约瑟难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
二、筚路蓝缕:中华民族开发江南的千年历程
三、明亡英兴:晋商南下与英国崛起
四、御驾亲征:反击准噶尔叛乱
五、博学鸿儒:笼络汉族士大夫
六、南山文祸:重启文字狱
七、九龙夺嫡:两废太子背后的皇族内斗
八、择贤而立:雍正继位的政治谜底
第四章 雍正革新:从征战到治理的战略转折
一、革故鼎新:高薪养廉的“抄家皇帝”
二、皇权之巅:清朝皇权背后的军政权力结构
三、模范督抚:“明星官员”的曲折仕途
四、整治朋党:残酷镇压皇族党争
五、大义觉迷:“出奇料理”的谋反大案
六、联合专政:对汉族士绅的打压与拉拢
第五章 千面乾隆:帝制盛极而衰的宿命
一、由宽入严:乾隆执政风格的剧变
二、痛下杀手:被激怒的皇帝和他的责任心
三、平定西北:清王朝在新疆的治理
四、“文治”风暴:精心布局的文字狱狂潮
五、忠君理学:清朝对儒家道统的打击与改造
六、带头贪腐:晚年乾隆与宠臣和珅
七、闭关锁国:贸易的繁荣与思想的贫困
八、盛世饥馁:英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
第六章 欧洲崛起:现代转型与外部冲击
一、千年黑暗:基督教统治下的中世纪
二、十字东征:东方文明的光芒照进欧洲
三、航海时代:全球贸易体系形成
四、合纵连横:英国崛起的战争与谋略
五、海权帝国:理解西方文明特质的一个重要视角
六、工业革命:科学理论与产业实践的成功融合
七、罗马法系:来自远古的西方王权与法制传统
八、文明三劫:军事入侵对中华文明的巨大伤害
九、北守南攻: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战略变迁
第七章 鸦片战争:帝制末期的危局时刻
一、白莲教起义:虚假盛世的落幕
二、“仁宗”之治:又一个儒家圣君出现了
三、嘉道中衰:道光新政与汉族士绅的崛起
四、虎门销烟:小心翼翼的禁毒行动
五、一败涂地:鸦片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六、何以家国:清军惨败的意识形态根源
七、漫漫征途: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开始
后记 论文明史观与战略史观
引子 精准预言:对大清帝国覆亡结局的猜想
公元1867年,清穆宗同治六年。这一年,曾国藩56岁。
三年前,这个湖南出生的汉族文人,破天荒地被清政府授予了一等侯爵,并世袭罔替。其他如太子太保、大学士等荣誉头衔更是不一而足。这些惊人的荣誉,当然都是为了表彰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功劳。
不过,朝廷的宠幸看起来总是那么反复无常。就在前一年,因为镇压北方的捻军起义长期未见成效,曾国藩还被严旨责备,丢掉了剿捻督师、钦差大臣的头衔。但朝廷念其劳苦功高,未再追加其他更严厉的处罚,让他回任镇压捻军之前担任的两江总督,管理中国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
曾国藩不仅战功赫赫,而且知人善任。他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提拔了一些将领,有很多在仕途上走得不错,其中不乏担任巡抚、总督等职位的封疆大员,可谓“门生故吏遍天下”。甚至有坊间议论,曾国藩若是举旗一呼,召集门生故旧、湘兵楚勇,想要推翻清朝廷、恢复汉人江山、自己当皇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与这些耸人听闻的传言不同,曾国藩本人并没有什么野心,一心一意要做个忠臣,为清廷鞠躬尽瘁。到任两江后,他便立刻投入造轮船、办铁厂的“洋务运动”中,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工业设备,使出浑身解数挽救这个在内忧外患中千疮百孔的大清帝国。
公务倥偬之外、茶余饭后之间,曾国藩有一大爱好,就是与脾气相投的幕僚闲谈古今人物、指点天下大事。
六月二十日这天晚上,曾国藩又来找他的心腹幕僚赵烈文叙谈。他对赵烈文说:“最近北京那边有朋友过来,讲了京城的一些新闻。说现在北京很乱,抢劫杀人之类的大案时常发生,已经到了明火执仗的地步;大街上乞丐成群,有些穷人家的妇女甚至连裤子都穿不起。京师之地,竟然民穷财尽到了这样的地步,恐怕天下会有异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赵烈文对曾国藩说:“天下一统已经很长时间了,盛极而衰、合久必分是必然之理,无法改变。现在朝廷权威犹在,各方势力仍然不敢轻举妄动,短期来看,国家应该不会很快土崩瓦解。据我观察,将来真正的异变,肯定是中央政府先垮台,然后天下无主,陷入军阀混战。这样的剧变大约会在五十年内发生。”
这一番直白的预测大出曾国藩意料,他一时半会儿竟然不知道该说点儿什么。曾国藩皱着眉头愁了半天,才憋出一句:“那是否可以效仿西晋和北宋的旧事,南迁避祸,延长国运呢?”
