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320076丛书名: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一力馆
1661年顺治去世,康熙继位,清朝面临国家统一、统治巩固等诸多问题。康熙亲政后,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改变了鳌拜专擅的局面,向汉人精英让步,拉拢汉人才俊,消弭明遗民的反清情绪。同时,取得了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等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到1684年,清朝统治已合法化,战胜了意识形态与军事上的对手。康熙控制满汉官员,中学、西学均为己所用,成就非凡。这一切都为18世纪中国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巧合的是,康熙在1684年刚好30岁,就已完成了巩固清朝统治的事业。1684年是干支纪年一周甲的第一年——甲子年,甲子年历来都被认为是吉利的。 执念于治乱循环的中国人,可以信心满满地等待新的和平与秩序时代的到来。康熙在他统治初期 (1661—1684) 的成就,更让人值得有此等期待。这位年轻的皇帝改变了政府政策的大方向,击退了对清朝新政权的军事挑战,进而确保了帝国北部边疆的安全(不过,这很快就再次遭到蒙古首领噶尔丹的威胁),吸纳满汉人才为政府服务,中国也得以向西方科学技术开放,消解了大批汉人士绅的反满敌对情绪。清朝的统治得到有效的巩固,为亚洲的中国和平时期奠定了基础。
康熙初年的统治,与之前的辅政大臣时期可谓泾渭分明。鳌拜及同僚执着于传统的满洲习俗和态度,无法成功地完成从野蛮的征服者到汉化皇帝的必要过渡,而这对于满人想要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来说是必要的。满族政权的中央集权以及汉化,始于努尔哈赤,在皇太极与多尔衮时期得到极大推进,但在鳌拜辅政时期受挫。辅政大臣追求的是满洲本土主义政策——情愿将满人眼前的利益置于长期的帝国目标之上。他们用满人熟悉的做法——内三院和包衣体制,取代了汉式制度;他们利用一系列文字和逃税的案件迫害东南士绅;1666年,鳌拜已成了事实上的专权者,强迫圈换旗地并进行新的圈地,给有关满人和普通民众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很显然,辅臣将满族领袖建成一个获得汉人承认的、稳定的、异族统治的合法性政权的努力带向了危险境地。在1660年代,清朝的未来茫然不定。巩固的进程,已经在进行中,若不让它萎缩、死亡,就要求精心培育。只有考虑这种背景,才能够对康熙及其谋臣的贡献做出评价。他们不能接受鳌拜的统治或政策,这对无上的皇权,对缔造一种可行的满汉工作关系来说都是挑战。这不仅关乎提升汉人制度凌驾于满人之上——事实上有一些辅臣心仪的制度(例如内务府)被皇帝保留,但是用来为他的利益服务,反对满族王公的权势,它更是价值观念与思想观念的问题。康熙实现了辅臣显然没有做到的,能够向汉人精英让步,同时,满人又没有失去控御权力的缰绳,作为明朝的合法继承者,必须要赢得汉人的认可与支持。可以说,是1684年,而不是1661年,清朝的统治得以巩固。随着天命所归,反对满人只剩下一种途径(在传统儒家的政治行为框架内):进入地下,进行低层次的半合法的行动,直到这一新王朝再次受到公开的挑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