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0225033
法兰西学院院士“不朽者”马克斯·加洛的历史人物传记代表作
生动再现风起云涌的19世纪法国社会面貌
兼具深度、广度、高度的法国传记新标杆
展示雨果从诗歌走向戏剧,从文学走向历史的人生轨迹
承雨果之积极浪漫氛围 续巴尔扎克之丰满真实笔调
全世界都知道雨果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可你是否知道他还是 “法国的莎士比亚”、“法兰西诗神”、画家、政治家……
雨果出生于1802年,正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父亲是保皇党士兵,母亲是旺代分子,从童年起他就深陷在父母亲不可调和的矛盾之间。
18岁,雨果闻名法兰西学院;
20岁,雨果发表了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了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
29岁,雨果写下了《巴黎圣母院》;
39岁,雨果入选法兰西学院;
49岁,雨果因反对独裁统治被迫离开祖国,开始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60岁,雨果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72岁,雨果写出了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九三年》;
……
1885年雨果于家中溘然长逝,享年83岁。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百万人民为他痛哭送行,直至遗体被送入先贤祠。他这一幅魅力四射的面孔,从内里照亮了激情洋溢的十九世纪,照亮了这个孕育了革命、并将共和理念传至全世界的时代。
法兰西学院院士马克斯•加洛以大量史料和雨果作品为基础,多角度切入,运用颇具画面感的生动叙述手法,将文字幻化成近景镜头,复杂而有序地慢慢呈现雨果内心和外在世界,勾勒出十九世纪法国的社会、政治、历史面貌,展现了一幅恢弘壮丽的时代与城市全景画卷。
本书法文版出版于2001年,风靡法国二十余载,是法国当代文学不可多得的兼具权威性、艺术性和文学性的传记作品。
第一卷
楔子 / 3
第一章(1802—1808年)
1802年 / 10 1803年 / 15 1804年 / 19 1805年 / 21
1806年 / 23 1807年 / 25 1808年 / 26
第二章(1809—1813年)
1809年 / 29 1810年 / 33 1811年 / 34 1812年 / 40
1813年 / 43
第三章(1814—1817年)
1814年 / 47 1815年 / 53 1816年 / 58 1817年 / 62
第四章(1818—1821年)
1818年 / 70 1819年 / 74 1820年 / 81 1821年 / 90
第五章(1822—1828年)
1822年 / 101 1823年 / 111 1824年 / 118 1825年 / 124
1826年 / 133 1827年 / 138 1828年 / 145
第六章(1829—1830年)
1829年 / 154 1830年 / 165
第七章(1831—1832年)
1831年 / 178 1832年 / 184
第八章(1833—1843年)
1833年 / 193 1834年 / 200 1835年 / 211 1836年 / 215
1837年 / 219 1838年 / 223 1839年 / 227 1840年 / 232
1841年 / 238 1842年 / 243 1843年 / 247
第二卷
第一章(1844—1847年)
1844年 / 259 1845年 / 262 1846年 / 268 1847年 / 273
第二章(1848—1851年)
1848年 / 279 1849年 / 291 1850年 / 296 1851年 / 301
第三章(1852—1853年)
1852年 / 319 1853年 / 330
第四章(1854—1855年)
1854年 / 340 1855年 / 345
第五章(1856—1861年)
1856年 / 351 1857年 / 358 1858年 / 362 1859年 / 366
1860年 / 372 1861年 / 376
第六章(1862—1867年)
1862年 / 383 1863年 / 388 1864年 / 394 1865年 / 399
1866年 / 402 1867年 / 406
第七章(1868—1869年)
1868年 / 413 1869年 / 418
第八章(1870—1871年)
1870年 / 426 1871年 / 437
第九章(1872—1873年)
1872年 / 449 1873年 / 459
第十章(1874—1878年)
1874年 / 466 1875年 / 470 1876年 / 473 1877年 / 476
1878年 / 482
第十一章(1879—1883年)
1879年 / 487 1880年 / 492 1881年 / 496 1882年 / 500
1883年 / 502
第十二章(1884—1885年)
1884年 / 506 1885年 / 508
后记 / 510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雨果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
——法国作家 罗曼·罗兰
雨果是一位超越国境的天才。——法国诗人 波德莱尔
雨果是极少数的真正受到民众欢迎的作家之一,可能是唯一的一位。——法国哲学家、文学家 萨特
雨果是罕见的同时令大众和学术读者兴奋的作家之一。——大英百科全书
通过对雨果一生的叙述,而成就一部自由而伟大的作品。——法国《快报》
楔子
这个身着黑色衣服的男人站在一扇敞开的窗户前,写着东西。他名叫维克多·雨果,那是1830年5月的某一天。
在2月26日,他已年满二十八岁。
他留着半长的、浅褐色的头发。头发梳向后面,露出隆起的宽大额头。他五官的线条周正,脸颊丰腴。一条大大的领带系在衬衣的白色领口处,勒着他胖胖的脖颈,脖子被隐约长出的双下巴遮住。他的整个身躯看上去有些臃肿。他穿着一件袒露着前胸,带着大翻领的马甲。马甲在他的腰部周围堆积出许多层褶皱。
维克多·雨果被这几件宽宽大大的衣服包裹着,在人们的印象中,他已是功成名就的男人,名望和成就使他的作态显得有些生硬。一条金灿灿的链子从他的马甲上显露出来。
从举止到服饰,他的一切都透着沉稳和庄重。他带着些许满意接受了自己的荣耀,但是这种接受却包含更多的厌倦。
他是位志得意满的诗人,创作了《颂诗集》《东方集》,他也是《克伦威尔》的作者。该剧是他为戏剧舞台所写的第一部作品——但是剧情太过跌宕起伏,人物如此众多,以至于这出剧没有能够上演。但是人们读了它,围绕它进行讨论,而且击节称赏。它的序言以宣言的形式出现。人们迫不及待地等着作者后续作品的问世。之前那一年,他创作了《玛丽蓉·黛罗美》,于1829年7月14日在法兰西剧院上演,随后即遭禁演。然而维克多·雨果却收获无数溢美之词!国王查理十世曾在1825年邀请雨果参加自己的加冕典礼,这次又花了很长时间接见他。他几近认同雨果在《玛丽蓉·黛罗美》的序言中所写的内容:没有什么能够阻
挠我们见证一位诗人的诞生,“他之于莎士比亚正如拿破仑之于查理曼大帝!”雨果,此人当然是雨果!
他于是又开始了写作。就在三个月前,2月25日,也就是他生日的前一天,他的新作《艾那尼》在法兰西剧院上演,这使剧作家成为年轻一代浪漫主义的王子。年轻人们在泰奥菲尔·戈蒂耶a和大仲马的引导下,为了《艾那尼》而抗争。
演出后的第二天,雨果甚至收到了一封夏多布里昂b的来信:
“我观看了《艾那尼》的首映式,”那个时代最有名望的作家写道,“您了解我对您的欣赏。我的虚荣心使我为您诗歌的竖琴声倾倒,您知道这是为什么。我走了,阁下,而您来了。我恳请您的诗歌女神缪斯保佑我。一位荣耀加身的虔诚信徒应该为故去的人祈祷。”
十四岁那年,他在1816年7月10日的日记里写道:“我想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什么都不是。”他此时还能奢求更多吗?
他现在二十八岁,他已经“立住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