赵烈文摇头道:“恐怕只会一次性覆灭,无法重复西晋和北宋的故事了。”
曾国藩仍不甘心,说道:“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本朝的历任皇帝都工作努力、勤勤恳恳,对天下国家非常负责任,与前朝的皇帝不同,是不是可能避免这样的命运?或者起码国运比前朝更为长久一些?
对这个“君德”之说,赵烈文毫不客气地驳了回去:“本朝君德确实比较正,但也已经享国两百多年,回报不可谓不丰厚。真正的问题在于本朝在建国初期,杀人太多,夺取天下的手法过于简单粗暴。后来的皇帝虽然努力以德泽加以弥补,但相对于当年惨重的杀戮而言,还远远不足以弥补,不可能因此扭转天道。”
这番话说得很露骨,把清朝政治中最敏感的话题抛出来了。话说至此,曾国藩无力再辩,只得叹气道:“那我就只能日夜忧叹,希望自己早点死掉,以免亲眼看到国家社稷覆灭了。”
这段对话被赵烈文记录在当天的日记中。曾国藩死于1872年,赵烈文死于1893年,都未能看到清王朝最终的结局。直到1912年,清朝终于灭亡。覆灭的方式是清帝退位,清政权一夜灭亡,没有再割据偏安的机会。此后,果然天下大乱,中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军阀混战之中。赵烈文的预言,精准得让人吃惊。
仔细回顾这次对话,赵烈文的预言有一个根本出发点:两百多年前清朝统一中国之时,杀人太多,简单粗暴,对王朝最终的命运有很大影响。这让清廷统治的合法性相当脆弱,一旦中央权威垮塌,王朝就会迅速土崩瓦解,不可能还有机会偏安一隅、割据一方。
赵烈文,江苏常州人。常州位于扬州和嘉定之间,北距扬州约100公里,南距嘉定约150公里。明清换代之际,清军南下,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为代表的大屠杀给江南人民留下了惨痛的记忆。后来的清朝统治者虽然不惜利用“文字狱”试图彻底消灭关于那场大屠杀的一切文字记录,但这样的“努力”,终究还是失败了……
历史,不只是认知的学问,更是思考的学问。读史,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作者的一些结论极具颠覆性,足以令人振聋发聩,但细细读来又觉其无不有理有据,顺理成章。阅读本书,必将大大拓展我们思考的疆界,增长我们的智慧。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对中华文明浩瀚史料与古籍的精准把握,以及政治经济学独到的眼光,为李晓鹏的史学分析提供了高屋建瓴的视角和平台,让他的历史分析能够插上经济逻辑的翅膀,在过去与现实的浩瀚领空翱翔。
——文一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前讲席教授
现在我们又到了重新认识历史的时刻。近代的屈辱让国人对自己的历史失去了信心,国学被西方变成了文学,历史又被养人打扮了一次。我们当今找回中国自信,看清中国道路,还是要从厘清历史开始。带着观点重塑历史是当今新一代学者的觉醒。本书作者以自己的逻辑,对中国历史真相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张捷 评论员、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客座教授
一、李约瑟难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
明朝崩溃和南明抗清运动不断失败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清朝兴起和清军节节胜利的过程。中华核心文明惨遭破坏和大幅度倒退的过程,也就是满族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
在征服中原的过程中,满族迅速从落后的渔猎部族文明进化到农耕帝国的文明水平。由于没有受到理学思想影响,且内部特殊利益集团尚未发育成熟,这个处于上升期的民族表现出旺盛的活力,诸多优秀的帝王将相不断出现,并且他们善于任用汉民族的优秀人才,使用先进的政治制度,这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大约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能力——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秦汉,比如他们延续了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在某些方面则要落后于秦汉,比如思想文化远远不如汉朝开明自由,但总体上是差不多的。秦汉时期,也是汉族积极进取、建立帝国体制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快速开疆拓土的时代。
清朝的建立对满族来讲是一个极大的进步,相比300多年前征服中原的蒙古,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满洲勋贵们成功地克服了所谓“胡人无百年国运”的魔咒,建立全国性政权长达268年,让清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三长命的大一统王朝,仅次于唐朝和明朝。就其陆地疆土的广阔程度而言,清朝大于汉朝和明朝,跟唐朝、元朝在伯仲之间。
我们继续从文明的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
就目前为止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来说,我们有两个基本的判断:第一条,从游牧和渔猎文明走向农耕文明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第二条,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这两个判断已经是学界的共识。
中华文明从游牧和渔猎文明走向农耕文明,这个过程领先于全世界。不仅是进入农耕社会的时间领先,更重要的是在农耕时代建立了古代社会最发达的政治体制、最辉煌的经济成就、最长久的和平稳定,并供养了数量最庞大的人口,开拓了广阔的疆域。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
不过,在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却大大落后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传统经济最繁荣的中国?这就是很多人喜欢讨论的所谓“李约瑟难题”——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核心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这个所谓的难题其实一点也不难。之所以会成为难题,是因为它的答案,很多人出于利益原因不愿意讲,甚至还想办法不让别人讲。
只要讲清楚明清换代之际,中国人所遭受的人类文明史上空间绝后的大屠杀 ,这个难题其实就不是难题了。
明清换代,人口从4个亿下降至不到1个亿,尤其是在经济文明最发达的江南、华南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屠城,城市精英人口损失殆尽。面对野蛮暴政,稍有点反抗精神的人都会被全家老小一起杀掉,沿海50里内的人民和城镇被尽数毁灭。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可能爆发什么工业革命呢?如果英国在18世纪刚刚发明珍妮纺纱机的时候,突然遭到北欧海盗的入侵并被征服,各大城镇都被疯狂屠城,损失一半以上的人口,英国还能爆发工业革命吗?
中国未能爆发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如果只挑选一条,那就是明清换代。一个处在工业革命爆发前夜的文明,突然遭到来自北方落后民族的军事征服;诸多本土科技典籍因此失传,《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名著的翻译被迫中断。被屠杀的人口中,也许就有类似于牛顿、笛卡尔、莱布尼茨这样的人物,或者是可以启迪他们发明创新的师友,还有很多可以发明诸如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的能工巧匠。总之,整个东南沿海的手工业创新体系被彻底摧毁了。工业革命在短期内(一两百年)爆发的可能性自然就消失了。
当然,这只是直接原因,它背后还有很多更深刻的间接原因。核心还是汉族内部精英的集体堕落。理学思想的僵化、官员的腐败、财富阶层的自私、农民起义军的不团结和战略失误……这些都值得深刻反思。当然,也包括西方殖民活动带来的白银货币冲击,中国背靠大陆、面向大海的地理特征等客观因素。但最后所有原因汇总起来,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入主成功,杀遍中国,这是一个总阀门——它最终切断了、关闭了中华文明自主进入工业文明的发展路径。
我们分析历史,无论如何强调各种间接原因、客观因素,这个总阀门绝不能跳过去不讲或者有意无意淡化。只有把这个总阀门的前因后果讲清楚,中国历史的脉络才能说清楚、讲透彻。也许会有人说我们记仇,或者煽动历史仇恨。那毕竟是古代社会的事情,也过去好几百年了,记仇是不应该的。关键在于,不讲明白,就会有人不停地乱甩黑锅,把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甩到中华帝国的皇帝专制制度、科举考试制度、朱元璋杀功臣、明朝海禁、中国人的劣根性之类的原因之上。我们可以不记仇,但不能乱背锅。这个锅背错了,我们反思历史的方向就会发生错误,会对我们未来道路的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